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9205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docx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华亭县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当今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华亭县紧密结合实际,以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推进城乡一体化为抓手,积极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做法。

一、华亭县具备了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条件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农业占GDP的比重低于15%、城市化率超过40%、农村劳动力就业占总就业比例低于30%时,就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华亭县综合经济实力和城市建设水平达到了相当程度,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道路。

2010年,全县人均GDP达到3900美元、农业产值比例为8.3%、城镇化率为42%、农业就业比例为28.6%。

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全省69个县(市)的第9位上升到第4位,跻身全国2001个县(市)第880位。

同时,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的快速发展,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新时期。

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华亭是一个移民县份,城市外来人口较多。

同时,随着县城扩张、小城镇扩建和工业的逐步壮大、三产的不断繁荣,县内更多的农民开始进入城市(镇)务工经商,截止2010年底,全县镇区人口达到4.5万人,非农业人口达到8.5万,分别占全县总人口18.1万人的25%和47%。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

华亭工业园区晋升为省级工业园区,以年产60万吨煤制甲醇为龙头的煤化工产业全面起步,陶瓷电瓷、建材冶金、装备制造等非煤产业快速发展。

建成现代农业“一园三区”(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红旗川高效农业示范区、西华川高效农业示范区、神峪河川高效农业示范区),扶持壮大青松中药材饮片加工、润华核桃加工、华宝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龙头企业23户,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18个,“华亭大黄”、“华亭独活”、“华亭核桃”地理商标成功注册,建成了全国核桃种植标准化示范县,全县核桃、药材、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9.9万亩、6.5万亩和5.5万亩,牛饲养量达到16.1万头,农民人均从产业中增收1700元。

莲花台、玄峰山、米家沟等景区建设步伐加快,带动了现代服务业的繁荣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8.3∶78.8∶12.9。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

形成了“七纵六横十四个出口”的交通路网框架,实现了乡乡通油路、95%的村通水泥硬化路和城乡客运站点全覆盖。

完成了一批电源保障供给、城乡电网提升改造、移动通讯基站建设工程,用电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通讯信号基本实现全覆盖。

建成了全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示范县、自来水化县。

连续五年实施县城和小城镇扩建,深入推进新村建设、旧村改造工程,县城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小城镇面貌大为改观,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优化。

四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

启动了华亭一中、县医院迁建工程,“普九”债务化解消零。

在全市率先开展新农合门诊统筹、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开展了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新农保基本实现全覆盖。

在全省县级城市率先完成了数字电视平移转换项目,群众文化活动、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

建成了县福利院和一批标准化乡镇敬老院,实现了城乡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和五保户全供养目标。

电脑宽带、家用轿车等享受性消费进入更多百姓家庭。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

这表明,华亭县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能力,总体上进入了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的新阶段。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要做法、积累的基本经验

(一)主要做法

华亭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做法是坚持“一倾斜”、“三集中”、“五统筹”。

一倾斜:

即将资金、项目、人力等发展要素向农村倾斜。

一是财政支农。

坚持按上年地方财政收入的13%累计列支财政支农资金15342万元,激活信贷资金5885万元,极大地支持了农村特色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

二是项目整合。

将各级各部门、各渠道争取、引进的各类涉农项目进行“集成”、“捆绑”,集中投放到统筹城乡发展示范(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以及产业开发重点村和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共整合各类项目85个,整合资金近6亿元,拉动社会投资6.2亿元,充分发挥了项目和资金的集聚效应。

三是包抓联建。

坚持每个县级领导包抓1—3个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点)创建、农产品开发项目;对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实行乡镇、部门捆绑联建,形成了各尽其能,各负其责,优势互补,团结一致抓项目、育典型、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深入开展县直部门、省市驻华亭各单位、民营企业、经济强村帮建新农村、帮扶贫困村活动,全县累计落实社会帮扶帮建资金4000多万元,有力支持了统筹城乡发展。

三集中:

一是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

依托原有工业基础和优势,在华亭工业园区大力发展煤制甲醇等高新产业,在煤炭资源富集的东华镇、砚峡乡大力发展原煤开采,在“瓷都”安口镇大力发展陶瓷、电瓷产业,在地域广阔、水资源丰富的西华镇大力发展电力产业,在“建材之乡”策底镇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产业,形成了园区聚集、板块突破的工业发展新格局。

二是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

依托县城扩建、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异地扶贫开发,加快实施“农民转市民,农村转社区”战略,促进偏远山区的农民向集镇中心村或公路沿线搬迁,促进采空塌陷区的农民向生态环境良好、可持续发展条件优越的区域转移,促进城市(镇)周边农民向城市(镇)融合。

累计对42276人整体进行了“农转非”,扶持东华、西华、安口、砚峡、马峡、河西6乡镇20村2174户8400多人实施移民搬迁,原麻庵乡整乡告别大山,安口镇安丰社区、东华镇东峡社区、西关社区、砚峡乡砚峡社区等25个社区已完全融入城市(镇)。

三是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鼓励县内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合作组织以及外来客商,积极承包、租赁土地,规模化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示范引导农民群众积极流转土地、壮大产业。

同时,从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协调东华镇、策底镇为煤炭资源日益枯竭、采矿塌陷问题突出,但具备较强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的砚峡乡流转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用地1000亩,并将原西华示范园整体移交给砚峡乡经营,不仅推动了资源型乡镇转型发展,而且加快了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五统筹:

一是统筹城乡结构布局,推进规划一体化。

将城乡视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建设,着力构建城乡要素相互渗透交融和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框架。

将所有城中村、城郊村全部纳入到县城建设序列,将10个乡镇和1个工业园区的集镇中心村全部纳入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进行统筹规划,统一建设。

修编完成了县城总体规划纲要及5个乡镇总体规划和95个村庄规划任务,有力指导了城乡建设。

二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推进产业集约化。

按照“做强工业、提升农业、繁荣三产”的总体思路,坚持以新型工业化理念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二、三产业升级,以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初步形成了三次产业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格局。

工业上,以发展新型工业化经济为方向,着力扩大煤电、煤化工、冶金陶瓷等主导产业规模,壮大了县域经济总量,增强了工业对农业的哺带能力。

农业上,全力推动草畜、核桃、蔬菜、药材四大产业扩量、提质、增效,加快建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全县农业产业的结构布局日趋合理,科技含量明显增加,经营方式更加科学,经济效益稳步提升,为破解农业“短腿”难题、扩宽农民增收渠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产上,依托小城镇建设和旅游产业开发,在乡镇中心村和主干公路沿线村,鼓励发展集观光农业、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交通运输为一体现代服务业,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是统筹城乡基础建设,推进农村城镇化。

抢抓国家将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农村转移的大好机遇,通过向上争取与对外招商等多种方式,合理配置资源,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切实改善了农村基础条件。

累计建成通乡油路6条123.3公里,通村水泥路81条295公里,等级改造通社公路268条510公里,全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69.4公里。

解决了27467户12.36万人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8%。

近1万户农户用上了清洁沼气能源。

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推进服务均等化。

逐步加大农村公共产品投入力度,促进新增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城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辐射,让广大城乡居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教育上,编制了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规划,全力实施了农村初中校舍安全改造和灾后重建工程。

卫生上,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费用统筹试点工作,加大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所(室)建设力度,县乡村社区“四位一体”、覆盖城乡、多级联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初具雏形。

文化上,加快建设文化体育惠民工程,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一村一场”及“农家书屋”等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工程,逐步使农民享有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精神文化服务。

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推进农民市民化。

坚持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就业、上学、就医、养老等方面入手,全面深化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促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证。

就业上,筹集100多万元,设立了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基金,整合资源成立了全市首家农民技能培训中心,累计在天津、深圳、北京等29个大中型城市设立劳务基地87个,努力促进农民由苦力型向技术型和智力型转变。

近年来,平均每年举办实用技术及劳务技能培训班80期,培训农民1.5万人(次),输转3万人(次),创收1.5亿元以上。

社保上,全面推行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统筹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县60周岁以上的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

社会管理上,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剥离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关系,鼓励农民进城经商、务工,使城乡居民获得了平等的发展机会。

(二)推进模式

立足县情实际,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区位特点、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出了“城中村改造型、城郊三产服务型、中心村镇带动型、特色产业支撑型、异地搬迁重建型”五种一体化推进模式,使农民“发展有路子、就业有岗位、增收有来源、居住有环境、生活有保障”。

一是城中村抓改造,实现同步发展。

以建设新社区、倡导新生活、树立新风尚、构建新体制为目标,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促进村城融合。

新编制的县城总体规划,打破城乡规划分割格局,将8个城中村纳入县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序列,统筹规划,统一建设。

把城中村改造与煤田采空塌陷区移民安置相结合,集中力量建设了9个住宅小区,2000多户农民集中住上了“单元楼”,完善提升了道路、供排水、燃气、供暖、电力、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

逐步提高属地企业对参股村(居)民的分红标准,有3个社区729户2879名居民人均每年从集体企业分红400-720元;2个有条件的村(社区)推行“以企带村”模式,组建农工贸公司,以公司为龙头,统一经营集体土地和资产,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收益,同时带动4个贫困村共同发展,安置450人到公司上班,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上。

全面落实社会保险和村(居)民劳动就业、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惠民政策,推行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实现城中村民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

二是城郊村抓三产,实现城乡融合。

按照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将7个城郊村建设纳入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和发展框架,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农村社区化、农民市民化步伐。

规划占地1.7万亩的“一园三区”(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红旗川、蔺莲路、神水路3个高效农业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发展设施蔬菜2000亩,建成蔬菜加工批发市场1个、蔬菜保鲜库1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个;建成百头奶牛养殖场1个、千头肉牛育肥场2个、肉牛屠宰生产线1条,配套形成规划区灌溉渠系、林田路网框架和休闲垂钓观光区。

引导周边村社近2000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园区务工,学习产业技术,增强发展意识。

整合周边土地资源,引导农民就近发展农家乐、农家茶社、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物流、家政服务等特色三产服务业128户,多方位拓宽农民增收路子。

三是中心村抓配套,实现聚居效应。

修编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旧村改造,把9个集镇中心村(社区)纳入其中,改扩建街路10条7.5公里,拓建通村一级标准道路9条35.5公里,扩建小康新村6个643户,完善教育、卫生、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启动农村中小学和乡村卫生站所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农家书屋建设项目,完善中心村配套水、路、电、气、讯和垃圾处理等设施,扩大小城镇规模,逐步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承载工业、带动农业、繁荣三产、聚集人口的能力,发挥聚居效应。

四是沿线村抓产业,实现富民兴村。

以“三清四化五改六有”(清洁家园、清洁村庄、清洁道路,美化环境、硬化道路、亮化街路、净化院落,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有村部、有卫生所、有小超市、有宣传栏、有小广场、有篮球场)为主要内容,先后在省、县主干公路沿线的77个村实施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工程,占全县114个村(社区)的68%。

累计新建、改造农宅8230户,全县有1.2万户群众参与“三清四化五改六有”村容整顿活动。

加强道路、自来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村级卫生所、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农民夜校、体育健身场所、信息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综合功能进一步完善提升。

大力发展以建办养殖小区、培育养殖大户为重点的草畜产业,发展以规范化种植、市场化营销为重点的药材产业,发展以良种壮苗栽植、大田密植建园为重点的核桃产业,发展以设施种植、连片开发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加快整村、整流域产业开发进程,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五是偏远村抓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把偏远村的移民搬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加大改善贫困群众基本生存条件和长远发展条件,扶持发展草畜、核桃、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累计实施参与式整村推进项目20个,完成小型水利、种养业基地、科技扶贫等项目5类347个,落实社会帮扶资金3524万元,全县1.3万户6万多贫困群众普得实惠。

大力实施县内小移民工程,有412户关山林缘和边远山区散居群众搬迁转移到中心村和公路沿线村,为贫困群众彻底摆脱困境,实现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

东华、安口、砚峡等乡镇的采空塌陷区基本完成搬迁重建,建成北河新村、东峡小区、西关小区、安丰小区、砚峡小区、麻池小区、砚峡移民策底安置区等14个高标准集中移民点。

(三)基本经验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中,华亭县积累了以下六点基本经验:

1.经济实力是基础。

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

必须以可靠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把经济建设摆在首位,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努力繁荣农村经济,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夯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发展发展的基础。

2.科学规划是先导。

规划是发展和建设的龙头,必须从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规划执行力度,从而构建合理有序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提高城乡发展的依存度和融合度。

3.转移就业是前提。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利于增加城市(镇)人口,减少农民总量,增加农民收入。

要按照“内部与外部、异地与就地、境内与境外相结合,职业转移与身份转移结合”的思路,积极引导农民向工业企业、三产服务业、现代农业园区(大型农场)转移就业,加快城乡融合。

4.流转土地是关键。

土地流转能够有效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激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供广阔空间。

要通过适当的集中与合理的土地置换,促进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促使农民摆脱土地的束缚,向非农领域转移,从根本上弱化城乡二元体制。

5.改革创新是动力。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要清除各种体制性障碍。

要切实加快农业发展方式、农村经济发展方、农村建设方式、农村社会管理方式、农村投入方式的转变,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权、集体林权、农村户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一套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

6.基层组织是保障。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离不开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

要全面加强和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其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其领导发展的能力,使其成为落实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存在的差距和制约因素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

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亿元,仅占8.3%。

一些城中村(社区)年集体经济收入高达百万,甚至数千万元,而大多数偏远山区村还要依靠转移支付维持运转。

全市范围内最富的乡镇、最富的村在华亭,最穷的乡镇、最穷的村也在华亭。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560元和3711元,两者之比为4.2:

1,高于全国、全省水平;矿区职工收入与农民收入之比在6:

1以上;城郊、资源型村与边远山区贫困村之间的差距近10倍。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

华亭立地条件较差,境内九山一川,特别是关山林缘区的个别自然村至今还不通邮、不通车、接收不到电视节目,全县仍有8154户农户居住窑洞和土坯房。

随着采空区的不断沉降,造成山体滑坡、崩塌、地面塌陷达190多处,因灾导致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损毁的问题十分突出,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

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倍,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大多数乡村还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乡镇卫生院普遍设施落实,医疗水平较低,部分村还没有村级卫生所。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

农村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住房保障及不少社会福利制度尚未建立,农民享有的养老、医疗、低保、民政救助救济等政策的标准远远低于城市人口。

造成上述差距的主要制约因素有: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城乡之间的“鸿沟”需要逾越。

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发展观念依然存在。

农民群众“乡土情结”普遍较深,一些农民宁可固守贫困,也不愿进城务工经商,谋求发展。

二是政策环境不优,农民进城的“门槛”需要降低。

依附在户籍上的各种利益差别尚未完全剥离,农民工在劳动报酬、子女就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等方面的待遇与城镇居民极不对等,“工作难找、薪酬难讨、生活难保、家庭难安”的问题比较突出,难以在城市(镇)立足。

三是城镇规模过小,城镇本身的“容量”需要扩大。

10个小城镇规模普遍较小,交通、邮电、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镇)化水平的要求,文、教、卫、娱等服务设施不完善,承载工业、聚集三产、带动农业、吸纳人口的能力较弱。

四是建设投入短缺,城乡发展的“瓶颈”需要突破。

受现行资源型城市财税体制制约,属地留成比例及税收返还系数过小,地方财政用于城乡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

同时,现行农村金融体制导致了农村资金严重外流,农业贷款难度大、数额小、利率高、品种少、周期短,金融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效果不明显。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一)推行“四种模式”,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根据全县10个乡镇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行中心辐射、转型突破、集镇带动、扶贫攻坚“四种模式”,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1.中心辐射模式。

以东华镇、西华镇为主。

按照“融入中心、发展城郊、搞活三产、服务县城”的思路,全力推进城市(镇)建设,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不断壮大二、三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同时,依托黎明川、西华川等川区,整川发展蔬菜产业,积极兴办养殖小区,建办蔬菜、肉牛精深加工、包装型龙头企业,发展农家乐、农家茶社、农事体验等特色服务业,形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观光体验、加工增值为一体的现代农业集群,大幅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城郊经济。

2.转型发展模式。

以砚峡乡为主。

按照“内外互补、转型发展”的思路,在乡外依托县城开发和黎明川现代农业示范园、红旗川高效农业示范区、西华川生态观光农业休闲服务区,不断繁荣商贸、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物流、家政服务等第三产业,大力发展集蔬菜育苗、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外向型农业,促进农民向城市(镇)转移。

在乡内结合塌陷治理、生态恢复,整乡发展核桃产业,力争3年内实现核桃整乡覆盖,推动乡域经济由“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由“地下经济”向“地上经济”转变。

3.城镇带动模式。

以安口镇、马峡镇、策底镇、工业园区为主。

在促进草畜、核桃、蔬菜、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扩量提质增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小城镇体量,完善提升小城镇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承载工业、带动农业、繁荣三产、聚集人口的能力。

依托小城镇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兴办陶瓷、电瓷、建材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大力发展商贸、餐饮、休闲、娱乐、文化、信息、物流等三产服务业,多渠道增加农民就业岗位和收入。

4.扶贫攻坚模式。

以山寨乡、河西乡、上关乡、神峪乡为主。

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加大偏远村社移民搬迁力度,不断改善道路、自来水、供电、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和科技、教育、文体、卫生等公共设施,进一步壮大草畜、核桃、蔬菜、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放手发展小城镇,促进城镇设施和功能向农村延伸覆盖,逐步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基础。

(二)加快“三个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1.加快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强化乡镇工业园区就业功能的开发。

进一步优化工业布局,积极构建以华亭工业园区为龙头,以石堡子高新技术产业园、东华煤炭产业园、西华电力产业园、策底建材产业园、安口陶瓷产业园为支撑的“一区五园”工业化发展新格局,引导优势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切实增加农民就业岗位,促进农民向“企业工人”转变。

2.加快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强化农业产业化中就业功能的开发。

鼓励县内龙头企业、产业大户、合作组织以及外来客商,积极承包、租赁土地,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养殖小区和产业基地,使农民实现就地务工或创业,促进农民向“产业能人”转变。

3.加快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强化第三产业就业功能的开发。

加大移民搬迁和“双转”力度,深入开发煤陶文化、军工主题、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旅游项目,加大综合超市、配送中心、乡村连锁农家店等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信息服务、金融中介等现代服务业,让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镇)生产生活,促进农民向“现代商人”转变。

(三)突出“四大重点”,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1.做好城乡规划。

将规划作为实施城乡统筹的基本手段,着力构建合理有序的城乡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框架,提高城乡发展的依存度和融合度。

聘请高资质设计单位,从全县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转移、社会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等各个领域,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城乡一体化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县城区控制性详规,配套完成各项专业规划。

启动乡镇控制性详规编制试点工作,将城中村、城郊村纳入县城建设序列,统筹规划,统一建设。

2.壮大主导产业。

以发展新型工业化经济为方向,重点抓好60万吨甲醇、二甲醚、华亭电厂二期等各类新、续建项目,深度开发聚丙稀、醋酸等甲醇下游产品,扩大煤电、煤化工、冶金陶瓷等优势产业集约化规模,壮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强工业对农业的哺带能力。

坚持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种植业向大户集中、养殖业向小区集中的路子,全力推动草畜、核桃、蔬菜、药材产业在规模化、片带化、标准化、精细化开发上实现新突破,确保农业产业真正撑起农民增收的“半壁河山”。

打破乡(镇)域、村域界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