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948923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

《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docx

祁丰藏族乡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调研报告

发挥区位优势推动科学发展

加快祁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步伐

祁丰藏族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统筹城乡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既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我县实施“五大行动计划”主要内容之一,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

如何将中央及省市县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结合我乡独特的区域位置优势,乡党委对推进我乡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了专题研讨,现将研讨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祁丰藏族乡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乃至张掖市的西大门,乡政府所在地文殊沟地处嘉酒经济圈,距嘉峪关20公里,距酒泉22公里,祁丰矿产和水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探明的矿藏资源有金属矿8种,非金属矿11种,分别占全县的72.7%和68.7%;陶勒河、洪水坝河、丰乐河、石油河四大水系和164条冰川,蓄积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座落于文殊沟、俗称“小西天”的文殊山石窟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级旅游风景区。

境内驻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某装甲团,肃南县祁青工业园区,酒钢镜铁山矿和西沟石灰石矿、冰沟、镜铁山两大水电站和宏建、锐源、新洲等48家招商引资矿山企业。

全乡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200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文明乡”,2008年国家文明委命名为“国家级文明乡镇先进村镇”。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有的基础和条件

我乡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全乡经济社会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初步具备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8年牲畜饲养量16万头(只),年末存栏10万头(只),农牧业经济总收入达3036.6万元,其中:

农业收入81.6万元,牧业收入2519.6万元,工副业收入435.36万元;乡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565.75万元,占年初计划任务的248%。

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万元,占年初计划任务的124.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276.6元,人均增收534.6元。

──产业布局日趋合理。

近年来,在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和旅游业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处嘉酒经济圈的地理优势,利用西部大开发国家对少小民族扶持的相关优惠政策,突出抓好小集镇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畜牧业为基础、旅游为支撑、三产繁荣发展的产业格局。

一是积极引导牧民群众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发展高山细毛羊养殖,使优良畜种占到了全乡牲畜总数的87%以上,适龄母畜比例达到65%。

围绕绒、毛、皮、肉等主导畜产品,成立了5个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格局。

二是围绕文殊寺历史文化景观、森林草原风光、“七一”冰川、观山海子等地质景观和浓郁的藏民族风情,积极争取资金,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完成了文殊寺旅游景区的规划和文殊寺文物保护规划,成功举办了三届民族旅游文化艺术节,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旅游业年总收入突破了450万元,成为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三是非公经济得到长足发展,紧紧围绕文殊寺AAA级景区的发展,引导群众大力发展三产,增加群众收入。

2008年,全乡共有个体工商户219户,比1985年增长20倍,从业人员364人。

2008年非公经济总产值达到1713万元,比1985年增加近50倍。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多年来,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完成了文殊沟机关和居民自来水工程、电网改造、油路铺设、生活污水集中排放、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和牧民高标准小康住宅建设以及环境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

逐步完成乡政府等12个单位办公楼和4幢牧民定居楼等工程的建设任务;配套建设全民健身体育场200平方米,购置健身器材12套(件)。

小集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农牧民人居条件明显改观,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土木结构到现在的砖木、砖混结构,全乡砖木结构房屋已占到总房屋的95%以上,使农牧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初步形成了以乡政府为中心,以中心村为骨干,以交通干道为纽带的辐射带动农牧村发展的格局。

   ──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

一是乡村交通网络基本形成。

近年来,全乡共累计完成通村公路条公里,通村公路覆盖率达到%。

二是通讯基本实现覆盖。

目前,农村每100户拥有固定电话台,每100人移动电话部,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

三是水电基本能够满足农村需要,农村电网改造13个村已完成12个村,2008年末,全乡共有各类水利工程处,累计完成水渠的新建、改建条公里。

农牧村居民饮水安全率为%,其中自来水覆盖率为%。

全乡有水电装机容量万千瓦,已完成农网改造个村,占的%,基本实现城乡同网同价。

──各项社会事业统筹发展。

加快推进农牧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和服务的均等化,努力使人人都能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服务和稳定的社会保障。

乡村义务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农牧村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质量有较大改善,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100%。

乡村医疗卫生网络基本形成,乡中心卫生院和3个村级卫生室已达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有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人,医疗保障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医疗参保率65%,农牧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就医难、看病贵的情况有所好转。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乡农牧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85.6%,进一步完善村干部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城乡低保等,初步构建了城乡养老、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线。

──社区化管理模式稳步推行。

对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文殊沟和开发区施行社区化管理,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对社区居民探索实行双重管理模式,进一步健全组织,完善服务功能,确保有人管事、有人办事,形成了有序规范的运转体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

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还有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的认为城乡不可能或难以实现均衡发展,存在畏难发愁的情绪,感觉无从下手;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思想较为严重,短时间成效不明显便失去信心;有的对上级支持农牧村的期望值过高,仍然存在“等、靠、要”思想,政府“热”与群众“冷”的矛盾比较突出;有的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比较片面。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大。

近年来,我乡不断加大对农牧村的投入,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但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群众的生产生活所需。

农牧村道路、交通、通讯、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设施配套和共享程度还不够高,环境脏乱差问题仍不同程度的存在。

特别是道路方面,虽然个别村硬化了主要道路,但是其他村道路仍是自然土路,农牧民群众“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另外,由于缺乏具体、明确的规划指导,广大农牧村居民建房的随意性较大,没有严格的规划。

文殊沟小集镇上下水工程由于建设年限过久,现在已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的需要。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急需解决,由于受传统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影响,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调整产业结构是关键,如何发展现代畜牧业,实现畜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加大二三产业比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要推进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

紧持未来引领、以人为本、城乡统筹、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全面协调的规划原则,牢固树立全乡一盘棋思想。

建立城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

按照“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原则,结合我乡实际,建立一个由乡镇总体规划和村级规划的城乡全覆盖的规划体系。

按照近年来初步形成的发展格局,以乡政府所在地文殊沟为中心,以祁林村、红山村、珠龙关村三个中心村为延伸区域发展格局,形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二要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一是着眼发展现代畜牧业,深入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市场化、经营产业化”的思路重点,从全乡特色资源和优势产业分布的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以沿山各村、开发区和后山地区为三大块,充分发挥靠近酒嘉城市和工业园区的聚集辐射作用,在前山各村着力构建以高山细毛羊、肉牛、肉羊、绒山羊为主的舍饲喂养基地,在后山着力抓好藏系羊、牦牛为主的绿色食品基地,在天生场开发区主要发展了饲草种植牛羊育肥基地,在文殊沟充分依托农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活畜的屠宰、加工、分割打包销售基地。

加快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畜产品生产、销售的的组织化水平,突出产品的特色加工,在已有5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引导有一定养殖规模、有基地、科技含量高的养殖贩销大户加入合作社,全力打造生态畜牧业的特色品牌和绿色品牌。

二是以小集镇为中心,充分依托文殊寺旅游景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做大做强第三产业,拓宽旅游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引导有条件的农牧民从事二三产业,从而拓宽群众增收的渠道。

三是结合退牧还草工程,有组织开展草原的合理流转,剩余劳动力引导其发展二三产业及劳务输转,发展劳务经济。

三要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按照”城乡均等、功能完善“的要求,争取更大的公共财政向农牧村的倾斜力度,实行城乡社会事业统筹规划、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城乡教育要均等化。

坚持着眼长远,科学规划教育发展,优秀保证教育投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重点要解决好幼儿教育和民族文化教育,积极探索双语办学模式。

二是城乡卫生服务要均等化。

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探索城乡卫生资源整合的有效方式,抓好乡中心卫生院、村级卫生室建设。

三是城乡文化服务要均等化。

完善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推进文化资源共享,形成惠及全民、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抓好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启动农村文化大院和文明一条路建设,力争村村都有文化大院。

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力争实现80%以上的村都建有一定规模的健身场所。

四是城乡公共安全要均等化。

按照“扬民主、聚民力、帮民富、解民忧、安民心”的要求,进一步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通过打击、防范、教育、管理等手段,扎实推进平安乡(镇)、平安校园、平安村等创建工作,使平安建设向农村延伸、向基层延伸,实现平安建设无盲区、无死角,从而不断得高城乡干部群众公共安全感。

四要推进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加快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衔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城乡平等统一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和多层次、全方位、广覆盖的城乡社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培训就业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

到2012年,农牧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率要达到90%以上,农牧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率要达到80%以上。

建立农牧村劳动力就业信息平台,有组织输转劳动力,同时做好劳动力就业的后续权益保障工作。

二是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保险体系。

按照”人人享有社会保险“的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衔接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位一体”的社会保险体系,全面提高城乡社会保障能力,确保让农牧民“养老不犯愁”。

三是建立统一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加强优抚安置、社会救助和助残工作,搭建统一协调的社会救助平台。

健全完善城镇低保、农牧村低保、农牧村五保供养、贫困群众大病医疗救助、特困学生助学救助、农牧村贫困群众危房改造补助、贫困群众司法救助和就业救助等制度体系,争取合理调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各项救助补贴标准,让困难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五要推进城乡基础施建设一体化。

按照“共建、共享、共管、共护”的要求,积极开展小集镇功能完善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以水、电、路、通讯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基础设施配套与衔接,推动人居向小集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牧业向规模集中。

重点应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乡村交通网建设。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继续抓紧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全面构筑内外通达、便捷的城乡交通大体系。

二是加强城乡供水网建设。

加快建设小集镇下水工程改造,各村人畜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彻底改善农牧村居民用水状况,确保让全乡人民都能喝到优质安全放心水。

三是加强城乡电力网建设。

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电力基础设施,抓好农网改造的巩固提高,不断满足农村居民生产和生活用电需求。

四是加快各村通讯信息网络工程建设,使农牧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全面了解各项信息。

六要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命门”,广泛开展“留住青山绿水、促进生态和谐”行动,完善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大各类污染源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一是继续推进退牧还草工程。

以县委提出的“五大行动计划”中祁连山北麓生态保护与纵横治理为契机,扎实做好草原生态环境的纵横治理工作,二是积极开展以城镇绿化、山体绿化、庭院绿化、小区绿化、校园绿化、社区绿化等为措施全面推进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三是突出水源保护。

要切实抓好水的涵养、储存、分配、使用、处置、管理,进一步搞好河道的综合治理开发,着力加强农牧村饮用水源地保护。

四是抓好垃圾处理。

进一步加强环卫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扎实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不断提升农村生活土环境质量和水平。

七要推进城乡基层组织建设一体化。

围绕抓基层、强基础、重实效、求发展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发挥好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创新基层组织工作内容和设置方式,着力形成上下贯通、全面覆盖、设置合理,符合建设现代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牧村基层组织体系。

一是按照县委的安排部署在9月份认真做好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紧紧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武装思想,解决问题,务求实效。

二是不断推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按照“五个基本”的要求,落实强基固本工程。

创新“五个好”党组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牧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双培双带”活动,高度重视和加强党员发展工作,要认真实施“一村一名年轻党员”计划,保证每村每年发展一名35岁左右的年轻党员。

同时,要实施培养入党分子“1+2”计划,确保每村发展1名党员的同时培养2名入党积极分子。

切实加强下岗失业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流动党员的管理工作,关心帮扶困难党员的生产和生活。

三是认真抓好远程教育站点的管理和使用工作。

今年,我们要坚持把“六好”示范站点创建作为规范站点运行、优化站点管理、提升学用效果的主要抓手,狠抓站点教学组织与管理,严格执行培训考勤制、节目预告制等制度,实现学习培训的多样性和针对性,不断满足农牧村党员干部和农牧民群众集中学习、个性化学习和信息服务的需要。

五是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责任制,廉洁办事,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用到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上,用到增收致富和小康建设上,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拒腐防变能力,把党委、政府的权力置于社会和人民群众监督之下,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为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