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9226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docx

江苏省13市及部分名校届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分类汇编附加题专题

苏锡常镇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其体源出于《国风》。

陆机所拟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其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多哀怨,颇为总杂。

旧疑是建安中曹、王所制。

“客从远方来”,“橘柚垂华实”,亦为惊绝矣!

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

 (节选自钟嵘《诗品·古诗》)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2.文中的曹、王二人分别指   ▲   、   ▲   。

(2分)

23.这段材料中,钟嵘是从哪些方面来品评古诗的?

请简要概括。

(4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张飞在长坂桥大吼三声,吓死了曹将夏侯杰。

随后,又砍断桥梁,曹军无法追击而被迫撤军。

B.《茶馆》中,秦仲义说:

“你的生意不错,你甭再耍无赖,不长房钱!

”他想增加房租,甚至打算收回王利发的茶馆卖掉。

C.《边城》中,媒人误传口信说大佬选择了碾房,老人信以为真,差一点错过这段姻缘。

爷爷遭遇的一系列误会加重了爱情的悲剧色彩。

D.鲁迅的《头发的故事》中,N先生回忆北京“双十”节各家懒洋洋张挂五色旗的情形,充分表现人们纪念辛亥革命时的冷漠。

E.《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偶遇克劳狄斯为自己弑兄的罪行忏悔,却没有下手报仇,因为那样会送叔父升入天堂。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22回“制灯谜贾政悲谶语”,元宵佳节家人聚会,贾政为什么“烦闷”“大有悲戚之状”?

(4分)

(2)造成觉新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6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审丑快感

童庆炳

在艺术中,形式不是消极的因素,对内容而言,它是一种征服力量。

因此,审丑快感的产生往往是形式征服内容的结果。

如果一篇文学作品,所写的是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不和谐的、丑陋的、卑劣的对象,那么就单纯内容而言,所引起的是不和谐感、厌恶感或愤怒感。

然而,这些内容倘若得到了艺术形式的生动、优美的表现,那么就又会产生和谐的、愉快的审美反应。

这样一来就产生了一种厌恶与愉悦相混合的情感。

在真正的艺术作品中,由于形式的征服力量,形式克服了内容,丑化为美,这两种情感终于融为一体,转化为一种真正的美感。

德国学者鲍姆嘉通在《美学》一书说过:

“丑的事物,单就它本身来说,可以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较美的事物也可以用一种丑的方式去想。

”的确,在艺术创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美的对象,由于艺术表现的拙劣,结果只能使读者兴味索然,根本谈不到什么美感;反之,一个丑的对象,由于艺术家用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而使读者兴味盎然,情不自禁地叫道:

“丑得如此精美!

”南唐后主李煜的词,特别是他后期的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怀念他已失去的皇帝的生活。

词中所流露的是他对富丽奢华生活的留恋,仅就内容而言很难说是美的,但这种并不美的内容经他优秀的抒情技巧和形象化艺术语言的表现,就产生了一种很强的艺术魅力,使读者不能不引起共鸣,并激发起美感。

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曾说:

“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26.根据材料,简要概括艺术形式对内容的征服力量的具体表现。

(3分)

27.解释文章结尾画线句的含意。

(6分)

28.“骂凤姐,恨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产生这种阅读体验的原因。

(6分)

21.陆机所拟十二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每处1分,共4分)

22.曹植、王粲(每空1分。

共2分)

23.起源、风格(语言)、情意(意境)、感染力(效果)。

(每点1分,共4分)

 【参考译文】

它(古诗)诗体的源头从《国风》来。

陆机所摹仿的十二首。

文辞温和而艳丽,情意悲哀而深远,使人心惊体颤,可以说近乎一字千金!

此外“去者日以疏”四十五首,虽然多哀伤怨恨,很是杂滥。

过去怀疑是建安中曹、王所作,“客从远方来”,“桔柚垂华实”,也是惊采绝艳了。

作者和时代都隐没灭绝,但清新的音调特别深远,可悲啊!

24.A、C(A项张飞大吼吓退曹军后,砍断桥梁。

因示怯曹军,使曹军再度追击。

C项应是误传口信说二佬选择了碾坊)

25.

(1)贾府元宵节以制灯谜猜灯谜为戏,元、迎、叹、惜四人的灯谜谜底都是不祥之物,贾政预感她们“并非福寿之辈”,因而烦闷悲戚。

(每点1分,共4分)

(2)作揖主义、不抵抗主义性格,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旧道德旧礼教的“孝”的毒害。

(每点2分,共6分)

26.生动优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使读者对丑的内容产生和谐愉悦的审美反应;拙劣的艺术形式,使读者对美的形式兴味索然。

(1点1分,两点3分,共3分)

27.艺术家用美的形式来表现人生的苦难和丑陋,升华了创作者和读者对生活生命的感受,这是艺术特有的价值(魅力)。

(每点2分,共6分)

28.王熙凤做了很多坏事,体现了人性丑恶的一面;王熙凤的人物形象塑造非常成功,是富于魅力的艺术典型;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留给读者难忘的印象,因而产生阅读期待。

(每点2分,共6分)

南京、盐城、连云港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10分)

五言以来,六朝之谢陶,唐之陈子昂、韦应物、柳子厚最为近风雅。

自余多以杂体为之,诗之亡久矣。

杂体愈备,则去风雅愈远,其理然也。

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节选自元好问《东坡诗雅引》)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6处)(6分)

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23.“六朝之谢陶”是指和两位诗人。

(2分)

24.作者为什么发出“诗亡”的感慨?

请概括回答。

(2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端午节》刻画了方玄绰的表里不一:

对太太买彩票的提议,他口头责备,但对“头彩几万元”的广告却颇为动心。

B.“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

两番扶幼主,一念答先皇。

”诗歌吟咏的是,诸葛亮为摄先皇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不遗余力地辅佐幼主刘禅。

C.天宝大佬过溪时同祖父谈话,说他以后想为翠翠唱歌,但又觉得翠翠太娇了,不能做茶峒女子做媳妇的一切正经事。

祖父又喜又愁。

D.“即使把我关在一个果壳里,我也会把自己当做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君王。

体现了哈姆雷特要与腐朽黑暗的势力抗争到底的信念和决心。

E.欧也妮让格拉桑代表自己去巴黎,把夏尔所欠本金和利息全部还清。

夏尔拿到收据并得知欧也妮有一千七百万法郎的财产,惊呆了。

26.简答题。

(10分)

(1)《红楼梦》中香菱的咏月诗云“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其中影射了香菱怎样的人生遭际?

(6分)

(2)《家》中琴小姐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请写出她的矛盾表现。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中国文论一面讲诗言志,言为心声,好像语言一定表达真情实感,另一面又强调正名,要名实相符,说明早意识到言辞不一定可靠,有欺诈的可能。

孔子说: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就讲出了互相矛盾的两面。

老子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更明确把可靠的话和好听的话区别开。

文学当然是美言,而且是想象的虚构,所以确实可以说“美言不信”。

文学的虚构不等于欺骗,但道学家鄙薄诗文,认为文章写得漂亮就很可疑。

就连思想很符合儒家正统的杜甫,也因为诗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便受到程颐指责,说“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

”文人们往往自己就瞧不起自己:

扬雄是汉赋一大作家,却说那是“壮夫不为”的雕虫小技,后来曹植给杨修写信,就引用杨家这位祖先的话,说“辞赋小道”不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

弄得杨修不得不反驳,说他“述鄙宗之过言,窃以为未之思也”,就是说曹植把话说过了头,有欠考虑。

在西方传统中,柏拉图认为诗模仿本来就虚幻的现象世界,现象世界则模仿惟一真实的理念世界,所以诗是模仿之模仿,与真实相隔两层。

而且诗只激励人的感情,无助于理性,所以柏拉图要把诗人驱逐出他所设想的理想国。

柏拉图对诗的攻击在西方传统中影响深远,而认为诗不真实,于实际生活无补,就很接近于“美言不信”的看法。

所以,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常处在边缘地位。

过去压抑文学的或者是宗教,或者是政治和道德,而在现代,则恐怕是经济和商业,或者说是只讲实用和功利的心态。

然而没有诗和美,没有想象和精神价值,那样的人生又有多少价值呢?

27.文中引用孔子、老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3分)

28.“无论东方或西方,文学都常处在边缘地位”,作者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

(6分)

29.依据文本,试概括诗的价值。

(6分)

一、阅读材料,完成22—24题。

(10 分)

22.近世苏子瞻绝爱陶柳二家/极其诗之所至/诚亦陶柳之亚/然评者尚以其能似陶柳而不能不为风俗所移为可恨耳/夫诗至于子瞻/而且有不能近古之恨/后人无所望矣!

(6分)

23.谢灵运  陶渊明(2分)

24.六朝后诗人大多创作杂体,远离风雅;近世苏轼诗学陶柳,也不能近古。

(2分)

二、 名著阅读题(15分)

25. BE(B.赵云 E.德·蓬风)

26.

(1)自小被拐卖,与家人离散;被薛蟠强买作妾,遭受冷落;最后被夏金桂折磨致死,难以善终。

(6分,每点2分)

(2)写文章宣传女子剪发,自己却不敢实践;有平等意识,当舞龙灯的人被烧伤时,却无动于衷;接受新思想,但一次军阀混战的洗劫就让她对此产生了怀疑。

(4分,每点2分,答出任两点即可)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27.论证了语言和情志不完全统一;引用哲人名言,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分)

28.中国古代道学家鄙薄诗文;文学家自己也瞧不起自己;柏拉图把诗人驱逐出自己的理想国。

(6分,每点2分)

29.诗言志,表达真情实感;诗是美言,给人美的享受;诗是想象的虚构,引导人超越现实;诗创造的精神价值,使人生更有价值。

(6分,每点2分,答出任三点即可)

南通、徐州、淮安、扬州、宿迁、泰州六市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10分)

2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5处)(5分)

建立门庭,自建安始。

曹子建铺排整饬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

子桓精思逸韵,以绝人攀跻,故人不乐从,反为所掩。

子建以是压倒阿兄,夺其名誉。

实则子桓天才骏发,岂子建所能压倒耶?

故嗣是而兴者,如郭景纯、阮嗣宗、谢客、陶公,乃至左太冲、张景阳,皆不屑染指建安之羹鼎,视子建蔑如矣。

(节选自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下》)

22.材料中的“子建”“子桓”分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人名)。

(2分)

23.作者对子建有哪些看法?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三国演义》中,张飞攻打巴郡,多次搦战未果,便用稻草人装扮成自己,诱使严颜前来抢夺车仗,乘机生擒严颜,攻占巴郡,这体现了其粗中有细的性格。

B.《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叙写阿Q政治上受迫害、经济上受剥削、精神上受奴役,直至最后被杀的悲惨遭遇,痛击了国民性的种种弱点,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C.《茶馆》中,崔久峰拒绝秦仲义的邀请,只愿念经不愿出去做事,他认为秦仲义的事业会轻易被外国人推倒,这反映了他内心的悲观与消极。

D.《边城》中,老船夫进城去探听消息,却意外得知先前唱歌的不是天保而是傩送。

回去之后,他并不把进城的事告诉翠翠,也不提醒翠翠注意夜晚的歌声。

E.《哈姆雷特》第五幕中,哈姆雷特后悔自己因为一时冲动而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于是在比剑之前向对手道歉,但并未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中,写贾府中秋赏月,本应热闹高兴,为什么却有“凄清”“寂寞”之意?

请结合本回内容加以分析。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家》第三章中,觉民和觉慧“第一次看见她这种表情,马上就明白了是什么东西在苦恼她。

觉得她的处境比他们的更困难……这时他们有了一种愿望,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只为着使这个少女的希望早日实现。

”这个少女指的是谁?

她当时有什么样的处境?

她的希望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8题。

如今,也许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了。

当下文学已将现实的石头狠狠砸在了自己的胸口。

翻阅近年国内的长篇小说,现实之砸痕深深浅浅,真真假假,时常令人窒息。

在某种现实自觉与道德焦虑开始回归,“文学不应自我边缘化”“作家应表现出明确的价值立场”的呼声鹊起之时,也有人开始呼吁作家应停止对“现实”矫枉过正的追逐,回归个人独语才是文学正道。

但文学是否只能摇摆于公共化的“现实”与个人化的“独语”之间?

文学的意义是否只在于给公共领域的认知结论提供一个个感性的注脚——比如腐败问题、司法问题、环保问题、全球化问题之类,并以此表明作家是正义的好人、社会的良心?

或者文学的价值只在于给一个个孤独的个体提供“个性秀”的舞台?

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把文学看作改造社会现实、表达价值观念的手段,是一种并无新意的“文学工具论”,带有一厢情愿的色彩。

它有存在的权利,但是并无“统一作家思想”的权力。

文学与政治相关,但绝不是政治;文学与道德相关,但也绝不是道德。

政治的价值尺度是利益,道德的价值尺度是实践,而文学的价值尺度则是艺术的创造力。

也许这种创造力来自作家对政治、道德或其他领域的独特洞察,但它必定是一种将洞察力化为“有意味的形式”的艺术能力,而非某种简陋的直抒胸臆。

一部文学作品如果没有创造力,则任何道德的高调或行为的标新立异都属白废。

26.为什么当下不该再指控“文学脱离现实”?

请结合第一段加以概括。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作者所说的“文学工具论”存在哪些问题?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从材料看,作家怎样才能更好地创作文学作品?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曹子建铺排整饬/立阶级以赚人升堂/用此致诸趋赴之客/容易成名/伸纸挥毫/雷同一律。

(每处1分)

22.曹植 曹丕(每空1分)

23.①文章铺排,雷同一律;②招纳门客,以赚取更高名声;③名声超过子桓,实则不如。

(每点1分)

24.AD (A项,“用稻草人装扮成自己”错误,应是暗中安排一名军士假扮自己;D项,老船夫回去后,提醒了翠翠注意歌声)

25.

(1)贾母听闻悲怨的笛声,受到触动而流泪,大家也都有凄凉寂寞之意;(3分)黛玉、湘云去了凹晶馆,黛玉以“冷月葬花魂”与湘云“寒塘渡鹤影”联诗,使人觉得过于凄清悲凉。

(3分)

(2)琴(张蕴华)。

(1分)处境:

进入女师后,众多亲戚挖苦嘲笑,说她有失大家的闺范;(1分)社会上有太多卫道的人反对男女同校。

(1分)希望:

考进外专,与男学生一起上课。

(1分)

26.①文学作品涉及现实的太多,且复杂多样;②文学有自我边缘化的情形不能明确表达作家的价值立场;③作家对现实有矫枉过正的追逐。

(每点1分)

27.①用非此即彼的思维习惯看待文学,限定了文学的意义和价值;②把文学看作改造社会现实、表达价值观念的手段;③要求统一作家思想。

(每点2分)

28.①要以艺术创造力作为文学作品的价值尺度;②对政治、道德等领域要有独特的洞察力;③要将洞察力化为“有意味的形式”。

(每点2分)

盐城中学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盖自宋室不竞,冠屦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驯_致_夷_狄_处_上_中_原_处_下_一_时_君_相_犹_然_处_堂_燕_鹊_纳_币_称_臣_甘_心_屈_膝_于_犬_羊_已_矣。

施、罗二公,身在元,心在宋,虽生元日,实愤宋事。

是故愤二帝之北狩,则称大破辽以泄其愤;愤南渡之苟安,则称灭方腊以泄其愤。

敢问泄愤者谁乎?

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

是故施、罗二公传《水浒》而复以忠义名其传焉。

(节选自李贽《忠义水浒传序》,有删改)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4处)(4分)

22.文中的“施、罗二公”分别指________、________。

(填姓名)(2分)

23.结合文段,简要说明施、罗二公“以忠义名其传”的原因。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张飞常因嗜酒败事,如他在安喜县鞭督邮致使刘备逃匿,在徐州痛打曹豹被吕布打败,在瓦口隘险被张岱生擒,在阆中鞭打末将遭杀害。

B.爷爷离世,傩送离家,翠翠内心十分痛苦,但她并没有倒下;她拒绝船总的帮助,继续守着渡船,等待傩送归来,这表现了她柔中有刚的一面。

C.《呐喊》里的“看客”,既有统治者及其帮凶如赵太爷、红眼睛阿义等,也有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酒客、未庄男女等,鲁迅借此揭示国民普遍存在的劣根性。

D.《老人与海》中老渔夫圣地亚哥独自一人在海上钓鱼以及钓到那条大鱼后返回港口的几天里,虽然带的食物足够,但极度缺乏淡水。

E.《哈姆莱特》中,年轻美丽的奥菲利娅深爱着哈姆莱特,却因哈姆莱特的出走和父亲被杀死的双重打击而精神失常,后来失足落水而死。

25.简答题(10分)

(1)《红楼梦》“投鼠忌器宝玉瞒赃 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一回中,平儿在事件处理过程中表现得细致周全。

请联系她对不同人的不同做法,分析她的形象特征。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想不到爷爷这样狠心!

一个死了,还要把另一个送出去。

人家好好的女儿,为什么要这样地摧残?

’觉民愤怒地说。

”(《家》)

上述引文中“死了”的人是谁?

请简述与引文相关的情节。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26~28题。

旧体诗的补课

肖复兴

旧体诗的写作是一种游戏。

这种游戏的快乐,首先便在于其严谨的格律。

格律,让平仄和对仗有了音乐般的韵律,有了词与词、字和字之间细致入微、紧密非凡而奇特无比的关系。

这种韵律和关系,则为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所独有,有旧体诗自成一体的语言系统、美学系统和价值系统。

在这里,可以真切地触摸到、并可以学习到,对于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古人是如何体味、追寻、处理和表达的。

由此观照现今的社会和自己,那种流失的古典情怀以及它们的表达方式,常让我在这些旧体诗里面生发感喟,甚至羞愧。

面对现今纷繁变化的世界,我们需要这样带有古典情怀的诗性的营养。

同样,现今存在的一切,以及我们内心所思悟和情感所需要的一切,在旧体诗中都可以找到诗性的对应,非常的奇特,而且,非常的准确,又非常的含蓄蕴藉和浓缩。

阅读和写作旧体诗,寻找这种韵律和关系,寻找这种古今心思与表达与抒发之间的奥妙与微妙,则大有曲径通幽之乐趣。

而且,它特别适合独自一人的思索、品味和探寻,可以不必打扰任何人,将自己的心情和感情、一瞬即逝的回忆、擦肩而过的思绪,在中国独有的方块字,而且是有限的方块字之间,其实也是在无限的想象天地之间,逐渐显影。

在这有限和无限之间,在节制和限制之中,有着众里寻他千XX、有着咫尺应须论万里的魅力和诱惑。

我称之为我自己的智慧体操,是我常常操习的八段锦。

正如布罗茨基所说:

“除了少数例外,近代几乎所有有些名气的作家都交过诗歌的学费。

”我没有多少名气,却一样也是在交诗歌的学费,在为自己补课。

26.为什么格律能让写旧体诗充满乐趣?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文中的“智慧体操”指的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根据材料,概述如何补旧体诗的课。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