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0924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docx

九年级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

第一课战后世界新格局

一.二战后世界新格局

1、二战后,世界在政治上有什么变化?

变化:

①世界在政治上逐渐形成美苏两极格局;②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2、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背景):

1)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二战中迅速膨胀,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2)苏联实力迅速增长,成为惟一可以抗衡美国的国家。

并成为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头羊。

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

3、什么协定(会议)奠定战后世界新格局?

1945年签定的《雅尔塔协定》(雅尔塔会议)

4、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北约(1949年)和华约(1955年)两大集团的出现(标志着东西方对峙格局的形成)

5、两极对峙的实质:

两种社会制度的对峙(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即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

6、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二、关于“冷战”

1、美苏对峙(争霸)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冷战。

2、什么叫冷战?

它开始的标志和表现分别是什么?

(1)含义:

美国要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军事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叫冷战。

(2)开始的标志是铁幕演说(1946)(拉开冷战序幕)和杜鲁门主义的出台(1947)

(3)它的表现:

①柏林墙的建立②美苏军备竞赛③古巴导弹危机④美国侵越战争

3、冷战出台的原因:

二战后美国实力大增,妄图称霸世界;遭到苏联遏制;双方社会制度的差异。

4、冷战的本质目的:

遏制共产主义

5、冷战结束的标志:

1989年东欧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

6、“冷战”(美苏争霸)的影响:

美苏的军备竞赛与到处插手,影响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三、殖民体系的瓦解

1、最早掀起民族独立浪潮的是哪个洲?

亚洲(20世纪40年代)

2、二战后,亚洲哪些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哪些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越南北部、朝鲜和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印度、韩国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3、哪个国家的独立对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产生了巨大冲击?

印度

4、非洲独立年是哪一年?

1960年,那一年非洲有17国家独立

5、殖民时代终结的标志着是什么?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

6、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达国家出现黄金时代(1950-1973年)

7、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做了哪些斗争?

政治上:

(1)亚非国家的独立

(2)亚非会议(1955年在印尼万隆,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经济上:

(1)七十七国集团的成立(1964年;目的: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2)亚洲四小龙腾飞(新加坡、韩国、中国香港和台湾)

(3)中东国家的觉醒(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简称欧佩克。

1973年,对美国实行石油禁运和提价,导致资本主义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一、巩固新生政权

1、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何时成立的?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开始。

2、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具体的措施有哪些?

首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

具体措施有:

(1)政治上:

①肃清国民党残余力量;②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

(2)经济上:

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②土地改革

(3)军事上:

①抗美援朝

②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意义:

标志着我国大陆全部解放)

3、关于抗美援朝

1)时间:

1950年10月——1953年

2)军队: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彭德怀。

3)目的:

保家卫国。

4)结果:

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签订《朝鲜停战协定》。

5)意义: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赢得了和平建设的环境,巩固了新生政权。

6)胜利原因:

正义之战,人民支持,志愿军的英勇作战,党的正确指挥等。

4、关于土地改革

1)完成时间:

1952年底基本完成

2)内容:

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所有)

3)意义:

标志着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3亿多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恢复经济与巩固政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进入社会主义

1、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标志是什么?

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是什么?

分别采用什么方式?

结果如何?

(1)内容:

三大改造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方式:

农业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手工业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是通过公私合营。

(3)结果及意义:

三大改造在1956年底完成,标志着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国的工业化道路从什么时候开始?

1953年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模范人物:

孟泰精神、钱学森等

4、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在哪两方面取得成就?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

(1)工业:

①鞍钢公司恢复并扩建;②汽车、飞机等出现

(2)交通运输业:

①康(川)、青、新藏公路的建成;

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5、一五计划的意义:

改变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迈进。

三、失误与挫折

1、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什么失误与挫折?

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

2、关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出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原因:

①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对社会主义建设缺少经验,③急于求成

(2)“大跃进”表现为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是“共产风”(一切生产资料归公,集体劳动,平均分配)。

(3)后果:

造成环境的破坏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大跃进”),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人民公社化),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4)启示:

要认清国情、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1)原因:

毛泽东错误估计了我国阶级斗争的形势;采用“大民主”的方法;个人崇拜现象严重。

林彪、江青等反革命集团想乘机夺权,推波助澜。

(2)文革中“革命行为”:

破四旧、贴大字报、批斗会;

(3)文革的性质:

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4)结束的标志:

1976年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

(5)危害:

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广大知识分子和干部深受迫害;国力衰退,整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优秀文化遗产受到严重破坏;

(6)启示:

增强民主和法制意识,防止个人崇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四、“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1、在20世纪50—70代,新中国在国防建设有什么成绩?

那个时代有哪些楷模?

(1)成绩:

“两弹一星”——核弹(原子弹1964年、氢弹)、导弹、人造卫星(1970年,是第5个国家)。

(2)那个时代的楷模有:

雷峰(好战士);焦裕禄(党的好干部);王进喜(铁人);李四光(打破“中国贫油论”地质学家);邓稼先(两弹元勋);钱学森(导弹之父、火箭之父);钱三强(原子之父)。

2、中国发展核武力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重要意义?

目的与意义是摆脱美苏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与国家安全。

3、中国对等核武器的态度是:

反对核武器的制造和扩散,中国承诺绝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4、什么是两弹一星精神和铁人精神?

(1)两弹一星精神:

爱国、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科技创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科学精神),核心是科学创新精神。

(2)铁人精神:

爱国、奉献、求实、创业

第三课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一、改革开放的时代

1、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内容、意义)

时间:

1978年底。

内容:

恢复马克思主义路线;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形成以邓小平为领导的第二代核心。

意义:

是我国和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改革开放

2、我国改革先从哪里开始?

内容是什么?

(1)农村改革:

首先从农村开始。

起点:

安徽省(皖)凤阳小岗村的农民。

内容:

改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经营、自负盈亏)。

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意义:

激发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解决温饱问题。

(2)城市改革:

由单一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关于对外开放

(1)对外开放从哪里开始?

开放先从沿海地区开始。

最早开放的是1980年建立的四大经济特区:

广东(粤)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闽)的厦门;后来设立的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

(2)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怎样形成的?

形成标志是什么?

由沿海逐渐扩展到内地,现已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标志是: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3)对外开放的主要内容(目的)有哪些?

①以多种形式吸引外国资本;②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③扩大对外贸易。

(4)深圳在对外开放与发展经济方面有何优势?

地理位置优越(沿海、毗邻香港);国家优惠政策;移民城市人才聚集;科技领先观念创新。

4、改革开放有何成就?

典型表现在何处?

成就:

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高

表现:

深圳速度与浦东巨变;人们生活用品与休闲方式的改变;航天技术与奥运世博。

二、“一国两制”与统一大业

1、统一大业的方针与含义分别是什么?

统一大业的方针: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含义是:

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香港、澳门的回归

(1)成功收回香港(1997年7月1日)和澳门(1999年12月20日)

(2)意义:

洗雪百年国耻,促进统一大业完成,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范例。

(3)能收回港澳的原因: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根本原因);“一国两制”方针的运用等等。

3、香港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有什么不同?

(性质)

虽然都是历史遗留问题,但香港澳门是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造成的)。

4、台湾回归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别是什么?

(1)有利:

强大的祖国(综合国力提高);正确的方针(“一国两制”);人民的支持(民族共同文化);两岸交流的加强(三通等);国际的公认;

(2)不利:

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湾岛内的“台独”分裂势力

三、独立自主、和平共处

1、建国以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发生什么变化?

外交政策: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三条原则(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奠定新中国的外交基础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与任何大国结盟

2、在各个阶段中国外交取得哪些成就?

①建国初期与26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粉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孤立新中国的阴谋,巩固政权。

②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③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开始正常化;1979中美正式建交(原因: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苏争霸形势的变化;中美领导人的外交智慧等);

④2001,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在上海召开;

⑤2001,上海合作组织成立(第一个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联系)

第四课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

1、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问题)是什么?

和平和发展问题

2、冷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有什么影响?

(1)冷战结束的标志:

1989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

(20世纪90年代初)

(2)影响:

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

3、当今世界的基本态势是怎么样?

总体和平,局部战乱

4、局部战乱的表现有哪些?

P35-36(和平问题的表现)

①巴以冲突(地区冲突);②伊拉克战争(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③9·11事件(恐怖主义)等等。

5、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有哪些?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民族、宗教矛盾等等

6、什么是发展问题?

什么原因导致?

发展中国家有什么解决措施?

(1)发展问题是指发展中国家(南)和发达国家(北)的关系问题,又叫南北问题。

(发展问题的表现: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加大)

(2)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

历史原因:

西方殖民国家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

现实原因:

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存在。

(3)解决南北问题的措施:

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7、我国面前的小康是什么样的小康?

有什么特点?

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仍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

(目标:

全面小康)

8、当代中国的国情是怎样的?

面临什么机遇和挑战?

中国应当怎么办?

(1)国情:

当代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表现:

生产力水平低,科技水平、民族文化素质不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不完善)

(2)机遇:

世界总体和平,科技革命突飞猛进;

挑战: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

(3)应对措施: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继续坚持改革开放。

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注意保护环境,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经济体制)调整表

时间

事件

内容

影响

1952年底完成

土地改革

将地主土地分给农民所有

消灭了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恢复经济巩固政权

1953~

1956年底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变农民土地所有制为集体土地所有制

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195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切生产资料归公社所有,集体劳动,平均分配。

损害了群众利益,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79年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个体经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巩固政权

(1949.10——1952年底)

中国现代史知识结构示意图表

军事:

抗美援朝;和平解放西藏。

政治:

肃清国民党残余力量;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与苏联等国建交。

经济:

土地改革;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进入社会主义

(1953—1956年底)

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工业化:

“一五”计划(重工业、交通运输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7—1976)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

失误与挫折

 

科技工业:

“两弹一星”、石油工业的发展

时代楷模:

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李四光、邓稼先、钱学森、

钱三强等

外交突破:

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

成绩与骄傲

 

转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改革:

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以公有制为主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开放:

首先从沿海地区开始:

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逐渐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年开始)

 

改革:

完善民主与法制;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统一:

“一国两制”方针;香港、澳门回归。

外交:

不与任何大国结盟的新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