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09663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5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docx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

18-19第4单元15赤壁赋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属客(  )  窈窕(  )(  )

杯盘狼藉(  )斗牛(  )

桂棹(  )倚歌而和之(  )

愀然(  )江渚(  )

舳舻(  )(  )潜蛟(  )(  )

蜉蝣(  )(  )嫠妇(  )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

无尽藏(  )凭虚御风(  )

【答案】 zhǔ yǎo tiǎo jí dǒu zhào hè qiǎo zhǔ zhú lú qián jiāo fú yóu lí shī shuò zànɡ píng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举酒属客(      )

【答案】 〝属〞通〝嘱〞,劝酒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歌

(2)如

(3)虚

(4)然

(5)而

(6)之

【答案】 

(1)名词,歌词 动词,歌唱 名词,歌声

(2)往,去 像 (3)(凌)空 (月)缺 (4)……的样子 这样 (5)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并列 (6)助词,的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代词,它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__________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__________

(3)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

(4)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__

(5)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

(6)正襟危坐(    )__________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__________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

(9)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

(10)渺沧海之一粟(    )__________

(11)不知东方之既白(    )__________

【答案】 

(1)名词用作状语 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攻占 (3)名词用作动词 向东进发 (4)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起舞 (5)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哭泣 (6)形容词用作动词 整理 (7)名词用作状语 向南 (8)名词用作动词 打鱼砍柴 (9)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侣,以……为友 (10)形容词用作动词 渺小得像 (11)形容词用作动词 显出白色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答案】 

(1)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茫茫的水汽。

 (3)辽阔的样子。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与枕藉乎舟中。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凌万顷之茫然。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渺渺兮予怀。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断句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

(2)省略句 (它的声音)像是哀怨,像是思慕,像是啜泣,像是倾诉。

(3)省略句 (洞箫乐声)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4)状语后置,省略句 (苏子与同伴)在船里互相枕着靠着睡去。

(5)状语后置 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6)状语后置 明月从东山后升起,盘桓在斗宿与牛宿之间。

(7)定语后置句 凌于苍茫的万顷江面之上。

(8)主谓倒装 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9)状语后置 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10)状语后置 何况我与你在江边的水渚上打鱼砍柴。

[常识·速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谥〝文忠〞。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那么开创了湖州画派。

诗歌代表:

«饮湖上初晴后雨»、«海棠»、«题西林壁»等;词作代表:

«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卜算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散文代表:

«石钟山记»、«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不得签署公事、擅离任所。

当时苏轼多次在信中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事也〞。

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方面,他看问题变得更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能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倾向黄老,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消极避世思想。

1082年,苏轼两次游览赤鼻矶,望着滚滚江水,想到功业抱负如水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感慨万千,写下了千古名篇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1.文学常识

三 苏

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都以散文著称,世人合称〝三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并入〝唐宋八大家〞之列。

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上联指的即是〝三苏〞。

苏轼的散文以议论见长,纵谈古今形势及治国用兵之道。

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简劲质朴,艺术风格雄奇坚劲。

他的散文既发扬了前代文章的优良传统,又发展了散文的实用性、文学性和通俗性,表达了唐宋古文运动的积极成果,对我国古代散文发展有巨大贡献。

其父苏洵,号老泉,27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入京后受到欧阳修的赏识,文名大盛,是一位晚学有成的文学家。

苏洵的文章说古论今,纵横评说,长于分析,很有气势,代表作«六国论»。

其弟苏辙,字子由,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与苏轼同榜中进士。

他的诗文受父兄影响,擅长政论和史论。

文章风格汪洋澹泊,颇有秀杰深醇之气。

〝三苏〞在散文上造诣不同,贡献各异,共同成为古文运动的中坚。

〝三苏〞不仅以文学知名于世,而且为政清廉,勇于革新图强,因而受人推崇。

2.文化常识

(1)既望:

过了望日,即农历十七日。

望:

农历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

(2)斗牛:

星宿名。

斗,斗宿;牛,牛宿。

(3)美人:

代指有才德的人。

古诗文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4)洞箫:

即〝箫〞。

箫管上下直通,故称〝洞箫〞。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赤壁赋»又称«前赤壁赋»,是«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同期作品。

文章由对赤壁夜景的描绘,转入主客问答,在对话中展示作者内心的矛盾苦闷和排解过程,其景渺渺,其情真切,其理深刻,表现出作者听任自然、超然旷达的情怀。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写景 ②议论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一】阅读1~3段,回答以下问题。

1.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达〝客悲〞的根本原因的一项为哪一项(  )

①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④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⑤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D、③④⑤

【解析】 ③表达的是快乐的情绪,⑤是听了箫声的感受,不属于根本原因。

【答案】 C

2.以下对第3段文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  )

A、这段文字借客人之口称赞曹操为英雄,是为了衬托赤壁之战中周郎非凡的表现,委婉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伤感。

B、〝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等句,流露出了对于人生的渺小和短暂的苦恼与无可奈何之情。

C、这段文字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来写。

主客问答是赋的传统手法,作者往往借客人的话道出自己的思想感情。

D、这段文字怀古伤今,实质上是苏轼贬谪生活中苦闷心绪的流露。

但从全文来看,苏轼并没有沉浸在这种苦闷之中。

【解析】 A项,〝是为了衬托赤壁之战中周郎非凡的表现〞不对,文中无此意。

【答案】 A

3.对这篇赋所表达的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第1段写夜游赤壁,月夜泛舟,把酒诵诗,油然而生〝遗世〞、〝羽化〞,飘飘欲仙的快乐情感。

B、联想古人古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情怀。

C、第2段作者借助夸张、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作者的感情蕴含其中。

D、作者写曹操横槊赋诗,慨叹自己谪贬黄州,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

【解析】 D项,〝抒发了对历史人物的无限同情〞不对,写曹操以及历史人物是为了抒发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答案】 D

【二】阅读第4段,回答以下问题。

4.以下各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苏轼旷达洒脱的一组是(  )

①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③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

⑤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⑥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A、①②④B、②③⑤

C、③⑤⑥D、④⑤⑥

【解析】 ①②③表达了悲伤的情感。

【答案】 D

5.以下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本文先写月夜泛舟的欢乐心情,再写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达了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B、文中客的回答充满了对人世沧桑的烦恼和哀叹,表现了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这其实正是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全部思想状态的反映。

C、作者认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但人生其实也一样绵延不息,所以人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

D、通篇紧紧围绕明月江水进行表达、描写和议论,在表达中议论抒情使文章富有情致和理趣,全文达到了情、景、理的完美而和谐的统一。

【解析】 B项,〝全部〞错。

客的回答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答案】 B

■合作探究···········································································

6.苏轼在文中流露出的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有时让人有消极感,你是如何理解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 苏轼的一番话看起来很超脱,但他的骨子里仍然有人生空虚之感,所以所谓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因此不免有些消极。

观点二 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

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

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也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这是很好的适应方式。

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操又在长阪击败刘备,进兵江陵。

下,攻下。

舳舻(zhúlú):

指战船首尾连结。

船尾掌舵的地方叫舳,船头划桨的地方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散 句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

散句的运用,使全篇文情沉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

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

2.写法指导

散句多用在记叙文、说明文等文体中,以长短不【一】结构不同的句式来实现修辞上的参差美,能使语气舒缓,舒卷自如。

写文章虽然是以散句为主,但散句中要尽可能地夹杂以对偶、对仗、排比句等这些庄重有力、匀称协调的整句。

这样整散结合,参差错落,读起来抑扬顿挫,才会有流畅的旋律和铿锵的节奏。

3.迁移应用

学习了本文,你或许对苏轼又有了新的认识,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以〝感悟苏轼〞写一段话,注意排比句及散句的灵活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

〝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

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家人的思念。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

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含思念之情的人们。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身处逆境,豁达洒脱

谪居黄州期间,凄风苦雨中的苏轼泛舟赤壁,在清风、明月之中,超越了失意和悲伤,参悟了水与月的辩证法,捕捉到〝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的生命本真,最终彻底顿悟了生命的真谛。

跳出心灵炼狱的苏轼开始尽情享受〝清风〞〝明月〞……

面对生活中的坎坷,我们也要用乐观驱散阴霾,用旷达解读挫折,永远保持理智与乐观。

【应用角度】 〝坦然面对挫折〞、〝豁达乐观是一种人生境界〞、〝选择〞等。

2.精彩应用

苏轼毕竟是苏轼,他能驾一叶扁舟,从容应对惊涛骇浪;在清风徐来、白露横江之际,他以旷达、疏狂的性情和俯仰万世的思考,来压制内心深处对人生变迁、世事无常的感伤。

他猛然间豁然开朗,终于悟出了〝自其变者而观之,那么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那么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

霎时,他的内心一片澄明。

于是,所有的不幸与困苦,都在这旷达的胸怀中渺小得如同一缕游丝,一粒轻尘。

那些世俗小人不懂,可江上的清风懂了,山间的明月懂了。

在这场与邪恶的拔河中,苏轼取得了心灵上的胜利。

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挫折,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他的人生,充满了坎坷与荆棘,可他却是一只天生的荆棘鸟,越痛苦,唱出的歌声就越婉转,堪称天籁……犹如迎着寒风的一株寒梅,越是凛冽刺骨,他越是怒放芬芳,冷艳无比。

(节选自«心灵的胜利»)

[佳作·领悟]

生子当如苏东坡①

张 恒

从图书馆借来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从吃饭到上厕所,苏东坡的魔力令我手不释卷。

苏东坡,这个人生路上风霜雨雪绵绵不断的眉山男儿,到底是怎样来烘焙自己的一生境遇,成为一位风光无限的旷世奇才的呢?

我最喜欢他的那首«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③

这首词写于〝乌台诗案〞之后,那是苏轼差点儿丢了性命,被贬到黄州的第三年。

他在黄州生活无着落,要靠在东坡种菜来维持生计;要把仅有的活命之钱,分成三十份放在屋梁上,每一天取一份来过一种〝计划经济〞的生活。

却说什么〝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自欺欺人的〝胡话〞。

其实不是这人太矫情,也不是这人太虚伪,更不是官场的生活已让他麻木不仁,其实他的内心时常掀起滔天巨浪。

他常想起周公瑾,命运为什么独独青睐于他?

年纪轻轻,就让小乔托付了终身;羽扇纶巾,谈笑之间,就让曹军灰飞烟灭。

每想到这些,东坡就浑身大汗淋漓,一夜之间,满头飞雪。

敏感的心灵见不得风吹草动,他常常在夜中起来,在庭中独徘徊。

月色如水,让他心中凉意顿生,一只孤鸿飞过,他独怜这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身影。

夜游赤壁,他又感叹自己〝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但是,今朝在世不得意,何必散发弄扁舟?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苟非吾所有就是非吾物,清风明月却不用一钱买,有了它们还不够受用一生吗?

他以赤子之心善待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

有很多粉丝来黄州膜拜,他倾其家酿菊花酒;贬官惠州,他跟当地的农民相处亲密,竟然想终老于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读到政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时,竟然击节赞赏:

〝此老乃野狐精也!

〞③但是他始终不知道如何提防周围的〝小人〞:

一个叫章惇的早年朋友,在他的诗词中寻章摘句,时常向上报告他在朝、在野的种种〝不轨〞……

他以虔诚的态度认真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在杭州太守的任上,他留下了造福一方的苏堤;他也曾任职过徐州,为防黄河水患,他又一次率领军民挖石狗湖(现云龙湖)。

他的眼里独独不能容下害民的〝沙子〞。

在从眉山到汴京的路上,他耳闻目睹〝青苗法〞给老百姓带来的灾难,上书直言;看到司马光反对变法成功后对不同政见者〝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他又站出来大喊一声:

〝不!

一个被小人和命运无常的阴霾笼罩一生的人,心里装着一个太阳,乐观地面对一切,尽情地挥洒着他的才情和性情。

他的厚道为人,他的精神能量,他的旷达胸怀和气度,展示了一种力量。

在这样一个人的面前,人生中的一切风云,都被烘焙成了美不胜收的风景。

生子当如苏东坡!

【亮点借鉴】

①学如何拟题

〝生子当如苏东坡〞,响亮大气,直抒胸臆。

引用了辛弃疾的诗句。

辛弃疾在«南乡子»一词中曾感慨: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那是辛弃疾在国难家仇当头的时候,对英雄人物的渴望之情。

题目直接表达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之情。

②学文章开头

以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开头,提出了疑问。

一个命运多舛的人怎么能够成为一位风光无限的旷世奇才,他的人生轨迹是怎样的?

迅速入题。

③学引用诗文

文章多处引用诗句或苏东坡的话,给文章增添了文采,形象地说明了苏东坡〝以赤子之心善待生命中遇见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当地的农民还是他的政敌——王安石。

④学文章结尾

文章最后卒章显志,总结出苏轼的精神气场——他的精神能量,他的旷达胸怀和气度,展示了一种力量。

他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他人生的风云,化成了一座高山——被烘焙成了美不胜收的风景。

我的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落实提升]

1.对以下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纵一苇之所如   纵:

任凭

B、凌万顷之茫然凌:

越过

C、而卒莫消长也卒:

最后,最终

D、望美人兮天一方美人:

容貌美丽的人

D [D项,〝美人〞不是〝容貌美丽的人〞,这里代指有才德的人。

古诗文中多用以指自己所怀念向往的人。

]

2.以下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导学号:

90852058】

A、①游于赤壁之下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B、①方其破荆州②今齐地方千里

C、①驾一叶之扁舟②耳得之而为声

D、①何为其然也②苏子愀然

A [A项,〝于〞,均为介词〝在〞。

B项,〝方〞,①当……的时候;②方圆。

C项,〝之〞,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代指清风。

D项,〝然〞,①代词,这样;②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

3.以下句子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