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501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docx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8种类型

文言文宾语前置的四种常见类型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动词【A】或介词【B】的前面。

古汉语疑问代词:

何、谁、孰、安、焉、胡、奚、曷、盍(译为“何不”)

例: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且焉置土石?

王问:

“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C】

否定副词:

不、弗、未、否、勿、毋、无、莫、非

例: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古之人不余欺也

时不我待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D】

例:

余是以记之

一言以蔽之

夜以继日

【4】用“之”“是”(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E】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以加重语气。

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夫晋,何厌之有?

唯利是图

唯命是从

无乃尔是过与

 

 

练习:

指出下列句中的宾语前置并说明其类型【A/B/C/D/E】,然后翻译句子:

(用波浪线划出宾语、用直线划出谓语)

1、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2、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

3、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4、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论积贮疏》)

5、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7、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

8、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9、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13、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左传》

14、唇亡齿寒,其斯之谓与?

《谷梁传》

1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16、桓公问管仲曰:

“治国最奚患?

”对曰:

“最患社鼠矣。

”《韩非子》

17、姜氏何厌之有?

《左传》

18、曰:

“奚冠?

”曰:

“冠素。

”《孟子》

19、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左传》

20、以尧继尧,夫又何变之有?

《荀子》

21、曷未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也?

《战国策》

22、谚曰:

“谁为为之?

熟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

23、吾谁欺?

欺天乎?

《论语》

24、岂不谷是为?

先君之好是继。

《左传》(“不谷”是诸侯对自己的谦称)

25、乔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

 

答案:

1、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2、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3、“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译为:

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4、译文:

“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5、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6、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7、译文:

“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8、恐怕该责备你吧?

9、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10、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11、王问: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2、哈哈

13、我们的国君(晋惠公)不

参考答案: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

译:

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时刻在想杀死沛公啊!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秦王恐怕他打破和氏璧,就婉言道歉。

3、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十三章注》)

译:

就用那个人的办法,回过头来对付那个人。

4、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译:

三个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师:

找出其中品德好的人向他学习,对照其中品德不好的人来改正我自己。

5、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guó)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

译:

俗话说:

“面颊贴着牙床,嘴唇没有了,门齿就要受冻。

”这或许说的是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注:

辅,面颊;车,牙床)

6、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译:

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是由于这一点吧?

7、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祭十二郎文》)

译:

从今以后,我将没有什么意趣生活在这世间了。

8、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译:

唉!

这是真实的情况呢,是虚假的情况呢,还是传闻的不实呢?

9、若入前为寿。

(《鸿门宴》)

译:

你进去上前敬酒。

1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

译:

用这样的做法,去求满足那样的欲望,就像爬到树上去找鱼啊!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译:

四海之内存有知己,即使远在天涯,也像近邻一样。

12、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

译:

有的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都是由于贿赂秦国的缘故吗?

13、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晏子使楚》)

译:

现在民众生长在齐国不会偷东西,一进入楚国就会偷,也许是楚国的水土使得民众善于偷盗吧?

14、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微子》)

译:

过去的事就算了,今后的事还来得及。

15、峣峣(yào)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李固《与黄琼书》)

译:

高尖的东西容易折断,洁白的东西容易弄脏。

16、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秦王估计情况,觉得到底不可能强夺,于是答应斋戒五天。

17、虽有(yòu)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

译:

即使再风吹日晒,也不再挺直,这是由于用火烤弯了的缘故。

18、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于是赵王便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玉璧,在朝廷上行了大礼送出国书。

为了什么呢?

为的是尊重您大国的威望,表示我们的敬意啊!

1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译:

谁替大王出这个主意的呢?

20、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指南录后序》)

译:

心想北人(蒙古人)也还是可以用言语打动的。

21、臣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认为老百姓交朋友还不会互相欺诈,何况大国之间的交往呢?

22、蔺相如固止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蔺相如坚决阻止他们。

23、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译:

多次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

24、夜则以兵围所寓所。

(《指南录后序》)

译:

晚上就派兵围住我寄宿的房子。

25、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礼记·礼运》)

译:

使老人有安逸的晚景,壮年人有出力的机会,儿童有成长的条件。

26、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确实害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27、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鸿门宴》)

译:

樊哙问道:

“当前的事态怎么样?

”张良回答说:

“十分危急!

28、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

您漂亮得很,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

29、恐惧殊甚。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害怕得太厉害了。

30、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指南录后序》)

译:

痛苦过后追思当时的痛苦,这是怎样的痛苦呵!

31、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我蔺相如虽然愚笨,难道竟害怕廉将军吗?

3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六国论》)

译:

再说燕国赵国处在秦国几乎消灭尽了各国的时候,可以说是智穷势孤了,战败才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

33、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译:

光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34、既罢,归国。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会晤)结束以后,回国。

35、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

译:

既然使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

36、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指南录后序》)

译:

北人(蒙古人)表面上虽然对我尊敬,实际上却很恼恨。

3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满江红》)

译:

别把人生看得随随便便,等到少年头变成苍苍白发,只能空自悲叹了。

38、颜渊、季路侍。

子曰:

“盍各言尔志?

”(《论语·公冶长》)

译:

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

孔子说:

“为什么不说说你们的志向呢?

39、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论语·八佾》)

译:

这件事可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

40、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秦王直到宴会结束,始终不能对赵王施加胜局(占上风)。

4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

译: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这里产生。

42、割鸡焉用牛刀?

(《论语·阳货》)

译:

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4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

译:

过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

44、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译:

那盘结密集的样子,那回旋曲折的样子,像蜂房,像漩涡,高耸矗立,不知有几千几万座(房屋)。

45、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

(《指南录后序》)

译:

初到北军(蒙古军)的军营里,我抗辩的言辞慷慨激昂,他们朝廷上下都很惊动。

46、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愿大王和大臣们仔细商议一下这件事吧。

(孰,通“熟”)

47、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滕王阁序》)

译:

时间是九月,季节属于深秋。

48、子曰:

“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论语·里仁》)

译:

孔子说:

“参呀!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

”曾参说:

“是”。

(“唯”的本义是“应答之声”)

49、赵王悉召群臣议。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

赵王把大臣们都召集来商议。

50、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译:

斜阳照着草树,那普普通通的街巷里,人们说刘裕曾经住过。

51、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鸿门宴》)

译:

我和您将军协力攻打秦国……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进入关中打败秦国……

52、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

译:

一般老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从来没有过的。

53、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指南录后序》)

译:

我按道理应当拿刀自杀,可是(我)痛苦地强忍着自己的感情,而(跟着他们)上路

文言文宾语前置类型例谈

2008-05-1423:

30

语文组卞玉霞

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

(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

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

“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①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左传•宣公十五年》)

这是否定句,动词“诈”、“虞”的前面,均有否定副词“无”,宾语“尔”、“我”是代词,所以要放在动词前面。

“我无尔诈”,就是“我不诈尔”,“尔无我虞”就是“尔无虞我”。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①残贼公行,莫之或止……(〈伦积贮疏〉)

译文:

“祸害公然盛行,没有谁来制止它……”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之”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之”要放在“止”的前面。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

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按古汉语语法规律,“我”要放在“顾”的前面。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译文:

“张良问道:

‘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

’”

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鸿门宴〉)译文:

“沛公在哪里?

这是疑问句,“哪里:

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

(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

译文:

“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

“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四)用“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①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惠之至也。

(《左传•僖公十五年》)

译文:

“君王不忧虑自己流亡在外,却担心臣子们,真是仁惠到极点。

句中“亡”,“群臣”分别是“恤”,“忧”的宾语,“是”“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①无乃尔是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译文:

“该不会要责备你吧?

句中“尔”作“过”的宾语,借“是”把宾语前置,以示强调,即“过尔”,“过”在这里是“指责,责备”的意思。

像成语“唯利是图”,“惟命是从”,“惟你是问”“唯才是举”“惟马首是瞻”等等,就是这种格式,其中“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五)特殊情况:

1、“相”字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用在动词谓语之前。

如: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我)

2、“见”解释为“动作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这时“见”字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

如:

①府吏见丁宁(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③望见恕(我)

除此之外,还有现在常用的“诚请见教”“望见谅”“请勿见笑”,都属此用法。

“见”可译为“我”,即“诚挚地请求教导我”“希望原谅我”“请不要讥笑我”。

3、“自”字解释为“自己”时,也常常放在动词谓语前,如现代汉语的“自制、自杀、紫纹、自救、自信、自焚、自律”等词语,可以说都是古代汉语结构遗留在现代汉语里的合成词。

如:

①举贤以自佐

③何不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

㈠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

①王问: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译文:

“我跟谁在一道呢?

“谁与”是“与谁”,“与”是介词,“谁”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前置到“与”的前面。

③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以”的宾语前置。

如:

①余是以记之……(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

“我因此记下这件事……”

“以”是介词,“是”是宾语,“是”提到“以”的前面。

②一言以蔽之

③夜以继日

“一言以蔽之”,宾语“一言”,放在“以”的前面,以示强调,意思是“拿一句活就能概括它”。

“夜以继日”,宾语“夜”,放在“以”的前面,意思是“拿夜晚来继续白天”。

“一言以蔽之”、“夜以继日”即“以一言蔽之”、“以夜继日”。

像成语“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坐以待毙”等都属于这种格式。

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

这里的“东”“南”“北”“西”都是方位词,都充当“向”的宾语,放在前面,以示强调。

翻译成现代汉语应是“向东”“向南”“向北”“向西”。

 

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动作的承受者。

宾语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短语来担任。

一、主语就是谓语陈述的对象,通常位于句首,多由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名词,代词,以及表示地点、方位的名词等来充当,作为被陈述的对象,在句首能回答“谁”或“什么”等问题。

例如:

我是中国人。

/顽强的毅力可以政府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

上述两例中的代词“我”,名词性偏正短语“顽强的毅力”分别是各自的主语。

也有一些动词,形容词也被用来用作主语,但这种主语实际上已经名词化了。

例如:

拆台比搭台容易得多。

/公正廉洁是公职人员的行为准则。

此两例中的动词“拆台”,形容词联合短语“公正廉洁”分别是两句的主语。

主语有受事主语,施事主语,当事主语之分。

受事主语:

主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所涉及的对象。

例:

羊被狼咬死了。

施事主语即表示动作、行为的主体,例:

狼咬死了两只小羊。

当事主语:

表示非施事、非受事的主语。

例:

这件事不能怪他。

二、谓语是用来陈述主语的,即说明主语是什么,或者怎么样的。

通常由动词、形容词以及动词、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在一定条件下也可由名词性短语充当。

例如:

我们跑丢了一只猫。

(谓语是动词“跑丢”)那个孩子太聪明了。

(谓语是形容词性短语“太聪明”)鲁迅,浙江绍兴人。

(名词性短语“浙江绍兴人”是句子的谓语)三、宾语是谓语动词支配的对象。

多由名词、代词以及名词性短语来充当。

例如:

她有一双大眼睛。

(名词性短语“一双大眼睛”是句子的宾语)那天救我的是他。

(代词“他”是句子的宾语)偶见动词做宾语的,例:

最有效的防御手段是攻击。

(动词“攻击”是该句的宾语)与主语的意义类型相对应,宾语也可分为三种,即受事宾语、施事宾语、当是宾语。

可参照主语类型加以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