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1681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20 大小:48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0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0页
亲,该文档总共1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1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docx

人教版高中生物课堂笔记必修三

高中生物课堂笔记

必修三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

第1节细胞生活的的环境.........................................................................................................1...

第2节细胞生活的的环境.........................................................................................................3...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4..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4..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7...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11

第4节免疫调节....................................................................................................................13

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8.

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8

第2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2

第3节其他植物激素........................................................................................................24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2..6.

第1节种群的特征............................................................................................................26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28

第3节群落的结构............................................................................................................31

第4节群落的演替............................................................................................................33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3...4

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34

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37

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9

第4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41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3

第六章生态系统环境的保护.......................................................................................................4...5

第1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5

第2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47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

(约占2/3)

体液血浆

90%渗回细胞外液:

组织液

(约占1/3)10%流入

淋巴

血浆:

血液中的液体部分;

组织液:

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淋

巴:

淋巴管内的液体。

2、内环境(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而言叫做内环境)

(1)概念:

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注意:

消化液(唾液、胃液等)、尿液等是外界环境的延伸,不属于内环境。

3、集中特殊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

(1)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和组织液

(2)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液和组织液

(3)淋巴细胞:

淋巴和血浆

(4)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血浆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化学成分

无机物

无机盐

血浆有机物(蛋白质、葡萄糖、脂质等)

代谢废物(尿素等)

其它气体(C02、O2)

调节物质(激素、微生物)

2、血浆与淋巴、组织液的成分:

(1)成分和含量相似。

(2)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较多。

++

3、注意:

(1)、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K

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

(2)、胞内蛋白(血红蛋白、呼吸酶、DNA聚合酶等)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的

成分。

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

(1)概念:

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2)决定因素:

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反之,则

1

反。

+、Cl

(3)血浆渗透压大小:

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自Na

2

(4)组织水肿(组织液增多)

1>、营养不良(过度饥饿)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向组织液

2>、肾(肾小球)病变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向组织液

3>、过敏反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流向组织液

4>、淋巴回流受阻组织液渗透压升高水分流向组织液

2、酸碱度

(1)、血浆pH为7.35—7.45

(2)、调节机制:

缓冲对(由一种弱酸与另一种强碱组成),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

(3)、调节实例

3、温度(细胞外液37℃左右)

外界温度低——耗氧量高外界温度低——耗氧量低

人体蛇

(恒温(变温

动物)外界温度高——耗氧量低动物)外界温度高(相对)——耗氧量高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淋巴

消化

营养细

外食物

C02

吸收

组织液

废物

O2气体

血浆

境CO2交换

废物排泄内环境

直接交换

通过内环境间接交换

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细胞与内环境之

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3

第2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

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1、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

2、调节机制:

(1)、贝尔纳:

神经调节

(2)、坎农: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3)现代观点: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有一.定.限.度.。

三、内环境稳态的重要

意义

1、意义: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①成分相对稳定:

保证机体代谢所需的反应物;

②理化性质相对稳定:

保证代谢酶的活性。

2、细胞代谢或其他因素导致内环境发生变化的实例食物消化

吸收:

血糖浓度升高长期过度消耗或摄入不足:

血糖浓度降

低细胞代谢产生尿素:

尿素含量增加细胞代谢产生二氧化

碳:

pH发生变化细胞代谢释放热量:

体温升高摄盐过多、失

水过多等:

渗透压发生变化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

内环境微

生物及其产生的毒素增加

4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给的调节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1、脑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的分类

与脑相连的脑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

与脊髓相连的脊神经

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神经元

(1)结构

胞体(细胞体)

神经元轴突(胞体发出的短突起)

突起

树突(胞体发出的长突起)

(2)

感觉神经元(神经刺激由受体或感觉器官

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

分类中间神经元(位于脑和脊髓,处理外部冲动,并将冲动传递给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将冲动从脑和脊髓向肌肉和腺体传导)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概

念: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环境变化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2、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先天性反射。

如眨眼、膝跳反射等)

神经中枢位于脊.髓.等低级中枢

类型

条件反射(后天形成。

如“望梅止渴”、“老马识途”等)

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

3、结构基础——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4、产生条件

(1)兴奋:

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

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2)完整的反射弧。

反射必须有完整的反射弧。

三、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5

1、

(1)刺激前

++++++++++极化状态——静息电位

----------特点:

外正内负

----------

....

+++++

+++++原因:

K外流

(2)刺激

+

----------去(反)极化状态——动作电位

+++++++++++特点:

外负内正

++++++++++++

--

---原因:

Na

+

内流

....

(3)刺激后

++++++++++复极化状态

----------特点:

外正内负

----------....

+++

+++++

+++++原因:

K外流,Na泵出和K泵入增强重建静息电位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在膜外,局部电流的方向:

未兴奋部位兴奋部位。

(2)在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3)兴奋(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

兴奋部位未兴奋部位

3、传导特点:

双向传导。

4、传导形式: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神经冲动)形式传导。

注意:

K

+外流、Na+内流是协助扩散;Na+泵出和K+泵入是主动运输。

四、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结构突触前膜(突触末端突触小体的膜)

突触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下一根神经元树突或细胞体的膜)

突触小泡神经递质2、过程:

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前膜突触间隙

融于突触后膜的受体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递质分解

2、方向:

上一根神经元的轴突下一根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图示:

(1)轴突树突

(2)轴突细胞体3、信号转换:

电信号化学

信号电信号

4、结果:

使下一根神经元兴奋或抑制

5、传递的特点:

单向传递

原因:

神经递质通过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6

下丘脑:

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

脑干:

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1、

神经中枢大脑皮层:

最高级中枢

小脑: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脊髓:

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低级中枢受

到高级中枢的调控。

六、人脑的高级功能

1、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

2、W区:

此区障碍,不能写字

S区:

此区障碍,不能讲话言语区

V区:

此区障碍,看不懂文字

H区:

此区障碍,听不懂话3、学习与

记忆

(1)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2)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3)不同形式记忆的关系。

(4)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与海马有关。

(5)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

专题:

电流表的偏转问题

7

第2节通过激素的调节

一、促胰液素的发现

刺激神经

19世纪的观点:

胃酸小肠胰腺胰液

1、沃泰默的试验

注入结果

(1)、稀盐酸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注入结果

(2)、稀盐酸

狗的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

(3)、预处理:

切除胰腺到小肠之间的神经

注入结果稀盐酸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4)、预处理:

注射中等剂量的阿托品(阻断副交感神经)

注入结果稀盐酸狗的上段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

结论:

十分顽固的神经调节

2、斯他林与贝利斯的试验

小肠粘膜

沙子注入结果提取液狗的血液胰腺分泌胰液

研磨

稀盐酸

结论:

在HCl的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促胰液素),这种物质进入血

液后,随血流到达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3、巴甫洛夫:

与斯他林与贝利斯的试验一致。

现.代.生.理.学.观点:

胰腺分

泌胰液是神.经.—.—.体.液.共.同.作.用.的结果

二、激素与激素调节

1、激素调节:

由内分泌器官(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2、外分泌腺:

有导管,直接分泌到体外

内分泌腺:

无导管,分泌到血液

3、内分泌腺及其激素

内分泌腺

(或细胞)

激素名称作用部位生理作用

抗利尿激素

肾小管、

集合管

促进肾小管、集合

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

垂体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促进生

生长激素全身

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

长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

育,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

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性腺激素性腺

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

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全身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8

胸腺胸腺激素免疫

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

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促

肾髓质肾上腺素全身

肝脏、肾脏

等器官

腺皮质皮质激素

进新陈代谢,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浓

调节水盐平衡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

A细胞胰高血糖素肝脏

转化,升高血糖

浓度

B细胞胰岛素全身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血糖浓度,是唯一降血糖的激素促进雄

睾丸雄性激素全身

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

持雄性的第二性征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

卵巢

雌性激素全身

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

征和正常性周期

孕激素

卵巢、

乳腺

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

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

4、激素的分类

蛋白质类:

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促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

多肽类:

抗利尿激素等

氨基酸的衍生物:

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

类固醇:

雄性激素、雌性激素等

二、激素调节的实例

(一)、血糖的平衡及其调节

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0.8—1.2g/l

2、血糖调节的过程(主要是激素调节、次要是神经调节)

9

3、激素之间的关系

(1)协同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果.发挥相.同.的效果。

Eg.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胰

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

(2)拮抗作用:

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果.发挥相.反.的效果。

Eg.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4、反馈调节

(1反馈调节:

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

这种调节方式。

(2)正反馈:

系统工作的效果使此反应工作进加强;Eg.排尿、凝血等

类型

负反馈:

系统工作的效果使此反应工作减弱;Eg.体温、甲状腺激素等调节

(二)、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注: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既存在分级调节,也存在反馈调节。

1

0

三、激素调节的特点

1、微量和高效;

2、通过体液运输;分泌的激素弥散到血液后,遍布全身,传递各种信息。

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靶器官、靶细胞表面才有识别激素的特异性受体(糖蛋白),激

素作用后就被灭.活.。

激素受体分为细胞膜表面受体(蛋白质类等)和细胞内受体(如性激素

等)。

注:

运输到全身≠作用于全身

四、糖尿病的相关问题

1、诊断:

空腹时,血糖浓度高于(1.6—1.8g/l),伴有糖尿现象。

检测:

斐林试剂

2、原因:

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

3、糖尿病病人的“三多一少”

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

体重减少

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进入组织细胞障碍细胞可利用糖减少

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能量供应不足

消瘦、体重减少饥饿

血糖升高多食

多饮糖尿

带走水

多尿

10

第3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

1、体液调节:

激素等化学物质(CO2),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

比较项目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反射弧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

二、人体的体温调节

1、体温平衡:

产热~散热

2、安静:

主要是肝脏

产热运动:

主要是骨骼肌

体内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热量3、蒸发散

热——间接散热

传到散热散热

对流散热直接散热

辐射散热4、体温

的调节

11

5、注意:

①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

②分布:

皮肤、粘膜、内脏

温度感受器

温觉感受器

分类

冷觉感受器

③外界温度接近体温时,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均不兴奋。

三、水平衡的调节

1、水平衡:

摄入~~排出

2、调节过程:

3、注意:

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

四、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1、大多内分泌腺受到中.枢.神.经.的.控.制.;

2、激素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3、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

12

第4节免疫调节

一、免疫

1、概念:

机体对抗病原体引起的疾病的能力。

2、意义:

识别“自己”、排除“异己”(外来病原体或肿瘤细胞)

3、免疫的三道防线

体表屏障

第一道防线

组成:

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

体内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

组成:

吞噬细胞、杀菌物质(溶酶体等)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

组成

细胞免疫

通过免疫系统发挥作用4、非特异性免疫

与特异性免疫的比较

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范围机体对体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机体仅对某一物(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特性非专一性专一性

形成生来就有的后天逐渐形成的

作用弱强

注意:

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免疫系统

1、组成

扁桃体

淋巴结

免疫细胞生成、成熟

胸腺

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免疫器官脾

骨髓

吞噬细胞

免疫细胞T细胞(thymus——胸腺)

淋巴细胞

B细胞(bursaoffabr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