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1831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docx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官渡区“十三五”防震减灾发展规划

(2016—2020)

(成果稿)

 

官渡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编制

二0一五年九月

目录

序 言4

一、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十二五回顾)5

(一)防震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5

(二)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不断加强5

(三)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不断提升6

(四)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初见成效6

(五)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深入开展7

(六)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7

二、“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9

三、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11

(一)指导思想11

(二)规划原则11

(三)发展目标12

四、主要任务14

(一)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14

(二)强力推进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16

(三)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17

(四)协力推进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建设19

(五)切实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20

五、保障措施21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21

(二)健全保障机制,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22

(三)强化执行力度,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22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23

(五)加强督查督办,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23

(六)加强团结协作,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工作24

 

序 言

地震灾害是一种小概率大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影响面广等特点,是造成人类生命和财产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的发生不可避免,有效的措施可以预防和减轻地震灾害。

防震减灾是政府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型、社会性、基础性公益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为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推进全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条例》、《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制订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6年-2020年。

本规划客观分析了当前官渡区防震减灾事业所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十三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思路、各项工作安排和工作目标,是官渡区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一、“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回顾

(一)防震减灾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

2012年7月,官渡区制定了《官渡区区级抗震救灾应急工作方案》,2013年5月,修订了《官渡区区级抗震救灾应急工作预案》,建立和形成了坚持科学统筹、预案先行;统一领导、军地一体;分级负责、落实责任;快速反应、抢险救急;科学调度、密切协同;注重防范、安全施救的防震减灾工作机制。

对辖区范围内重点部位,145座桥梁、277条道路、各街道卫生院及大中型医院及全区247所公、民办学校和幼儿园开展校舍安全隐患排查,发现隐患,立即排除。

(二)地震监测系统建设不断加强

加强小哨观测站的专业监测,在市防震减灾局和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入84万元对小哨观测站进行了扩建改造,在全省率先引进了数字化的水位、水温、汞、氡、氦、电磁波仪,实现了观测记录的数字化和数据的远程调取,对小江断裂带地震前兆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向云南省地震局传送共享观测数据。

区域划分后,小哨观测站2014年年底正式移交滇中产业聚集区管委会。

为完善我区地震前兆监测网络,市、区两级共同投资,在我区南部邻近普渡河断裂的六甲街道办事处新建官渡区地震观测中心,以监视地震前兆活动,由昆明市防震减灾局补助301万元建设经费,其余费用等由官渡区财政承担,观测基地建设完成后,能有效提升官渡区地震前兆活动的监测能力。

(三)城乡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能力不断提升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已初步纳入基本城乡建设管理程序,全区大部分城乡建设工程均按照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农村民居的抗震设防能力经过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也得到了一定提升。

依据管理权限,认真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工作。

负责项目审批的规划、建设等部门,将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审查内容,严格把关,对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内容的项目不予批准,监督完善抗震设防审批。

针对云南省情,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通过政府补助形式,引导农村民居加固和建盖逐步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水平。

在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全区截止到2015年累计完成农村民居改造和加固2752户,市、区补助资金1196万元。

(四)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地震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完善,制定了《官渡区区级抗震救灾应急工作预案》,全区以区委副书记牵头成立了抗震救灾工作指挥部。

成立了我区第一支专业救援队伍—“官渡区综合应急救援大队”,由消防、公安、卫生、森警等部门人员120人组成。

同时成立了9支街道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投资50万元,为志愿者队伍配发了服装和医疗应急包,以及破拆救援工具和个人防护装备。

通过逐步装备地震救援设备,加强志愿者队伍在地震应急和抢险救灾方面的专业训练,使志愿者队伍具备了本地区或邻区发生地震破坏时的快速反应和救援能力。

建立健全官渡区防震减灾体系,全面落实昆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昆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按照人均不少于2平米的规定和要求,分别在公园、绿地和学校建立了30个,共153万平方米的应急避难场所,在各场址设立了应急避难标识牌,并同时完成应急疏散预案、物资供应协议、避难场所维护管理方案,应急救援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

(五)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深入开展

全区建成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4所,共发放各类防震减灾宣传资料5万余份。

以“5.12”、“11.6”、“科技活动周”等重大宣传日为依托,大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工作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部队活动,在云秀书院、官五中等三所学校创建了防震减灾示范学校,昆明世纪城创建了世纪城地震安全示范社区,深入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普及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六)防震减灾存在的问题

全区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

1、防震减灾基础薄弱,财政投入相对较少,地震监测手段单一,官渡区地震观测中心建设还未完成,地震前兆监测能力有待完善提高。

2、地震信息获取能力、应急响应能力、紧急处置能力和条件保障能力不高,应加强防震减灾监测预报系统信息化建设力度,通过网路数据库和信息化建设提升防震减灾能力。

3、城市部分建(构)筑物抵御地震灾害能力存在隐患,已建工程抗震加固工作推进缓慢,城中村和农村民居普遍未采取抗震措施,隐患严重,应通过严格审批制度,对新(扩)建项目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加强对防震减灾防御体系的建设力度。

4、全区防震减灾宣传覆盖面比较窄,部分市民防震减灾意识淡薄,防震减灾常识匮乏,对地震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不高,容易受到地震谣传的干扰,对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5、区域内防震减灾机构设置和队伍建设还不完善,专业人员缺乏,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十三五”时期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的频度呈上升的趋势,我国自然灾害的发生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直线上升。

昆明盆地已被列为全国和云南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

我区地理位置特殊,受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断裂带的影响,属于八度设防区。

官渡区地质构造复杂,从官渡区所处地震地质结构看,影响我区的有数条活动强烈的地震构造带,主要为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和普渡河断裂带,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破坏性地震,其中1833年9月发生在距我区很近的嵩明杨林的8.0级地震是云南有地震记载以来最大的地

震,曾经对我区造成极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我区南部贯穿昆明盆地的黑龙潭—官渡是一条次级活动断裂,冠以区名的官渡古镇在1696年曾发生过5.7级地震,使地表沙土液化、金刚塔下陷、众多灾民流离失所。

防震减灾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局部的地震破坏,不仅给当地造成灾难性后果,而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冲击,特别是地震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和社会功能的失效增添了社会不稳定因素,形成了政府与社会职能管理部门的挑战。

未来5年间,我区经济仍将持续发展,区常住人口有望突破百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更安全和舒适,对政府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有越来越高的期待,对正在完善的地震监测预报系统、政府管理突发地震灾害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更加关注,防震减灾的能力和水平与公众需求的矛盾也日益突出。

因此做好我区防震减灾工作十分必要,非常迫切,防震减灾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应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和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形势的需要,我区要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与信息化工程建设的互联互通,积极配合省市相关部门加快预警系统建设,争取运用“互联网+”技术与地震预报相结合的快速预警系统,达到第一时间预警、启动应急预案、处置的效果,充分发挥政府的防震减灾处置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减少伤亡、降低人民群众财产损失、保障经济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保驾护航。

三、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始终把全区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放在首位。

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社会发展共同建设,切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着力加强地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处置、灾害救助、恢复重建等能力建设,扎实推进减灾工作由减轻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高全区防震减灾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我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原则

1、坚持“政府主导、专群结合、全民参与”的原则,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分级管理、部门负责”的防震减灾工作体制。

2、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地震灾害综合防御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

3、坚持“突出重点、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科学防控”的原则,加强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和宣传力度,突出监测和安全教育为重点的预防措施,统筹安排、科学防控,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4、坚持“以人为本,减灾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

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防震减灾需求相适应的投入机制,促进防震减灾工作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三)工作目标

1、总体目标

以最大程度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为宗旨,以推进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不断提高地震部门自身能力和全社会综合防御能力为重点,以建设全局性、关键性、永久性作用的防震减灾工程为基础,以广泛应用防震减灾科技成果为支撑,提高全民防震减灾意识和知识水平,以构建防震减灾工作运行机制和科学管理体制为保障,减轻地震灾害对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加强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建设,推进通信、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建设,使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显著下降,人员伤亡明显减少,建设和谐发展的官渡。

2、具体目标

(1)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基本建成多学科、多手段、覆盖全区的综合地震观测系统,“官渡区地震观测中心”建设竣工使用后,争取实现前兆监测区域内及周边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

(2)加强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基本完成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新建、改扩建工程全部达到抗震设防要求,城市建成区具备8度设防的能力。

加强对农村民居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对新建扩建农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实现合理规划和规范要求的措施,形成小震无伤亡,大震少伤亡的农村地震灾害防御体系。

(3)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抗震救灾组织指挥体系、救援队伍管理体系和灾后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地震应急和抗震救援能力。

重大地震灾害和较大地震灾害发生后,2小时内救援救灾队伍能赶赴灾区,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为妥善的安置。

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快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初步建设城中村及农村地震应急和自我救援体系。

(4)加强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建设,推进通信、电力、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建设,地震灾害发生时,能够保证地震应急和救援处置的网络通信、电力、交通的畅通和减少次生灾害的发生。

(5)加强公众防震减灾宣传体系建设,全区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机关、进部队等活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普及率达到7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大力加强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1、提高地震监测能力

加大地震观测台网建设力度,科学规划和布局,加快观测技术改造步伐。

加强“官渡区地震观测中心”设施和人员配置等建设,着力解决黑龙潭——官渡断裂监控能力问题,以加强观测台站建设为基础,以数字化观测为手段,以提高观测质量和地震预报水平、促进地震科学研究为目的,实现我区地震监测台站科学化和观测手段的综合化及数据传输现代化。

2、健全群测群防体系

推进地震宏观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和乡镇、社区配备防震减灾助理员“三网一员”建设,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

研究制定支持群测群防的政策措施,建立稳定的群测群防工作队伍和经费渠道,引导公民积极参与群测群防活动。

全面提升地震监测预报能力。

3、重点项目

地处滇池断裂带的官渡区南部地区没有设立地震观测点,地震监测工作一直是一个盲区。

为完善官渡区地震前兆布局,市、区两级共同投资方式在我区南部官渡断裂带的敏感区域新建官渡区地震观测中心,地震观测中心功能设置有:

中心办公室、震情值班室、地震会商室、仪器室、机房、资料档案室、仪器维修室、地震知识科普展厅和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库等。

项目的观测深井钻掘和土建主体部分于2015年完成,十三五期间要抓紧完成中心的功能性“软件”建设,以监视该断裂地震活动,预算共计投入200万元。

(1)官渡区地震观测中心建设项目

积极争取省地震局的技术支持,科学合理选用适合台站条件的地震前兆监测仪器,早日安装调试,早日投入监测。

地震前兆观测仪器38万元(4×9.5万);配套处理设备24万元(4×6),其他设备15万元,共计投入87万元。

(2)官渡区地震观测中心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

建成的地震观测中心要逐步完善地震信息化系统,建设和完善前兆监测、地理信息、地震预警预报系统,并与省市地震系统联网,实现快速反应、数据共享,使该中心逐步发展成为具备监测预报、地震应急等综合功能。

省地震局联网的信息节点22万,地震数据和相关信息处理系统55万,专线使用费36万,共计投入113万元。

(二)强力推进地震灾害预防体系建设

1、强化抗震设防能力

区内建设项目审批部门要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的必备内容。

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必须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按照市以上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审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

各类建设工程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标准进行设计、施工和建设,切实落实工程建设各方责任主体的质量责任。

2、强化抗震设防管理

对所有建设项目实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把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作为初步设计审查和施工图审查的必备内容。

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未经地震安全性评价,主管部门不得批准立项,规划建设部门不得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新建的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按照高于当地房屋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并由相关部门纳入“建设工程初步设计审查”审批项目。

全面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确保每个建设工程达到抗震设防和抗震设计要求。

3、强化乡村民居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将城中村和农村防震保安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实施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加强对农村民居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抗震设防的管理。

4、重点项目

(1)农村民居工程项目

高度重视城中村地震安全,倡导农村民居建设达到抗震设防标准,对城中村改造过程中统一建盖的安置房进行抗震设防要求监管,对自行建盖安置房的,收集并提供抗震设计图,使之满足抗震设防要求,预算10万元。

(2)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工程项目

创建和推广防震减灾安全示范社区活动。

围绕学校、医院等重要防震减灾区域设立和创建具有示范作用的安全示范区2所,预算20万元。

(三)着力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1、健全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

按照统一指挥、反应迅速、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要求,加强抗震救灾指挥体系建设。

完善地震应急规章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健全指挥调度、协调联动、信息共享、社会动员等工作机制。

2、加强地震灾害救援队伍建设

按照“一队多用、一专多能”的原则,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区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适当扩大队伍规模,完善设备装备保障,提高地震灾害救援能力。

3、推进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区域建设规划,要结合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因地制宜,按照国家标准搞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统筹安排所需的交通、供水、供电、环保、物质储备等设备设施。

学校、医院、影剧院等人员密集场所要设置地震应急疏散通道,配备必要的救生避险设施。

4、强化应急物资储备和救助体系建设

在物资储备中安排必要的抗震救灾物资,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应急物资储备。

不断建立健全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次生灾害防范、气象保障等应急救助体系,不断提高应急救助能力。

5、重点项目

(1)地震救援队伍建设项目

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在补充区防震减灾机构缺编人员的基础上,成立“官渡区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增加事业编制3人,充实区防震减灾机构管理和技术力量,以保障区防震减灾机构能够充分履行各项防震减灾职能。

对初步组建的全区8个街道办事处的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要逐步配发救援工具和防护装备,对志愿者进行专门的地震常识及地震救援专业知识和医疗救护知识的培训,每年定期组织开展演练,一旦辖区内发生地震灾害,志愿者队伍能很快就地展开救援工作,发挥救援效能,预算80万元。

(2)地震应急避难场地建设项目

“十三五”期间,根据财政和实施条件情况,对关上森林公园、世纪城如意公园、新亚洲体育城体育中心等三个具备条件、业主(管理)方单一的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升级改造,在场址建设永久性的物资储备、应急监控指挥、应急广播设施(房屋);采购储备应急帐篷、应急供电、应急供水、应急厕所等基本生活类应急物资;同时改造、完善应急通道和指示标志,预算1800万元。

(3)物资储备体系建设项目

根据地震灾害应急物资需求量大、种类多、时限性强的特点,结合城市商品物流,合理建设应急物资的储备网络。

民政部门要加强地震救灾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增加救灾储备物资的品种和数量,满足应急救灾工作需要。

区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要配备必要的地震应急车辆、应急通讯系统,保障地震灾害发生时极端破坏情况下的通讯联络能力,预算300万元。

(四)协力推进基础设施抗震保障能力建设

1、加强通信、电力、交通保障能力建设。

严格落实通信、电力和公路、隧道、桥梁等交通设施抗震设防标准。

加强公共通信网容灾备份能力建设,提高基础电信设施防震能力。

充分利用国家应急通信网络资源,结合卫星通信、集群通信、宽带无线通信、短波无线电台等各种技术,保证信息传输及时可靠。

优化电源布局和电网结构,对重要电力设施和输电线路实行差异化设计,加强重要用户自备保安电源的配备和管理。

加大对重要路段、重要桥梁和隧道的防震安全检查和整治,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建立健全紧急情况下运力征集、调用机制,增强应对巨灾的区域综合运输协调能力和抢通保通能力。

2、提高水利水电等工程抗震能力。

新建水利水电工程严格按照抗震设防要求,优化抗震设计、施工。

已建工程加强抗震性能鉴定和核查登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五)切实增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

1、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全面提升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掌握自救互救技能,这是整个防震减灾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综合防御的重要内容,也是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2、大力推进地震、宣传、教育部门、新闻媒体及社会团体相互协作的防震减灾宣传机制,加强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防震减灾责任意识,增强全社会的忧患意识和参与意识,普遍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能力。

利用音像、影视、互联网及应急演练等手段开展防震减灾宣传“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部队”活动。

建立和完善区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积极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

逐步形成层次分明、协调一致、覆盖全区的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网络。

3、重点项目

(1)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项目

各职能部门协同配合,组织订购、编制、制作并散发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书籍、手册、挂图、多媒体课件等科普宣传资料,充分利用“5.12”防灾减灾日、“7.28”唐山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等时机,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部队活动,预算10万元。

(2)科普宣传示范学校建设项目

学校是宣传教育工作的前沿和重点,地震科普宣传进入学校,把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是防震减灾宣传经常化、制度化的落脚点,是防震减灾宣传的发展方向。

“十三五”期间,按相关标准每年在区属中小学新创建一所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以点带面,不断扩大防震减灾宣传员队伍的数量和质量,逐步形成金字塔式的宣传格局,将防震减灾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内容,预算50万元。

(3)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

在区地震观测中心(六甲)建立官渡区第一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推进展厅基础设施(含300平米展厅建设,电子荧屏、宣传栏等)和信息化软硬件系统开发等建设。

预算500万元。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震减灾工作责任

要进一步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将防震减灾作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全力组织实施防震减灾目标责任制,严格目标任务考核。

进一步细化任务和责任,相关部门要全力协作配合,防震减灾单位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

(二)健全保障机制,加大防震减灾经费投入

建立与区域内震情形势相适应、与财力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震减灾财政保障体系,将防震减灾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所需经费列入区财政预结算,保障防震减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根据经济增长情况,按一定比例逐年增加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

(三)强化执行力度,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社会管理体制,依法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管理是履行好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根本保障。

认真宣传和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云南省防震减灾条例》、《云南省建设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规定》、《云南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全民的法制观念,增强社会公众的防震减灾法制意识,将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我区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进一步将防震减灾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四)加强队伍建设,促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按照“用好现有人才,稳定关键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未来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流动、评价机制。

遵循“思想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精干高效”的总体要求,加强队伍常规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加强合作与交流,改善队伍总体结构,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防震减灾专业队伍,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