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074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docx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

日本人的恩伦理意识初探

  摘要:

日本人具有浓厚的“恩”的伦理意识。

从感恩的对象来看,有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和社会恩;感恩与施恩是互动共存的,由施恩、受恩、感恩、报恩组成“恩的行为链”,构成了日本人的“恩的伦理世界”。

为了使外在的规范变成个人内在的自觉,日本人重视“恩”的伦理实践和报恩意识的培养,从而为日本伦理和谐设置了牢固的心理机制,对于社会稳定和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日本;恩的伦理;心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

B8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4-1494(2010)03-0064-05

  

  在当今中国,“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理念已经家喻户晓,并日渐深入人心;这包含着中国人渴望和谐的价值追求,显示着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坚定信念。

在一般的意义上,真正和谐的社会一定存在着的伦理和谐的境遇,真正谐和的世界也必定有伦理和谐的氛围。

在共筑和谐社会的实践工程里,确立指标固然非常重要,但考量如何可能的问题则更为关键,尤其是在当今的国际化平台上和境遇里。

  吸取历史的惨痛教训,寻找效益化建设中国的方法,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子孙的义不容辞的职责。

所以,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过程中,借鉴其他民族的经验,不仅是适应全球化境遇的需要,而且还是中华民族尚和精神的要求。

就东方伦理和谐而言,规范意识、角色意识对保证社会生活的和谐固然重要,但由于它是通过有形的规范来实现传导的,而规范在最终的意义上,属于外在于人的存在,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对个体产生作用,最终取决于个体与规范的对话效果。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本社会的和谐建设,又注意到了心理机制的设定,让规范意识在个体心理机制的轨道上得到厚实的育养,保证了伦理和谐的形成和价值实现。

这里拟专门讨论日本和谐伦理实践中择定“恩”为心理机制的思想,敬请同仁指教。

  

  一

  

  和谐的社会一定存在着伦理和谐的境遇,伦理和谐的实现,光有他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他律与自律的互动中才能真正生成道德的力量。

综观日本伦理和谐的实践,我们不得不重视的是,他们对自律的自觉和重视。

具体地说,这就是报恩意识的培养。

在美国,每年11月的第4个星期四为感恩节(ThanksGivingDay),这个节日始于1621年。

那年秋天,远涉重洋来到美洲的英国移民,为了感谢上帝赐予的丰收,举行了3天的狂欢活动。

从此,这一习俗就沿续下来,并逐渐风行美国各地。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正式宣布感恩节为国定假日。

届时,家家团聚,举国同庆,其盛大、热烈的场面,不亚于中国人过春节。

  在日本,虽然没有专门的感恩节,但报恩意识非常浓厚,这在日本生活过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

日语中表示报恩意思的词就是“返恩”,一位美国学者从日美对比的角度进行了这样的描述:

“在日本,品德高尚的人不象我们美国,他们绝不说不欠任何人的恩情。

他们绝不轻视过去。

在日本,所谓‘义’就是确认自己在各人相互有恩的巨大网络中所处的地位,既包括对祖先,也包括对同时代的人”[1]68,这是非常精到的总结。

在日本昭和年间(1926―1988)使用的《寻常小学修身课本》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条可爱的小狗叫哈齐,出生不久,就被一个陌生人带走扶养了。

在陌生人家里,哈齐象小孩一样受到疼爱,它弱小的身体也不断强壮起来。

主人每天早晨上班时,它总陪送到车站,傍晚下班回家时,它又去车站迎接。

不久主人去世了。

哈齐也许不知道,它每天仍然照常到那个车站,每当电车到站,它就在人群中寻找主人。

岁月飞快流逝,转眼十年过去了,但仍然可以看到那已经长大、衰老的哈齐,每天在车站前寻找它主人的身影。

它讲的就是受恩者的哈齐不忘报恩的经历。

日本人认为作为宠物的狗尚且能够这样,更何况人类呢!

报恩是人类不容怀疑的基本准则之一。

  在伦理的纬度里,日本有一种“恩的伦理”。

在词源意义上,“恩”是形声字,上面是“因”,下面是“心”,从心因声,本义是恩惠。

日本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词源的意义上来界定和认识“恩”的,即“心与因加以组合就成恩。

由于‘因’在日语里具有寄托、允许寄托的意思,所以,允许把心寄托于他人就是‘恩’的字义,并使它具有了恩惠、怜悯、慈悲、慈爱等的意思。

‘めぐみ’(惠)是从草木发芽而来的概念,意谓冬眠草木的生命力在阳春之晖的照耀下,萌芽并茁长。

某物给予他者生命,帮助生命的善行就是恩的施行,从受恩这一方来看,就用感恩之情、报恩之行来表达。

反观人类的生活,‘人’在字形上就是两个人互相依凭支持而生的存在,从生到死,即使一日一刻,都无法离开他人和他物的恩惠而存活。

”[2]54

  在当今的社会里,尽管个人可以“自闭”地生活,不与外在他人联系和交往,或者选择鲁滨逊那样在孤岛上生活,与有形的世界隔绝,但是,在生物学的意义上,人的生命的延续,不能没有食粮的补充,即使你在孤岛上自耕自织,自食其力,但这种“自闭”也是有限制的,因为你仍然无法离开土地、阳光、空气和水等。

换言之,大自然无时无刻地施恩于你,这就是无法离开“他物的恩惠而存活”的意思,所以,每个人都生活在恩惠的海洋里,这是每个人应该也必须确立的自觉,是人走向和谐的起点。

  

  二

  

  一般而言,在行为的主客体里,行为主体把自己的“心”寄托给行为客体,对行为主体而言,借助客体可以释放自己的内在能量,这就是施恩的行为;对行为客体而言,则是受恩行为。

另一方面,行为主体的行为能否最终完成,关键取决于行为客体的态度,只有当行为客体允许行为主体把他的“心”寄托给自己时,“恩”的伦理行为才能成立。

因为,一旦接受行为主体的自觉自愿的要求,就意味着行为的主客体之间在道德的世界里,织成了一个特殊境遇里的特殊关系链,关系者也自然地步入了一个恩的世界,此时,任何一方都无法一厢情愿地终止这个关系链,一旦强行终止,那就是绝恩,势必受到道德的负评价。

所以,施恩行为、受恩行为的成立是以人的自觉选择为前提的;在恩的世界里,随着主客体的不同,自然也就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恩”。

  在日本文化里,首先是“天地自然之恩”。

我们在自然之中生活,人的生命的延续,阳光、空气、水等物质,是缺一不可的;但仅有这些仍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粮食,而粮食也是自然的礼物,这些由于是当然的存在,人们容易日以为常而忽略。

  其次是“父母之恩”,这可以分成两种恩惠,即是“生成之恩”和“养育之恩”。

父母把自己生产到这个世上,当然是感恩的对象。

贝原益轩(1630-1714)曾说:

父母之恩穷天地,如果没有父母,怎么会有我?

其恩比海深比山高。

对此,不会有任何疑义。

父母不仅生产了自己,而且全心全意把自己养育成人,有时甚至不惜牺牲他们自己的生命来保护、养育子女。

当然,也有幼年时就丧失父母的人,对他们来说,养育自己的祖父母、兄弟、亲戚,作为第二位的亲人,也应该成为感恩的对象。

父母是生产和养育我们最直接的恩人,感恩的生活首先从父母开始发动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但是,平常父母之恩也仿佛空气、水之恩惠一样,不易成为人们自觉的对象,等到父母去死之后才认识到这一点,实在是太晚而后悔莫及了。

  再次,是“师恩”。

称此为“教育之恩”也是非常合适的。

在成长过程中,虽然存在父母扮演教师角色施行教育的情况,但多数情况下,必须在学校等地方进行学习,与老师接触并接受教育。

但是,近年来,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加,社会正走向教育的机会均等,同时,由于远程教育、互联网教育等教育渠道的拓展,教育的施行呈现出机械性、普遍性、易受性的特点,所以,感戴师恩的情感也趋向淡薄,即使说师道式微也不过分。

在原本的意义上,学问通过具体的技能,基于师恩与师弟相承、相连是大事。

无疑,不限于学校和练习场所,通过书本或者进入社会,接触自然,人都能学习,万象都是我们的老师。

面对此种境遇里的先生、师匠,同样不能忘记师恩则成为取得成就的秘诀。

  要别人报恩,首先需要自己向别人施恩,报恩和施恩是互动共存的,又是情感的;也就是行为一旦明确地被确定为施恩时,“恩义”本身就不存在了。

施恩是自然行为的展现,没有任何功利和目的,这是前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施恩行为并没有无限的空间,因为就受恩者而言,接受别人的情义就等于背上具体的债务,从而产生沉重的感觉,因此,“尽管文化的特殊性使日本人易于接受报恩思想,但在日本,乐于受恩仍非平常。

他们不喜欢随便受恩而背上人情债……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并不只是因为缺乏主动性,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债。

明治维新以前,有一条著名的法令:

‘遇有争端,无关系者不得干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有明确的职责而出面帮助,会遭人怀疑是不是想从中捞点什么好处。

既然知道帮助别人会使当事人感恩领情,人们便都不积极乘机插手,反而慎重对待。

”[1]7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今日日本人情冷漠的一面。

  毫无疑问,日本人的愚忠、愚孝并不能肯定,但他们对“恩义”报答意识的培养却有可以借鉴之处。

因为事实上,“恩义”报答意识的养成为道德力量的生成确立了扎实的心理基础;而报答恩义的执著情感则在心理层面成为和谐秩序的凝聚源,成为日本伦理和谐的重要的心理机制。

  总之,在日本,感恩意识的培养始于人生的早期,《寻常小学修身课本》就是最好的证明。

就“恩”的种类而言,从天地自然之恩、父母之恩、师恩、社会恩,这里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重视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因子,而不是社会角色的方面,尽管师恩、社会恩等的方面,包含着社会角色的因素在内,但就是在这些方面重视的也是作为人的特征,而不是作为社会角色的要求的方面,这也是日本审视“君恩”后做出的选择,因为“君恩”反映的就是社会角色的要求,包含着不平等,而不是作为人的特征,作为人的特征就是平等性,这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所以,日本人重视感恩,这也正是日本的“恩的伦理”能够真正起到凝聚社会作用的地方,真正体现和谐伦理的枢机所在。

从“恩”的行为学意义上,施恩、受恩、感恩、报恩,组成一条完整的行为链,行为的起点是施恩,行为的终点是报恩;而起点和终点是重合的,因为报恩是不同形式的施恩;而报恩行为的价值实现,感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感恩环节既是整个“恩的行为链”的张力所在,也是动力源的源头。

可以说,“恩的行为链”构成“恩的伦理世界”,人和自然是这个世界的主体,两者也是这个世界行为决策的唯一依据,其他社会角色最多也不过是人释放能量的场合,这个场合只能成为健全人性、润滑人的能量释放进程的疆场,而不能成为约束人的能量凝聚和释放的任何羁绊,这是日本“恩的伦理”在日本和谐社会开出伦理和谐花朵的奥秘所在。

  

  参考文献:

  [1]本尼迪克特.历史和社会的负恩者[M].//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

  [2]丸山敏秋.在恩的大海里生活[M].//丸山敏秋.纯粹伦理入门.日本:

新世书房,1987.

  [3]本尼迪克特.报恩于万一[M].//本尼迪克特.菊与刀.吕万和,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0.

  

  OntheJapanese'sEthicalConsciousnessofGrace

  

  XUJian-liang

  (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Jiangsu100093)

  

  Abstract:

TheJapanesehavestrongethicalconsciousnessof“grace”.Inthelightoftheobjectsofthanksgiving,therearethanksgivingofthenatureandtheworld,ofparents,ofteachersandofthesociety;Feelinggratefulandbestowingfavorsinteractoneachotherandiscoexistent.Bestowingfavors,receivingfavors,feelinggratefulandpayingadebtofgratitudeconstitutetheJapanese“ethicalworldofgrace”.Inordertomaketheexternalstandardintopersonalinternalconsciousness,theJapaneseemphasisonthepracticeof“grace”ethicsandraisetheconsciousnessofpayingadebtofgratitude,soastosetsolidpsychologicalmechanismsfortheJapaneseethicsharmony,whichhasplayedanimportantroleforthesocialstabilityandharmony

  Keywords:

Japan;theethicsofgrace;psychologicalmechanism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