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733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docx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教学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二、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具体教学建议:

1、认识米和厘米是两个最基本的长度单位。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教材采取了这样一些措施:

(1)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厘米和米的长度表象。

(2)给学生提供测量实际长度的机会。

例如测量教室的桌椅、黑板,身高等。

还可以把正方体、直尺、线段放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受1厘米有多长,同时也为用直尺测量长度做准备。

(3)培养估测意识,需要长期训练。

一开始,很多学生都是没什么标准的猜,慢慢的进一步比较估测与实际距离所得的区别,从而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2、认识线段

直线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并采取给出线段的图形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接下来,教材说明线段是可以量出长度的,并让学生量一量线段的长度,学生已经具备了测量纸条长度的能力,测量线段的长度就迎刃而解了。

3、画线段

与量长度一样,教材只是给出了最基本的画线段的方法,学生如果有其他方法也可以。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重点单元)

一、教学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三、具体教学建议

1.两位数加两位数,例1、例2,主要解决竖式的对位问题。

(1)通过参观博物馆乘车的情境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除了书上提出的合乘问题,学生还可能提出更多的问题,比如“某班比某班多多少人?

”等等,要鼓励学生养成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两位数加整十数,一年级下册已经学过,这儿的重点是通过口算引出笔算。

体现算法多样化:

小女孩用口算解决问题。

小精灵提出还可以用笔算。

(4)列竖式时,借助小棒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学会竖式中的对位。

鼓励学生采取多种计算策略,计算顺序从十位算起或从个位算起都可以,教师不必强行一定要从个位算起。

2、进位加:

例3

(1)主要解决竖式的计算顺序和进位问题。

(2)教学时重点是要结合小棒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进位,以及十位如何相加。

要使用小棒演示过程。

(3)使学生体会在进位加法中从个位加起的必要性。

如果学生从十位加起就会碰到困难,进位“1”不知如何处理。

要提醒学生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计算十位时要记得加小1.

3、 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

不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讨论交流,自行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配音儿歌:

笔算加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加起来,个位满十要进1。

4.两位数减两位数,例1:

不退位减,主要解决竖式的对位问题。

(1)小精灵提出问题,两学生从统计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信息。

,也可以换成北京奥运的奖牌数据,学生更加感兴趣。

(2)多种算法(在这儿还不是统一要求):

口算,笔算,“还可以怎样算”提示学生发现更多的算法。

(3)列竖式时,借助形象数位表,与竖式相对应。

因为不退位,学生观察直观图就可以理解。

(4)计算顺序:

可以从个位算起,也可以从十位算起,如果学生都会从个位算起,老师就没必要重提从十位算起了。

5、退位减:

例2、例3,主要解决退位减的问题。

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

例2(一般的退位减)

(1)借助小棒操作,用表格形式把小棒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与竖式计算的每一步对应起来,使学生获得退位计算的形象支持。

 

(2)重点是掌握如何退位,退位过程中十位数与个位数怎样变化。

(3)提出问题:

从十位减起方便吗?

使学生认识到在进位加、退位减中从个位加减比较方便。

例3(被减数个位是0的退位减)

(1)脱离形象支持,抽象程度更高。

(2)重点让学生运用迁移、类推掌握个位要算几减几。

6、笔算减法的法则总结:

 与加法一致,也是让学生自主探索,进行归纳。

配音儿歌:

笔算减法要牢记,相同数位要对齐,先从个位减起来,个位不够要借1。

7、问题解决:

例4,求比一个数少几的问题,计算教学从问题情境引入,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教材设计了一个全校卫生评比的情景,给出了部分年级在卫生评比中所得红旗的情况,但每个班所得红旗数没有出全,下面一部分被树挡住了,只能通过一一对应看出各列之间的相差数,其他的信息通过学生的对话给出。

(2)教材利用两名学生的对话,自然引出“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的问题。

在这儿,二

(2)班的红旗数量不能直观数出,必须根据两个数的关系,通过分析数量关系求出。

(3)最后教材通过小精灵提出“你能说出别的班得多少面红旗吗?

”让学生利用图中的信息提出其他问题并解决。

教材体现了资源的丰富性,教学时要注意挖掘情景图中的丰富资源。

8.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运算顺序已经在前面学过,在这儿的重点是列竖式计算。

要提一点:

不少学生会把第一步的得数当成是最后的得数写在横式的等号后面;第一个数会用两次。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内容

 1.角的认识、画角

2.直角的认识、判断直角、画直角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三、具体教学建议:

1.认识一般的角,例1(认识角)

(1)从剪刀、吸管、水龙头等实物中抽象出角的一般模型,包括锐角、钝角、直角,体现了从直观到抽象的过程。

(2)直接用图形描述角的概念,并在图上标出顶点和边(类似于线段概念的引出),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观察初步感知什么是角以及角有什么特征。

教师指导学生认角要指示明确,不能指着角的尖尖说是角,而要指着两条边的夹着的角度才是角,并学会画角的符号。

(3)通过操作活动进一步认识角。

通过制作活动角、用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使学生再一次感受角的顶点和边的特征,并直观地认识到角是有大小的。

2、例2(画角)

 教材中给出的是一种最基本的画角方法(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画的时候,可以比较开放,并不要求其中一条边是水平的。

通过比较得知,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跟两条边的张开的距离有关。

3.认识直角

例3(认识直角)

直角是一个特殊的角,要指导学生认识直角的符号。

例4(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第四单元表内乘法

(一)(重点单元)

一、教学内容

乘法的初步认识,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乘加、乘减,用乘法解决问题,6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法运算的意义。

2.使学生知道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知道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熟记2~6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熟练口算有关乘法算式。

3.使学生会根据乘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具体教学建议:

 

1.乘法的初步认识, 

(1)由学生用小棒摆图形的活动情景图引入,让学生说一说每个小朋友摆出了什么图形,每个图形用了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列出加法算式。

(2)让学生把加数都相同的加法算式单独列在黑板上,并重点看其中一个算式。

(3)最后让学生模仿着列出其他两个乘法算式,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4)通过生动有趣的动画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让学生根据问题去寻找信息,找到几个几,再根据乘法的含义列式计算,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是培养学生根据情境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寻找信息——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一、教学内容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轴对称,镜面对称。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三、具体教学建议

1.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自主探索知识的活动空间和机会。

 这是空间和图形的内容所决定的,学生的抽象思维水平还不够高,必须借助于直观的活动,帮助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在这儿只是初步认识,对于“轴对称”、“镜面对称”以及对称的性质,都没有明确提到,不要拔高要求。

学生在表述时使用的语言可能不规范,不科学,只要大致表示出意思就可以了。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㈡(重点单元)

一、教学内容

7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7~9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

2.熟记7~9的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法。

3.会用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

三、具体教学建议

(1)对1~9的乘法口诀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有条理地记忆,培养学生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2)通过观察乘法口诀表中的排列规律,帮助记忆口诀(横、竖、斜)。

(3)要加强对每句口诀含义的理解。

如一句口诀可以表示两个算式,可以表示两种含义。

(4)教学时可让学生自行整理,甚至可以整理出和教科书不一样的乘法口诀表。

 

第七单元统计

一、教学内容

统计表和以1当2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使学生初步认识1格表示2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具体教学建议

本册教材与上一册教材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

因为统计的数据比较大,如果还用1格表示1个单位,就不方便了,以后还会学习用1格表示5、10或更多的单位。

在这儿是一个过渡,使学生先理解这种思想。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一、教学内容

简单的排列组合和逻辑推理。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编排特点

  1、这个单元只学不考,也就是平时要考,期末不考。

排列组合要注意有次序地记录,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1.逐步渗透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一年级下册已经渗透了找规律,本册渗透排列组合、推理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后还要进一步学习复杂一点的排列组合、可能性(也就是概率)、运筹、等量代换等高等数学思想方法。

2.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进行学习。

 如在例1中安排了学生用数字卡片摆两位数的情境,在“做一做”中安排了学生握手的活动;在例2中安排了猜球游戏。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进行学习。

这部分内容的抽象性比较强,要通过操作活动,深入浅出,化难为易。

2.注意把握教学要求,不要拨高要求。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要人为拨高要求。

例如,讲逻辑推理时,不要向学生讲大前题、小前题等概念,也不要增加条件的数量,教材上最多是让学生根据三个条件来进行推导,教师不要增加到4个,如果处理不好,反而会出现科学性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