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10127621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21 大小: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1页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1页
亲,该文档总共1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下册 新人教 数学教学设计.docx

一年级下册新人教数学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

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

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内容:

认识图形

(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四、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五、单元课时安排:

 3课时

   

 

 

课题

认识平面图形(P.2-3.例1练习一第1、2、3、6题)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时间

2014.2.16.

教学目标

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动手操作,感知“面在体上”

1、导入新课。

(出示由各种平面图形拼成的小汽车。

师:

小朋友,你知道这辆漂亮的小汽车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吗?

请你来认一认、指一指。

生:

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2、师:

今天我们就是要来认识这四个图形。

3、感知“面在体上”。

(1)每位学生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棱柱。

师:

小朋友,现在这四个图形就藏在你们桌上的那些物体里,请你把它们都找出来好不好?

并说给你组里的小朋友听一听,你从哪里找到了这些图形?

各组合作操作。

小组汇报。

(2)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从圆柱上找到了圆;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课件演示──面从体上分离的过程。

4、教师小结。

课件演示。

师:

从长方体上找到上长方形;

从正方体上找到了正方形;

从圆柱上找到了圆;

从三棱柱上找到了三角形。

5、师:

老师想把这四个图形从这些立体中搬下来放在纸上,你能帮我想想办法吗?

生:

沿着表面的边缘描出图形。

师:

那就请你们画一画,四人小组中,一人画一个图形。

学生动手操作。

师:

那你说这四个你刚剪下的图形和我们以前学习的立体图形一样吗?

有什么不同?

6、教师小结。

师:

今天我们学习的图形只是一个薄薄的面,像这样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平面图形。

(板书:

平面图形)

二动手操作,认识平面图形

1、认识长方形。

(1)师:

我们先来认识长方形,请你从学具袋中找出长方形。

请你看一看、数一数、折一折,组内讨论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汇报。

(生:

有四条边,四个角,对边相等,其中两条边较长,两条边较短。

老师改变手中长方形的位置,得出,无论怎么放都是长方形。

(2)师: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吗?

(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长方形,课件演示。

2、认识正方形。

出示正方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正方形。

师:

请你用刚才的方法试一试,然后说一说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

有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都相等。

课件演示正方形的这些特征,老师进行小结。

3、认识三角形。

出示三角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三角形。

师:

请你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生:

有三条边,三个角。

4、认识圆形。

出示圆形,请学生从学具袋中找出圆形。

师:

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吗?

(学生说)

看生活中的圆形,课件演示。

出示一个球,这个是不是圆呢?

这是一个球,它跟我们今天学的圆有什么不一样呢?

(摸一摸:

圆是平平的,球是鼓鼓的;球还可以拍,圆不能拍。

三、巩固深化,进一步加强认识。

师:

老师这里有很多的图形,请你在看见它时,大声的喊出它的名字。

课件出示各类图形(平面的与立体的)。

四、课堂总结

师:

今天你又认识了哪些图形?

下面我们要和这些图形朋友说再见了。

老师报一个,请你找到它和它再见,把它放回学具袋里。

五、总结:

今天你们学到了什么?

你有什么想问的?

六、作业作业本第1页

板书设计:

          认识平面图形

长方形

正方形

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课题

拼一拼(P.2.例2练习一第4、5题)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时间

2014.2.17.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

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3、通过学生大量拼摆图形,发现图形可由简单到复杂的变化及联系,感受图形美。

4、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教学准备和手段

教师:

多媒体课件、图形卡片学生:

学具、图形卡片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教师带来了几张漂亮的图片,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图片是由哪些平面图形拼组成的。

(课件出示)

1、师:

你们想自己拼一拼这些图片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平面图形的拼组(板书课题:

平面图形的拼组)

二、感受新知,观察比较

1、引导探究长方形的拼组。

(1)想一想:

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2)拼一拼:

利用手中的图形拼一拼。

(3)说一说:

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小结:

利用两个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以拼成正方形。

2、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你能用几个正方形拼成其他的图形吗?

出示要求:

(1)想一想:

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可以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2)拼一拼:

利用手中的学具拼一拼。

(3)说一说:

把你用正方开拼成的图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3、小组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利用几个三角形可以拼组成什么图形呢?

(1)想一想:

你准备用三角形拼成什么图形,需要几个三角形。

(2)拼一拼:

利用手中的三角形拼一拼,看看拼出来的图形和你想象的是否一样。

(3)说一说:

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用三角形拼成了什么图形。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第4、5题。

2、练习一第7题

四、课堂小结

(1)联系生活说一说: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利用了平面图形的拼组,你能说一说吗?

(2)欣赏拼组的图形,引导学生谈感受。

五、作业作业本第2页

板书设计:

          拼一拼

对边相等

课题

练习课(P.4.例4练习一第8题与思考题)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时间

2014.2.1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以及特征。

2、通过学生动手拼一拼、摆一摆七巧板,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物体。

教学重点和难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以及特征

教学准备和手段

七巧板拼图、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1、欣赏几幅由七巧板拼成的漂亮图片

2、介绍七巧板的历史,让学生知道七巧板是中国人发明的一项智力游戏,使学生感到自豪并激发学生对七巧板的兴趣。

二、教学互动

1、展示七巧板

观察七巧板,让学生找出七巧板的特点

(1)它是由几种图形组成的?

每种图形有几个?

(2)从七巧板中选出两块板,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

(3)选择七巧板中的三块,拼出学过的数学图形。

教师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2、游戏环节:

教师在实物投影仪上利用所有的七巧析摆出一个正方形。

(1)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

(2)然后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

(3)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

三、巩固练习

1、拼组“你知道吗?

”中的图形

2、练习一第8题与思考题

四、课堂小结

用七巧板还可以拼出很多美丽的图案来,希望同学们课后积极动手,将自己拼出的图形展示给家人和朋友看。

五、作业作业本第3页

板书设计:

     七巧板

古代的拼板玩具拼出图形变化万千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借助操作、画图等方式,理解20以内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20以内退位减法

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准确地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三、教学内容:

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两个:

一是十几减几需要退位的减法,简称“20以内的退位减法”;二是用“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以前学过的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即“用数学”。

口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对进一步学习多位计算和其他数学知识,与20以内的进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基础知识。

因此,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必须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计算方法,并通过合理的练习达到一一的熟练程度,切实为以后后学习打好基础。

学会计算并运用于生活中解决问题,对理解运算的意义,体会数学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解决问题的教学,继续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领会减法的含义,又可以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问题打下基础,逐步提高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

1、加强20以内进位加法的口算训练,为正确、熟练应用“想加算减”作准备;

2、引导学生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动作表征、、现实情境表征、口头表征、表象表征、符号表征)之间的相互转化,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3、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画图策略,帮助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五、单元课时安排:

 11课时  机动2课时

 

课题

十几减9(P.10.例1及做一做练习二第2题)

课时

第1课时

备课时间

2014.2.21.

教学目标

1、在情景教学中运用讨论、交流、比较的方法来使学生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计算。

培养学生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磁扣、小棒(学生)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口算9十39十79十49十69十99十29十59十8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9十()=129十()=139十()=149十()=15

9十()=169十()=17

二、创设情境。

1、出示主题图:

请同学们观察画面,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1)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2、引导学生列式:

15-9=

三、教学互动

1、组织引导学生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试算:

请同学们先独立试算,然后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组织汇报交流。

①数数②摆学具③想加算减④连减15-5-4⑤破10法

2、小结

(1)说一说你最喜欢哪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说“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破10法与想加算减

3、组织学生举例:

你还能再说出几道十几减9的算式吗?

(1)学生独立计算。

(2汇报交流计算方法。

4、小结:

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有很多,“想加算减”与“破10法”,都是很好的计算方法。

四、巩固练习

1、“做一做”的第1题:

组织学生独立摆一摆、算一算。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2、“做一做”第2题。

3、游戏:

练习二第2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你最喜欢哪一种计算方法呢?

六、作业作业本4页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有15个气球,卖9个,还有几个?

15—9=6

怎样想想9+(6)=1515-9=(6)

15-9=610-9=11+(5)=6

1

510

课题

十几减9的练习课(P.11-12.练习二)

课时

第2课时

备课时间

2014.2.2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

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

填数计算,并讲一讲上下两行有什么联系?

(1)9+()=15

(2)9+()=18

15-9=()18-9=()

(3)9+()=14(4)9+()=17

14-9=()17-9=()

二、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4题。

(1)出示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2)让学生独立口算出每一个算式的答案,并将他们对号入座。

(3)教师任意选择一题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一的第3题。

教师课件演示,全班每一个学生举数字卡片表示得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1)出示题目让学生理解题意,口头叙述画面内容。

(2)提问:

这道题告诉我们什么条件,要我们求什么?

(3)请学生列式,并复述口算过程。

4、完成练习一第8题。

(1)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叙述画面内容。

(2)让学生通过画面内容想一想:

这道题可以提什么问题?

(3)学生任意选择独立完成。

三、课堂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5题。

2、完成练习一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思考题

四、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明白了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第5、6页

板书设计:

          练习课

想加法算减法

 

课题

十几减8(P.13.例2练习二第1、2题)

课时

第3课时

备课时间

2014.2.2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十几减8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学具。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口算:

8+3=9+5=7+6=8+5=9+8=8+7=

2、看算式,说出()里应填多少。

9十()=168十()=139十()=158十()=17

3、12—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知探索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

从图中知道了什么?

问题是什么?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同桌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4)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想加算减、破十法、连减

2、小结:

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比较快。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些思考方法。

3、补充练习:

摆一摆,算一算。

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

(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8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

该怎样列式?

(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3、完成第13页第3题:

指名说说方法

4、完成练习三第1、2题。

四、总结:

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想对小朋友们说些什么?

五、作业作业本第7页

板书设计:

          十几减8

12—8=4

破十法10-8=2想加算减8+4=12

2+2=412-8=4

课题

十几减7、6(P.14.例3练习三第3题)

课时

第4课时

备课时间

2014.2.2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7、6的计算方法。

力求能快速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理解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学具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口算

11-814-913-815-911-917-912-816-8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

6十()=128十()=135十()=11

7十()=149十()=166十()=13

3、12—8=4,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3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2)出示鱼缸画面,请学生数一数,鱼缸里有多少条金鱼?

(13条)

隐藏红金鱼,再让学生猜一猜隐藏到水草后的红金鱼有几条?

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3—7=6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

表扬不同的思考方法。

2、同理探索:

一共有13条金鱼,6条黑金鱼,红金鱼有多少条?

(1)学生独立列式、解决问题:

l3—6=7

(2)并说一说思考的过程。

3、小结:

十几减7、6的方法,强调想加算减法。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说说思考过程。

2、做一做第2题。

3、完成“做一做”的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提问上下两个□间的关系。

四、总结:

在这节课中,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作业本第8页

板书设计:

          十几减7、6

13-7=()13-6=()

10-7=310-6=47+6=13

3+3=64+3=713-7=6

13-6=7

 

课题

十几减8、7、6练习课(P.15-16.)

课时

第5课时

备课时间

2014.2.24.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十几关于9、8、7、6的口算方法,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计算等多种能力。

3、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复习巩固十减9、8、7、6的口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准备和手段

口算卡、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Pl5第4题:

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同学要给予鼓励。

集体订正,说口算方法。

  2、完成第5题。

二、课堂练习

1、找朋友。

练习三第6题

活动要求:

教师先将书中的题目出示在课件上,然后请10个小朋友分两组比赛,看哪一个组的小朋友找得又对又快。

2、练习三第7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在练习本上写减法算式,教师在巡视过程要加以提示,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提醒学生不要漏写。

3、完成练习三第8题。

多媒体出示大象搬木头图,让学生观察: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有12根木头,一头大象在动木头)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板书:

12根木头,大象已经运走6根,还剩几根?

问:

如何列式?

你是怎样想的?

(12-6)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对个别减法题目要求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4、完成练习三第9题。

把这6个小题让6个同学分成三个小组以比赛的形式来进行,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做得又对又快,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小组给予鼓励。

5、练习三第10题。

(1)多媒体出示鸭子图。

(2)让学生认真观察:

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你能根据这幅图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如何列式?

还有不同的列式吗?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对十几减9、8、7、6的计算有信心吗?

你总结出了哪些好方法?

四、作业  作业本第9页

板书设计:

          十几减9、8、7、6

8题:

12-6=6根         10题:

15-7=8只

                           15-6=9只

课题

十几减5、4、3、2(P.17.例4 练习四第1、2题)

课时

第6课时

备课时间

2014.2.25.

教学目标

1、经历十几减5、4、3、2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能正确进行口算。

2、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感悟学习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十几减5、4、3、2算理,能正确进行十几减5、4、3、2的口算。

教学准备和手段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

1、口算  15-614-812-7  17-9 11-6  15-7  13-914-7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多少。

3十()=125十()=13   2十()=115十()=14

4十()=124十()=13

3、12—6=6,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吗?

(课件出示)

星期天,花猫佳佳和菲菲从美丽的五彩池里钓回了好多金鱼,并把它们的金鱼放在了一个鱼缸里。

看着美丽的金鱼在鱼缸里快乐地玩耍,它们高兴极了。

佳佳说:

“瞧,我钓的鱼多!

”菲菲抢着说:

“不!

是我钓的鱼多!

”它俩越争越厉害,佳佳说:

“这里共有12条金鱼,我钓的是5条花金鱼,你钓了几条黑金鱼?

自已数数看吧!

”可是金鱼游得太快了,菲菲眼都数花了,也没有有数出来。

它无奈地说:

“小朋友们,用你们的知识帮帮我吧!

三、教学互动

1、探索算法

(1)独立计算,合作探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12-5=7(条)

(2)你是怎么计算也12-5的?

能给菲菲讲一讲吗?

每个人的想法可能不同,小组内讨论讨论,比一比,看哪一组帮菲菲想的方法最多。

(3)尝试运用,多种择优。

   完成例4的其余各题

2、小结:

同学们用以上几种方法都能得到正确答案,计算时你要向花猫佳佳学习,在众多的方法中,选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四第1题。

3、完成练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