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235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6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宁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阅读文段,完成1一3题。

(9分,每小题3分)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

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

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

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

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

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

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

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

“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

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

《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

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

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

孟子回答道:

“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

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

”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

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

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25分)

“飞虎将军”陈纳德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正遭受着日本法西斯的疯狂蹂躏。

战争中,从空中给予日本敌机致命打击的,是赫赫有名的美国“飞虎队”,其队长则是有着“飞虎将军”美称的陈纳德。

1937年,中日之战一触即发,增强中国空军作战能力迫在眉睫,当时,陈纳德已经从美国空军退役,他的朋友,在中国大人中央信托局机要顾问的霍勃鲁克非常行赏他精湛的飞行技术和过人的军事才能,推荐他来华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并给他寄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的亲笔邀请信。

5月,陈纳德来到上海作为期三个月的考察。

再伤害,陈纳德收到民众的热情欢迎和宋美龄的接见。

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终于在中国了。

希望能在这里为正在争取名族团结和争取新生活的人名效劳。

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陈纳德听到消息,当即决定留在中国,表示愿在任何能尽其所能的岗位上服务。

他认为“中国对日之战,是美国也将卷入的太平洋之战的序幕”,他要为中国,也为自己即将卷入战争的祖国尽一份力量。

此后,陈纳德在芷江,昆明等地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悉心传授战斗机飞行技术和作战技术,他多年前的军事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同事,他着手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地面空袭报警系统,以便战斗机驾驶员及时拦击敌机。

为了增强空军的战斗力,1940年10月,陈纳德赴美招募志愿者,虽然遭遇了很多挫折,但从未放弃。

经过将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志愿队组建成功,后被编入美国陆军航空队.

1942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太平洋战争全面展开。

20日,志愿队在昆明和日军进行第一次正面交锋.日军来犯的10架轰炸机有6架被击落,逃跑的4架中又有3架损于途中.而志愿队的飞机全部安全返航,只有1名驾驶员受轻伤.首战告捷,给饱受日机轰炸的昆明人民以极大的鼓舞.当天晚上,昆明各界人士为志愿队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陈纳德深受感动,热泪不禁涌出……报纸头版头报道战斗经过,称美国志愿军的飞机是“飞虎”,“飞虎队”从此成为志愿队的代称。

次日清晨,陈纳德收到驻扎在缅甸首都仰光的第三中队的报告,说有敌机在附近出没。

陈纳德立即复电说:

“据过去日本人的惯例,侦察机出现区域的地面重要军率目标,将会在次日,最迟不超过三日遭到空袭,务必严加戒备。

”果然不出所料,23日开始,日军连续空袭仰光,飞虎队第三中队和英国皇家空军迎头痛击,给日军以沉重打击。

仰光的连续空战,希赢了全世界的目光,陈纳德也从一个鲜为人知的、退役的没过陆军航空队上尉,成为名扬天下的新闻人物。

此后,飞虎队又在怒江阻截战、桂林保卫战等战役中,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纯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侵略者,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陈纳德1942年晋升为准将后,主动向中国政府提出停发津贴。

1943年晋升为少将,同年12月,成为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

1958年临终前又晋升为中将。

抗战八年,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和中国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建立了身后的友谊。

1945年飞虎队解散时,陈纳德收到中国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

在中国,陈纳德还收获了爱情,1947年和中国记者陈香梅喜结良缘。

陈纳德的命运和中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他所说的,“我虽然是美国人,但我和中国发生了如此密切的关系,大家共患难,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个中国人”。

陈纳德去世后,安葬在美国阿林顿公墓。

墓碑正面镌刻着他生前获得的各种奖章和勋章,背面写着“陈纳德将军之墓”七个中文大字。

(摘编自赵家业《陈纳德》)

【相关链接】

①抗战初期,美国政府对日本侵华战争持“中立”态度,日本人知道有美国顾问在华帮助中国,要求美国下令让他们离开。

美国国务院发布撤回命令,但陈纳德拒不执行,他斩钉截铁地说:

“日本人离开中国时,我会高高兴兴地离开中国。

”(XX百科)

②中国人的友谊最宝贵的体现,莫过于在日军占领区冒着生命危险搭救被追杀的美国飞行员和从那些地区不断的送来情报……为了扩建在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那里一下子就聚集了三十余万民工,三个月就完成了全部工程。

(《陈纳德回忆录》)

③1990年,美国发行了纪念陈纳德将军的邮票。

当年的飞虎队队员每年军人节都要到华盛顿祭奠他。

在中国,重庆要建飞虎队纪念馆,昆明把从城里到机场的一条公路,重新命名为陈纳德路。

(《北京青年报》2007年11月12日)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都是(5分)

A.在霍勃鲁克的大力推荐下,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亲自给陈纳德写去邀请信,陈纳德接信后当即决定来中国支援抗日。

B.为扩建成都郊外的飞机跑道,三十多万民工只用三个月就完成全部工程,陈纳德认为,这是中国人民对飞虎队深厚友谊的最宝贵表现。

C.陈纳德凭着精湛的飞行技术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中国抗战立下赫赫战功,自己也从一名退役上尉成为闻名全球的“飞虎将军”。

D.作为一位优秀的战斗机飞行员、令日军闻风丧胆的飞虎队队长,陈纳德曾经登上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的封面。

E.为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飞虎队在中国浴血奋战,作出杰出的贡献,因此被国民政府授予最高嘉奖。

5.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6.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答:

7.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11分)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诗的1、2两句有哪些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5分)

 

9.诗的5、6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

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摘自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濯,通“浊”,污浊)

B.“离骚”者,犹离忧也       (离,通“罹”,遭遇)

C.屈平属草稿未定             (属,通“嘱”,嘱托)                  

D.人穷则反本                 (反,通“返”,追思)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屈原“曾经深受楚怀王信任的原因”和“写作《离骚》的原因”的一组是(3分)

A.

(1)博闻强识,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B.

(1)屈原者,楚之同姓也                 

(2)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

C.

(1)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D.

(1)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选的这段文字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作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与屈原同列的上官大夫企图强取屈原草拟的宪令底稿,目的是要抢占屈原的功劳,在楚怀王面前与屈原争宠。

D.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译文:

                                                              。

 

(2)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译文:

                                                              。

(三)背诵默写(6分)

14.在下列横线上填入原文的上句或下句。

⑴,无食桑葚!

⑵,不思其反。

⑶,二三其德。

⑷,固前圣之所厚。

⑸亦余心之所善兮,。

⑹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第Ⅱ卷(表达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膊隐晦奇技淫巧停滞不前

D.凌辱谍血无关大局政治动乱

C.真谛勘误雕虫小技墨守成规

D.沉缅幅员人才倍出蓬勃发展

17.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没有人仅因富甲一方而被长久纪念,相反,人们念念不忘的,大都是超脱于物质利益的追逐的人。

B.在军阀混战和北平沦陷期间,碧云寺孙中山衣冠冢得以保全,这多亏中山先生生前卫士谭惠泉等人恪尽职守,矢志护灵。

C.自行车队被两只高大威猛的藏獒追赶得几入绝境,最后靠下坡高速骑行才得以摆脱,队员们至今仍心有余悸。

D.暮春时节是潭柘寺“二乔玉兰”的盛花期,4月上旬,这两株玉兰的树冠上就布满了含英咀华的花蕾。

18.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素质可以理解为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在家庭、社会的影响下,经过后天的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格。

B.很少有以7毫米以下口径制造狙击步枪的国家,因为狙击要求威力大,精度高,但中国狙击步枪偏选择了小口径。

C.几组蝴蝶展框吸引了参观者,大家都以为这是标本,看到展框上方“仿真蝴蝶微型风筝”的标志,使大家恍然大悟。

D.在翻阅中国话剧100周年纪念活动资料时,他萌生了创作一台寻找中国话剧源头的剧本的意念。

19.把下列a—f的语句填入文中横线处。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4分)

①,②,人口不过二十万,③;④,⑤,枕着清澈的多瑙河水,⑥;这是一个孕育了音乐奇才的小城,莫扎特让城中一木一石无不浸润音乐的魅力。

a、面积不过八十公顷b、这是一个古老的小城

c、偎倚在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峰之间d、这是一个迷人的小城

e、却有着千年的沧桑历史f、美得让人不忍离去

20.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4分)

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广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

我在上中学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

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我对此表示感谢。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

(4)将改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小鱼问大鱼:

“妈妈,我的朋友告诉我,钓饵上的东西是最美的,可就是有点儿危险。

怎样才能尝到这种美味而又能保证安全呢?

  “我的孩子,”大鱼说,“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最安全的办法就是绝不去吃它。

  “可他们说,那是我们最渴望得到的,一般的鱼儿都经不住那样的诱惑。

”小鱼说。

  “这种想法完全错了,”大鱼说,“最光鲜、最具诱惑力的东西里面最有可能裹着一只害人的钓钩!

要求:

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宁大附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答卷纸

班级姓名学号

选择题答案填入下表(除4题5分外,其余均为每题3分)

题号

1

2

3

4

10

11

12

15

16

17

18

答案

5.陈纳德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材料中有哪些体现?

请简要分析。

(6分)

6.陈纳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7.为什么陈纳德说自己是“半个中国人”?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8.诗的1、2两句有哪些意象?

描述了怎样的情景?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5分)

 

9.诗的5、6两句里“还顾”“漫浩浩”两词运用巧妙,请简要分析,谈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读完这首诗,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14.在下列横线上填入原文的上句或下句。

(6分)

⑴,无食桑葚!

⑵,不思其反。

⑶,二三其德。

⑷,固前圣之所厚。

⑸亦余心之所善兮,。

⑹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20.把下列a—f的语句填入文中横线处。

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只填序号。

(4分)

①,②,③;④,⑤,⑥;

21.下面是一位记者对接受采访的某著名作家之子说的一段开场白,其中有4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在下面相应的位置进行修改(4分)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

(4)将改为;

 

宁大附中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二次月考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解析】B项无中生有。

“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这句话太绝对。

另外“乐曲”不等于“曲调”。

4.C3分D2分B1分

5.①“二战”中立下赫赫军功:

筹建航校训练飞行员,建立地面空袭警报系统,组建飞虎队,给日军以沉重打击;②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

写有理论著作《防御性追击的作用》,又准确预测美国会卷入战争以及日机袭击仰光的时间。

6.①强烈的正义感,过人的勇气:

“七七事变”后立即决定留在中国支援抗战,即使美国国务院发布命令也不搬回;②意志坚定,百折不挠:

克服重重困难,招募志愿者来华参战;③真诚正直,善良友爱:

主动要求国民政府停发津贴,得到陈香梅的爱情,飞虎队队员每年组织悼念活动。

7.①陈纳德精湛的飞行技术,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受聘担任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顾问期间,得到充分施展的机会;②率领飞虎队在中国境内进行反法西斯斗争;③在中国抗战期间,立下赫赫战功,从一个退休上尉晋升为将军,事业达到辉煌的顶峰;④率飞虎队同中国人民协同作战,生死与共,结下深厚友谊;⑤受到国民政府的最高嘉奖;⑥和中国女子陈香梅产生感情并结为连理。

8.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1分)。

描述了抒情主人公涉江采摘芙蓉的情景,(2分)营造的是轻松欢快的氛围。

(2分)

9.“还顾”让人仿佛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

(1分)“漫浩浩”一词,读起来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写了主人公痛苦的感情。

(1分)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的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2分)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游子思念爱人、家乡的思想感情。

(2分)

10.C 属,写作

11.A (B

(1)“楚之同姓”,不是受信任的原因;C

(1)“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是受信任的结果,不是原因;D

(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是《离骚》中的内容,不是写作《离骚》的原因)

12.D 中古与近古交换位置,即“近古的齐桓”,“中古的汤、武”。

13.

(1)对内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

(5分,重要采分点:

入、以、外,语句通顺,意思正确2分)

   

(2)大王您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别人都做不出来’呢。

(5分,重要采分点:

为、莫、伐,,语句通顺,意思正确2分)

【参考译文】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

他担任遇楚怀王的左徒。

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明了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擅长辞令。

入朝就和楚王讨论国家大事,用来发布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付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屈原职位相等,和他争宠而嫉妒他的才能。

楚怀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屈原写好了草稿,还没有定稿。

上官大夫见到之后想要夺为已有,屈原不给他。

于是上官大夫进谗言说:

“大王您让屈平制定法令,众人都知道,每一次法令公布后,屈平就夸耀自己的功劳,认为‘除了我别人都做不出来’呢。

”楚王很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屈平痛心大王听言不能明察,谗言、谄媚蒙蔽了圣明,邪恶的人陷害好人,方正的人不能被容纳,因此忧愁深思写下了《离骚》。

离骚,就是遭受忧患的意思。

天,是人的始祖;父母,则是人的根本。

人在困顿的时候就返回到根本,因此在劳苦疲倦到极点时,没有谁不呼喊上天;在极度悲伤痛苦时,没有谁不呼唤父母。

屈平坚持正确的道路,率直行事,竭尽自己的忠诚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主,而喜好进谗言的小人却从中挑拨离间,可以说是困窘到了极点了。

诚实反而被怀疑,忠信反而被毁谤,怎么能没有怨气呢?

屈平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气而生发出来的吧。

《国风》中的诗歌虽然有对美色爱慕但并不淫荡,《小雅》中的诗歌怨恨发牢骚却不暴乱。

像《离骚》,可以说兼备了这二者的风格。

上古称颂了帝喾,近代谈到了齐桓公,中间还描述了商汤、周武王,来讽刺世事。

他阐明了道德的广大崇高,政治治乱的条理系统,无不讲得非常透彻。

它的文字简约,语词含蓄,心思纯洁,行为廉正,其文辞所描写的事物虽然细小,而意旨却恢宏博大,列举的事例近在身旁,而体现的含义却很深远。

他意志纯洁,所以提到的都是一些芳香的事物。

他行为廉洁,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