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589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业务发展 改革以及未来概况.docx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业务发展改革以及未来概况

浅析中国银行业的历史、业务发展、改革以及未来概况

中国银行业的历史

一、起步阶段

中国出现近代化的银行始于鸦片战争之后。

一般认为1847年在上海开设分行的英国丽如银行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银行。

而19世纪后期在中国活跃的外国银行或中外合资银行有英国的汇丰银行、惠通银行、中华汇理银行,法国的法兰西银行、东方汇理银行,德国的德华银行,俄国的华俄道胜银行等。

中国人自己开办的第一家银行是中国通商银行,由清末实业家盛宣怀于1897年在上海创办,利用他任督办的招商局和电报局投资,同时拉其他官僚包括李鸿章等人入股,其组织管理和营业规则均参照外商银行(主要是英国汇丰银行),设立董事会,在全国各地开设分行。

该行成立之初,就被清廷许可发行银两、银两两种货币,还获得代收库银、整理币制之权。

在官方的中央银行设立之后,该行才转为纯粹的商业银行。

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跟中国银行一起承担中央银行职责的还有交通银行。

交通银行的历史同样可以上翻到清朝末年。

1908年,由清政府邮传部牵头组建,为官商合股,初期目的是借款赎回被列强控制的铁路,故名交通银行。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其地位进一步上升,与中国银行一起承担共同承担发行货币、调节币制、兑换外币和代理国库收支的中央银行职责。

二、第一个繁荣时代

1927年至1928年,北伐军革了北洋军阀的命,历史进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

受江浙财团资助的蒋介石政府,也十分重视银行体系的建设。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另组建中央银行,授予其发行纸币、代理国库、经理公债、管理外汇等特权。

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国际外汇兑换专业银行,交通银行改组为辅助工农商矿的专职银行。

1935年,国民党政府又组建中国农民银行,作为供给农业信用、发展农村经济的专职银行。

至此,形成了以四大国有银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为基本骨架的银行体系。

国民党统治后期,形成了宋子文家族控制中国银行,孔祥熙家族控制交通银行,陈果夫家族控制农民银行,四大家族官僚资本控制国有金融业的局面。

在清末和北洋军阀时代,除了官立银行之外,众多私营银行也百花齐放,并在1920-1930年代进入快速成长期,成就了中国金融业历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代,私营银行以“北四行”和“南三行”为代表,官商合办银行以“小四行”为代表。

“北四行”是指1917年成立的金城银行、1915年成立的盐业银行、1921年成立的中南银行和1919年成立的大陆银行,与北洋军阀均有一定的渊源,均以华北为业务重心,并曾一度开展广泛的协作,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联合发行钞票。

1927年之前,盐业银行实力最强,存款额曾一度位居全国私营银行之首。

1930年代之后金城银行实力飙升,成为北四行的支柱,其存款额也一度跃居全国首位。

“南三行”是指1915年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1907年成立的浙江兴业银行和1909年成立的浙江实业银行,后两家均为清末浙江地方金融力量组建。

民国后三家银行均以上海为业务经营重心与发展基地,并多方面开展合作。

1927年之前,浙江兴业银行与盐业银行并驾齐驱分列南北银行之首。

1930年之后,则是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与金城银行后来居上,成为南北银行的老大。

浙江实业银行则专注于外汇业务。

“小四行”为1897年成立的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成立的四明商业储蓄银行、1919年成立的中国实业银行和1929年成立的中国国货银行,前三家原来均为民族资本经营,后被国民党政府改组和控股,成为官商合办银行。

中国国货银行则为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之后组建的官商合办银行。

1930年代前期,中国金融业进入第一个繁荣时期,史称“黄金十年”(1928-1937年)。

但繁荣的背后是极度的混乱。

当时,市场上多种不同的银两、银元、铜币和形形色色的纸币并行流通,多家金融机构都发行自己的纸币。

1935年,国民党政府着手实行金融改革,首先是通过增资和颁布《中央银行法》强化中央银行的地位,随后实行“法币政策”,放弃银本位,禁止白银流通,将白银收归国有,规定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流通货币,称“法币”。

这是中国货币史上划时代的一笔,中国至此才第一次进入了纸币为主的时代。

抗战和内战时期,金融系统濒于崩溃,在那个山河破碎的年代,信用难以维持,银行的命运也同样如风中的飞絮。

抗战时期,部分银行随国民党内迁,部分则留在沦陷区惨淡经营。

内战时期,金融领域严重失序,爆发了恶性通货膨胀,1948年国民党废弃法币,发行金圆券,但维持了不到一年金圆券体系也因急剧贬值而崩溃。

到了新中国成立,存留下来的金融业只能用“苟延残喘”来形容。

最后,“北四行”、“南三行”、“小四行”及一些私人钱庄在社会主义改造的浪潮中,于1952年被组合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随后在1955-1956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储蓄部。

这些曾经历过辉煌时代的民营银行品牌,至此消亡。

它们所代表的那个短暂的繁荣时期,也已烟消云散,只给后人留下一连串的概叹。

三、大一统时代

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在新中国成立的同时被赋予了国家金融产权的唯一代表地位。

对于国民党时代留下来的“四大银行”,中央银行和农民银行已随国民党迁台,留下来的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则为社会主义所用。

中国银行仍旧作为经营外汇业务的专业银行,并进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职能部门;1954年在原来交通银行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即现在的中国建设银行),继续承担向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政策性任务,而交通银行的其他业务也并入中国人民银行;此外,1951年还组建了中国农业银行,作为办理支农拨款和贷款并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的专业性银行,此后中国农业银行在机构重组中曾三度合并于中国人民银行,又三度重新设立。

至于以“北四行”、“南三行”、“小四行”为代表的私营银行,如前所述,于1952年被组合为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随后在1955-1956年并入中国人民银行储蓄部,也成为新中国金融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至此,新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金融体系,一切信用集中于国家的目标基本实现。

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发行人民币、组织和调节货币流通的中央银行职责,又承担统一管理国家金融机构和金融运作的职能,同时又是开展存款、贷款、汇兑和外汇业务的商业性银行,可谓“三位一体”。

“大一统”银行体系服务于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深深地打上了那个国家“大一统”时代的烙印。

四、向现代银行体系转变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银行业体系又一次华丽转身。

“大一统”的计划经济银行体系向现代市场经济银行体系的过度,经历一个比较长的渐进过程,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1990年代末才基本完成。

首先是1979年三大专业性银行恢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的体系中独立出来,中国农业银行重新设立,这三大专业性银行分别承担经营外汇业务、基本建设投资和扶持农村金融的政策性任务。

然后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性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企业和个人办理信贷业务,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而中国工商银行由于继承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的商业性业务,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并保持其老大的地位一直到现在。

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经营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业务,从专业政策性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化。

1994年政府对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

(1)国家开发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建设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贷款的政策性业务,而中国建设银行转变为商业银行;

(2)中国进出口银行成立,接过了进出口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国家外汇的管理职责由外汇管理局统一承担,中国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接过了中国农业银行在农业金融方面的政策性业务,另1996年全国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中国农业银行也转变为商业银行。

至此,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分家,分别成为两个不同的系统。

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外,从1980年代中期起,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1987年,交通银行在时隔30年之后重新建立以作为金融改革的试点,成为全国第一家股份制的商业银行。

时隔一周之后,由招商局集团创办的招商银行在深圳成立,成为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从1987年到1988年,第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破茧而出,除了交通银行和招商银行之外,还有由中信集团创建的中信银行,由深圳地方金融力量创建的深圳发展银行,由福建地方金融力量创建的兴业银行,由广东地方金融力量创建的广东发展银行。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的推动下金融业继续向前推进,第二批股份制银行也乘势而出,从1992年到1996年,先后增添了这些新生力量:

由光大集团创办的光大银行,由上海地方金融力量创办的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由首钢等北京企业力量创办的华夏银行,由全国工商联牵头组建的民生银行。

其中民生银行是第一家主要由民营企业投资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3-2006年,又有由山东地方金融力量创办的恒丰银行改制成立,由浙江民营资本创办的浙商银行改制成立,由天津地方金融力量创办的渤海银行成立。

至此,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增加到13家。

除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13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之外,数量更庞大的是遍布全国各地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是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全国各地的城市信用社成立于1970年代末到1993年,是由城市居民集资建立的合作金融组织,其宗旨是通过信贷活动为城市集体企业、个体工商业户以及城市居民提供资金服务。

主要设立在大中城市,也有部分小城镇。

1995年开始,为整肃城市信用社、化解地方金融风险,中央金融主管部门决定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组建城市商业银行。

当时全国5000多家城市信用社,一部分关闭或停业整顿,剩下2000多家组建为110多个城市商业银行。

城市商业银行也实质上从具有草根意味的合作金融组织,逐步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和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

截止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40家城市商业银行。

同样,农村商业银行也是以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1950年代初,在全国各地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潮流中农村信用合作社也应运而生,由农民入股,签协议组成,成为扶持合作制农业生产的重要金融力量。

1958年之后随着“大一统”金融体制的建立,农村信用社转化为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走上了“官办”的道路。

1984年之后,各地农村信用社纷纷恢复,作为推动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的工具。

1996年,各地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同时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欠发达地区农村领域,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并被赋予“支农”的政策性职能。

2005年之后,部分农业比重很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陆续实行股份制改造,组建农村商业银行,也转化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和地方金融机构的代表。

这样,经过30年的渐进式改革,中国基本形成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

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十多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更多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所构成的现代银行业体系。

截止至2009年,全国共有14家商业银行的股票上市,包括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A、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

然后是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的商业性业务剥离出来,成立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不再对企业和个人办理信贷业务,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

而中国工商银行由于继承了中国人民银行原来的商业性业务,成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并保持其老大的地位一直到现在。

中国银行业的业务发展

以中间业务为主做下简要的说明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业发展主流是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而中间业务从银行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乃至竞争力环境方面产生的巨大差异,已不得不让我们关注中间业务。

本文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相关理论,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之上

总结了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一一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理论概述

(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义为:

商业银行凭借其信誉、资金、技术、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和机构网点以及与社会经济联系面广等优势,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身资金,为社会公众提供各式各样的资产负债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并从中收取一定手续费收入的经济行为。

(二)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意义

1、中间业务增加了银行稳定收入的来源

商业银行传统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利息收入,而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及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使商业银行的生存环境变得严峻,投资渠道的多元化分流了一部分存款,而直接融资比例的上升也对贷款业务的开展带来一定影响,商业银行传统的利息收入大大降低。

中间业务

所带来的手续费收入弥补了利息收入的不足,稳定了银行的收入流

2、中间业务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

商业银行传统的贷款业务尽管为银行带来主要收入,但也承担着一定的信用风险,与此相比,中间业务主要是接受客户委托,以中介人的身份进行的代理业务,风险主要由委托人承担,其自身安全性好。

另外,中间业务所带来的非利息收入有助于银行通过收入流的组合

多样化来降低银行收入波动的风险。

3、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客户对银行的服务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除了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外,还要求银行提供诸如投资理财、咨询、代理、信用卡等业务,银行满足客户的多样化服务需求有利于与客户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为具有存贷关系的客户提供配套的中间业务,可以使银行有效地留住客户的全盘资金;更深入的了解客户的业务经营及资金运作特点,预知客户的经营风险,可以为信贷资金投放与收回提供准

确科学的决策依据,从而有效地防范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

4、银行业务多元化有利于银行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中间业务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类业务拓展到了各类非信用类业务,使银行业务经营呈多元化,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也应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

银行利用自己的网络、技术、人才、信息、信誉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中间业务,向客户合理收取手续费不仅合理有效地配置了银行的资源,而且为银行带来稳定收入,增强了银行竞争力。

另外,对整个金融体系来讲,银行业务多元化增强了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减少了垄断,促进公平竞争,提高了金融机构效率,降低了金融体系的整体风险,有利于整个金融体系的健康

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信用卡业务高速增长

自2003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业务出现了井喷式增长。

截至2008年12月31日,信用发卡量达到了亿张,信用卡业务出现飞速发展源于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中国经济实现了多年持续高速增长,造就了一批年收入超过5万元的人士。

这一阶层人数在2010

年有望将达到亿,为信用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客户基础

(二)代理业务范围不断扩大

代理类业务是我国商业银行开展较多的一种典型的中间业务。

各商业银行充分利用自身的中介优势,广泛开展了代发工资、代付水电气费、手机费、传呼费、固定电话费、房租费、物业管理费、有线电视费、报刊订阅费、环保费、养路费、税款、社会保险基金、劳保基金、工商管理费、法院诉讼费、各类罚款等业务。

与此同时,代理业务也在逐步扩大。

目前已发展有代理国外资金贷款业务、代理保险业务、代理证券业务、代理政策性商业银行业务、代理城乡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业务、代理财政性业务等。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了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代理基金、财务顾问、同业结算代理等

中间业务收入的较快增长。

(三)金融创新产品迅速增加

商业银行通过整合金融资源以及采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推出金融创新产品,如电话银行、企业银行、自助银行、证券保证金自动转账、私人理财、消费信贷等业务,从而进一步

推动了中间业务发展。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收入低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已有160多年的发展历史,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其突出表现就是中间业务对银行总体利润水平的贡献率大大提高。

如美国花旗银行存贷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总利润的20%,而其余的利润都是由承兑、资信调查、企业信用等级评估、资产评估业务、个人财务顾问业务、远期外汇买卖、外汇期货、外汇期权等大量中让业务创造的。

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一般在10%以内,其差距是比较大的。

(二)业务品种单一

虽然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金融创新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总体而言,业务范围较窄,品种单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主要是传统型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银行卡业务类、结算类、电子汇划类、代理保险基金类这些技术含量小、收费比例低的业务),其品种仅有420个品种,层次较低,缺乏吸引力,而技术含量高、为市场提供高智力服务的中间业务,如资信调查、资产评估、信息咨询、个人理财、企业信用等级评估以及期货期权等衍生工具类还刚刚起步,而在已办理的承诺、交易、基金托管、咨询顾问等类中间业务中,多是一些简单的初级业务。

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不仅范围广,而且

层次高、品种多。

尤其是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开发的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万种,范围涉及知识含量较高的管理、担保、融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等众多领域,可以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

(三)业务管理分散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各项中间业务的营销和拓展自成体系,中间业务和资产负债业务相互分割,三大业务各自为政,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例如,信用卡业务一般由银行卡部负责,代理保险和个人电子银行业务归个人业务部负责,企业电子银行业务又由公司业务部负责等。

这种分散式的管理并没有按中间业务应有的地位统一规划和管理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配合,各部门联动营销的格局与合力尚未形成,营销资源不能共享,甚至重复营销,造

成资源浪费,甚至可能导致权责不明而使业务发生冲突,影响业务规模的发展壮大。

(四)科技投入不足

中间业务的发展离不开高科技在银行中的应用,可以说金融电子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中间业务发展的规模、速度和规范程度。

如美洲银行的支付网络非常发达,有45万个间接自动转账账户,具有多种账户服务;大通银行凭借其强大的支付系统和市场推销能力在银行

卡方面获得了巨额的服务费收入。

相比之下,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只是把机构网点的扩张和人员结构的优化作为促进业务发展的重要手段,银行之间的竞争主要采取增加网点、延长工作时间等简单粗放的形式,而对科技的投入却相对不足,导致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电子化建设方面远远落后于国外商业银行,许多中间业务处理仍由手工操作,服务质量和效率较低。

特别是我国商业银行由于点多面广、营业机构遍布城乡,基础条件差,设施装备比较落后,电脑覆盖面小,即便是有些银行配备了先进的科技设备,但由于设备故障多、软件程序开发不足等原因,导致利用率很低,不能充分发挥设备潜力,只能用于应付日常业务。

(五)缺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它的运作既需要先进的科技投入,又需要懂业务、会管理、善营销、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而我国商业银行长期按传统的经营模式运作,忽视高精尖人才的储备,大量员工应付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还可以,让他们去学习和掌握信托、咨询、租赁、评估等中间业务,困

难还是很大的。

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战略

(一)提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认识

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金融形势,商业银行要统一思想、转换观念,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树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架马车并驾齐驱的思想,

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对不同金融服务品种的需求。

(二)创新中间业务产品

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的是中间业务品种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这就迫使商业银行在产品研发、市场沟通、分销渠道、销售管理以及客户服务方面进行不断创新,中间业务品种要逐渐由低层次的代收代付类业务向代客理财、保险业务、证券业务等高附加值业务发展。

同时,产品的研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挖掘市场潜在需求,研究市场消费心理,分

析市场发展趋势,将西方商业银行中先进的创新工具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开发出符合中国消费特点的中间业务产品。

(三)完善中间业务管理机制

各商业银行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将原分属于财会、公司、个人、国际业务等部门的中间业务加以整合,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规划,负责计划分解、报备、协调、组织、指导、监测与考核、重大项目产品的开发,建立包括产品指导目录、开发应用、操作规程、财务管理、风险防范、监督制约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注重中间业务的系统管理与长远规划工作,

并做好中间业务的宣传介绍和市场营销,增强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

(四)加大科技投入

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化技术是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一个重要条件和强大的推动力量。

因此,应花大力气完善相关的软硬件设施,尽快全面实现储蓄、对公存款、各类信用卡和电话银行以及与大客户的自动对账服务网络的联网,并根据业务发展和客户需要,加大银行间多方面合作,实现银行业务全国网络化,使客户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安全、周到的

全方位服务。

(五)培养复合型人才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提供的是知识型产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基础,也是提高中间业务产品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为此,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人才兴行”思想,转变观念,拓宽选人、用人、育人渠道,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和人才评价体系,挑选一批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人到中间业务岗位上来。

同时,为提高中间业务的管理、开发和竞争力,要适当引进一批熟悉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外汇市场运作和电子化建设等方面的优秀

人才。

最后,还应根据需求加大中间业务培训力度。

五、结论

中间业务对商业银行的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增加了银行稳定收入的来源、分散了银行经营风险、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发展以及有利于银行合理有效配置资源。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迅猛,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规模小、收入低,与国外差距比较大;二是业务品种单一,难以有效满足客户的多种金融需求;三是各项中间业务的营销和拓展自成体系、相互分割,未能形成整体合力;四是科技投入不足,电子化建设落后;五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匮乏。

为此,我国商业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提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认识;二是借鉴西方商业银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进行中间业务产品创新;三是完善中间业务管理机制,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对中间业务进行统一规划;四是加

大科技投入,提高电子化水平;五是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中国银行业的改革

随着改革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国家政策上的相对扶持,工行跨国并购和开展海外经营有了相对较大的优势和机遇,在这种情况下,工商银行如果能够抓住时机,发挥优势,其境外业务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

当然也应看到工行得绝对规模较国际大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其在国际业务方面更不具与国际大银行相竞争的实力。

中国工商商业银行尚需进行并购以扩充资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营竞争力,早日实现其银行世界化。

深入推进中国银行业改革发展

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整个银行业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从规模体系看,截至2007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总数已发展到万多家,总资产超过52万亿元,成功构建了以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为主体、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互分离,多种金融机构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的银行体系。

从经营绩效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