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136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1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诊断学》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各种类型贫血: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继发性贫血等。

网织红细胞计数及正常参考值:

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脱核后,

在完全成熟之前的过渡型红细胞。

由于胞浆中尚存核糖体、核糖核酸等嗜碱物质,用煌焦油兰等染料进行活体染色后,胞浆中可见蓝绿或蓝色的网状结构,故名网织红细胞。

成人:

0.5%-1.5%新生儿(<

3月):

2%-6%

网织红细胞计数的意义

增多:

骨髓增生旺盛。

常见于溶血

性贫血,尤其是急性溶血性贫血

(可达20%以上)、急性大失血贫血治疗有效。

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经相应治疗后1-2日即开始,1周左右达最高峰

减少:

骨髓增生低下,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有再生障碍危

生成稳定的棕红色氧化高铁血红蛋白(HiCN),在540nm处有一吸收峰

贫血Anemia

是一种症状,是指人体单位体积循

环血中,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比积低于正常参考值—

—即称为贫血

RBC:

主要功能:

携带O2、运输CO2

膜组成:

膜糖、膜脂、膜蛋白

膜结构:

不对称性、流动性、骨架膜功能:

物质运输、抗原性、变形性、免疫功能

Hb:

是红细胞中的运输蛋白,主要

功能是吸收肺部大量CO2并输送到

身体各组织

Hct:

是指抗凝全血经离心沉淀后,测得下沉的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

积的百分比值

各系统的表现:

全身软弱无力、疲乏困倦、皮肤粘

膜苍白呼吸及循环系统:

心悸、气短、心率加快、呼吸加重等,严重者发生心力衰竭

消化系统:

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等

泌尿生殖系统:

尿可出现少量蛋白,肾功能轻度减低,甚至发生尿少、尿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神经系统:

头痛、头晕、畏寒、反应迟钝、耳鸣、眼花

贫血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分类

红细胞生成减少: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素产生缺陷、造血物质缺乏或失利用

红细胞破坏增多:

红细胞内在异常:

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链生成异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

红细胞外在异常:

免疫性、机械性、化学与物理、感染、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红细胞丢失过多:

急性、慢性失血

贫血分类

贫血发病病因分类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血红蛋白病红细胞膜缺陷致溶贫

自身免疫性溶贫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病

红细胞形态分类

(女)3.5~5.0×

10/L 象时

类型 MCV(fl) MCH

(新生儿)6.0~7.0×

各种红细胞的形态

平均红细胞容积(MCV):

MCV=红细胞比容/红细胞数

红细胞数参考值:

80-100FL

血红蛋白测定

方法: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全自动

血细胞分析仪

原理:

除Hbs外,多种血红蛋白

(Hb)均可被高铁氢化钾氧化成高

铁血红蛋白(Hi),再与CN-结合

(pg)

大细胞型 >100 >32

正 常 80~94 26~

32

单纯小细胞 <80 <26

小细胞低色素<80 <26

红细胞骨髓增生特点分类

骨髓增生活跃性贫血:

缺铁性、溶

血性、失血后贫血

骨髓增生不良性贫血:

原发性及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恶性贫血

贫血的诊断

了解贫血程度、类型、病因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诊断

贫血的检验诊断

血红蛋白含量Hb轻度:

成年男性

<

120g/L;

成年女性<

110g/L中度:

90g/L重度:

60g/L红细胞计数RBC(男)4.0~5.5×

1012/L;

(女)

3.5~5.0×

(新生儿)

6.0~7.0×

红细胞比积HCT成年男性:

41~53%;

成年女性:

36~46%

周围血涂片检查

有助于贫血的形态学检查;

可观察

红细胞的大小、呈多染色性、红细胞发育成熟、中央淡染区、异型红细胞。

骨髓检查

反映骨髓造血细胞增生的状态,是

了解贫血性质、原因的重要依据。

在检查骨髓涂片时,观察骨髓细胞的增生情况,各系细胞比例、形态有无异常、可染色铁的含量,以及细胞中铁粒的多少、大小和分布。

贫血各论

缺铁性贫血IrondeficiencyAnemia

是由于体内用来制造Hb的贮存铁

已被用尽,红细胞生成受到障碍而引起的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此为贫血中最常见的类型,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但以育龄期妇女和婴幼儿尤为多见

血象:

实验室检查

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Hb含量、红细胞计数均低于正常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或呈环状血涂片中多见椭圆形、靶形红细胞

MCV、MCH均降低

网织红细胞未治疗前:

1-2%;

铁剂治疗后7-10天可达“高峰”

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红系增生明显,粒:

红降低或倒置各阶段的红细胞都较正常为小

中幼与晚幼红细胞显得特别小铁染色细胞外铁消失

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无改变

血液化学检查

血清铁的含量明显减少

血清铁蛋白的含量明显减少

运铁蛋白饱和度(%)明显减少

骨髓细胞外铁检查

在酸性环境中,加入20%亚铁氢化

钾,而产生的普鲁士蓝反应。

此为敏感的可靠的诊断方法,凡是缺铁

性贫血,细胞外铁均减少贫血病历:

患者王婷艳,女性,8岁,因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头晕、心悸和心率加快,于1998年8月收住我院。

患者在外院经铁剂治疗近半年,症状无改变。

血常规检查结果:

Hb:

56g/L;

RBC:

1.64×

MCV:

63FL;

RDW:

18.4%

血液涂片:

RBC为典型小细胞低色素型,RBC中心淡染区域扩大,可见5%靶形细胞和形状不规则的RBC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anemia

是指叶酸、维生素B12缺乏或其

他原因引起脱氧核糖核酸(DNA)

合成障碍所致的一类贫血。

DNA生物合成受累引起细胞核分裂障碍,致骨髓红细胞系发生巨型改变。

我国以叶酸缺乏为多见。

病因和发病机理:

叶酸、维生素

B12在细胞核DNA合成过程中都是重要的辅酶,如缺乏则导致细胞核

DNA合成受抑,细胞向G2期转变障碍,而阻滞在S期,而RNA合成量正常,主要分布于细胞浆内。

因此出现细胞体积增大,胞浆成熟,胞核幼稚的“老浆幼核”现象

大红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MCV、MCH通常增高

红细胞呈大卵圆形、形状不规则可见有核红细胞、巨幼红细胞红细胞内出现Howell-Jolly小体白细胞、血小板计数都减低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达6-8叶

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

红比例1:

1

巨幼红细胞的出现为特点

染色质排列疏松细致呈“幼核老浆”象

粒系巨型变以晚幼粒、杆状核明显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anemia再障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骨髓造血

干细胞明显减少。

其特点是外周血液中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都明显减少。

临床上常出现较重的贫血、感染和出血。

正常细胞正常色素性贫血

三系细胞数量减少,程度不一网织红细胞计数降低

白细胞数量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

多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anemia

是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

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

表现为三大特征:

贫血、黄疸、脾肿大

网织红细胞显著增加

血清间接胆红素增加出现黄疸尿内尿胆原排泄增多

血浆、尿内出现游离Hb尿内含铁血黄素呈阳性

溶血原因分析的检验

膜缺陷:

RBC渗透脆性T、自身溶

血T、酸溶血T、蔗糖水溶血T酶缺陷:

自身溶血T及纠正T、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T、酶的活性测定

珠蛋白合成异常:

血红蛋白电泳红细胞镰变T、异丙醇沉淀T免疫性溶血:

抗人球蛋白T、冷凝集

T、冷溶血T

红细胞膜缺陷性贫血RBCMembranDeficiencyAnemia

红细胞膜的病变:

通透性、柔韧性、

变形性

红细胞酶的缺陷:

参与红细胞糖代谢酶

血红蛋白病

Hemoglobinopathy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珠蛋白合

成不足;

地中海性、海洋性

异常血红蛋白病:

珠蛋白一级氨基酸构成异常;

碱基突变、基因缺失、重组、融合

白细胞计数LeukocyteCount

显微镜计数法、全自动血

细胞分析仪法

计数法:

以2%冰醋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然后将悬液充入细胞计数池内,低倍镜计数4个大方格内白细胞总数。

计算原则同红细胞。

原理(显微镜计数原理):

用2%乙酸对血液作定量稀释,同时破坏红细胞。

混匀并滴入计数室中,低倍显微镜下计数4大方格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得每升血液中白细胞总数。

公式:

WBC/L=4格白细胞总数¸

10×

20×

109/L

参考值:

成人4.0~10.0×

109/L;

新生儿15.0~20.0×

109/L

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高:

见于妊娠期、分娩时、

新生儿;

剧烈运动、淋浴;

严寒、高

温;

午后高于清晨;

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

病理性增高:

急性感染如肺炎、扁

桃体炎、急性阑尾炎。

严重组织损

伤、大量细胞破坏。

如术后

12~76h,WBC常>

10.0×

109/L;

急性心肌梗死后1~2d,常见WBC

明显增高;

急性溶血亦见WBC增多,增多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

急性大出血:

如脾脏破裂或宫外孕

输卵管破裂后,WBC迅速增多常达

20.0×

109/L。

这可能是应激状态、或内出血一过性缺氧。

急性中毒:

如安眠药、滴滴畏中毒,WBC可

高达20×

109/L以上,代谢性酸中毒。

如糖尿病、酮体症、酸中毒及慢性肾炎尿毒症时,也常见WBC增多,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急、慢性白血病、肝癌、胃癌等肿瘤细胞可产生促粒细胞生成素,并能吸引骨髓储备池WBC释放。

白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如伤寒、

副伤寒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

低至2.0×

病毒感染。

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恶性网状细胞病

(恶组);

急性非白血性白血病。

脾功能亢进破坏过多、脾素抑制骨髓生成;

慢性理化损伤;

电离辐射,

如X线、放射性核素等;

服氯霉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白细胞分类计数与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游走、吞噬50~70%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致敏反应0.5~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释放组织胺、肝素0~1%单核细胞

(monocyte):

吞噬、清除死亡细胞及异物3~8%

淋巴细胞(lymphocyte):

参与体液、细胞免疫20~40%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生理特性:

渗出性、变形性、趋化性、吞噬性

骨髓血液

分裂池成熟池储备池边缘池循环池

4-5d 1-3d2-3d

原粒早幼粒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杆状核分叶核/分叶核细胞核左移:

周围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中幼粒、早幼粒等细胞时均称为核左移

杆状核粒细胞增多:

6%:

轻度左移;

10%:

中度左移;

25%:

重度左移或称为类白血病反应

类白血病反应:

患儿男,2.5岁,日本籍,于10天前因受冷而发热,自测体温38℃(腋下),无畏寒、头痛、呕吐、腹泻,就诊于当地医

院,血常规WBC28.9×

109/L,阿莫西林0.125g3/日治疗,无明显好转,4天后患儿面、背及双上肢皮肤反复出现散在红色丘疹,停药否无区别。

1999年7月5日急诊住我院。

实验室检查,血象:

Hb110g/L,WBC23×

109/L,血小板

121×

109/L,幼稚型异常淋巴

56%,成熟淋巴21%,嗜酸性粒细

胞2%,中性粒细胞21%,骨髓穿刺二次,骨髓细胞分类象同血涂片象。

细胞核右移:

正常人周围血中性粒

细胞以三叶核者为主,若五叶者超

过5%时为核右移,此时常伴有白细胞总数减少。

一过性地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

如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新生儿期;

剧烈运动、热水浴;

严寒、

高温;

饮食后高于饮食前等病理性增高:

急性感染;

严重组织损伤;

急性大出血;

急性中毒;

白血病及恶性肿瘤

病例:

患者朱全妹,女性,47岁,因砖墙砸伤腰骶臀部致左下肢活动受限伴腰骶臀部皮肤发紫5天于

2001—12—04由急诊收治入院。

1.创伤性失血性休克2.腰骶部、髂后部、右臀后部皮肤严重挫擦伤伴皮下积血3.骨盆严重骨折4.会阴部、肛门严重挫裂伤血常规检查结果:

92g/LRBC:

3.0×

1012/LPLT:

271×

WBC:

32.7×

109/L:

中幼粒细胞:

2%;

晚幼粒细胞:

5%

杆状核粒细胞:

35%;

多核粒细胞:

45%;

淋巴细胞:

9% 单核

细胞:

4%

中性粒细胞减少:

某些革兰氏阴性

杆菌感染;

某些血液病;

脾功能亢进;

性理化损伤;

自身免疫性疾病

淋巴细胞Lymphocyte

病理性增多见于:

病毒性感染;

些慢性感染;

各类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淋巴细胞减少见于:

接触放射线;

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肾移植术后、

AIDS

单核细胞Monocyte

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见于:

心内膜

炎、疟疾、黑热病;

急性感染的恢

复期;

活动性肺结核及粟粒性结核;

慢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增高见于:

过敏性疾病;

寄生虫病;

皮肤病;

慢性嗜酸性白血病及淋巴

血小板计数platelet

是由骨髓中成熟巨核细胞生成;

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计数方法:

显微镜计数法;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法

参考值100~300×

血小板增多>

400×

109/L;

见于

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增多症、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脾切除等。

血小板减少<

100×

见于血小板减少紫癜(ITP)、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X射线照射。

病例患者:

女32岁已婚,有一

8岁女儿,无业

主述:

经常头痛、疲乏、失眠。

右肋骨下疼痛,胸骨疼痛。

患者长期

服用减肥药,无间断血液检验结果:

15.4×

109/LRBC:

5.53×

NC:

85.2%Hb:

150g/L

LC:

11.6% PLT:

1321

MO:

1.8%RDW:

17.8%

EOS:

0.9%BAS:

0.5%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多项参数测定

仪器组成:

1.主机2终端机3打印机

工作原理

阅读报告:

1.18、23项参数中英文报告2.图解3.警告标志4.含义报告

库尔特原理:

孔径阻抗细胞计数原理

白细胞自动化分类

二项式分类粒细胞和非粒细胞三项式分类 淋巴中性粒细胞和中间细胞

五项式分类 嗜中嗜碱嗜酸淋巴单核细胞

红细胞直方图

缺铁性贫血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轻型β-血红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巨幼细胞性贫血

(14个)凝血

抗凝:

细胞抗纤溶:

纤溶酶

第二节 出血意义LaboratorClinicalSigni

第三章Examination HaemorrhageD

出血、血栓性

ofAbnormalityin Examinationo

叶酸治疗后

HemostasisandCoagulation

Mechanismsofabnormalityin

hemostasisandcoagulation

一、出血与止血Haemorrhageand

Hemostasis

二、凝血与抗凝Coagulationand

Anticoagulation

三、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维蛋白溶

解Fibrinolysis andAntifibrinolysis

四、出血性疾病实验诊断、临床意

义LaboratoryDiagnosisandClinicalSignificanceoftheHaemorrhageDisease

第一节TheBasicTheoretcis

一、出血与止血HaemorrhageandHemostasis

止血的三个基本条件:

(1)血管结

构与功能正常:

完整性、弹性、收

缩,释放因子,激活血小板、凝血系统

(2)血小板功能与量的正常:

黏附、凝集、活化、提供界面等(3)凝血系统的正常:

14个因子,(HMW,Kininogen,kallikreinK)

二、血液凝固机理Themechanism

ofcoagulation

凝血机理

血小板基本结构与功能

三、抗凝血系统TheSystem ofAnticoagulation

1细胞抗凝

2.体液抗凝

四 纤维蛋白溶解机制FibrinolysisSystemandMechanism

FDP1、抗凝血酶作用

2、结合纤维蛋白单体进而抑制纤维蛋白的聚合

3、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

4、抑制Ⅺa活化FⅨ

Summary

止血:

血管收缩血小板激活

凝血系统活化局部血粘度升高血小板:

黏附聚集释放促凝

物质 提供磷脂界面

凝血系统:

一条共同途径 两条凝血道路三个凝血阶段 四组

因子

凝体液抗凝

FDP

性疾病实验诊断临床yDiagnosisandficanceoftheisease

疾病的检查

fHaemorrhageandThrombosisDiseases

ImportantFactors:

血管Blood

vessel血小板Platelet凝血因子CoagulateFactors纤溶FibronalysisSystem

一、血管壁检测

毛细血管抵抗试验(CRT,90-

100mmHg M<

5F<

10)

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缺陷:

遗传性

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过敏性/单纯性/其它血管性紫癜

血小板量和/质异常:

原发性/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增多症、先天性/获得性血小板功能缺陷

血管性血友病(vWD)

vWF:

Ag测定(94.1%±

32.5%)减低:

vWD

增高:

血栓性疾病 心梗心绞痛

脑血管病 糖尿病妊高征 肾小球病

6-keto-PGF1a

减低:

同上肿瘤转移周围血管血栓形成TTPThrombomodulineantigenTM:

Ag

Endothelin-1,ET-1

二、血小板数量和功能

1、血小板计数 (platelet

count,PCT)

2、血小板粘附功能(platelet

adhesivenesstestPAdT)

3、血小板聚集功能(platelet

aggregationtestPAgT)

4、血块退缩试验(clot

retractiontest,CRT)

5、血小板相关免疫球蛋白测定

6、血小板第三因子测定

1.Plateletcount

100~300x10^9/L

临床意义:

减少<

100x10^9/L

生成障碍:

再障;

巨幼细胞性贫血;

AL;

放射性损伤;

骨髓纤维化

破坏或消耗增多:

原发性/新生儿/先天性血小板减少性

紫癜TTPSLE 恶性淋巴瘤风疹

DIC

分布异常:

脾肿大;

血液稀释

增多>

400x10^9/L

原发性:

骨髓增生性疾病:

CML 真

性红细胞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骨髓纤维化早期

反应性增多:

急性感染 急性溶血某些癌症

2.PlateletadhesiontestPAdT

(黏附率%)

原理

增高:

血栓前状态/血栓性疾病:

梗 心绞痛 糖尿病脑血管病

妊高征肾小球肾炎动脉粥样硬化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避孕药

减低:

vWD巨大血小板综合征血

小板无力症 尿毒症 AL肝硬化

MDS低/无纤维蛋白血症异常蛋白血症

3.PlateletAggregationTest

(PAgT)方法:

利用切变力或诱导剂

诱导血小板聚集,检测自发性血小

板聚集和循环血小板聚集。

常用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

ADP:

引起血小板外形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