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1369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08.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专题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第1课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学案选修3文档格式.docx

随着英德矛盾逐渐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被迫放弃传统的“光荣孤立”的外交政策,在1904年、1907年先后签订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三国协约终于建立起来,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思维点拨]

1.“不平衡”——资本主义矛盾的根源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列强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战争不断发生,这些矛盾和战争的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发展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法德矛盾的核心是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俄奥矛盾的核心是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而英德之间的竞争是全方位的,即殖民霸权和海上霸权,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重点精讲]

图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是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建立的,在其建立的过程中经历了各种利益的争夺和相互关系的妥协,两大军事集团分别以英、德为核心,反映了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

[史论要旨]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美、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由于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帝国主义矛盾空前激化。

2.欧洲帝国主义矛盾的发展逐渐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国为核心的同盟国集团。

三、疯狂的军备竞赛

1.主要表现

(1)欧洲各大国纷纷增加本国的军费开支,其中德国增加最多。

(2)扩大海军是军力竞争的主要内容。

竞争主要在英德两国之间进行,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海军强国。

(3)研制新式武器:

在20世纪初,飞机、飞艇、坦克、潜艇、鱼雷、新式枪炮等先后问世。

2.影响:

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萨拉热窝事件

1.背景:

一战前夕,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

(1)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国相继摆脱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获得独立。

(2)俄国和奥匈帝国加紧了对巴尔干地区的争夺,1908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到波斯尼亚检阅军事演习,在萨拉热窝遭到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

3.影响

奥匈帝国以此为借口,首先向塞尔维亚宣战,不久欧洲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相继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全面爆发。

知识图示

主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史料一 19世纪70年代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

国家

1870~1913年工业增长倍数

1.3

4.6

1.9

8.1

1913年工业产量居世界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5

史料二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史料三

[史料解读]

(1)说明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得到发展,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

(2)说明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激化,欧洲逐渐形成协约国与同盟国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状态。

(3)漫画反映了萨拉热窝刺杀事件,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问题思考]

(1)史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答案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实力与所占殖民地面积出现倒挂现象。

(2)根据史料二,欧洲主要国家间的矛盾发展到20世纪初形成了怎样的局面?

答案 形成了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

(3)史料三反映了什么事件?

导致了怎样的后果?

答案 事件:

萨拉热窝事件。

后果: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史论总结]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

(1)根本原因: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引起列强对世界市场和世界霸权争夺的矛盾。

(2)军事上:

列强的三大矛盾最终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它们的对峙推动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3)导火线(直接原因):

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两大军事集团主要成员国相继宣战,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4)物质上:

科技进步成果和巨大的生产力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5)意识形态上:

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使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仇视,推动了战争的爆发。

2.条件

(1)客观条件:

20世纪的世界已基本上形成一个整体,各国联系日益加强,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

(2)可能条件:

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飞速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使战争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从而形成世界性大战。

(3)现实条件:

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或战争会影响到它们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进而影响整个世界。

[学习思考]

1.提示 法、俄结盟的原因是:

共同的政治利益:

法俄都担心德国的过分强大,三国同盟的建立加剧了这一担心;

共同的经济利益:

俄国需要贷款,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

其后果是:

法俄同盟的成立,形成了协约国集团的基础,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对峙集团的初步形成。

2.提示 英德两国军备竞赛的重点是海军是因为:

英国是世界头号殖民帝国主义国家,依靠强大的海军掌控世界霸权;

德国作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开始夺取“全球霸权”,这就要求加紧扩充海军,从而造成英德海军竞赛。

3.提示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为造福人类开辟了广阔前景,也带来了危及地球生命和人类社会的全球问题。

科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不是唯一、根本的动力,而是受各种社会条件制约的。

科技所发挥的作用及导致的后果是由人们对科技的使用所导致的。

因此人们要在正确价值观念引导下使用科学技术,使科技造福于人类。

[自我测评]

解答 

(1)一战爆发的原因:

①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新老帝国主义为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瓜分殖民地。

②在欧洲帝国主义国家间形成的英德矛盾、俄奥矛盾、法德矛盾的发展导致同盟国与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出现是主要原因。

③萨拉热窝事件成为一战的直接原因(导火线)。

(2)性质:

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各国主要目的是掠夺别国,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非正义的、掠夺性的战争。

[材料阅读与思考]

解答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放弃其传统的“光荣孤立”外交政策,转而走上结盟反德的道路,其真正原因是抵制德国的扩张,维护其世界殖民霸主地位。

而这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则具体地表现为英国维护殖民霸主地位与德国要求分割殖民地之间矛盾的激化。

国家利益是决定外交政策的根本依据。

1.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根本原因在于(  )

A.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B.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C.列强之间的竞争加剧D.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答案 A

解析 垄断是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必然结果,生产和资本集中的原因在于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科学技术的发展。

2.下列表格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项 目

1870~1913年工业增长速度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A.英法两国逐渐失去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优势

B.美德迅速崛起,对英法构成威胁

C.英法的国际地位下降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答案 D

解析 20世纪初英国的工业产量排在第3位,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却排在第1位。

而德国工业产量排在第2位,占有的殖民地面积只排在第4位。

由表格中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情况与殖民地面积的数据,可得出应选D。

3.19世纪末,一位英国官员说:

“帝国就是饭碗问题。

要是你不希望发生内战,你就应当成为帝国主义者。

”以下各项,未能正确反映这段话含义的是(  )

A.以上言论中的“帝国主义”意味着对外侵略扩张

B.发动对外战争的目的之一是转移国内阶级矛盾

C.帝国经济依赖于对海外殖民地的控制和掠夺

D.通过帝国主义政策解决经济危机和避免战争

答案 D

解析 题干的意思是要想解决国内矛盾,发展经济,就必须成为帝国主义者,对外侵略扩张,D未能正确反映题干的意思,故选D。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德意志放弃他在东非的要求……承认英国保卫桑给巴尔……英国把海利哥兰岛让给德意志……德意志答应……对大英帝国在非洲的反法政策、在亚洲的反俄政策……给予帮助。

——1890年7月1日英德关于殖民地的协定

材料二 我们德意志人相信我们的力量,我们必须尽一切办法,努力争取适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政治权威……如果我们继续只是欧洲大陆上的强国,并偎依英国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话,我们将陷于1866年的政治卑微地位。

——1911年4月本哈第将军《我们的前途》

材料三 ……德国要求法兰西共和国把广大地区(注:

这里指刚果)让出……法国放弃它在那块土地邻近区域享有的权利,而由德国控制这一区域,这将会……使英国的北非与南非分离开来。

德国当政人士……必须明白:

任何一个英国政府……也不会允许在分配非洲政权时有这样的大变更!

——1911年7月14日英国《泰晤士报》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英国对德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中,本哈第的看法反映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

(3)材料三中,英国对德关系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1)由勾结德国反对法俄到支持法国反对德国。

(2)德国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而要求成为世界帝国,夺取英国的殖民地。

原因:

随着德国经济实力的增长超过英法,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急剧增强。

(3)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法国抑制德国,以维护其殖民霸主地位。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中获取信息,概括归纳。

(2)问反映的问题要分析本哈第这番话的实质;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其原因。

第(3)问注意材料三的信息,透过现象看本质。

[基础达标]

1.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1%,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一位。

英国下降为18%,德国上升为16%,法国降为7%。

20世纪初,德国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二,法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同其他大国的差距进一步加大。

俄日经济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它们的工业产量所占的比重还很小。

以上材料最能说明资本主义各国(  )

A.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B.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C.经济发展不平衡

D.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益激烈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美国和德国经济发展迅速,分别超过英国和法国,跃居世界第一和第二位。

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

2.下面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英国一贯的外交政策,这种外交政策是英国意欲(  )

图一           图二

A.帮助欧洲大陆的弱小国家

B.打破欧洲的均势格局

C.维持欧洲大陆的势力均衡

D.同欧洲列强结成联盟

解析 要仔细体会两幅图片。

从图一到图二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实现了平衡,依据此意,排除A、B、D三项。

3.观察下面漫画,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协约国集团之所以能够形成是因为英、法、俄等国(  )

德国宣传可以轻易打败英(左)

法(右下)俄(右上)三国的明信片

A.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

B.有共同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C.都是为了维持欧洲大陆均势格局

D.都对德奥集团的崛起与霸权野心怀有恐惧

解析 英法俄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都有明显的区别,故A项错误;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英法俄组成协约国集团的目的是争夺世界霸权,故C项错误;

英法俄组成协约国集团是因为德奥集团的崛起威胁了其在世界的优势地位,故D项正确。

4.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引爆了巴尔干“火药桶”。

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借口,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这说明(  )

A.萨拉热窝事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B.暗杀是反侵略斗争的唯一手段

C.萨拉热窝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D.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没有关系

解析 A中“主要原因”的说法错误,B中“唯一手段”的说法错误,D中“没有关系”的说法错误。

5.美国历史学家鲍德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史纲》中说:

“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除了民族,其他一切均不在话下,而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

”鲍德温此言(  )

A.批评了极端民族主义

B.表达了自己的民族观念

C.肯定了民族解放运动

D.总结了人类历史行动

解析 “民族主义使人们对人类任何一部分的权利和利益漠不关心”“民族就是唯一和全部,就是人类思想和行动的最高指南”,据此可得出作者批评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极端民族主义。

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用伍德罗·

威尔逊的话来说就是:

“如同一切战争一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人类的本性,渊源于人类领导者的弱点、自负、唯利是图和优柔寡断。

”这句话直接反映出(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加国都是帝国主义国家

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C.参加一战的国家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参战

D.各个参战国家都是为了各自国家人民的利益而战

解析 从题干中威尔逊的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唯利是图”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个参战国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但它们并不是为了广大的人民,而是为了本国的垄断资本家。

因而答案为C项。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

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

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

1904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

——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

材料二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

1870至1913年,德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7%,工业生产增长了4.6倍,同期英国增长1.3倍,法国增长1.9倍。

1913年,德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为16%,英国为14%;

这一年,德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而英国为15%。

——王珏《世界经济通史》

材料三 1899年,德国外交部长皮洛夫在演讲中说:

“如果英国人谈论建造大不列颠帝国,法国人谈论建造新法兰西帝国,俄国人谈论占领亚洲领土,那么,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对我们来说,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而要获得幸福,那是万万办不到的。

——王春来等《16~19世纪世界史文献选编》

(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

(2)依据材料二,归纳1870年至1913年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材料三中皮洛夫表达了什么意向?

为实现这种意向德国做了哪些准备?

最终导致了什么结果?

答案 

(1)垄断组织。

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2)特点:

经济飞速发展,增速超过英法老牌国家;

1913年,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超过英国,但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低于英国。

德国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

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领先;

德国殖民地少,所占世界市场份额相对小。

(3)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市场。

扩军备战、结成军事同盟。

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 第

(1)题,根据“管理的集中”“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可知,“卡特尔”是垄断组织;

“新兴工业部门”抓住材料中的“化学工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组织答案。

(2)题,“特点”从增长率、与英法对比数据和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等方面进行概括;

“原因”可结合教材中这一时期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组织答案。

第(3)题,“意向”根据“我们要求建造大德意志帝国”“没有强大陆军,没有强大海军……万万办不到的”,可知其主张对外扩张,瓜分殖民地,加强军事实力;

“准备”与“结果”均可结合教材内容回答。

8.(2016·

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96年,英国人惊奇地发现:

“身上的衣服是德国缝制的……更让人吃惊的是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产自德国,如孩子们的玩具、童话书,厨房用品……”让英国人无法接受的是,由英国人开创的许多事业,现在的老大居然是德国人,比如在电缆行业、化学工业。

德国人从理论到应用的过程比英法等国要快3~5年,于是出现了“英法开花、德国结果”的状况。

1913年,它已经超过英、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材料二 在世纪之交,外交大臣比洛宣称:

“让别的民族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人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过去了,我们也要为自己争取阳光下的地盘。

路德维希说:

“从1870年到1917年几乎有半个世纪之久,德国的中小学校和大学一直在庆祝纪念色当的胜利,用以培育青年人获取新的胜利所需要的傲慢情绪。

在一战爆发时,大多数人投票支持战争。

而德国的战争目的早就列在一本秘密的备忘录中:

吞并布里耶矿区,削弱法国,使比利时、卢森堡和俄国统治的非俄罗斯民族都对德国俯首称臣,并建立一个以德国为领导的欧洲关贸和经济同盟。

——以上材料摘编自《大国崛起·

德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其崛起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挑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启示。

答案 

(1)原因:

德国的统一;

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影响:

德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促使其要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导致德国与掌握世界霸权的英国之间矛盾尖锐。

(2)原因:

统治者企图以战争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德意志的军国主义传统;

浓厚的民族主义氛围;

等等。

启示:

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与和平观。

解析 

(1)第一小问原因,从政治上德国实现统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德国经济实力和国际经济地位的提高促使其要求相应的国际政治地位,导致了德国与掌握世界霸权的英国之间矛盾尖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埋下了隐患。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从1870年到1917年几乎有半个世纪之久,德国的中小学校和大学一直在庆祝纪念色当的胜利,用以培育青年人获取新的胜利所需要的傲慢情绪”可以看出德意志浓厚的民族主义传统;

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材料二的第三段则可以看出德国企图以战争手段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小问启示,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而不是采用暴力侵略,军国主义的方式,由材料二的第二段可以看出德国社会舆论的引导出现了偏差导致的狭隘民族主义影响了它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战争观与和平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