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37948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38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docx

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

工作对象一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

工作任务

(一)了解样品类型

工作任务

(二)设计采样方案(选择采样点、采样频率和时间)

工作任务(三)采集样品(说明:

包括采集方法、原理、容器、仪器设备)

工作任务(四)样品处理(保存、运输、制备、处理)

工作任务(五)质量控制

工作对象一空气样品采集与处理

工作任务一了解样品的类型

一、空气检测物存在形态

空气中检测物的存在状态,取决于它们本身的理化性质和形成过程,气象条件也有一定影响,空气检测物有气体、蒸气和气溶胶三种存在状态。

根据存在状态的不同,空气检测物可分为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状态检测物。

(一)气体和蒸气状态检测物

1.气体状态检测物气体(gas)状态检测物是指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状态分散在空气中的检测物。

常见的气体状态检测物有SO2、CO、CO2、NO2、NH3、H2S、HF等,它们的沸点都比较低,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形式存在,从污染源进入空气后,仍然以分子形式存在。

2.蒸气状态检测物蒸气(vapour)状态检测物是指固态或液态物质受热升华或挥发而分散在空气中的检测物。

例如汞蒸气、苯蒸气和硫酸蒸气等。

蒸气遇冷后,仍能逐渐恢复至原有的固体或液体状态。

气体和蒸气状态检测物均匀地分布在空气中,它们的运动速度较大,可以扩散到较远的地方。

不同的气体或蒸气的密度各不相同,相对密度大的向下沉降,相对密度小的可以长时间的漂浮在空气中。

(二)气溶胶状态检测物

气溶胶(aerosol)是由固态颖粒和液态颗粒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一种多相分散体系。

气溶胶粒度大小不同,其化学和物理学性质差异也很大。

极细的颗粒几乎与气体和蒸气一样,它们受布朗运动支配,在空气中经过碰撞,能聚集或凝聚成较大的颗粒,而较大的颗粒因受重力影响很大,很少聚集或凝聚,易沉降。

气溶胶状态检测物的化学性质受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和表面所吸附物质的影响。

目前对于气溶胶尚无统一的分类方法。

1.按物理形态分类通常根据气溶胶的物理形态可分为尘(dust)、烟(smoke)和雾(fog)。

尘是由于各种机械作用粉碎而成的颗粒,其化学性状与母体材抖相同。

烟是燃烧产物,是炭粒、水汽、灰分等燃烧产物的混合物。

雾是悬浮在空气中的液体微粒,粒径一般在10μm以下。

雾一般由蒸气冷凝或液体雾化而产生,如硫酸雾、硝酸雾等。

气象学上是指使大气能见度减小到lkm内的水滴悬浮体系。

2.按形成方式分类气溶胶按其形成方式分为以下三类。

(l)分散性气溶胶:

由固态或液态物质经粉碎或喷射,形成微小粒子.分散在空气中形成的气溶胶称为分散性气溶胶。

如煤粉尘、矿石粉尘属于固态分散性气溶胶:

硫酸雾、喷洒农药产生的微小液滴属于液态分散性气溶胶。

(2)凝聚性气溶胶:

白气体或蒸气(其中包括固态升华而成的蒸气)遇冷凝聚成液态或固态徽粒形成的气溶胶称为凝聚性气溶胶。

例如金属冶炼时,形成的金属氧化物烟尘;有机溶剂遇冷凝聚形成的雾滴等,这些都属于凝聚性气溶胶。

(3)化学反应形成的气溶胶:

有些一次检测物在空气中可发生多种化学反应,形成颗粒状物质,悬浮在空气中形成气溶胶。

这种气溶胶称为化学反应形成的气溶胶:

如N02、S02在一定条件下氧化并与水反应生成硝酸、亚硝酸和硫酸,再与空气中无机尘粒反应形成硝酸盐、亚硝酸盐和硫酸盐气溶胶。

空气气溶胶不仅参与空气中云、雨、雾、雪等湿沉降过程,而且还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破坏、酸雨的形成、烟雾事件的发生等。

空气气溶胶颗粒的化学成分、粒径大小和浓度不同时,对环境和健康的影响程度也不同。

近年来,人们进一步认识到空气气溶胶的细颗粒物PMIO、PM2.5易于富集空气中的有毒重金属、酸性氧化物、有机检测物、细菌和病毒等,细颗粒气溶胶可附着于呼吸道,甚至进入肺部沉积,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因此,对气溶胶的卫生检验是空气污染监测的重要部分。

空气检测物的存在状态非常复杂,许多检测物以多种状态存在于空气中。

例如SO2、NOX在空气中可以气态存在,也可与NH3反应生成硫酸铵和硝酸铵以气溶胶状存在;PAHs多数聚集在颗粒物表面以气溶胶状态存在,也可能以PAHs蒸气状态存在。

因此,采样时应该根据气溶胶的实际存在状态,选用正确的采样方法,确保采样效率,以便获得正确的检验

结果。

空气样品(airsample)具有流动性和易变性,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存在状态、浓度和分布

状况易受气象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要正确地反映空气污染的程度、范围和动态变化的情

况,必须正确采集空气样品。

否则,即使采用灵敏和精确的分析方法,所测得的结果也不能代表现场空气污染的真实情况。

因此,空气样品的采集是空气理化检验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二、空气检测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一)空气检测物浓度的表示方法

空气检测物的浓度通常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

1、质量体积浓度这种方法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物质的毫克数表示,单位为mg/m3。

这是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之一,可用于表示气体、蒸气和气溶胶状态空气检测物的浓度。

2、体积浓度指每立方米空气中含有检测物的毫升数,单位为mL/m3(百万分之一,ppm)。

这种表示法仅适用于表示气体和蒸气状态检测物的浓度,不适用于气溶胶状态检测物的浓度。

3、数量浓度指每立万米空气中含有多少个分子、原子或自由基,单位为个数/m3。

通常用来表示空气中浓度水平极低的检测物的含量。

我国颁布的居住区大气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以及室内空气质量卫生标准中空气检测物的浓度均以mg/m3表示,国外一些文献有时以体积浓度(ppm或ppb)表示空气检测物的浓度。

这两种浓度可按下式换算。

mg/m3=M×22ppm/22.4

(二)体积标准换算

在测定空气中有害物质时,不同现场的气象条件可能不同,为了使污染物的测定结果具有可比性,必须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再进行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计算。

因此,采样时应记录采样现场的气温和气压,并根据气体状态方程将其换算成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

V0=Vt×

=Vt×

式中,V0为标准状况下的采样体积,m3;Vt为实际采样体积,m3;T0为标准状况下的绝对温度,273K;T为采样时的绝对温度,K;P0为标准状况下的大气压101.325kPa;P为采样时的大气压,kPa。

工作任务二设计采样方案

空气样品的采集原则是根据监测目的和检验项目,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以保证空气理化检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为此,在对采样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应该选择好采样点、采样时间和频率;要根据待测物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理化性质、浓度和分析方法的灵敏度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和采样量;正确使用采样仪器,要建立相应的空气采样质量保证体系;在采样过程中尽量避免采样误差;在样品的采集、运输、贮存、处理和分析等过程中,要确保样品待测组分稳定,不变质,不受污染;保证采集到足够的样品量,以满足分析方法的要求。

根据检测目的不同,按大气、工作场所和室内环境分别阐述空气样品采样点的选择;根据待测物在空气中的存在状态,按空气中气态、气溶胶和两种状态共存的检测物分别介绍空气样品的采集方法、原理以及最小采气量和采样效率等基本概念。

采集空气样品的地点称为采样点(samplingsite)。

采样点的选择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所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和真实性。

一、大气样品采样点的选择

对于大气污染调查的采样点选择,首先应根据大气污染监测目的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必要的基础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设计布点网络,确定采样频率、采样方法和监测技术。

大气污染监测有三个主要目的:

①通过对大气环境中主要检测物进行定期或连续地监测,判断大气质量是否符合大气质量标准,并对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作出评价。

②研究大气质量的变化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开展大气污染的预测预报工作提供依据。

③研究大气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修订大气环境质量标准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一)大气污染采样调查

大气污染是由固定污染源和流动污染源排放的检测物扩散造成的,而污染物的扩散又直接与排放量、时间和空间有关,受气象、季节、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极大。

在设计采样方案和选择采样点前,应根据监测的目的,对所检测区域的污染源类型、位置、主要检测物及排放量、排放高度、一次污染物及二次污染物等情况进行全面调查;了解采样地区的功能、人口分布、居民和动植物受大气污染危害情况及流行性疾病等资料;掌握该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象条件(包括风向、风速、气温、温度变化和温度的垂直分布)、大气稳定性等地形和气象情况。

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正确选择空气样品的采样点,使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和真实性。

空气污染物对周围区域空气的污染程度,与风向、风速和检测物的排出高度直接相关,选择采样点时应首先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

1.风向和风速的影响风向通常分为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和西北八个方位。

在长期观测风向的记录中,从某个方位吹来的风的重复次数与各个方位吹来的风的总次数的百分比,称为风向频率。

根据风向频率绘制成风向频率图。

风向频率最大的风向称为主导风向,简称主风向。

若各方位的平均风速差异不大,主风向的下风向受污染严重。

通常从污染源排出的废气受主风向影响最大,主风向的上风向较远处为无污染区,常选作无污染的清洁对照采样点。

由表2-1和图2-1可见,主导风向为北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南方)受污染严重,污染源的南方区域是严重污染区。

风向频率最小的西甫风的下风向(东北方)污染程度最小,是污染最轻的区域。

表2-1风向频率和烟污强度系数

如果各个方位的平均风速差异较大时,必须用烟污强度系数来评价污染情况,考虑风向和风速两个因素的综合影响,污染源周围区域受污染的

程度与风向频率成正比,与风速成反比。

烟污强度系数=某方位的风向频率/该方位的平均风速

某个方位烟污强度系数的大小,通常采用烟污强度系数的百分比来表示。

烟污强度系数百分比(%)=(某方位的烟污强度系数/各方位烟污强度系数的总和)

100%

烟污强度系数百分比是判断污染程度的指标。

根据烟污强度系数百分比绘制的烟污强度系数图,可以直观地反映污染源周围区域受风向和风速的综合影响情况。

由表2-1和图2-1可见,烟污强度系数百分比最大的风向是南风,最小的是西南风,因此受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在污染源的北方,污染源的东北方受污染最轻。

图2-1风向频率和烟污强度系数百分比图

1.风向频率2.烟污强度系数

2.废气排出高度的影响废气排出高度是指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即烟囱本身的高度与烟气捧出后上升高度之和。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废气有效排出高度越高,烟波接触地面时的截面越大,排出口的风速越大,烟气中有害物质越容易扩散和稀释,当烟气中的检测物接触地面时距离烟囱越远,其浓度越低。

反之,烟气中有害物质越不易扩散和稀释,地面受到的污染越严重。

因此,废气经烟囱排放时,烟波被推进一定距离后才能接触地面,烟囱附近地面处废气浓度反而较低。

当废气由家用炉灶无组织排放时,废气中有害物质沿地面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加,浓度降低。

(二)大气采样点选择的原则和要求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大气和废气部分)对采样布点制定了以下原则和要求:

l.采样点应设在整个监测区域的高、中、低三种不同检测物浓度的地方。

2.在污染源比较集中,主风向比较明显时,应将污染源的下风向作为主要监测范围,布设较多的采样点,在其上风向布设对照点。

3.工业较密集的城区和工矿区,人口密度及检测物超标地区,要适当增设采样点;在郊区和农村,人口密度小及检测物浓度低的地区,可酌情少设采样点。

4.采样点的周围应开阔。

应避免靠近污染源,根据污染潭的高度和排放强度选择合适的歪高设点;避免靠近高层建筑物,以免受高层建筑物下旋流空气的影响,通常采样点与建筑物的距离应大于建筑物高度的两倍。

采样点水平线与周围建筑物高度的夹角应不大于30o。

采样点周围无局部污染源,要尽量避开表面有吸附能力的物体(如建筑材料和树木),间隔至少1m。

交通密集区的采样点应设在距人行道边缘至少1.5m的地点。

5.根据监测目的确定采样高度。

研究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时,采样点应离地面1.5~2m;连续采样例行监测,采样口高度应距地面3~15m;若置于屋顶采样,采样点的相对高度度在1.5m以上,以减小扬尘的影响。

各采样点应该容易接近、安全,并能提供可靠的电源,各采样点的采样设施、条件要尽可能一致或标准化,使获得的监测数据具有可比性。

(三)采样布点方法

1.网格布点法将监测区域的地面划分成若干均匀网状方格,采点设在两条直线的交点处或方格中心。

对于有多个污染源,且污染源分布较均匀的地区常用此法布设采样点,它能较好地反映检测物的空间分布。

网格的大小视污染程度、人口密度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而定。

2.功能分区布点法将监测区域划分为工业区、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和居住混合区、商业繁华区、清洁区等,再根据具体污染情况和人力、物力条件,在各功能区设置一定数量的采样点。

清洁对照点一般设在无污染区或远郊地区,一般在污染较集申的工业区和人口较密集的居住区多设采样点。

按功能区划分布点法多用于区域性常规监测。

3.同心圆布点法适用于受单一污染源或多个污染源构成的一个污譬嚆听影响的地区布设采样点。

即以污染群的中心或特定的污染源为中心,在污染源四周不同方位的不同距离地点设置采样点。

一般在八个方位作射线,作半径为100~5000m的同心圈,根据污染源、风向频率、有害物质排出高度和排放量以及人力、物力等情况,在不同方位一定范围内设采样点。

常年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可以多设一些采样点。

4.扇形布点法适用于孤立的高架点源,而且主导风向明显的地区。

以污染源所在位置为顶点,常年主风向的下风向的扇形区域不同距离设置采样点,同时在无污染区选择对照点。

扇形的角度一般为45。

,不超过90o。

为了掌握检测物的垂直分布情况,对于建筑物沿山坡层层分布的城市,除了设置水平采样点外,还需设置一些垂直采样点。

在实际工作中,应冈地制宜,往往采用以一种布点方法为主,兼用其他方法的综合布点,使采样网点布设更加完善合理。

目前,监测大气污染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大气污染自动监测系统,即在一个城市、一个区域或一个国家设置监测网,由监测中心站控制和指挥一系列的监测站,各监测站与中心站之间保持自动的信息联系。

在一个监测区域内,采样点设胃数日直根据监测范围大小、检测物的空间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及密度、气象条件、地形及经济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四)采样时间和频率

采样时间系指每次采样从开始到结束所经历的时间,又称采样时段。

采样频率系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采样次数。

要根据监测目的和我国环焙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所要求的监测项目、检测物分布特征及人力、物力等因素决定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

一般短时间采样,空气样品缺乏代表性,监测结果不能反映检测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仅适用于突发污染事件、初步调查等情况的应急监测。

为增强所采集样品的代表性,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一是增加采样频率,即每隔一定时间采样测定一次,取多个试样测定结果的平均值为代表值。

这种方法适用于人工采样测定的情况,是我国目前大气污染常规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监测所采用的方法。

若采样频率安排合理、适当积累足够数据,测定结果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二是使用自动采样仪器进行连续自动采样,其监测结果能很好地反映检测物浓度的变化,可以获得任何一段时间(如1小时、l天、1个月、1个季度或1年)的代表值或平均值。

我国居住区大气的卫生标准通常要求检测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一次最高容许浓度和日平均最高容许浓度。

因此,对城镇空气污染状况调查时,应选择每日适当时间(包括夜间)多次采样。

这样既可测得空气检测物的一次最高浓度,又可得到其日平均浓度。

二、工作场所采样点的选择

对工作场所空气污染状况调查主要是为了评价工作场所的环境条件,为改善劳动环境、职业卫生评价和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鉴定和评价工作场所中通风、消烟除尘等卫生技术设施的效果;调查职业中毒原因;通过现场观察与理化检验相结合,为制订职业卫生标准和厂房设计等提供依据。

(一)工作场所空气污染情况调查

工作场所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为了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采样前必须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必要时可进行预采样。

观场调查主要包括:

①调查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②了解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设备的完好程度等。

③了解工作地点(即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或进行生产管理过程中经常或定时停留的地点)、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劳动人数,了解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④了解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浓度等。

⑤了解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

(二)采样点的选择

工作场所采样点是指根据监测需要和工作场所状况,选定具有代表性的、用于空气样品采集的工作地点。

2004年我国制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2159-2004),包括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1、采样点的选择原则工作场所中采样点应该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设置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以观察措施实施前后,工人呼吸带的有毒物质浓度的变动情况。

2、采样点数量的确定

(l)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1个采样点。

(2)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按1~3台设置1个采样点;4~10台的设置2个采样点;10台以上的,至少设置3个采样点。

(3)对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有2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有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逸散不周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处,采样点的数目参照

(2)的情况确定。

(4)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个采样点。

劳动者的工作流动时,在其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lOm设置1个采样点。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1个采样点。

(三)采样时段的选择在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进行采样,采样时间一般不超过15min。

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季节选择为重点采样季节。

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在工作日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对于职业接触限值为最高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当劳动者实际接触时间不足15min时,按实际接触时间进行采样;对于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采样时间一般为15min;采样时间不足15min时,可进行1次以上的采样;对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有害物质的采样,根据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存在状况,可选择个体采样或定点采样,长时间采样或短时间采样方法。

以个俸采样和长时间采样为主。

个体采样应选择有代表性的、接触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劳动者作为重点采样对象。

在所选择的每个采样点都应采集平行样品。

即在相同条件下,用同一台采样器的两个收集器的进气口相距5~10cm,同时采集两份样品。

当平行样品测定结果的偏差不超过20%时,所采样品为有效样品,否则为无效样品。

平行样品间的偏差计算公式为:

D=

×100%

式中,D为平行样品间的偏差;a,b分别为两个平行样品的浓度值。

如果现场空气检测物的浓度受周围环境影响很大,平行样品测定结果的偏差超过了20%,此时可用多次单个采样分析结果的平均值或浓度波动范围来表示现场待测物的浓度。

三、室内空气样品采样点的选择

根据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对室内环境检测布点的要求,在监测室内空气污染时,应该按照所监测的室内面积大小和现场情况确定采样点的位置、数量,以便能正确反映室内空气检测物的水平。

(一)采样点选择的原则室内空气的采样点应避开通风道和通风口,离墙壁距离应大于0.5m。

采样点的高度原则上与人的呼吸带高度相一致,相对高度0.5~1.5m。

(二)采样点的数量室内采样点的数量应按房间的面积设置,原则上小于50n12的房间应设1~3个点;50~100m2设3~5个点;100m2以上至少设5个点。

样点设在对角线上或梅花式均匀分布,当房间内有2个及其以上的采样点时,应取各点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房间的检测值。

对于民用建筑工程的验收,应抽检具有代表性房间的室内环境检测物浓度,采样检测数量不得少于5%,并不得少于3个房间。

房间总数少于3间时,应全数采样检测。

凡进行了样板间室内环境检测物浓度测试结果合格的,抽检数量减半,但不得少于3个房间。

(三)采样时间和频率采样前至少关闭门窗4h。

年平均浓度至少连续或间隔采样3个月,日平均浓度至少连续采样18h;8h平均浓度至少连续采样6h;th平均浓度至少连续采样45min。

评价室内空气质量对人体健康影响时,在人们正常活动情况下采样;对建筑物的室内空气质量进行评价时,应选择在无人活动时进行采样,最好连续监测3~7日,至少监测一日。

每次平行采样,平行样品的相对误差不超过20%。

经装修的室内环境,采样应在装修完成7d以后进行,一般建议在使用前采样监测。

任务三样品采集

一、采样方法

(一)气态检测物的采样方法

气态检测物的采样方法通常分为直接采样法和浓缩采样法两大类。

1、直接采样法

直接采样法(directsamplingmethod)是一种将空气样品直接采集在合适的空气收集器(aircollector)内,再带回实验室分析的采样方法。

该法主要适用于采集气体和蒸气状态的检测物,适用于空气检测物浓度较高、分析方法灵敏度较高、不适宜使用动力采样的现场;采样后应尽快分析。

用直接采样法所得的测定结果代表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瞬间或短时间内的平均浓度。

根据所用收集器和操作方法的不同,直接采样法又可分为注射器采样法、塑料袋采样法、置换采样法和真空采样法。

(1)注射器采样法(syringesamplingmethod)这种方法用50ml或100ml医用气密型注射器作为收集器。

在采样现场,先抽取空气将注射器清洗3~5次,再采集现场空气,然后将进气端密闭。

在运输过程中,应将进气端朝下,注射器活塞在上方,保持近垂直位置。

利用注射器活塞本身的重量,使注射器内空气样品处于正压状态,以防外界空气渗入注射器,影响空气样品的浓度或使其被污染。

用气相色谱分析的项目常用注射器采样法采样。

(2)塑料袋采样法(samplingmethodusingplasticbag)该法用塑料袋作为采样容器。

塑料袋既不吸附空气检测物、不解吸空气检测物,也不与所采集的空气检测物发生化学反应。

在采样现场,用大注射器或手抽气筒将现场空气注入塑料袋内,清洗塑料袋数次后,排尽残余空气,重复3~5次,再注入现场空气,密封袋口,带回实验室分析。

通常使用50~l000ml铝箔复合塑料袋、聚乙烯袋、聚氯乙烯袋、聚四氟乙烯袋和聚酯树脂袋采气袋。

使用前应检查采气袋的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