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0152782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docx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手册护理常规

骨科手术前后护理

一、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外科术前护理常规。

(2)做好病人的入院评估,入院宣教,了解病人的病史及思想顾虑,有针对性地解决病人的顾虑,使其安心休养,接受手术。

(3)向病人讲解各种检查及治疗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前有慢性炎症的病人:

如咳嗽、牙痛、痤疮等疾病,应及时对症处理。

(5)指导病人在床上练习排便、排尿、有效地咳嗽,以适应手术后的需要。

(6)月经来潮或体温高于37.5℃的病人应及时通知医生。

必要时停止手术。

(7)检查手术区域的皮肤是否完整,有无感染等。

备皮时切勿剃破皮肤,勿使病人受凉感冒。

剃除手术区域和切口周围15-20cm范围内的毛发。

督促能活动的病人进行沐浴并更换清洁衣裤。

(8)全麻及硬膜外麻醉的病人术前1日晚5时给予甘油灌肠剂灌肠,清洁肠道。

晚12时开始禁食禁水等待手术。

 

2.术后护理:

(1)同外科术后护理常规。

(2)病人返回病房时从平车搬运至床上时,注意保护好病人的体位及各种引流管。

(3)观察四肢的感觉、活动、手术肢体的温度、血运情况。

如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脊柱手术平卧6小时后可轴型翻身。

肢体手术的病人患肢抬高,应高于心脏,以利于静脉回流,减少肿胀。

(5)疼痛时应根据病情应用适量的镇痛剂,以缓解疼痛。

(6)术后病人头下可枕软枕(腰麻除外),6-8小时可少量饮水,以促进肠蠕动,加快排气,排气后可进流食。

(7)观察伤口引流的量、颜色、性质,并记录引流量。

术后72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可拔除伤口引流管。

(8)如装有病人自控镇痛装置(PCA),应将其放置在病人伸手可有的位置以便病人自己使用。

返回病房后立即使用1次,其镇痛效果更好。

(9)如安装有自体血回输器装置,应在10小时之内将血回输完毕。

(10)颈部手术7日拆线,其他手术12-14日拆线。

(11)出院指导:

①加强营养,增加机体的抵抗力;②保持良好的的心境,有利于康复;③休养环境清洁、舒适,空气清鲜;④注意预防外伤;⑤定期门诊复查。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焦虑――与担心术后康复程度有关

2.睡眠形态紊乱――与环境和疾病有关

3.疼痛――与疾病和手术有关

4.躯体移动障碍――与疾病有关

5.便秘――与长期卧床有关

6.部分自理能力缺陷――与疾病有关

7.皮肤完整性受损――与外伤或长期卧床有关

石膏护理

生石膏(CaSo4.2H2O)加热脱水而成为熟石膏(CaSo4)H2O,当熟石膏遇到水分时可重新结晶而硬化,利用此特性制造骨科病人所需要的石膏模型,以达到固定骨折、制动肢体的目的。

一、石膏的主要作用

1.维持固定,保持肢体的特殊位置。

2.减轻或消除患肢的负重,以保护患部。

3.作为患部牵引的辅助措施。

4.作为骨折、脱位复位、周围神经、血管、肌腱断裂损伤手术修复后的固定。

5.畸形的预防、矫正治疗。

6.制造肢体的石膏模型。

二、打石膏病人的护理

1.患肢抬高,以利于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

2.注意观察石膏固定肢体的肢端血液循环,如发现皮肤发绀、发冷、肿胀、麻木或疼痛,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3.未干时应用手掌托,禁用手捏,以免在石膏上形成凹陷,对肢体形成局限性压疮。

4.随时听取病人主诉,若主诉石膏内的某一点疼痛切不可忽视,应及时检查处理,以免发生局部坏死。

5.用嗅觉进行观察,如有腐臭味时,说明石膏内有压疮,已形成溃疡、坏死,或石膏内伤口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6.石膏里面有伤口的,应观察伤口渗血情况,为明确伤口是否再继续渗血,应在石膏上沿血迹做一标记,并不断观察。

有明显继续出血现象,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

7.解除局部压力,可在局部开窗。

8.鼓励病人作石膏内的肌肉收缩运动,预防肌肉萎缩。

病情允许时鼓励病人下床活动。

9.禁止使用硬物抓挠石膏内皮肤,以防皮肤损伤。

10.保持石膏的整洁,避免污染,严重污染者应及时更换石膏。

11.石膏拆除时可做肌肉按摩,并加强功能锻炼。

牵引护理

牵引是利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的原理,通过重力的牵拉,作用于患肢,缓解骨折和脱位处软组织的紧张和回缩,使骨折或脱位复位,达到治疗的目的。

牵引分持续性皮牵引和骨牵引两大类。

主要用于颈椎骨折、骨盆骨折、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股骨干骨折及不稳定的胫腓骨骨折等。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患肢的血液循环的肢体的活动情况。

观察内容包括:

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搏动和指(趾)端的活动。

如肢端皮肤颜色变深,温度下降,动脉搏动减弱,被动活动指(趾)引起剧痛,说明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应及时查时原因。

如:

包扎过紧、牵引重量过大等需及时处理。

2.保持有效的牵引。

根据病人牵引的部位抬高床头或床尾,以保持牵引力和体重的平衡。

防止发生下肢牵引时足部抵住床尾栏杆,或颅骨牵引时头部抵住床头栏杆等情况,使牵引失去作用。

保持牵引锤悬空,滑车灵活,牵引绳和患肢和工轴平行,牵引绳上不能放置枕头、被子等,以免影响牵引的效果。

3.牵引时要保持病人处于正确的牵引体位。

股骨颈骨折和粗隆间骨折牵引时,患肢需保持外展中立位,股骨上段骨折时患肢应尽量外展,胫腓骨下段骨折行跟骨牵引时,可将牵引绳系在牵引弓的外角,使踝关节内翻,以利于骨折复位。

4.牵引的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节,不可随意增减。

重量过小,不利于骨折复位和畸形矫正,重量过大可导致过度牵引,造成骨折不愈合。

当牵引病人主诉患肢疼痛时,应分析原因,不能随意减轻牵引重理。

5.骨牵引的病人要保持牵引针孔处的汪洁干燥,预防感染。

牵引处不需盖任何敷料,每日滴70%酒精2次。

如有分泌物和痂皮,应用棉签擦去,防止痂下积脓。

注意牵引针有无偏移。

如有偏移,用碘酒、酒精消毒后调至对称。

6.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长时间卧床的病人应预防坠积性肺炎、压疮、泌尿系感染、便秘等并发症。

指导病人经常练习深呼吸,咳嗽。

每2小时协助病人改变一次体位,并按摩受压部位。

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

指导病人每日沿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

7.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

向病人说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指导病人进行肌肉等长收缩活动及关节活动。

病情许可练习全身性活动。

如:

扩胸、抬起上身等。

颈椎病护理

颈椎病多因颈椎间盘退变、老化及继发性改变,刺激压迫神经根、脊髓或影响椎动脉血液供应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是50岁以上人群中的常见病。

分为:

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型和混和型。

主要表现为:

颈肩痛,反复发作,疼痛沿神经根支配区放射,颈部活动受限,手指麻木,头晕,恶心,严重者四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发展至四肢瘫痪,大小便功能障碍。

护理措施

1.保守治疗:

适应于神经根型、交感型颈椎病:

(1)头部牵引:

;用枕颌带坐位或卧位牵引,重量4-6kg,每日1-2次,每次20-30分,连续牵引3个月后休息2周。

脊椎型颈椎病不宜牵引治疗,以免加重症状。

(2)理疗、按摩:

与牵引配合治疗,在牵引后进行。

它可以改善局部供血,松弛肌肉痉挛,解除疼痛症状。

(3)局部制动:

造用于症状较严重者。

可以用颈托或支具制动。

(4)药物治疗:

应用消炎镇痛药及舒筋活血药。

(5)加强颈部活动锻炼:

疼痛好转后逐渐做颈部各方向活动,以增加颈部肌力。

(6)平时注意卧位的姿势和枕头的高度。

2.术前护理:

手术治疗分为前路和后路两种方法。

用于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脊髓型有明显脊髓受压症状者。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颈椎前路手术前7-10日,在护士的指导下进行手术体位和推拉气管的练习。

方法是:

仰卧位,将枕头放置肩背部,头向后仰,颈部呈过伸位,每日2次,每次15分钟,逐渐达到每日2小时。

推拉气管的方法是:

用手指并拢四指,将气管向左或右推(手术切口在右侧气管向左推,切口在左侧气管向右推),每日1次,每次5-10分钟。

(3)颈椎后路的病人因手术时采用俯卧位,应练习俯卧位及深呼吸,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为手术作好准备。

(4)吸烟的病人要戒烟。

因吸烟会刺激气道,使痰量增加,术后易引起肺部并发症。

(5)为了保证手术后颈部的稳定,术前一般给病人做颈托。

其材料为聚丙烯,分前后两片,用尼龙搭扣连接。

3.术后护理:

(1)手术后返病室要保持脊柱水平位搬动病人,颈部制动两侧用沙袋固定。

(2)前路手机的病人可枕薄枕,使颈部呈轻度屈曲位,以防植骨滑脱。

后路手术需去枕平卧或枕一薄棉垫。

(3)协助病人有效地排痰。

方法是:

深呼吸后第一下轻咳,然后用力咳,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时可做雾化吸入。

(4)由于手术过程中对咽喉和气管的牵拉,术后可出现咽部不适、吞咽和呼吸困难。

症状轻的病人一般都能自愈,有喉头水肿的病人可做雾化吸入,每日2-3次,可以减轻水肿。

(5)前路手术术后备气管切开包,注意观察病人的呼吸频率和节律。

(6)翻身时一定要护士协助,保持头、颈和躯干在同一平面,维持颈部相对稳定。

(7)病人在颈部制动的同时应尽早进行四肢功能锻炼。

每日数次地进行上肢、下肢和手的小关节活动。

(8)术后卧床3-5日后,佩戴颈托可下床活动。

下床的方法是:

先侧身坐起,逐渐将身体移至床旁,双足下垂、适应片刻,无头晕眼花感觉时再站立行走,避免长时间卧床突然站立引起直立性低血压而摔倒。

(9)出院指导:

①同骨科出院指导;②佩戴颈托3个月;③加强上肢、下肢的功能锻炼;④睡眠时注意枕头的高度,不可过高;⑤术后1个月复查。

二、要护理问题

1.疼痛――与疾病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活动受限有关

3.焦虑――与担心术后康复程度有关

脊柱侧弯护理

正常人的脊柱从后面看是直的,在枕骨中点至骶骨棘的连线上,如果脊术向左或右偏离了这条中线,称为脊柱侧弯。

1、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脊柱侧弯病人大多都有肺功能减低,术前应让病人做:

吹大气球(即让病人用力将大气球吹起,反复做此练习,不定时间,以疲劳为准)、深呼吸等呼吸训练,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

(3)指导病人正确有效地咳嗽,以适应手术后的需要。

先天性脊术侧弯术前为明确是否有先天性脊髓纵裂,采用脊髓造影检查。

造影前向病人讲明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和会出现哪些症状,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造影后病人半卧位,多饮水,以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4)悬吊牵引治疗:

以自身的重力作牵引力,牵拉脊柱,增加脊柱的柔软度,利于矫正。

方法:

令患者站立,用牵引托托住其下颌向上牵引。

所需重量以足跟离地(脚尖着地)5-10cm为宜。

根据病人的耐受能力决定牵引时间。

一般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

牵引时应有人看护,防止下颌带滑向后方,压迫气管而发生意外。

另一种方法是:

病人平卧在床上,在采用下颌牵引的同时进行骨盆牵引。

这种方法适用于脊柱侧弯前路松解术后,拟第二次脊柱后路融合术之前。

此时使用牵引时应注意背部凸起的皮肤,可用气圈垫起,并经常打开腹带,观察皮肤,防止压疮。

下颌牵引力3.5kg,骨盆牵引力10-12.5kg(根据病人的体重而决定牵引的重量)。

牵引时床尾抬高。

(5)了解病人的双下肢感觉动动有无异常,为术后观察病情变化作对比的依据。

2.术后护理:

(1)同外科和骨科手术后护理。

(2)脊柱侧弯手术创伤大,出血多,易发生血容量不足,应观察引流量的颜色、性质及量,如果引流量多且颜色稀薄应考虑是否有硬膜破裂脑脊液漏的可能,应及时停止负压吸引并报告医生,病人采取头低脚高卧位。

防止脑脊液外流。

(3)观察双下肢的感觉、运动情况,与手术前进行对比,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4)前路松解术的病人半卧位,床头抬高30-40度。

(5)保持胸腔引流管的效能,注意胸管的波动,观察并记录引流量。

(6)呼吸功能差的病人给予吸氧,支持呼吸,并监测血氧浓度。

(7)协助病人咳痰时,应轻拍背,用双手轻压伤口处,保护好伤口,避免因咳嗽引起伤口剧烈疼痛,产生呼吸抑制。

若痰不易咳出,应用超声雾化吸入治疗,稀释痰液,湿化呼吸道,利于痰的咳出。

(8)勤翻身,每2小时翻身1次。

从左45度到平卧,再到右45度翻身,防止脊柱扭转。

翻身时注意凸起的部位,易出现压疮,可垫气圈,预防压疮的发生。

(9)术后第3日拔除尿管,女病人可使用尿壶解小便,必须使用便盆时,应先让病人侧卧,将软枕垫于病人躯干部,放好便盆,再让病人平卧于软枕上,以保持脊柱的水平位置。

(10)术后卧床早期,可做直腿抬高练习,预防神经根水肿。

(11)术后12-14日,病人佩戴支具或石膏背心可下地站立,待适应后方可行走。

(12)出院指导:

①同骨科出院指导;②佩戴支具应3-6个月;③如有石膏背心应保持其清洁、干燥,不可用异物抓挠石膏内皮肤,以防损伤皮肤;④保持正确的坐姿,禁止提拉重物;⑤3个月或6个月复查一次。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清理呼吸道低效――与咳痰无力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手术损伤有关

腰椎间盘突出症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椎间盘的髓核凸出,压迫神经根出现的腰痛、腿痛等症状。

可保守治疗或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

一、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腰椎间盘突出病人早期采用保守治疗。

可以卧硬板床,局部热敷,理疗。

急性椎间盘突出的病人严格卧床3周,禁坐起和下床活动。

(3)可采用骨盆牵引治疗。

重量为7-10kg,利于髓核的回纳。

牵引3周,每日1-2次,每次1-2小时。

(4)保守治疗无效而有神经根功能障碍的症状需手术治疗。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手术后护理。

(2)术后平卧6小时,压迫伤口止血,轴型翻身,防止脊柱扭转。

(3)观察伤口引流同脊柱侧弯术后护理。

(4)观察双下肢的感觉、活动、与术前对比。

(5)术后一周卧床期间进行直腿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

(6)指导病人作腰背肌的锻炼:

①挺胸:

病人仰卧,以双肘支起胸部,使背部悬空;②五点支撑法(1周后开始);病人仰卧,下肢屈膝屈髋,双足放置在床上,双肘支撑体侧,用头、双肘、双足、撑起全身,使背部尽力腾空离床;③三点支撑法(2-3周开始):

让病人双臂置于胸前,用头及足部撑在床上,全身腾空后伸;④背伸法(“小燕子”5-6周开始):

病人俯卧,抬起头,胸部离开床面,双上肢向背后伸,双膝伸直,从床上抬起双腿。

即身体的两头翘起,双肩后伸,腹部为支点,形成小燕子;⑤锻炼的方法应根据病人的情况而决定。

锻炼的幅度及次数应逐渐增加,在不疲劳无痛苦的情况下进行。

(7)单纯椎间盘切除的病人,术后3日即可下地佩戴支具行走。

(8)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化学溶解术:

用木瓜蛋白酶注射到椎间盘内,用药物的方法使髓核水解,治疗椎间盘突出,适用于单纯一个或两个椎间隙的椎间盘突出,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无神经源性损害的病人。

此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术后平卧24小时。

注意观察病人是否有过敏反应,如:

皮疹、皮肤发痒等,预防过敏性休克。

观察是否有神经根刺激征,术后口服氟美松3日及抗过敏药物。

如病人出现腰臀部疼痛,应考虑为腰肌血肿,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如无异常病人3天即可出院。

(9)出院指导:

①同骨科出院指导;②卧硬板床休息,减少腰部疲劳;③行走时要佩戴支具,以防发生意外(如腰扭伤);④继续背肌锻炼;⑤佩戴支具3个月;⑥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⑦半年内不可提重物,不可急弯腰。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与疾病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疼痛和疾病有关

3.入厕自理缺陷――与疼痛和活动受限有关

腰椎管狭窄护理

腰椎管狭窄:

是椎间盘突出、退行性变、腰椎滑脱等原因导致椎管中央或侧方狭窄,脊髓在椎管内受压引起的神经症状。

手术方式为:

椎管减压加内固定术。

一、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对于疼痛、肌肉无力、感觉改变不严重的病人,可保守治疗。

目的是减轻症状明确诊断。

病人可卧床休息、理疗、下腰的保护训练、纠正姿势、局部封闭治疗。

(3)锻炼包括脊柱的屈曲肌群,即腹肌的锻炼。

让病人做仰卧起坐,每天2次,每次10分钟。

(4)可以让病人无论站、坐、行走或卧床时均采用屈曲位姿势,有助于减轻症状。

(5)椎管狭窄伴有运动障碍的病人应嘱其卧床,尽量减少下地活动,以免摔到。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及外科术后护理。

(2)同腰椎间盘手术后的护理。

(3)术后应用激素和脱水剂治疗,如:

氟美松、甘露醇,减少神经根水肿。

(4)术后一周卧床期间进行直腿抬高锻炼,预防神经根粘连。

(5)腰背肌锻炼时禁止做三点、五点、小燕子锻炼。

可做俯卧下肢后伸锻炼。

(6)术后2周佩戴支具下地行走。

(7)出院指导:

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出院指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与疾病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疼痛不适有关

腰椎结核护理

腰椎结核是一种继发性病变,来自肺、淋巴结等原发灶。

结核菌进入血循环,再入侵到骨及关节,发生结核性病变。

严重者可造成截瘫。

手术为:

结核病灶清除、植骨或加内固定术。

一、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增加全身的抵抗力,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

(3)绝对卧硬板床,防止发生病理性骨折。

(4)由于病人消瘦、出汗多,应注意皮肤的护理,防止压疮。

(5)应用抗结核药物2-4周,如:

异烟肼、链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

(6)了解病人双下肢的感觉和活动情况,与术后作对比。

如有截瘫同截瘫病人的护理。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及腰椎间盘手术后的护理。

(2)给予高热量饮食,总热量2000-3000kcal/d.

(3)继续抗结核药物治疗3-6个月。

(4)术后不应用激素治疗。

(5)合并截瘫的病人应鼓励其做抬头、咳嗽和上肢等运动。

长期卧床脊柱稳定的病人应主动练习翻身。

(6)术后2-3个月复查。

(7)出院指导:

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出院指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有感染的危险――与慢性疾病或长期卧床有关

2.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骨骼隆凸及全身营养状况差有关。

股骨颈骨折护理

股骨颈骨折是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

它主要是松质骨,易发于老年人。

因老年人骨质疏松、脆弱,轻度间接外力即可致骨折。

股骨颈骨折分为:

头下型、经颈型、头颈型、基底型。

当头下骨折时,股骨头的血供损失最大,骨折不易愈合,易引起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而基底骨折则与之相反,可保守治疗。

手术分为: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全髋关节置换术。

一、护理措施

1.保守治疗:

(1)保守治疗的病人由于长期卧床,要预防肺部、皮肤、泌尿系等并发症的发生,并教会病人利用牵引床的拉手进行身体活动。

一般采用皮牵引或骨牵引牵拉固定,限制外旋。

(2)骨牵引时应按骨牵引护理,定时让病人活动踝关节,锻炼股四头股,预防股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3)皮牵引时应定时打开,检查牵引部位的皮肤及足跟部皮肤,最好在牵引带内垫一些软布,能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

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7-1/8。

(4)保守治疗3-4周,可去掉牵引,让病人在床上练习抬腿,5周左右可扶拐行走。

3个月左右去拐行走。

2.术前护理

(1)同外科和骨科术前护理。

(2)术前做牵引5-7日以上,目的是制动、止痛,以使局部的股肉放松,防止加重血管损伤,为手术作准备。

(3)备皮包括会阴部皮肤。

3.术后护理。

(1)同骨科和外科术后护理。

(2)行内固定的病人,患肢抬高,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内收内旋。

因这样的动作是重复受损机制,易使内固定松动。

(3)早期在床上活动,术后1周可扶病人坐起,并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下地活动。

(4)练习髋关节和膝关节的主要活动,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

(5)术后3-4周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6个月去拐行走。

(6)需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病人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护理。

(7)出院指导:

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出院指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与骨折有关

2.生活自理能力部分缺陷――与疼痛和活动受限有关

3.皮肤完整性受损――与长期卧床和循环状况改变有关。

人工股骨头及全髋关节置换术护理

全髋关节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采用金属及高分子聚乙烯材料模拟人体的髋关节和股骨头,用以替代严重受损关节的一种功能重建手术,从而使病人恢复髋关节的功能。

适用于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类风湿性髋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

一、护理措施

1.术前护理:

(1)同骨科术前护理。

(2)做好卫生宣教讲明功能锻炼的重要性,锻炼股四头肌的肌力,以利于术后更快地恢复其关节功能。

(3)皮肤的准备,备皮包括会阴部皮肤和剪趾甲。

2.术后护理:

(1)同骨科及外科术后护理。

(2)返病室搬动病人至床上时应保持股体外展位,防止髋关节脱臼。

(3)侧方切口时,患肢抬高,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外

旋,预防关节脱位。

(4)后侧方切口时,患肢平放在床上,两腿之间加一软枕,禁止内收内旋位。

为保持肢体的位置可行皮牵引或穿“丁”字鞋。

(5)翻身时为左右45度侧翻,禁止将病人侧身至90度。

如果必须侧卧时,两腿之间应加枕头,防止内收内旋位。

(6)注意患肢臀部皮肤,如有胶布过敏出现水疱时,应及时将水疱内液体抽干,外敷药物(如:

贝复剂、压疮膜等)保护皮肤。

定时翻身。

(7)术后功能锻炼同膝关节置换术后第1、2日及主动锻炼部分。

当下肢肌力达到三给以上时应先让病人在床旁坐,适应后扶床站立。

(8)预防血栓,术后12小时开始注射抗凝剂避凝。

注射部位:

肚脐周围,注射时应捏起局部皮肤,将针头垂直于皮扶进针注射,因脐周皮下脂肪厚,可以维持药物的血液浓度。

(9)注意患肢的皮温、小腿的周径。

如果病人出现疼痛加重,局部红肿,皮肤发热,且与对侧肢体周径不同,应考虑为静脉血栓的可能,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10)术后2周扶拐下地。

根据置换关节的种类决定开始负重的时间。

(骨水泥型2周,非骨水泥型6-8周)使用双拐时要小心,练习时应有人在旁边,防止摔倒。

(11)出院指导:

1、同内科出院指导同2、不屈曲超过90度,如:

屈身捡物、坐沙发等3、不内收,如:

不盘腿坐、侧卧时两腿间夹枕头4、不负重,不要提拉重物,过早弃拐行走5、扶拐行走6个月6、1-2个月门诊复诊。

二、主要护问题

1、疼痛———与手术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手术后医嘱限制卧床有关

3、潜在并发症:

关节脱位——与手术体位有关

股骨粗隆间内折护理

股骨粗隆间内折是指股风其底部到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内折,因该部位有许多肌肉附着,血液供应丰富,具骨折的接触面大,所以容易愈合,但因其有发生髋内翻的趋势,形成畸形愈合,出现跛行。

治疗大都采用保守治疗。

但卧床较长时间(6-8周),为使病人尽量下地可采用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是:

钢板鹅头钉内固定。

一、护理措施

1.保守治疗:

(1)皮牵引治疗6-8周,骨牵引治疗8-10周。

3个月后扶拐下地活动,患肢不负重。

(2)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防止内收,预防发生髋内翻畸形。

(3)向病人讲明不正确卧位的利害关系,以取得病人的配合;

(4)牵引期间注意观察下肢的运动,防止足下垂。

(5)去除牵引后在床上活动1-2周方可扶拐下地。

(6)睡觉时不要向健侧侧卧,防止患肢内收。

2.术前护理:

同股骨颈骨折术前的护理。

3.术后护理:

同股骨颈骨折术后护理。

4、出院指导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出院指导。

二、主要护理问题

1、疼痛——与骨折和外伤有关

2、躯体移动障碍——与疼痛有关

3、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循环改变有关

骨性关节炎护理

在两骨相接处,骨的表面覆盖了一层光滑坚实的物质——关节轻骨。

当关节上的光滑衬垫关节轻骨过度使用或其他的原因而开始剥落及碎裂时,骨性关节炎就发生了,双称退行性关节炎。

最常发生在老年人,较大的、承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