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15439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PTX 页数:360 大小:15.2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0页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0页
亲,该文档总共36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36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全套课件(上).pptx

环境工程专业必修专业课,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课时:

讲授48,实验、实践16,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的基础知识:

大气污染,污染源,污染物等;燃料、燃烧与燃烧设备的基础知识;颗粒状污染物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脱硫脱氮;大气污染控制系统:

集气罩、通风机等;废气治理设备的安装、运行与维护管理。

课程任务与目的:

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熟悉并掌握大气污染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中大气污染方面的基本问题;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大气污染控制系统;为日后工作奠定全面的环境工程基础,全面发展;考取注册环境工程师必考内容。

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特点:

内容多:

绪论和十二章内容;学时少:

总共64学时,去掉实验、实践学时,平均每章5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重点内容详细讲,一般内容简略讲,部分内容自学。

对同学学习的要求:

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按时上课;课前认真预习;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有问题可以随时提问;书上有的内容可以不记笔记;课后认真阅读有关的章节;独立、认真的完成作业;,使用的教材及参考书:

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教材:

王继斌主编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

郝吉明、马广大主编大气污染控制工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课程对实践环节及课外作业的要求,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配合本教学内容,安排了课程参观和课程实验,内容如下:

1.课程内容参观,旋风除尘器运行与维护静电除尘器布袋除尘器,2学时性能测试0.5学时验证性0.5学时定性性能测试,湿式除尘器1学时综合性2.主要实验名称、学时及类型旋风除尘器性能实验4学时验证性碱液吸收二氧化硫实验4学时验证性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知识回顾与总结4学时可根据实验条件适当增减部分内容。

说明,8,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本大纲为环境工程专科生编写,在内容选择上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拟讲授64学时,其中讲授48学时,实践16学时;对教材内容可根据授课对象酌情增减部分内容。

2、授课过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的最新动态分别采用多媒体课件和投影仪教学。

3、要求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随时阅读国内外有关的公开发表期刊,撰写并提交一篇学术论文。

考核方式,9,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平时成绩:

占10,包括是否有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平时上课点名抽查。

作业:

占10,包括是否按时独立完成作业,作业的水平。

考试:

占80,闭卷笔试。

1概论,10,大气污染控制技术,conspectus,1概论,1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本章主要内容:

了解大气、大气污染的基本概念;了解全球及我国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了解大气污染的危害;掌握造成大气污染的污染源种类和污染物类型;依据大气污染控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利用各种技术对大气污染进行综合防治。

大气与大气污染大气和空气大气是指环绕地球的全部空气的总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

环境空气是指暴露在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之外的室外空气。

注:

大气的范围更大些,环境空气的范围相对小。

环境工程中所说的大气是指环境空气。

1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1.2大气圈及其垂直结构大气圈是受地心吸引随地球旋转的大气(自然地理学定义)。

大气圈层界定为12001400km。

1400km以外空气非常稀薄,是宇宙空间。

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特点,并考虑大气垂直运动,世界气象组织将大气分为五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1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对流层最接近地面,平均厚度约12千米.占大气总质量的90。

对流层特点:

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

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吸收地面热辐射。

空气对流。

下部气温高,上部气温低,发生垂直对流;陆海之分、地面不同地区温度差别形成水平对流。

温度、湿度等要素水平分布不均匀。

气流做垂直和水平运动,水蒸气、尘埃、微生物及人类活动产生的有毒物质使化学过程十分活跃;伴随气团变冷或变热,水汽形成雨、雪、雹等气象现象。

通常所讲的大气污染就是指这一层,对人类的影响较大,特别是离地面12km的近地层。

1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平流层,1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对流层上面是平流层。

距地面高度可达5060km。

所占空间比对流层大几倍,大气密度低,总质量只占大气总质量的5。

平流层的特点:

污染物在平流层中扩散速度慢,停留时间长,可达数十年;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原因:

含有臭氧,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使温度随高度迅速增加,形成显著的暖层,即臭氧层。

注:

臭氧层防护太阳辐射和宇宙辐射的致命危害。

平流层与人类关系也十分密切。

3)中间层平流层上面是中间层,距地面8085km。

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气温随高度增加迅速下降。

4)暖层位于中间层顶到800km高度。

特点:

气体密度低,气体在宇宙射线作用下呈电离状态,又称为电离层,其温度随高度增加而上升。

电离层使无线电波返回地面,实现远距离通讯。

5)逸散层大气的外层,位于800km以上高空。

气体更加稀薄,距地面愈远,气温愈高,气体分子电离度愈大。

气体粒子(主要是原子态的氧、氢、氦等)的运动速度可达12km/S。

气体粒子在这样高速下能克服地球引力而逸向星际空间。

1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1.3大气组成,1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自然状态下大气组成:

混合气体、水汽和悬浮微粒。

干洁空气:

除去水汽和微粒的空气。

主要成分:

N2、O2和Ar,三者共占总容积的99.96以上;次要成分不到0.04,CO2、Ne、He、Kr等。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随时间、地点、气象条件变化大,含量不多,但对天气变化起重要作用。

自然大气的悬浮微粒由自然因素造成,如岩石和土壤风化、火山爆发、海水飞沫等,多数在大气底层。

空气中某种物质的含量远大于自然化学组成含量或空气中出现自然化学组成中没有的成分,就构成污染。

水不被看作是空气污染物。

1.1.4大气污染及分类,18,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大气污染定义按照国际标准组织(ISO)作出定义,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过程引起某种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了坏境的现象。

人类的活动包括生活活动和生产活动。

自然过程包括火山活动、山林火灾、海啸、土壤和岩石风化及大气圈的空气活动等。

自净作用。

危害人体的舒适、健康包括对人体正常生理机能的影响,引起急性病、慢性病以至死亡等;福利包括与人类协调并共存的生物、自然资源以及财产、器物等。

2.大气污染的分类,19,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按大气污染的范围分类:

局部地区大气污染。

如某个工厂烟囱排气的直接影响;区域性大气污染。

如工矿区或其附近地区或整个城市大气受到污染;广域性大气污染。

城市、大工业地带可以看到;全球性大气污染。

由于人类的活动,大气中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碳、氯氟烃化合物和飘尘的不断增加,造成跨国界的酸性降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根据污染原因和污染物的组成分类:

煤烟型污染:

由燃煤工业的烟气排放及家庭炉灶等燃煤设备的烟气排放造成的。

我国大部分的城市污染属于此类型污染。

石油型污染:

由于燃烧石油向大气中排放有害物质造成的。

混合型污染:

由煤炭和石油在燃烧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混合物造成的大气污染。

特殊型污染-由于各类工业企业排放的特殊气体(如氯气、硫化氢、氟化氢、金属蒸汽等)引起的大气污染。

20,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1.5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一大气污染的回顾1)第一阶段:

18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燃煤引起的“煤烟型”污染,烟尘和SO2是主要污染物。

采取了一定的消烟除尘措施,只解决了视觉上的烟尘污染,飘尘和SO2污染更严重。

2)第二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各国工业畸形发展,汽车数量猛增,石油类燃料成倍增长,飘尘、SO2、重金属、NOx、COx和HC等污染物普遍存在,形成“复合型,大气污染污控制染技术”。

21,如:

“伦敦烟雾”,美国的“多诺拉烟雾”等,由大气中SO2和飘尘中的重金属共同作用引起,即硫酸烟雾;美国“洛杉矶烟雾”,由汽车排放废气引起的光化学烟雾事件。

3)第三阶段:

20世纪70年代以后人们对大气污染采取了一些治理措施,但CO、NOx、SO2和光化学烟雾等污染很严重。

由于汽车数量猛增,大气污染范围不断扩大,由点、线、面扩展到广域乃至全球性污染。

如酸雨、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等。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2,大大气污气染控制技术污染,23,热电厂燃煤型污染,2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工业源和交通源的混合型污染,2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集中供热点源排放,2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生活低矮源排放,2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焚烧落叶,28,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人类生产活动的排放,29,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城区机动车尾气污染,30,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某街道机动车尾气污染,3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自然过程沙尘暴,3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3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洛杉叽光化学烟雾,3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臭氧空洞,3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沙尘暴,3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8,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二温室效应1温室效应,温室效应:

CO2与甲烷、N2O、O3、氟氯碳、水蒸气等微量气体,可以使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无衰减地通过,却可以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引起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

CO2是最主要的温室气体。

2产生原因CO2急剧增加原因:

矿物燃料大量燃烧,100亿t/年;大面积的森林消失。

甲烷增加原因:

家畜饲养、生物质能的利用、使用矿物燃料、垃圾填埋等。

氟里昂(CFCS)大量使用和排放,仅次于CO2。

3影响对全球气候环境影响:

海平面上升;气候带的移动;,大气污染农控制业技生术产;人类健康;生物多样性。

39,全球气候变暖,40,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全球平均气温的变化,4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4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三臭氧层破坏,4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臭氧层及臭氧空洞臭氧层:

地球大气圈的平流层中,有一个O3浓度达10ppm的小圈层。

臭氧层作用:

对紫外线有极强的吸收作用(达99%),保护人类和生物受紫外线的伤害。

科学监测表明:

1969年以来,北半球冬季臭氧层的臭氧含量平均减少3%5%;南极上空每年在9至10月臭氧层中的臭氧含量平均减少50%,周期性出现臭氧层空洞。

2.原因:

超音速飞机在平流层内排放大量NOx,大量生产和使用CFCS为代表的氯氟化合物。

臭氧层破坏臭氧分子吸收紫外线分解为一个氧气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氧气分子可以吸收紫外线分解为两个氧原子:

氧气分子和氧原子也可以合并生成臭氧分子,以便吸收更多的紫外线:

4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上述反应过程吸收了99的来自于太阳的紫外线。

氟氯烃(CFCs)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平流层臭氧的减少。

这两个反应都造成了臭氧的减少。

4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9791986年TOMS测得的总臭氧全球平均值注:

Dobson单位将0C,标准海平面压力下,105m厚的臭氧定义为一个Dobson单位,4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9791986年总臭氧纬向平均值的趋势,臭氧浓度减少的百分比,4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危害,48,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人类皮肤癌和白内障发病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过程加速,导致农作物减产和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遭到破坏等。

4保护措施保护臭氧层,必须控制消耗臭氧层的化学物质。

例如:

停止生产和使用国际协议规定的氯氟烃等受控物质。

1993年2月,中国政府批准了中国消耗臭氧层物质逐步淘汰方案,确定在2010年完全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

四酸雨,49,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酸雨SOx或NOx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形成硫酸或硝酸气态胶,或为云、雨雪、雾捕捉吸收,降到地面成为酸雨。

酸雨:

被大气中存在的酸性气体污染,pH值小于5.60的降水。

全球有三大块酸雨区:

西欧,北美和东南亚。

我国酸雨区:

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以及四川盆地。

1995年全国酸雨分布,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和四川盆地,影响国土面积1/3左右,江西萍乡地区PH值最低,达3.67,酸雨污染依然突出,2003年全国酸雨分布,酸大雨气污、染控二制技氧术化硫污染控制区占国土面积11.4%,50,2成因SO2与NOx是造成雨水酸化最主要污染物。

自然物质:

火山喷发,水域自然释放H2S,动植物分解产生有机酸,土壤微生物释放H2S。

人为物质:

燃料燃烧产生SO2、NOX及悬浮固体物排至大气环境,经光化学反应生成硫酸、硝酸等酸性物质。

5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酸雨的形成,5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危害,5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酸雨造成土壤、岩石中的有毒金属元素溶解,流入河川或湖泊,严重时使鱼类大量死亡;水生植物和酸化水灌溉的农作物,累积有毒金属,经食物链进入人体,影响人类健康;造成土壤中矿物质大量流失,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养分,将枯萎、死亡;湖泊酸化,改变生态系,湖中生物死亡,变成死湖;酸雨腐蚀建筑物、公共设施、古迹和金属物质。

由于酸性物质的大气输送特性,酸雨是全球性问题。

酸雨的危害,5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4酸雨控制措施,5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根本途径是减少酸性物质向大气的排放。

限制高硫煤的开采与使用,使用固硫的型煤,使用锅炉固硫、脱硫除尘新技术,使用干净能源(风、太阳能、地热等);重点治理火电厂SO2污染,发展水力和核电站;烟道气脱硫脱氮;发展内燃机代用燃料,机动车安装尾气催化净化器,培植耐酸雨农作物和树种等。

5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介绍:

我国的大气污染情况1997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5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我国煤炭消耗与部分污染物排放,58,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年分,污染物排放(万吨),2000年2003年,煤炭消耗(亿吨)12.4516,1995二氧化硫2158.7二氧化硫1048.7烟尘1500氮氧化合物,2003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又有所上升,全国工业SO2、烟尘、粉尘排放量比较2003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20万吨,超环境容量80%,万吨,59,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火力发电,60,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火电厂是我国控制酸雨和空气污染的关键行业(2003年数据),6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二氧化硫排放(万吨)2158.7(工业)1331.9(61.7)烟尘排放(万吨)1048.7(工业)486.6(46.4),中国城市的大气污染概况,1999年全国重点城市主要大气污染物分布,TSPSO2NOx,6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002年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状况,6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不同空气质量状况下的人口比例,全国城市空气质量分级比例,不同规模城市空气污染程度(2002年),空气质量达标,SO2超标,颗粒物超标,6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许多污染物的排放在世界上都位居前列。

二氧化硫2001年排放1947.8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消耗臭氧层物质(ODS)排放量居世界第一位;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1.9亿吨,仅次于美国(54.7亿吨,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24%),居世界第二位,占全世界排放总量的14%。

专家研究我国COD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

6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2大气污染源和大气污染物,6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2.1大气污染源及分类大气污染源:

通常指向大气中排放出各种污染物的生活或生产过程、设备、场所等,也称人为污染源。

地球上分自然过程排放源和人类活动排放源。

在大气污染防治中,主要研究和控制的对象是人为污染源。

人类活动排放源主要有:

燃料燃烧;工业生产过程;交通运输,又称为流动源;农业施用化肥、农药。

1.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划分

(1)固定污染源;

(2)移动污染源。

2.按污染物排放的方式划分高架源。

污染物通过垂直高度15m的排气筒排放,是排放量比较大的污染源。

面源。

由多个垂直高度15m的排气筒集合起来而构成的区域性污染源。

线源。

移动污染源,汽车在街道上行驶造成的线状污染。

3.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划分连续源。

污染物由排放源连续排放,如造纸厂排放制桨蒸煮废气的排气筒。

间歇源。

排放源间歇排放污染物,如取暖锅炉的烟囱。

(3)瞬时源。

排放时间短暂,如工厂的事故排放。

4.按污染物产生的类型划分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交通污染源。

6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污染源的划分方法,1.2.2大气污染物,68,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ISO):

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排入大气的并对人或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物质。

根据存在状态分:

气溶胶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1.气溶胶状态污染物气溶胶(环境科学定义):

沉降速度可以忽略的固体粒子、液体粒子或固体和液体粒子在气体介质中的悬浮体。

一次气溶胶:

指从排放源排出的微粒,如从烟囱排出的烟粒、风刮起的灰尘以及海水溅起的浪花等;二次气溶胶:

指从排放源排放的气体,经过某些大气化学过程所形成的微粒,如锅炉排放出的H2S和SO2气体,经过大气氧化过程,最终转化为硫酸盐微粒。

从大气污染控制角度,主要分为:

1)粉尘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细小固体粒子。

形成:

固体物质在破碎、分级、研磨等机械过程或土壤、岩石风化等自然过程中。

粉尘粒径一般在l200m之间。

降尘:

10m的粒子,靠重力能在较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飘尘:

10m的粒子长期在大气中飘浮。

2)飞灰系指由燃料燃烧产生的烟气带走的灰分中分散的较细的粒子。

灰分系含碳物质燃烧后残留的固体残渣,如粉煤灰。

69,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烟由冶金过程形成的固体粒子的气溶胶。

生产过程中总是伴有各类化学反应,其熔融物质挥发后生成的气态物质冷凝时生成各种烟尘。

烟的粒径为0.011m。

4)雾一般泛指小液体粒子的悬浮体,粒径范围在200m以下。

由于蒸汽的凝结、液体雾化及化学反应等过程形成,如水雾、酸雾、碱雾、油雾等。

5)总悬浮微粒(TSP)大气中粒径小于100m的所有固体颗粒。

70,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气态污染物一次污染物:

从污染源直接排出的原始气态污染物;二次污染物:

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

如:

硫酸烟雾和光化学烟雾。

1)硫氧化物(SOx)主要是SO2和SO3,燃煤和石油产生。

1t煤中含硫550kg,1t石油中含硫530kg。

危害:

腐蚀性较强;损害植物叶片,影响生长;刺激呼吸系统,引起肺气肿和支气管炎,致癌作用;形成酸雨,生成二次污染物硫酸气溶胶危害更大。

7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氮氧化物(Nox)主要是NO和NO2,来自矿物燃料燃烧和化工厂及金属冶炼厂排放的废气。

危害:

NO和血红蛋白结合比CO亲合力大数百倍;NO2则具有腐蚀性和刺激作用,能损害农作物;引起呼吸道疾病;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的主要因素。

3)COx大气中数量最大的污染物,约占l3。

CO2是温室气体,CO是燃料不完全燃烧的产物。

汽车排放CO量最大。

CO与血红蛋白结合阻碍其向体内供氧。

7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4)光化学烟雾在阳光照射下大气中的NOX,CH和氧化剂之间发生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蓝色烟雾,主要成分有O3,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AN),酮类及酸类等。

危害:

对人的器官有明显刺激作用;使植物叶面出现“斑点样,坏死病变;含PAN、O3等强氧化剂,使橡胶、塑料老化,涂料、油漆褪色剥落。

具有区域和全球扩散性的大气污染物:

SO2、NOx、CO2、氯氟烃化合物、飘尘、汞等重金属、DDT、六六六等。

7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5)硫酸烟雾硫酸烟雾:

大气中的SO2等硫化物,在有水雾、含有重金属的飘尘或氮氧化物存大时,发生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硫酸盐或硫酸盐气溶胶。

硫酸烟雾引起的刺激作用和生理反应等危害,要比SO2气体强烈得多。

1952.12.58,英国伦敦烟雾事件。

7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恶性污染事件:

7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1)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的气温发生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在近地大气层中积聚。

3天后,开始有人发病;一周内,60多人死亡,还有许多家畜死亡。

这次事件主要是由于几种有害气体和煤烟粉尘污染的综合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高达25100mg/m3。

(现国家标准小时平均0.7mg/m3),

(2)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多诺拉小镇,大部分地区持续有雾,全镇43%的人口(5911人)相继发病,17人死亡。

这次事件是由二氧化硫与金属元素、金属化合物相互作用所致,当时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高达(0.52.0)ppm,并发现有尘粒。

7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3)伦敦烟雾事件:

7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1952年12月58日,伦敦天气异常,这时的风速不超过每小时3公里。

气温也在下降,形成逆温层,相对湿度达到82%。

在这种无风、逆温和浓雾的气候条件下,污染物蓄积伦敦上空,使伦敦的空气充满了难闻的煤烟味。

大气中尘粒高达4.46mg/m3,是平时的10倍,二氧化硫高达3.8mg/m3,是平时的6倍。

4天中对于往常死亡人数4000多人。

据统计,伦敦地区在烟雾期间共有4703人死亡。

除烟雾期间外,在后来的两个月中还有8000多人相继病死,尸体解剖分析,大都存在因烟雾引起的呼吸道刺激症状。

幸存者中有成千上万人患上支气管炎,冠心病、炎、肺癌、流感等,肺结核、心脏病、肺各种疾病。

78,大气污染控制技术,(4)洛杉矾光化学烟雾事件:

1936年在洛杉矶开采出石油后,刺激了当地汽车业的发展。

由于汽车汽化率低,每天有大量碳氢化合物排人大气中,受太阳光的作用,形成了浅蓝色的光化学烟雾,使这座本来风景优美、气候温和的滨海城市,成为“美国的雾城”(36年人的眼、喉等症状,致远在百里之,起到50年代)。

这种烟雾刺激、鼻,引发眼病、喉头炎和头痛使当地死亡率增高。

同时,又使外的柑桔减产,松树枯萎。

79,大气污染控制技术,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80,大气污染控制技术,(5)四日事件:

据报道,四日市工业粉尘和二氧化硫的排放量每年达13万吨。

大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标准5-6倍,烟雾层厚达500米,其中飘浮着多种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

1961年,日本四日市哮喘大流行,原因就是大气污染,居民长期吸入含有二氧化硫、铅等物质的混合气体,引发了哮喘病。

1964年,四日市有连续3天烟雾不散,哮喘患者开始死亡。

到了1967年,一些患者因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杀。

1972年,确认为四日哮喘的患者达817人,死亡10多人。

81,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82,大气污染控制技术,(7)印度帕博尔毒气泄漏事件,8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8)重庆川东北“12.23”井喷事件,84,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003年12月23日22时,地处重庆市开县高桥镇的川东北气矿一矿井发生天然气“井喷”事件,大量硫化氢泄漏,使243条生命撒手人寰,万余群众中毒受害。

被称作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一起工业事故。

事故直接原因是由于有关人员对井的特高出气量估计不足、违章操作以及未能及时发现溢流征兆并采取挽救措施,而造成有毒物质扩散,导致大量人员中毒伤亡。

重庆川东北“12.23”井喷事件,85,大气污染控制技术,(9)延边一氧化碳中毒事件,86,大气污染控制技术,2006年2月13日开始,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六个县(市)出现大范围一氧化碳中毒事件,人数达到277人,其中15人死亡。

据初步调查显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2月13号开始,延边地区天气异常转暖,形成了230米厚的逆温层,气压偏低,风速不到一级,空气流通不畅,导致当地一些居住在平房区的居民,在烧煤炉取暖时,发生散发性一氧化碳中毒。

87,大气污染控制技术,6)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thePersist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