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766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docx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指导对策

尤溪县台溪乡劳动保障所蔡合桂

【摘要】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增长

●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企业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

●就业指导与分配派遣中的某些障碍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理顺国家政策、企业需求、学校整体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从高等学校角度系统探讨大学生就业环境影响因素及对策

●建立有效的职业指导支持系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对策

 

【正文】

近年来,随着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的凸现,就业难问题备受关注,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些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进行了探讨。

有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主要是高校扩招造成的;有些学者则认为是高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的,等等。

诸如此类的原因阐释还有很多。

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大学生待业人数较2002年上升72%,截至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95万人,未就业人数激增至100多万。

今年高校毕业生将达到559万,比2007年增加60多万,预计今年待业大学生将达到112.9万人。

据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社会蓝皮书》预测,明年大学生的失业率将超过12%。

而在今年毕业的560万大学生中,到年底估计会有150万人难以找到工作。

温家宝总理说:

他最担心忧虑的一件事就是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求:

“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

  “天之骄子”的失落: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困境——“毕业即失业”。

这种离中国大学生曾经非常遥远的现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急速推进,如今已经真实地出现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难?

本人力图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分析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几点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的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的关键阶段,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用工市场已经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大量毕业生“漂浮”于社会。

从就业需求角度、供给角度和供求匹配角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1.从就业需求角度看,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高校规模的高速扩张,造成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均存在问题。

就数量而言,工作岗位的增长缓慢,与大学毕业生的增加形成反差。

2.从供给角度看,既存在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大量工作岗位,也存在着因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从事的职业。

因此,可以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个来自学生自身的原因,也即是毕业生的就业意愿与就业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高不成,低不就”。

另外,现在的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存在着过于自我,缺乏实践锻炼,意志力薄弱,动手能力差等弱点,这也成了很多企业不愿意招收应届毕业生的主要原因。

  3.从供求匹配角度看,主要的问题是就业信息不对称、缺乏针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体系、缺少专业的职业顾问等。

由于大学生就业绝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他们对劳动力市场运行的了解不充分;如果没有适当的职业服务体系来提供就业信息与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市场过程显然面临着市场效率的损失。

二、就业难形成的原因

●经济发展提供的就业需求与高等教育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但也出现了结构不平衡等问题,以致带来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矛盾。

比如持续上涨的房价,使城市第三产业的培育、转型、增长缓慢,而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指数高达0.57,远高于第二产业的0.3。

因此,当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经济、进出口、部分工业行业(汽车、钢铁)成为城市经济,乃至全国GDP增长的“核心引擎”时,关联性、内生性工作岗位却很难被经济增长带动,以致出现经济高速增长而就业岗位却增长缓慢的现象。

进入WTO,需迅速适应国际化管理标准,人才竞争本地化,中央提出实施人才战略,急待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以增强我国的整体竞争实力。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院校连年扩招,致使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大幅度增长。

高校毕业生从1998年的66万,到2009年的610万,10年间增幅近10倍。

高校扩招与大学生就业难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首先,扩招增加了大学生家庭的教育成本,提高了他们的就业预期。

由于上大学的费用越来越高,巨大的经济投入迫使大学生和其家庭把毕业后的经济效益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些全家举债助读的学生更迫切希望获得高薪和具有发展前途的职业。

而且,在许多人的观念里,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

就业预期的提高,无疑带来了就业的压力。

如果他们没上大学,就不会有那样高的预期,或许更能够从容地就业。

其次,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容纳能力角度看,普通高等教育过快增长造成大学生贬值现象。

第三,扩招导致教学班级规模扩大、教师授课任务加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环境恶化等,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等等。

这些因素,无疑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虽然我们不能把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全部归结于扩招,但它的确与扩招有很大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教育模式与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专业设置不合理。

目前,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不合理因素

很多高校在上一些新兴专业时往往考虑得不够周全,缺乏长远的眼光,往往只盯住那些就业形势好的热门专业,而忽视了冷门专业,这样就会造成一些冷门专业缺人却招聘不到人,而热门专业毕业生又过剩,供给远远大于需求,影响学生就业。

学校教学质量影响了学生的就业。

学校的大幅度扩招造成了师资

队伍严重不足,有时一个教师担任多门课程,无心搞科研,教学质量的下滑影响到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提高。

而且学校有些课程的设置不注重应用性,脱离了实际,在学校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会很困难,与实际脱节,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生的就业。

用人单位的不合理要求带来的就业压力。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

的现实加大了毕业生之间的竞争,就业空间的狭窄为用人单位人为地提高就业门槛提供了条件。

有的用人单位设置的招聘岗位,本科大学生甚至大专生已经足够胜任,但其往往一味地给自己树“金字招牌”,体现领导在形式上对知识的尊重,纷纷打出“招研究生”、“招名校生”等招牌。

一些用人单位、尤其是好一些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会优先选择那些好学校的毕业生,有些单位更是在招聘简章上注明只要某某大学学生。

其实,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一般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良莠不齐,用人单位不应该只是盯着那些名牌的高校,而忽略了普通高校的学生。

用人单位的院校歧视使重点院校的学生成为“受宠儿”而备受青睐,而普通院校的学生则备遭冷落。

有的人为地设置性别、身高、年龄等限制条件,门槛越来越高,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歧视和就业难。

●企业需求与高校专业设置的滞后

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

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

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就业指导与分配派遣中的某些障碍

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欠缺。

很多学生到了毕业时才想到就业问题,才认识到就业问题与自己息息相关,这与学校就业指导方面工作的匮乏有很大的关系。

很多学校没有就业指导课,即使有也不够系统,很多时候就是请一些专家讲一讲就业的形势,或者就业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就作罢,很难达到指导的目的。

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现在有些大学生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在选择就业城市时,他们喜欢去大城市,喜欢去沿海地区;在选择单位时,他们喜欢去机关高校等单位,在选择岗位时喜欢待遇好的。

而事实上存在着更多就业机遇的往往是西北地区、民办企业等等,但这些往往不是大学生选择的对象,在这些更能够发挥大学生作用的地方往往招不到大学生,因为大学生认为这样的地方会埋没了自己,会让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在择业时更喜欢留在大城市中。

而大城市竞争是非常激烈的,这样对人才也是非常挑剔的,所以常常有人很难就业。

学业不精导致就业难。

有些学生上大学并不是为了学真知,而是为了混文凭,抱着这种想法进入大学的人往往不会踏踏实实地坐下来研究学问。

他们有时流连于网吧,有时上课睡觉,这样的学生在走入社会时往往在专业技能方面败下阵来,丧失了就业的机会。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理顺国家政策、企业需求、学校整体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关系

 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

发达国家通常由政府出资,在一些部门创造就业岗位。

如法国推行的“青年就业计划”就是由政府出资,新增一些职业,为失业者提供临时性的就业机会。

“青年就业计划”的有三类青年人:

一是18到26岁的无业青年,二是30岁以下的残疾青年,三是26岁到30岁无职业且不享受某些失业救济的青年。

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具有两个特点,即“社会公益性”和“新兴或未能得到满足的需求”,如助老助残、家庭服务、环境维护、教育辅助、治安辅助、新技术推广、文体活动以及一些有关的协会。

在5年内受雇用青年可享受最低工资80%的待遇,由国家提供财政补贴。

据统计,“青年就业计划”所提供的就业机会有35万个。

  通过财政补贴、税收等减免措施,鼓励企业雇用青年失业者。

欧盟许多国家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给雇用和培训青年的公司提供经济补助。

例如,意大利的私营企业每雇用一个长期失业青年,国家每月给予60万至80万里拉的补贴,补贴期限为6个月。

在意大利,企业雇用的失业青年数量占就业青年总数的25%。

法国政府也采取一些优惠措施鼓励企业聘用应届大学毕业生。

对那些聘用应届和失业大学毕业生的企业,政府在一定期限内对其社会福利分摊金及一些税收予以免除,并且视情况按聘用大学毕业生人数给予一定补贴。

 鼓励大学生去落后或特定地区,缓解就业压力。

希望到大城市和条件优越地区就业是各国大学生的普遍倾向。

为减轻这方面的压力,各国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

加拿大政府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生活条件艰苦、但需要人才的欠发达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

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并提供比一般地区高得多的工资。

美国政府为鼓励大学毕业生到特定地区工作,采取许多激励措施,其中,最常见的作法是减免学生的贷款。

积极鼓励学生创业。

美国是世界上创业投资最发达的国家,有成熟的资本市场,不仅风险投资资金充足,而且信息服务行业发达,各种咨询服务机构更是一应俱全,因而增加了美国大学生的创业计划的可行性。

此外,美国大学生还可利用信用卡借贷来创业。

印度政府自1993年起实施了一项针对18—35岁城市失业青年的就业计划,政府资助7500卢比帮助失业青年创业。

用人单位要适当改变用人的原则。

在用人上,用人单位要改变过多的歧视,应该更多的看重学生的能力,应该给学生适当的机会锻炼自己,来验证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要以其缺少什么而拒之门外。

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招聘人员,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学校要广开就业渠道。

除了传统的高校毕业生供需见面会外,学校还要开辟多种渠道推荐自己的毕业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搭建供需平台,使各用人单位及时了解本校毕业生的信息,从而进行选择。

此外,还要求学校的教师要把学生就业当作一件关系切实利益的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多方面的信息,适时地向用人单位推销本校的学生。

同时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教师要到全国各地考察,抓住就业的机遇,使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

●从高等学校角度系统探讨大学生就业环境影响因素及对策

 紧密联系社会需求,培养受欢迎的人才。

日本和加拿大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方式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培养的学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率甚至比许多名牌大学还要高。

例如,日本电子专科学校和加拿大圣力加文理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出的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就很受社会青睐。

  推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推行“二元制”教学模式,即学生学生部分时间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培训,部分时间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该模式的实施获得较大成功,不仅成为使德国新产品、新工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条件,被称为德国经济振兴的“秘密武器”,而且培养的学生就业率很高,如职业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而且70%左右的毕业生是被培训企业留用。

目前,该模式已扩展到普通高等教育领域。

  广泛联系企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英国高校与用人单位保持经常性联系,及时了解人才需求情况。

日本各大学的就业指导机构主动上门走访企业,积极扩大就业渠道。

例如,京都外国语大学与多家企业建立了联系,并掌握其翔实的资料,方便毕业生了解和选择。

加拿大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一方面巩固与既有用人单位的良好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又扩大交往范围,经常采取早餐会等非正式方式积极发展就业合作伙伴。

●建立有效的职业指导支持系统

 学校要切实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指导作用。

高校要对大学生就业进行适当的引导,要帮助大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要帮助学生正确地给自己定位,不要好高骛远;要引导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需要学校长期的教育;要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素质,加强他们的就业知识,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解决学生的疑问;要把毕业生就业指导课规范化、系统化,使其真正能对大学生起作用。

学生要改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学生要改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实事求是地估计自己,准确给自己定位,要认识到越偏远的地方越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不要有地域上的歧视。

同时增加知识的积累,认真学习自己的专业知识,再适当地补充相关专业的知识,增加自己的求职砝码。

在大学期间要多参加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资格考试并获得资格证,以提高自身的就业筹码。

学生还要提高实践能力,要学会把书本知识应用在实际中,从而多方面锻炼自己,提高就业成功率。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在今后一个阶段也将更为突出,但是只

要党和国家重视,政府调配得当,采取适当的措施,在社会、学校以及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还是会得到很好地解决的。

参考文献:

1、亚太经济时报2272期A03

2、《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2期

3、今日话题2009年01月08日 南方网

4、许群.“鹤立鸡群”的公务员职业[N].中国青年报,2007-05-06.

5、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N].中国教育报,2006-09-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