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814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练习

考法1 商周地方管理体制的演变

【考题1】(2017·湖北黄冈模拟)商代疆域由国王直辖区与区域外的方国构成,商王与方国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周初封邦建国,各封国视周王为“共主”,定期朝觐和提供赋役。

这表明(  )

A.西周的封国缺乏自主权力

B.西周国家结构相对稳定

C.周王与诸侯矛盾得以解决

D.周天子的权力高度集中

考法2 皇帝制度的特征及影响

【考题2】(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宫殿警卫,少府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宗正负责皇室宗族事务等。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政体的本质是(  )

A.职分细化,各负其责

B.化国为家,皇权至上

C.选贤举能,唯才是用

D.官员众多,政务繁杂

5.(2014·课标全国Ⅰ,2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

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

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6.(2016·课标全国Ⅲ,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1.(2017·福建厦门模拟)周人经过克殷之战和周公三年东征,消灭了许多地方势力,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权力真空,周得以“制五等之封,凡千百七十三国”。

这说明分封制(  )

A.以政治权力重构为前提

B.从西周时期开始实行

C.确立周代基本政治原则

D.稳定西周的统治范围

2.(2016·甘肃调研)杨宁一曾说:

“总体看来,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各诸侯国实际上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政治实体。

”这表明西周作为一代王朝的最本质特征是(  )

A.统一性与集权性B.分散性与松散性

C.统一性与制衡性D.独立性与落后性

3.(2016·湖北武汉调研)《周礼》载:

“以本俗六,安万民,一曰媺宫室,二曰族坟墓……”;对“族坟墓”,郑玄注:

“族犹类也。

同宗者生相近,死相迫。

”材料中的“族坟墓”(  )

A.维护了贵族间血缘宗法关系

B.实现了周朝王权的高度集中

C.反映了分封制度的全面推行

D.体现了周人生活的迷信色彩

5.(2017·河北衡水中学质检)周天子分封王族、功臣及先贤,以家长的面目“作民父母,以为王天下”,对国家进行专制统治。

这反映了当时(  )

A.国家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B.人伦秩序巩固了中央集权统治

C.宗法政治与伦理政治相结合

D.分封制实现了地方的有效管理

6.(2016·云南检测)出身于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后天常常会出现阶层间的流动。

春秋战国时期这种“社会流动”增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小农经济形成B.分封制逐渐瓦解

C.宗法制的破坏D.百家争鸣的出现

7.(2016·湖南郴州三模)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

这表明先秦时期(  )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B.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D.宗法礼乐制逐渐崩溃

8.(2016·河南郑州考前模拟)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

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

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

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  )

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

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

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

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

9.(2017·四川乐山调研)春秋初诸侯遍行采邑(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

以上历史现象根源于(  )

A.诸侯争霸的推动B.铁犁牛耕的使用

C.分封制走向崩溃D.法家思想的推广

10.(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史学家钱穆认为: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D.科举制的确立

11.(2017·重庆诊断)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对材料中“现代化”的内涵理解准确的是(  )

A.郡县制度取代分封制度

B.由古代人治到现代法治

C.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由君主专制到君民共治

12.(2016·江西南昌模拟)“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丞相与守掌民事,太尉与尉掌军事,而御史与监,则纠察此治民治军之官者也。

”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秦朝(  )

A.开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行政体制

B.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

C.官僚政治逐步取代传统贵族政治

D.中央和地方出现机构臃肿的趋向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法1 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

【考题1】(2017·吉林延边模拟)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皇帝从后台走到了前台。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考法2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考题2】(2017·安徽黄山调研)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

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

“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上完全地消失了。

”这一制度(  )

A.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

C.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1.(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2.(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3.(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4.(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

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1.(2017·云南昆明模拟)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

“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

”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

A.设置御史大夫与刺史

B.推行中外朝制度

C.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世袭与察举制共存

2.(2017·山东济南模拟)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

B.汉朝的“中朝”

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

3.(2017·河北石家庄模拟)班固在史书中记载:

司隶校尉盖宽饶“刺举无所回避”,“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

这可以佐证(  )

A.刺史设置有助于君主专制

B.郡国并行危害了中央集权

C.门下封驳避免了决策失误

D.监察制度有利于京畿稳定

4.(2016·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东晋南朝时期,谱学成了一门新兴的学问,豪门士族和政府都热衷于编撰族谱,名门望族的族谱被官府收藏,成为任命官员的主要依据。

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  )

A.宗法制度再度复兴

B.重视家族历史的传承

C.士族享有政治特权

D.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

5.(2017·北京海淀模拟)唐开元四年(716年),汴州发生了蝗灾,中书令姚崇领导灭蝗工作,汴州地方长官倪若水拒不执行命令,姚崇乃牒报(行文通报)若水,强令其采取灭蝗措施。

据唐朝三省体制判断,这说明了当时(  )

A.中书省势大,姚崇越权行政

B.门下省失权,三省体制瓦解

C.相权膨胀,威胁皇帝权力

D.藩镇割据,倪若水抗拒中央

6.(2017·山西太原模拟)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

这反映出科举制(  )

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C.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7.(2017·河南洛阳调研)唐太宗命令高士廉等人修撰的《氏族志》,不再沿袭南北朝以来以山东士族为高门的惯例,而是以本朝的官品作为门第高低的根据,没有做本朝高官的士族,都将其门第品级降下来。

这种做法(  )

A.利于扩大唐朝统治基础

B.扭转了唐代的等级观念

C.提高了庶族的社会地位

D.改变了官吏选拔的标准

8.(2017·山西模拟)三省六部制的沿革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从魏晋南北朝以尚书省为宰相机构,到隋唐之际三省共同构成宰相权力系统,再到北宋时期以中书门下为宰相机构。

这一演变反映了(  )

A.相权集团逐渐从内朝走向外朝

B.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成为发展趋势

C.通过调整相权结构以对抗皇权

D.帝相共享决策权的机制逐渐完善

9.(2017·广东汕头调研)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有些是文职出身,有些是武职出身。

下表统计了北宋历朝枢密院长官文、武出身的情况。

由此可知当时(  )

时间

出身

宋太祖

宋太宗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

宋哲宗

宋徽宗

宋钦宗

武职出身

正职(人)

3

6

6

7

0

0

0

0

0

文职出身

正职(人)

2

1

6

22

5

7

5

10

5

A.边境战乱日趋减少B.理学思想影响日益深远

C.科举取士日渐盛行D.以文驭武方针逐步确立

10.(2016·河南高考适应性考试)北宋初年的三省、六部、九寺、五监,除少数机构外,大多只管理部分事务,甚至成为闲散机构,名存实亡。

“三省、六曹、二十四司……事之所寄,十亡二三”。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尚未统一稳定B.官员队伍的冗杂

C.君主专制的加强D.中央集权的强化

11.(2017·湖南十三校模拟)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元史学会会长李治安先生说:

“行省演化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质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后,行省仍长期保留着朝廷派出机构的某些原有性质……并非纯粹的地方官府”。

这表明(  )

A.行省具有二元化特点B.行省是临时性机构

C.行省不是地方政府D.行省与郡县无异

12.(2017·广东深圳调研)元代地方政务一般采用聚会形式进行裁决,裁定结果由与会官员联名署押。

这一制度在当时被称为圆署或圆坐署事。

该制度(  )

A.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

B.减少了政权的民族色彩

C.体现官僚群体内相对民主

D.有效地制约了君主专制

第3讲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考法1 明朝内阁的特点和影响

【考题1】(2017·江西南昌模拟)“皇帝便只有偷懒,把政权交付与内阁,阁权慢慢地重起来。

不过阁权虽重,而他们的官阶还是低,仍只五品……所以明代内阁大学士,就官制论,绝对不能和汉、唐、宋时代的宰相地位相比论。

材料认为明代内阁(  )

A.因皇帝素质低下产生B.地位与前代宰相相当

C.具有权重职轻的特点D.标志皇权强化至顶峰

考法2 清朝军机处对皇权的影响

【考题2】(2016·湖南永州三模)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

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令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

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

A.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对皇帝权力有所约束

C.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

1.(2016·课标全国Ⅰ,27)明初改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

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

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2.(2014·课标全国Ⅱ,27)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

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

这表明(  )

A.皇权逐渐衰弱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D.首辅权力失控

3.(2014·大纲全国,14)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4.(2012·课标全国,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

“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

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

”这反映出当时(  )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1.(2016·广西柳州模拟)有人认为我国古代某一朝代的皇帝“身兼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与这一结论相关的是(  )

A.秦朝的三公九卿制B.汉朝的中外朝制度

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

2.(2017·山东潍坊模拟)万历皇帝为了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与大臣们前后斗争了十几年,终因大臣们的一致反对而作罢,类似这样的事情在明朝时常发生。

这反映了明朝(  )

A.官僚政治运行机制成熟B.皇权专制不断削弱

C.传统宗法观念日益淡化D.皇帝昏庸懒于朝政

3.(2017·湖南常德模拟)有学者认为,明代皇帝的批红权原则上不可超越票拟而径自为之,票拟则经过批红而成为行政命令。

君主如主动下手诏、中旨处理政事,也必须送内阁“商确可否”。

“圣意所予夺,亦必下内阁议而后行”,内阁如不同意,便可将手诏、中旨“封还”“执奏”,拒绝拟旨。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君主专制遭到了削弱

B.皇帝借助内阁牵制朝中大臣

C.出现近代内阁的雏形

D.内阁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4.(2017·安徽蚌埠调研)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

“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

”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明代(  )

A.君权至上B.法律严酷

C.等级森严D.伦理治国

5.(2017·山东济宁模拟)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明朝在北京东安门内建立了东厂,设掌印太监一员,掌班、领班、司房无定员。

贴刑二员,“掌刺缉刑狱之事”。

东厂的设置从本质上反映出(  )

A.中央机构的进一步完备B.君主专制的强化

C.监察体系的进一步完善D.宦官权力的扩大

6.(2016·山西太原模拟)从秦朝到清朝君主专制不断强化,但不乏与之相悖的特殊现象,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度拆分、抑制相权

C.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清初军国政事皆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7.(2016·哈师大附中期末)《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新的权力机构出现

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六部分掌行政权力

8.(2017·云南昆明模拟)史学界研究军机处成立的年份,有1726年、1727年、1729年、1730年、1732年不同的观点,每种观点都有严谨的研究作为依据。

这说明(  )

A.军机处历经逐步演化得以成立

B.君主集权走向顶峰的过程艰难

C.历史研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

D.军机处的设置具有机密性特点

9.(2016·四川成都三模)清朝前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甚至严重“异化”。

下列最能体现“异化”的是(  )

A.军机大臣参与决策B.推行密折制度

C.内阁负责行政事务D.增加行省数量

10.(2017·四川达州模拟)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

”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历史现象是(  )

①西汉武帝建立中朝制度 ②唐宋设政事堂 ③明朝设内阁、厂卫制度 ④清朝设军机处

A.①③B.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2016·山西一诊)清末御史张瑞荫在奏折中说:

“自设军机外,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是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下列与材料中的看法一致的是(  )

A.军机处实际上掌握了最高行政权

B.军机处有助于树立官场廉政之风

C.军机处的官员多是平庸之辈

D.内阁制有利于加强皇权

12.(2017·湖北荆州模拟)清朝时,军机处起草的诏旨密封后往往不经内阁、部院,而直接由驿马传递地方督抚的,称为“廷寄”,直接交中央各部院的,称为“交片”,地方督抚密折奏事也可经军机处直达皇帝。

材料表明清朝政治形态的特点是(  )

A.中枢机构之间彼此牵制

B.地方具有较好的自治性和能动性

C.高层政治决策具有封闭性

D.军机处代替内阁成为了中央官署

视角1 文明传承——汉承秦制

【主题阐释】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有两个方面的特质:

一个是继承自己的传统;一个是吸收别人的经验。

文明传承不是单纯的继承,而是有分析的继承,即用扬弃的态度。

“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主要讲的是文化传承;“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主要讲的是思想创新。

【考题例证1】(2017·山东潍坊模拟)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这反映了(  )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

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

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

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

解析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2 历史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知识点拨】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始终伴随着皇权与相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

君主通过调整中央机构与地方管理体制、监察中央与地方官吏、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及加强思想控制等方式,导致了两大演变趋势:

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废除丞相;中央的权力日益加强,地方权力日益削弱,中央对地方控制不断加强。

【考题例证2】(2017·湖南衡阳模拟)6世纪以前和10世纪以后的政治体制和官僚形态存在着重大区别。

南北朝以前,贵族集团对政治具有强大影响,而北宋时期,各级政府包括中央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贵族负责运转。

这一转变根本上是为了(  )

A.提高行政效率B.加强君主专制

C.削弱贵族集团D.强化官僚政治

答案 B

视角3 主流思潮——公平公正

【知识点拨】追求公平、公正是人类有史以来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是当前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公平、正义社会的需求。

高考特别重视对古代选官用人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命题考查,主要从科举制的特点、演变及影响角度,理解认识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阶段及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综合认识古代选官用人制度对今天完善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借鉴意义,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惩治腐败,建立公平、清正、廉洁的社会。

【考题例证3】(2017·四川乐山调研)史学家徐中约曾说: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

……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

”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

A.世官制B.察举制

C.皇帝制D.科举制

解析 “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

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

……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说明该制度具有弹性,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政权,“世官制”“皇帝制”是世袭,故A、C项错误;察举制是推荐做官的制度,选官权在地方官员,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做官,更有利于人们参与政权,故B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 D

视角4 社会热点——聚焦地方政府机构改革

【主题阐释】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总体目标。

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新形势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必然要求。

【考题例证4】(2016·陕西师大附中模拟)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

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

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

A.扩大地方行政管理范围及权限

B.促进各地区间的经济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解析 秦汉以来,地理行政区划大都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线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

这种安排无疑是自古以来区域性管理中“山河形便”惯例的体现。

然而,客观上又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线,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

答案 C

单元提升练

(一)

1.(2017·四川宜宾调研)殷商贵族笃信“天命”主宰一切,并永远庇佑其统治,祭祀占卜居于政治意识的主流。

而西周宣扬“敬德保民”“明德慎刑”才能得到“天命”的眷顾。

这一变化表明了(  )

A.神权思想体系的崩溃

B.伦理政治的勃兴

C.德主刑辅理念的成熟

D.对“天命”的质疑

2.(2017·内蒙古呼伦贝尔模拟)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政治文明时说:

“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