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5438780 上传时间:2023-07-0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6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6页
亲,该文档总共5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

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教案(高三历史)必修

授课题目: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教学课时:

9

学生类别:

□普通班□实验班□文科□理科

教学目的、要求:

专题一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知道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的主要思想。

因为本单元是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内涵、特点,传统文化有历史遗传性、发展变异性,又有现实性,所以高考命题可以考察某朝代、某阶段、某代表人物的思想,又可以考察某思想的现实意义,还可以中西思想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重点把握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2.儒家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3.各代表人物思想的内涵、特点、影响。

4.孔子思想的在中国和世界的地位和影响,与时俱进的现实生命力。

5.西方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与明清批判思想家思想的比较,理解东西方文化。

6.儒家思想在近现代的发展演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朝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政策改变原因以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提出,知道儒学是如何成为正统的。

宋明理学

知道三教和一和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的内容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了解李贽的离经叛道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知道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和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教学重点: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6、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7、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8、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教学难点:

1、认识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

2、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3、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4、了解王维等著名画家;了解京剧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师生互动。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导入:

专题概述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一)何为“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的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涌现及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意为数量多,有儒、墨、道、法、阴阳、杂、纵横、兵家、等。

所谓“争鸣”指各家各派从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出发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宇宙和社会的看法。

(二)“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1、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

2、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

3、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4、在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三)主要学派及其主张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意义

儒家

孔子

仁、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

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法家

韩非子

发展观、集权观、法治观

道家

老子

世界的本原是“道”,朴素的辩证法、“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欲念,获取精神自由;“齐物”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节约

▲关于孔子结合选修4

(一)仁、礼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二)中庸

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

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

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君子和而不同。

(三)孔子的教育成就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2、教育目标:

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

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

▲材料一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孟子》)朱熹注:

俑,从葬木偶人也。

……有面目机发(使木偶活动的机关)而大似人矣。

故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后代)也。

(《孟子集注》)

(1)根据材料一分析孔子对用“俑”随葬的态度及其理由。

这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4分)

态度与理由:

反对用“俑”随葬,因为“俑”与人相像(2分)。

思想主张:

仁者爱人(2分)。

▲法家思想的意义

韩非子把君主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强的理论武器。

▲道家思想的意义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法、道三家思想有互补性,表现出融合趋势,到隋唐时期,形成我国古代治国思想——“外儒内法,剂之以道”。

▲墨家思想的意义

墨家的主张体现了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四)百家争鸣的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争鸣中,各学派批驳、辩难又彼此融合吸收,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宽容开放的特点,是此后中国两千多年思想文化的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位

  原因

春秋

仁、礼、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

仁政、君轻民贵

不被重视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受压制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独尊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魏晋南北

危机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

“理”“天理”

复兴、重新确立正统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

受批判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二、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一)春秋战国不被重视

早期儒学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和政治理想的一般性学说,带有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体系;虽已开始和政治相结合,但太重伦理亲情,脱离现实,不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受到沉重打击。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迎合了统治者大一统的需要;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措施

(1)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2)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3)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3、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4、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评价

儒学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日益走向经学化、官学化、神学化,同时影响百姓的日常生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平等竞争的局面,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但它使儒家地位上升,逐步成为正统,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这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三)宋明理学——复兴、重新确立正统

1、背景: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2、理学的发展

(1)创立:

北宋五子

(2)成熟:

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

(3)发展:

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

概念

 儒家学者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而形成的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代表人物

 北宋:

程颢、程颐

 南宋:

朱熹(集大成者)

基本观点

唯心论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有理而后有物

 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

道德观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

 提出“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修养论

 关于个人学习实践;仁者境界在于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影响

 ①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南宋以后成为官方哲学,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传至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理学思想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哲学范畴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把握“理”的途径(修养论)

 强调“格物致知”(通过探究万物来求“理”)

 “心即理也”“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求“理”)

共同点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内容

 都是儒学的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

影响

 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都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理学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性格的影响

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或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渊远流长,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其核心就是爱国主义。

传统儒学重视主观意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等特点,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

1、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2)社会条件: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阶层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条件: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一些思想家要求摆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4)政治条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专制统治走向腐朽;

(5)社会环境:

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农民起义的风起云涌。

2、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及影响

(1)李贽

①“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②挑战孔子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提出“童心说”;

③诗文:

主张“真心”,反对摹古之风。

(2)黄宗羲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主张限制君权

③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提供了思想武器。

(3)顾炎武

①批判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的主张

③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4)王夫之

①政治思想:

主旨是循天下之公

②哲学思想:

朴素唯物主义

▲共性:

反对专制,强调经世致用,批判传统儒学。

▲影响:

(1)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2)经世致用思想、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3)君主批判意识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影响巨大。

3、为什么明清时期批判思想未能实现社会转型?

明清时期,中国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晚期

经济: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较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

政治:

专制集权制度的压制

文化:

礼教纲常,文化专制,阻碍早期民主思想的发展。

在专制统治下,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愚昧迷信,难以接受新思想。

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在本质上跳不出传统儒学的范畴,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各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政治学说,这就决定了它在推动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是极其有限,不能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

(五)近现代人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

1、康有为借助孔子的名义宣传维新变法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打到孔家店”的口号,文革期间提出“批林、批孔”。

2、“和而不同”世界观的提出对塑造多元价值观体系有重要影响。

3、“和谐社会”的构建于儒家思想道德体系紧密相关。

专题二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

(一)四大发明——古代科技的里程碑

名称

发明与改进

外传

意义

造纸术

西汉时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约12世纪)

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促进了中国和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

指南针

战国:

司南,北宋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12世纪末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再传入西欧

对航海事业的发展意义特别重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火药

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应用于军事;宋明火药得到广泛应用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到了一定作用。

印刷术

公元868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元代王祯…

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经由波斯传到西方。

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

▲培根指出:

“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变化如此之快,以至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赫赫有名的人物,能比这三项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这里所说的“影响”主要是指

A.促进了欧洲社会制度的转型B.奠定了中国古代文明古国的地位

C.推动了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D.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隔绝的状态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如何“改变世界面貌”的?

1、造纸术、印刷术的传播,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进程,是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宗教文化的重要武器。

2、火药及火器成为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武器;也促进了冶金业的发展,使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发展起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地理大发现和殖民扩张与掠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总之,四大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转型,加速了近代社会的到来,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清社会转型之际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

1、缺乏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动力和机制。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受腐朽的封建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的阻碍,发展缓慢。

2、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隔绝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

3、科学技术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4、古代中国科技的发明创造缺乏相应的实验研究方法。

注重对前人经验的归纳与总结,不重视对自然规律的探索与研究。

总之,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没落是根本原因。

二、中国的古代艺术

(一)“出鬼入神”的书法艺术

1、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含义及特点

2、汉字字体演变及代表书法家

字体

出现时期

特点

代表

小篆

秦代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

李斯

隶书

始于秦朝,成熟于汉魏

字形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楷书

汉末

字形方正,规矩严整,笔画详备

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行书

晋代开始盛行

兼有楷书和草书的长处,工整清晰、飞洒活泼

王羲之、苏、黄、米、蔡、赵孟頫、文征明、董其昌

草书

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最能表现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

王羲之、怀素、张旭

(二)“画中有诗”的中国画

1、中国画的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2)主要分类特点:

①题材:

……②表现技法:

……

(3)山水画特点:

(国画中的精粹),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画面气势雄壮,意境深远

(4)共同的基本特点:

注重诗意,“画中有诗”(文人画)

文人为基本的创作群体;绘画追求神韵、写意,个性化创造;绘画技巧不断创新;逐步平民化,世俗化。

2、分析时代变迁对书画风格的影响

时代背景

书法

绘画

代表

风格

代表

风格

魏晋:

社会动荡,士人群体形成

王羲之的行书

虚玄灵动

以人物画为典型,顾恺之《女史箴图》

以形写神

唐代:

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文化发展

张旭、怀素的草书

狂放不羁

以人物画为典型,“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

规范法度

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

注重规范法度

宋元明清: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文人阶层壮大

苏、黄、米、蔡、文征明等

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以文人山水画为典型

宋代注重意境;明清出现风格奇特的作品

民间风情画也出现并发展,《清明上河图》

注重写实

(三)古代中国的戏曲

1、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的乐舞百戏,隋朝的“四方散乐”,唐代的杂技歌舞等奠定了戏曲的基础;

2、宋代出现的杂剧与南戏是中国最初的戏曲形式。

3、元杂剧以一人主唱、曲牌联套体的戏曲音乐的艺术形式的形成,说明中国的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

4、明传奇剧的发展,促进了京剧的出现和繁荣。

5、清代京剧的崛起

(1)乾隆末年,安徽的徽班进京,道光年间,湖北的汉班进京,徽剧与汉剧融合,兼收昆曲、秦腔以及其他民间曲调的唱腔、剧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后人称为京剧。

(2)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京剧最终形成的因素

1、北京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文化娱乐需求面广;

2、艺术家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地方戏曲与北京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3、皇室贵族喜好京剧艺术;京剧产生的关键因素是乾隆大寿徽班进京。

▲京剧的艺术特色和艺术成就

1、是融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国粹”。

2、继承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优秀成果,成为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遗产而代代相传。

3、形成了一大批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秀剧目,其中一部分剧目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美好品质。

三、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点

(一)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主要的文学成就

文学形式、成就代表人物

时代背景

文学特色

先秦:

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诗经》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语言丰富、奠定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楚辞

 具有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句式灵活、感情丰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两汉

 赋(司马相如)

 政治统一、经济发展、广筑宫殿

 气势恢宏、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

 李白(诗仙)

 盛唐

 具有盛唐浪漫主义风格

 杜甫(诗圣)

 唐由盛转衰

 凝重沉郁、忧患意识、人道主义色彩

 白居易

 晚唐

 大多批判社会黑暗

代表人物

时代背景

文学特色

 词: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词”适应市井生活需要;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

 长短句,便于灵活自如抒发感情;南宋词慷慨悲壮、低迷感伤和爱国情怀,个性鲜明。

 曲: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

 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汉族文人用以抒发愁闷情怀;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更加灵活,通俗生动,题材广阔;有的反映社会现实,有的批判社会黑暗。

明清

 小说:

四大名著;三言二拍

 商品经济发达,市民对文学的需求增多;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印刷术的不断完善;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数量繁多,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思想内容多变,既有歌颂商人、农民的作品,也有较多批判封建制度的力作;艺术水平高超,人物形象丰满。

▲宋代文化繁荣的六个方面

1、思想上: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

2、科学上: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3、书法上:

苏黄米蔡四大家,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4、绘画上:

文人阶层壮大,理学兴起,注重内心修养,文人山水画兴起,注重意境;商业、城市繁荣,民间风情画发展。

5、诗歌上:

商品经济,城市繁荣,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两宋之际,山河破碎人民苦难,激起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6、小说上:

城市生活丰富,市民阶层兴起。

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

▲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每一历史时期的文学、艺术都是以现实生活为源泉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两宋以来,商品经济的发达与市民阶层的崛起,使文学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政治上的内忧外患及社会变迁,丰富了文艺作品的内容。

封建文化达到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板书设计:

主要通过课件展示

作业布置:

完成《课下作业》;《优化大考卷》;《金考卷》专题测试

课后小结反思:

授课题目:

专题三、四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教学课时:

8

学生类别:

□普通班□实验班□文科□理科

教学目的、要求:

考纲内容

能力要求

考向定位

维新思想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1.归纳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向西方学习的不同主张及特征。

2.由近代西学东渐的历程认识到当今改革开放的艰巨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3.近代仁人志士不断推陈出新,提出各种顺应时代潮流的新思想,启迪我们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

4.新文化运动中的“科学”口号与科学发展观、“八荣八耻”相联系,作为考查切入点。

5.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碰撞对我国产生的影响将会成为命题的重点。

6.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评价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对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扬弃观。

7.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成为历史的选择?

新文化运动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根据《学科指导意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5、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6、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7、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2、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4、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内涵及其历史地位。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多媒体课件演示、师生互动。

教学内容及过程

旁批

导入:

专题概述

时空定位

教学过程:

专题三、四中国的思想近代化

▲关于“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须知的几点

1、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四方面争论

(1)观念之争(是否学):

早期抵抗派(林、魏);洋务派;顽固派。

(2)内容之争(学什么):

洋务派;早期维新派。

(3)政体之争(学哪种):

维新派:

君主立宪;革命派:

民主共和;中共:

人民民主。

(4)模式之争(向谁学):

英国、日本;美国、法国;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