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586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 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docx

第二章石器的生产之欧阳总创编

第二章石器的生产

二、

时间:

2021.02.13

创作:

欧阳总

三、石器的生产过程

石器生产是通过选择原料、修整、剥片石片坯材与工具的修理加工等系列的工艺流程来完成。

20C80S法国学者开创操作链(Chainesoperatoires)的研究模式

同时期北美及中国学者提出动态类型学的概念

(一)选料与整形

打制石器的原料一般是选用卵石或石块。

卵石或石块在地质学上称之为岩石或矿石。

选用的岩石或矿石要求具有一定硬度、质地均匀、易于剥片且成贝壳断口的岩石,满足这些才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经常使用的石器原料。

石器原料硬度一般在67度。

太硬不易加工成型,太软不适用,容易损坏。

质地均匀和断口呈贝壳状的原料,容易剥下符合要求的石片。

所以原料一般选用石英(硬度7)、石英岩(硬度7左右)、角页岩(硬度67)等。

在加工石器或者剥取石片坯材之前,首先要对石料进行加工处理,将其修整成一定的形状,即称之为整形。

整形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直接打击技术,包括硬锤和软锤。

(二)剥片

A、简单剥片

简单剥片是指在剥片之前没有对石核进行任何修整。

石器生产者按照石核的形态来选择剥片的位置并完成剥片。

优点:

简单、方便,不需要特别训练和学习。

泥河湾盆地的马圈沟遗址,距今150万年或更早,是中国于东亚地区最早的旧石器发现地之一。

B、预制剥片

预制剥片是在盘状石核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盘状石核是在简单剥片和预制剥片之间的过渡,特点是石核轮廓一般呈圆形,剖面为两面不对称凸起。

许家窑遗址出土大量盘状石核。

)预制剥片一般是采用勒瓦娄哇、昆比瓦等技法来产生石核。

(1)勒瓦娄哇技法

19世纪中期发现于法国巴黎郊区。

20世纪初,被认识;20世纪60年代,Bordes将其定义为:

通过在剥片之前对石核进行特别修理来决定石片形状的技术。

这种技法采用的是硬锤直接打击技术,主要步骤:

A、选料:

选取合适的砾石或石块为原料

B、整形:

将砾石或石块初步修成龟背状

C、打片修理:

1、向心打片,控制预剥取的勒瓦娄哇石片的形状

2、修理台面

D、剥取勒瓦娄哇石片

勒瓦娄哇技法还可以通过一个勒瓦娄哇的剥片面多次剥取勒瓦娄哇石片的方法,这叫做复式勒瓦娄哇技法。

采用勒瓦娄哇技法进行预制剥片,是远古人类心智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2)双阳面技法

双阳面技法又称为昆比瓦技法(Kombewamethod),来源于非洲。

王建先生等根据这种方法剥取石片两面都带有破裂面的特点,将其称为双阳面石片方法。

在中国的山西襄汾的丁村遗址有典型的标本。

主要是选择石核的凸起面,来剥下一个规则的圆形、半圆形或椭圆形石片。

新产生的厚石片的破裂面一般带有宽厚规则的凸起。

将这个厚石片作为石核,并将凸面作为剥片面进行继续剥片,再次剥下的石片就带有两个破裂面,其形状和厚度就可以控制。

大型双阳面石片在非洲阿舍利工业中主要用于制作薄刃斧(Cleaver)。

(3)石叶技法

石叶和细石叶是长度至少等于它们的宽度两倍以上,两边平行或者近平行的特殊石片。

宽度在12毫米,长度在50毫米以上者为石叶,反之则应属于细石叶。

注:

石叶和细石叶的差别?

外表主要表现为大小尺寸问题,但实质是石器时代生产者采用的技法不同。

石叶和细石叶都是经过预先设计的石核上剥取众多石叶或细石叶的剥片方法。

它们可以通过硬锤或者软锤直接打击产生,也可以使用间接打击或压制等技术来剥片。

(三)修整

修整是石器生产操作链上另一个重要的环节。

修整或称修理是指通过打制等方法来加工工具或对工具再修理的剥片活动。

目的与方法:

为了砍伐树木或敲骨吸髓,早期人类利用石片作为工具。

最常见的是石锤直接打击方法,其修理的工具特点是:

有明显的打击痕迹,容易留下较深的疤痕,形成凹口,不易修成很平齐的刃口。

除此之外,石器修理还用到软锤技术(用鹿角、动物长骨或硬木棒进行打击)、压制技术。

(压制技术不同于打击技术,它是采用鹿角等坚硬材料,将一端修成尖状,另一端用手直接持握,或加柄依靠手臂部或胸部的压力来产生巨大的压强,直接作用于被加工的石核或石片上,进行剥片或修整。

影响修理特点的因素:

加工方向、位置、分布形式、刃缘形状、伸展状况、角度和疤痕形状。

(1)修理方向

修理方向是指修理时打击的方向。

有以下几类:

A、正向加工。

正向加工或修理,是指由片状坯材的腹部想背面方向打击加工方式,对于砾石或石块材料来说,则是指有较大而平坦的面向较小的面的加工。

由于石片腹面大而平坦,从石片腹面向背面以及砾石、石块较大而平坦的面较小面打击,都更为简单易行,修出的刃口也更整齐。

B、反向加工。

反向加工或修理,与正向加工正好相反,是由石片背面向腹面或砾石与石块较小的面向较大的面的修理方法。

一般是云贵高原地区旧时代时期晚期一些以零台面技术为特点的石器工业中。

C、转向加工。

转向加工或修理是指坯材的同一边,一部分为正向,另一部分为反向的修理方法。

D、错向加工。

当坯材相对的两边分别朝向两个方向,即为错向加工。

E、同向加工。

同向加工是指两刃或两刃以上石器,刃缘加工方向相同者。

F、异向加工。

两刃或两刃以上者,各刃加工方向不同。

错向加工也属于此类。

以上加工方法所出的石器虽然加工方法不同,但在同一段刃缘上,是朝向一面加工的,统称为单面加工。

G、两面加工。

两面加工是指同一刃缘朝向两个方向进行打片,在坯材的腹、背两面均留下修理疤痕的修理方式。

如100多万年前的东非奥杜威工业两面加工的砍砸器、阿舍利工业的手斧等。

H、交互加工。

交互加工是指坯材的同一边向两个方向交替打击的加工方法。

修理的刃口承“S”形。

(2)加工部位与刃缘形态

加工部位可以分为:

远端、中端、近端、左侧、右侧等。

刃缘形态可分为:

直刃、凹刃、凸刃、凹缺、锯齿、肩状、舌状、尖状等。

刃角可以划分成5级:

直:

大于85度;陡:

7185度;中等:

4670度;斜:

2545度;平:

小于25度。

(3)修理痕迹的特点

主要有加工距离、疤痕分布的状态、疤痕的形态、疤痕的大小等各项。

A、长短(加工距离)

近:

不及石器宽十分之一

远:

等于或超过石器宽三分之一

中:

两者间

B、疤痕分布状态

连续:

修理疤连续分布

断续:

修理疤断续分布

部分:

修理疤痕仅占刃缘的一部分

C、疤痕形态

普通状:

修理疤长大于宽或宽大于长,远端的形状亦无一定的规则,分布无层次结构。

叠层状:

有层次结构,距离较近,修理疤款大于长,远端较平整。

阶状:

分布有层次结构,距离中等至远,修理疤长于宽或宽大于长,远端多成阶状。

平行于亚平行:

修理疤长大于宽,呈平行或近平性状态分布。

D、修疤大小

很大:

大于20毫米

大:

1220毫米

中:

512毫米

小:

25毫米

微:

小于2毫米

(四)使用与废弃

石器生产系统是包括石器原料的采集、打片制坯、加工修理、使用一直到废弃的过程作为石器生产的操作链或系统来整体研究。

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的石器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

一、经过精心制作,形制规整的“精制品”

二、加工简单,形状不规则的“权宜工具”

原始人类生产石器的活动应该被看做一个完整的操作链或是技术系统。

这个技术链或系统在传统重视石器的打片与修理技术的基础上,还应该延伸到石器的使用直至废弃的石质工具生命史的全过程。

原始人生产石器是为了应对生产与生活的各种需求,这种活动或行为是其个体生命史与其所处社会活动或历史的重要或基本内容。

不同世代的原始人类,为了应对不同需求,生产过大量的权宜的与精致的工具。

通过这些粗糙或精美的石制品,可以追溯到无数条或间或繁的石器生产操作链。

而这些操作链所连接的则是更新世的狩猎与采集者们的生活的历史与进化的进程。

三、中国旧石器的生产

中国旧石器时代旧石器的特点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划分乎不同类型的工业类型,包括石片石器工业、砾石石器工业,石叶工业和细石器工业等。

不同工业类型有着明显的时空分布特点。

除此之外,有部分学者提出旧石器文化额南北二元结构,即北方的石片石器工业与南方的砾石石器工业。

也有些学者提出中国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器划分为石片石器、石叶、细石器与零台面石片石器等四种类型。

还有学者对中、西方旧石器工业技术模式进行系统比较,将石器技术模式分为5种,认为石器技术模式1在中国旧石器时代分布广泛,流行时代漫长,模式4与模式5仅在北方局部地区出现,而缺乏模式2与模式3.(林圣龙:

《中西方旧石器文化中技术模式的比较》,见《人类学学报》,1996年,15

(1);19)

(一)石片石器

石片石器是中国出现最早的,延续时代最长的,分布范围也最为广泛的石器工业类型。

突出特点是:

简单剥片方法生产为主,使用最基本的坯材,以中、小型居多。

1、最早的石片石器工业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现的小长梁、东谷坨等一批位于泥河湾盆地东缘的石器遗址,年代可能为距今100万年左右或更早。

马圈沟遗址的时代更要早到距今150万年或更早。

这些遗址发现的石制品可以大致说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已发现的最早的石器生产状况。

泥河湾早更新世的旧石器生产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马圈沟的发现,代表了时代最早的石器生产的特点;另一种是时代稍晚的小长梁、东谷坨等一批遗址发现的石制品,石器生产的情况已经开始复杂,在不同的遗址间出现明显的分异。

发现于1992年的马圈沟遗址已经过前后几次发掘,发现的石制品有数百件。

在出土的石制品中,包括石核、完整石片、残片与断块等。

马圈沟居民的石器原料,可能完全依靠来自遗址附近出露的基岩碎石。

石料有2/3是燧石,其余是砂岩、凝灰岩等。

从石核与石片的特点来看,他们已掌握石锤直接打击技术。

但更多的是依靠锤击法来剥取石片,第二部加工的活动则不常使用。

这些可以说明这里的居住者的石器生产过程还处于比较简单阶段,仅就地取材,选择较为合适的石材原料,打下石片就直接投入使用这样简单的步骤。

晚于马圈沟遗址数十万年的小长梁、东谷坨遗址,所留下的石制品与马圈沟没有太大区别。

但东谷坨发现的石制品在原料选择、加工技术方面略有不同。

仍然是就地取材,以当地丰富的燧石为主要原料。

以石锤直接打击方法加工石制品。

但在锤击石核中,除了常见的单台面、双台面与多台面石核外,还发现了10件“东谷坨定型石核”。

在石片中,处于剥取晚期阶段的石片占绝对优势。

更明显的不同是,这里的精制品的比例高。

总体而言,泥河湾盆地东缘晚于马圈沟遗址的石器生产,仍然还是就地取材,主要以当地丰富的燧石为石器原料。

其它岩性的原料也或多或少使用,主要受制于附近基岩的出露情况。

剥片与加工石器的方法也都以石锤直接打击法为主。

这些特点说明上述遗址具有相同的石器技术。

2、石片石器工业的发展

进入中更新世以后,石片石器的生产技术有所进步,过程也趋于复杂。

与早期相比,出现选择石料的能力增强、打片技术呈多样性发展、修理阶段投入更多的精力等变化。

上述变化在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表现尤为清楚。

其发现的石制品数以万计,石制品的原料多达40余种,但其中以脉石英为最多,差不多近90%,其次是水晶、砂岩和燧石等。

石英和水晶是来自距遗址2公里的花岗岩区的风化石英与水晶碎块。

其余的石料则是选自附近河滩砾石。

在北京猿人遗址可以看到的打片方法有砸击法、锤击法与碰砧法。

广泛使用砸击法,有大量的砸击石片和石核,成为周口店石器工业的鲜明特色。

经过修理的石器数量与比例明显增加。

修理以锤击法为主。

修理方法以正向加工为主,反向、错向和复向加工者较少。

石器可以分为刮削器、尖状器、砍砸器、石锤、雕刻器和石球等6类,其中刮削器的比例高达75%,形状都比较小,以石片坯材为主,修理成直刃、凸刃、凹刃等不同形状的刃口。

按照刃口数量或加工部位不同,还可以分为单刃、两刃、复刃和端刃等类型。

北京猿人遗址石器工业的情况说明,此时石片石器的生产技术已经明显较早期发展。

在石料的选择与应用方面,进行更多尝试,应用不同的资源。

从较远处搬运石料已经成为经常性的活动,已经可以选择不同的打片技术来应对不同性质的石料,并且更多的使用片状坯材加工出不同形态的工具,以应对多种需要。

加工方法也多种多样,少数标本的加工已经很精致。

本阶段石片石器生产的发展还表现在地方性特点的出现与增强。

例如云贵高原地区的观音洞遗址,这里的石制品的原料主要是附近较坚硬的岩块和结核,很少使用砾石。

岩性以硅质灰岩为主,约占2/3,其次为脉岩、硅质岩,还有燧石、玉髓、细砂岩等使用,但比例较少。

观音洞遗址居民剥取石片的主要方法为锤击法,有大量的锤击石核与石片,碰砧法较少,仅发现一些石片。

制作石器的坯材又高达80%以上为完整石片或断片等片状材料,加工方式也比较有特色,多数标本有两个以上的修理边;大部分刃角在75度以上,刃较钝,并且有很多刃口有多层修理痕迹;修理痕迹多深凹粗大,多不平齐。

刃缘以凸、直的为大多数,凹的较少;大部分是单向加工,少数是交互、错向、转向、或对向加工。

石器类型有刮削器、砍砸器、端刮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及凹缺刮器等,其中最多的是刮削器。

总体来看,观音洞遗址的大部分石核和石片形状不规则,仅少数石核和石片台面上有修理痕迹;在石制品中,石器所占比例相当高,在65%以上;石器形状多不规则,石器大小悬殊,最长的为长宽35厘米。

这些特点与以周口店为代表的北方地区的石器生产有比较明显的差别。

许家窑遗址几次发掘所获得的石制品数以万计。

石料主要是石英、燧石,还有火山岩及石英岩等。

劣质石英的使用,说明优质材料不是很充足。

许家窑人主要使用锤击法和砸击法两种方法剥取石片,但以锤击法为基本方法。

石核的大小相差较大,有单、多台面之分。

按形状可分为原始柱状和盘状石核两类。

修理的方法较简单,仅使用锤击法。

主要是正向加工,但反向、错向与复向加工也有使用。

以脉石英等加工的石器很粗糙,但以燧石等优质原料加工的器型规整,刃缘均匀,反映了较高的修理水平。

石器有刮削器、尖状器、石锥、雕刻器与石球等。

刮削器超过总数的一半以上,多用片状毛坯修制,加工较细致,其中短身圆头刮削器与晚期细石器中的端刮器很相似。

尖状器数量不多,均为小型。

石锥亦可看成是尖端较长的尖状器。

雕刻器数量很少,也不典型。

最具特色的是石球,数量相当多,占石器总数的36%。

形状大小不一。

3、晚期的石片工业

到晚更新世晚期,也是传统分期方案中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石片石器的发展已进入晚期,但却是其发展的高峰与多元化的时代。

在本阶段,无论是原料的选择与开发利用,还是打片技术与修理方法,都较前两个阶段更为完善,达到了整个石片石器生产发展的最高峰。

与此同时,由于原料、技术、文化传统与环境适应等多方面的因素,晚期各地石片石器生产显现出异彩纷呈的多元化特点。

晚更新世晚期的北方地区石片石器的生产出现了东、西两种不同类型。

西部是以使用燧石等硅质岩类为原料,剥取形制较为规整的小型石片为坯材,进而加工成精致的定型工具为特点;东部则是在原料采办、打制石片等阶段仍较多延续本区早期的传统,但在修理阶段展示出更多努力的石片工业。

山西峙峪遗址石器生产反映了北方西部的情况。

石器原料主要是脉石英、石英岩、硅质灰岩、石髓及火成岩等,多为砾石。

剥片技术主要为锤击法,但可能已有软锤技术;在即发主要用于石英材料。

有修理台面的痕迹存在,石核虽然不规则,但利用充分,有相当数量的石片较规整,横断面呈梯形、三角形,形近石叶。

石器种类包括边刮器、端刮器、尖状器、雕刻器、石锯等。

边刮器的数量居多,长度多在2030毫米间,修理较细致;还可以再分为单直、凹刃、凸刃、双刃等。

端刮器的数量也较多,均属于短身类型,长度近或宽大于长,修理非常仔细、刃缘规整匀称。

尖状器的数量也较多,多用小而薄的石片制作,修理细致。

雕刻器有修边、双面及角雕刻器几类。

还有石锯及斧状器,均很少见,也可视为刮削器中的特殊类型。

海城仙人洞遗址是北方东部旧石器晚期石器工业的代表。

这里发现的石制品数量非常之多,1983年的发掘经筛选者就多达万件。

原料几乎全是脉石英砾石或岩块,来源于附近的河床,打片使用锤击和砸击两种方法,砸击技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经过修理的标本数量较多,其中有的刃缘平齐,可能用指垫法(指垫法是用1只手的食指衬垫住石片,用另1只手握1石块作锤,轻轻敲击石片的某一部位使其成为宜于适用的石器)加工。

石器种类包括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砍砸器和石球等。

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多,有单、双、圆刃及拇指盖状和吻状等;尖状器有正尖和角尖两类;石球数量较多,多用脉石英砾石加工,形态上属于多面体石球。

南方旧石器晚期石片的生产情况更为复杂,但从整体来看加工技术不如北方发达。

但零台面石片或称锐棱砸击技法的出现,是南方晚期石片石器工业的创造。

这种技法的使用最早见于距今5万年左右的水城硝灰洞遗址,但其繁荣期却在晚更新世末到全更新世早期,在西南地区较大的范围都可见。

典型的发现是兴义猫猫洞等。

零台面技法是以剥取扁薄锋利的无台面石片为目的的剥片方法。

其选用的石料要求是扁平的砾石,然后通过略倾斜的砸击砾石的侧遍,或将砾石猛力摔向固定的石粘,砸下或撞击产生形态比较一致的零台面石片。

从石器生产的角度来看,本技术还是属于简单剥片的范畴,但其采用固定形状原料,获取固定形状的石片产品的技术思想则远远超出了简单剥片的水平,代表了石片石器工业生产在南方地区的新发现。

(二)砾石石器

作为中国旧石器“二元结构”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的砾石石器工业,其生产在选料及工艺步骤的安排方面都与石片工业有着明显的不同,分布的空间范围与流行的时代也与石片工业有明显的差别。

砾石石器工业主要特点是原料以砾石,直接将砾石加工成各类工具。

生产程序比石片工业更为简单。

砾石工业主要分布在南方东部的平原河谷地带,早更新世差不多与石片工业同时出现,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初甚至更晚。

湖北郧县曲远河口郧县人地点,该遗址发现石制品有200多件,其中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

石制品原料均为砾石,岩性主要是石英、其次是砂岩与灰岩,应为就地取材。

锤击法是主要的剥片手段。

经修理的石器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和大尖状器三类。

中更新世是砾石工业生产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砾石工业发现的报道已经有很多,几乎遍布南方东部的各个省区。

就已经发现的资料来说,虽然各地的砾石工业生产基本特点没有区别,但在石器工业面貌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地方特色。

这些说明不同地区的砾石石器生产细节方面也有一定的差异存在。

如与郧县人相邻的鄂西北与陕南汉中地区,这里中更新世的砾石工业十分发达。

研究较多也具有代表性的是汉中南郑的龙岗寺。

其石器主要以石英为主,其次是火山岩、石英岩。

石片和石核特征,剥片方式以锤击法为主,有使用碰砧法和砸击法。

修理方法主要是锤击法。

石球数量很多,可高达10%20%,分正石球和准石球两类。

采用片状坯材加工的刮削器等轻型工具则较少出现。

就整体而言,砾石石器的生产在早更新世到中更新世的早中期表现的较为一致,如上述已经讨论的情况。

但到中更新世末之晚更新初期,则开始出现与上述不同的发展趋势。

这一阶段的变化比较清楚的出现在湖北荆州鸡公山遗址下文化层的发现。

鸡公山遗址下文化层发现的石制品数以万计。

石制品原料均是砾石,应是来自附近的河滩。

石料岩性有石英岩、石英、砂岩等,也有少量随时使用。

剥片技术仍以锤击法为主,但技术熟练。

修理主要也是锤击法,并以单面加工为主。

石器中以砍砸器的数量最多,主要使用砾石直接加工,分单面和两面加工。

按刃缘位置还可以为分为边刃和端刃两类。

大尖状器最有特色,以整块或从中间纵向剥开的长条形砾石为毛坯,在一端单面加工出一个三棱形的锐尖。

长度在1520厘米间,形状规整,加工程序定型。

刮削器按照体积与重量可分为重型和轻型两类。

重型刮削器与本取更早阶段的发现没有区别,但轻型刮削器采用片状坯材,加工精致,数量也较多,已经成为石器组合的重要部分。

打片技术趋于熟练,出现加工程序固定、形态较为一致的大尖状器等,这些特点都反映了砾石工业生产的进步。

尤其是更多的采用片状坯材加工刮削器等轻型工具,使得砾石工业的生产逐渐与石片石器的程序靠近。

进入晚更新是早期以后,这种趋势更加显著。

以片状坯材加工的轻型工具所占比重更大,尖状器等大型尖状工具则趋于消失。

其结果是非典型砾石石器工业的出现,继而在发展成为保留着砾石工业传统的石片工业。

(三)石叶

石叶技法在旧石器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由于事业的生产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地位,以至于石叶工业一词在欧洲与西亚等地成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同义词。

在邻近的华北的东北亚、朝鲜半岛与日本等地也都有典型的石叶工业。

但中国大陆的旧石器时代却很少有石叶生产的发现。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正式发掘并发表了研究成果的典型石叶工业还只有宁夏灵武水洞沟一处。

水洞沟遗址的石器原料主要来自遗址附近的白云岩砾石,其次还有石英岩和燧石砾石,以及少量的玛瑙块。

从保留的石制品的特征来看,锤击法、砸击法、碰砧法和间接打击法等均有使用,但以锤击法为主,并广泛使用修理台面的技术。

打片有一定的程序,利用形体规整的长方形石核、盘状石核来剥取石叶及三角形石片。

在锤击石核中还出现“似柱状”和“似楔状”石核,可以剥下与细石器工业相同的产品。

石叶工业是水洞沟文化的主体。

包括大量的石叶和三角形石片和以他们为毛坯加工的石器。

石器类型包括:

尖状器、端刮器、凹缺器、各类刮削器(包括单边直刃、双边直刃和半月形)等,还有雕刻器和钻具等。

尖状器的数量较多,修理细致,采用“指垫法”,形状规整。

依形状可分为正尖与角尖两类。

还发现了尾部经过修理的类型,可能是为装柄所用。

端刮器的数量很多,可以分长身和短身,长身修理精致、疤痕平远、排列整齐、刃口匀称。

各类边刮器修理仔细,形状规整,显然与毛坯的形状有关。

还有相当多的石叶断水洞沟遗址石器生产与传统的石片工业有明显区别。

表现在打片之前,增加预制石核与修理台面的工序,以此剥取形制规整的石叶及三角形石片。

修理技术也有所发展,采用“指垫法”等进步技术,利用坯材的形状特点,加工出不同类型的工具。

其工艺过程较石片工业明显复杂。

(四)细石器

细石器的生产是旧石器技术的第五种模式,主要流行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及至新石器时代早期。

这种技法在华北地区出现较早,分布的范围广泛,主要集中分布在晋南区、翼西北区、翼东北区及鲁西南与苏北区。

其中晋西南与翼西北区的发现丰富。

晋南及邻近地区是细石器出现最早,细石器技法多样化的区域。

该区域襄汾丁家沟与沁水下川等地的发现,时代早到距今2万年以上。

延续时代长,如薛关等遗址的时代已临近更新世结束之时,细石器文化仍然十分繁荣。

下川附近发现的丰富的细石器遗存,可以说明本区细石器的生产情况。

其加工细石器的原料主要是优质的黑燧石,其他原料如水晶、脉石英、石英岩等均很少使用。

石核分为锥状、楔状、柱状、漏斗状等多种。

适合的台面和形体都经过细致的修理。

锥状石核最多,又分为整锥状和半锥状两种。

细石叶和石叶的数量很多,其特点是长而薄,台面很小,背面有长远的石片疤,其横断面呈三角形或梯形,均应是间接打制的产品。

修理方法也明显进步,主要采用间接打击法,修制出各类精美产品。

其中端刮器的数量最多,分为长身、短身和两端3式,以短身形的数量最多。

刮削器数量也较多,可分为凹刃、直刃、圆刃等几式。

琢背小刀也有一定数量,是将石片的一侧修理成钝厚面,为了便于手握或镶嵌为复合工具。

尖状器加工精致,有两面加工尖状器、扁底三棱尖状器、三棱小尖状器等。

从上述可看出,下川地区细石器生产的发展与复杂化。

另外还有可以见到石片于石叶生产操作链同细石器的生产并存。

修理技术也达到很高水平,可以修制出上述各类精致的石制品。

薛关的发现反映了本区较晚阶段细石器的生产。

薛关石器的石料来源也是附近阶地砾石,岩性以燧石为主,石英岩次之,还有少量的角页岩。

间接法用以制作细石器;锤击法制作大型石器。

修理技术精堪,精致的品类丰富,其中刮削器数量最多,占整个石器组合的半数以上。

其次是尖状器、边刮器、雕刻器等,这里出现的细石器生产工艺和产品都与下川地区相近,应属于同一技术传统。

与晋南情况有明显区别的是翼西北泥河湾盆地的细石器生产。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泥河湾盆地一直是华北细石器发现与研究的重要地区之一。

早期发现的是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