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6742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docx

五年级发现与探索上册教案1

五年级研究教案

本学期教学总目标:

本课程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

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

1.激发学生观察生活、发现与探究问题的兴趣

2.初步学会观察与发现的基本方法,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形成尊重科学的意识和认真实践、努力钻研的态度

4.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5.教材总目标:

修订后的教材内容以学生实验为主体。

教材通过科学小实验(兼顾课题研究、动手实践、思维训练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初步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和基本的实践能力;学生通过亲自实验研究,转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具备初步的创新思维,逐步形成科学的思想和态度,在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升华,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还原>>

1轮子的作用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轮子的作用”的课题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轮子”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学习态度。

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轮子”的三个作用的一些科学道理,并学习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的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

使学生了解轮子的三种主要作用。

教学难点是实验二和实验三,轮子组合后的变速作用和改变方向的作用。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获得解决。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导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轮子的作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圆杆形铅笔2支、捆书用绳子1根、硬皮书一本、硬板纸一块、胶水、学生用剪刀等。

②关于“轮子的作用”的各项实验,教师要动手试一试,以便取得经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

尽可能制作实验二、实验三的教具和演示课件。

③教育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④有条件可在课前将学生描画的图形印制好,这样既可节约教学时间,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自己制作的实验器材,进行三项实验,观察和研究轮子的作用。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

实验一

是通过“拉书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一---省力的道理。

实验二

是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二---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的转速加快或减慢的原因。

首先要组织实验器材的制作,然后要指导实验的方法。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注意使学生明白严格按实验操作程序,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实验三

是通过实验研究轮子作用之三---轮子组合后,可以使从动轮改变转动方向。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细心做好各实验小组的组织工作,使更多同学进行实验操作。

强调几个同学要互相配合进行,要多做几次,体会从动轮轮子方向的改变。

才能达到满意的实验效果。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四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

第二段内容是第一个实验的结论,轮子可以省力:

第三段内容是第二个实验的结论,用组合后的轮子可以改变从动轮的转速;第四段内容是第三个实验的结论,用组合后的轮子可以改变从动轮的转动方向。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办法实施教学活动。

关于学生的体会,要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收获。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其生产中实用事例。

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提示同学:

要采用本课实验中的结论进行研究。

第一个例题关键是连续两次转动方向的改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通过课件演示,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理解这一事例的目的。

第二个例题关键是加了链条使从动轮不改变转动方向,而提高了速度,对于链条的传动不做过多的解释。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四、背景资料

轮子的重要作用可以使我们移动物体时更省力。

轮子可以安装到任何要移动的物体上。

轮子大约是在六千年前被发明的,制作轮子的材料有很多种,像木材、塑料、金属或橡胶都是制作轮子的材料。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钢珠“变”乒乓球

一、目的要求

1.通过“钢珠变乒乓球”的实验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了解科学、掌握科学、尊重科学的信心。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拓宽自身的科学知识,努力提高科学学习与研究方法的水平。

2.通过活动,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探究其中原因的意愿。

3.通过活动,初步了解密度与浮力的相关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理解什么叫“同体积”。

2.通过敲击盆边、震动沙粒、使盆中的沙子“流动”,出现:

①同体积的钢珠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钢珠重,当拍动盆边、使盆中的沙子产生运动时,钢珠就沉入沙中。

②同体积的乒乓球与同体积的沙子相比较,乒乓球轻,当拍动盆边使盆中沙子产生运动时,乒乓球旁边的沙子会沉入乒乓球底部,乒乓球就慢慢的浮出沙面。

三、指导策略

1.前言中的魔术,读者可在课前在沙盆中埋入一个乒乓球,当众把一个钢珠放在沙子上,盖上一块黑布,用两手拍动盆边,打开黑布,钢珠不见了,盆中出现一个白色的乒乓球。

使“魔术”“变”得逼真,增强魔术的真实感觉,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渴望解密魔术的真相。

2.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一定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乒乓球上浮于沙子表面的全过程,让学生通过几点提示初步认识到密度与沙子浮力的作用。

但密度及浮力的概念暂不向学生提及,待将来用物理课中的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

四、参考资料

1.这个科学游戏,是密度与浮力的实验。

固体的沙子也会产生浮力,但沙子的流动性不像液体那么好,因此需敲打盆边,帮助固体的沙子流动。

由于钢珠的密度大于沙子,沙子的密度又大于乒乓球,因此密度高的钢珠会沉入沙子中,密度小的乒乓球会浮上来。

2.流沙形成的原理

流沙是大自然所设计出的最巧妙机关,它可能藏在河滨海岸甚至邻家后院,静静地等待人们靠近,让人进退两难。

在公元1692年时,牙买加的罗伊尔港口就曾发生过因地震导致土壤液化而形成流沙,最后造成三分之一的城市消失、两千人丧生的惨剧。

看似平静的英国北部海、美丽而危险的阿拉斯加峡湾等地也曾发生过流沙陷人的故事。

但是,大多数人往往都没见过流沙,更没有亲眼目睹别人掉进流沙或者亲身经历过。

人们对于流沙的印象主要基于各种影片,在电影塑造的场景中,流沙是一个能把人吸入无底洞的大怪物。

一旦人们深陷其中,往往不能自拔,同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受困者顷刻间被沙子吞噬。

3.逃脱流沙的方法还是有的,那就是受困者要轻柔地移动两脚,让水和沙尽量参入挤出来的真空区域,这样就能缓解受困者身体所受的压力,同时让沙子慢慢变得松散。

受困者还要努力让四肢尽量分开,因为只有身体接触沙子的表面积越大,得到的浮力就会越大。

只要受困者有足够的耐心、动作足够轻缓,就能慢慢地脱困。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钢珠“变”乒乓球这一科学游戏,一定要引导学生亲身感受钢球下沉。

3 保护鸡蛋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保护鸡蛋”的学习探究活动,引起学生对物体受力方面知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在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不畏艰难、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防振及包装设计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流程:

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动手实践成果检验交流学习

2.在活动中培养及增强学生的设计能力、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三、指导策略

1.指导学生学习并议论

▲第11页中的1.设计实验方案中的

①实验要求:

          试验计划内容

②设计实验:

   

      

 思考问题

③小组合作:

▲制作实验装置的要求中的①②③

▲动手实验,验证成果中的①②,及查验表格中的每个细节。

2.若从二楼窗口(或平台)往下扔“实验装置”,一定要注意安全,要求伸出双臂让“装置”自由落下。

上身不准探出窗外,这一要求列入竞赛规则中,违规者将不计成绩。

以保证安全!

3.“探索延伸”栏目组,“摔不破的鸡蛋”

“摔不破的鸡蛋”活动,可在院子里进行,因此,组织工作非常重要。

本节课的两个活动,活泼、有趣,但要安排周密,有序地进行。

四、参考资料

“鸡蛋扔向布屏后为什么不破?

因为鸡蛋扔向“布屏”后,鸡蛋与“布屏”撞击的作用时间较长,使鸡蛋与布屏之间的冲击力大大减小,加之“布屏”起着缓冲作用,因而鸡蛋不会打破。

这是“物体碰撞时间对物体受力的影响”的实验,

建议:

该答案不向学生解释,待通过将来“力学”的学习,用所学知识去解释。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本节课的两个活动,活泼、有趣,但要安排周密,有序地进行。

4金鱼“游”进鱼缸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金鱼‘游’进鱼缸”课题的制作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

2.通过实验及制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参与科学实验的能

力。

3.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

进而学习解释一些生活中与其相关的常见现象。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演示学具,了解人的眼睛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科学道理。

教学难点是实验学具的制作。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教师演示教具,让学生观察,引起好奇心,提出“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的问题导入新课。

还可以提出(或者展示实物、图片)一些有关事例,如:

霓虹灯为什么会动起来?

电影是怎么回事等?

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为下边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金鱼为什么会进入鱼缸里”,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好活动器材。

两段粗铁丝,每段长25---30厘米,并弯好钩(如图5),教师准备时要注意安全。

2张10×20厘米白卡纸,彩色笔、直尺、铅笔、双面胶带等学用品。

②教师要在课前做好示范教具。

③有条件的可以将图样复印好,使教学活动即节约时间,又能提高活动质量。

(复印时可以再放大一些)

④要认真进行活动的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通过“金鱼游进鱼缸”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进而了解其中的一些科学道理,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器材制作

按照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完成制作活动。

教师要注意两点,做好指导工作。

一是金鱼与鱼缸画的位置很重要,位置不对的话金鱼只能一部分进入鱼缸了。

要指导学生研究后再画。

二是铁丝的位置要放在白卡纸的正中央,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效果。

因为每组只制作2个学具,所以教师要指导小组学生做好分工合作的安排。

实验

是通过搓动学具观察“金鱼游进鱼缸”的实验,研究人的眼睛在看东西时存在视觉暂留现象。

这个实验要让每个学生都做几遍,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新知。

指导好小资料的学习,让学生有些理解就可以了,不需要背下原文。

(4)探索发现

共两段内容:

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实验的结论。

第二段内容是人的视觉暂留现象是有时间限制的,让学生从自己实验中去体会和理解,是可以达到好的效果的。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用本课实验所得到的结论研究两个事例。

建议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可能的话笫一个事例让学生演示一下,效果更好。

2.应注意的问题

(1)要用启发式教学,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组织好制作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对于实验,教师课前要反复演练,以达到较好的演示效果。

(3)要注意安全教育。

四、背景资料

(1)视觉暂留现象

视觉暂留现象,就是人对连续影像的记忆,每一个画面约可停留1/24秒在脑中,当上一张画面的影像尚未消失,而下一张连续动作的影像又进来,二张之间动作的差异又很小时,就产生动的感觉。

(2)电影的发明:

根据人的眼晴有视觉暂留现象的特点,经过很多人的不断探索实验,终于发明了电影。

1894年,美国发明家汤姆斯·爱迪生把他的“活动视镜”公诸于世,这种“电影视镜”形状像一只大钱柜,上面装有放大镜,一次只能一人观看。

法国里昂的青年实业家路易·卢尔埃尔又对“电影视镜”进行了改造,于1895年制成“活动电影镜”,并于当年12月28日在法国巴黎公开放映了投在白色幕布上的电影。

这一天就被世界各国电影界公认为电影时代的开始。

这前后用时六十余年。

(3)小电影:

射门(图纸可放大),给学生演示会收到好的效果。

制作:

将图纸描画下来,然后剪下图纸并按实线将一幅幅画剪下。

按1、2、3……8的顺序粘成一小本画册,粘时注意先要整理齐。

实验操作:

左手拿小画册,用拇指让这本书一页页的迅速翻开,注意从后往前翻。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探索延伸部分的笫一个事例让学生演示一下,效果更好。

5水滴放大镜

一、教学目的

1.通过用水滴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实验活动,引起学生对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研究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增强学生对实践探究方面的科学体验和对观事物的变化及变化规律的正确认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认真观察和动手动脑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水滴呈水珠状时,它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

二、重点和难点

1.本课内容的重点是研究水滴的放大作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两个对比实验的操作与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水滴的放大作用。

2.在实验探索活动中也许有些学生会对水滴放大镜的原理发生兴趣,教师在课上适时可以进行简单的介绍,这样便于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水滴能够放大物体的规律。

3.只做好实验器材对于个别学生会有一定的难度,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一张打有孔的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验。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1.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基于学生的兴趣,从实际生活中提炼素材,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师在讲解本课内容时,一定按照各栏目的步骤让学生充分动手动脑悟出规律后再进行总结,以此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规律的兴趣,从而拉近生活与科技的距离。

2.“探索活动”为本课书的主题,也是学生进行课堂活动的主要过程。

它有活动准备、活动设计和活动过程三部分。

活动准备,建议按小组准备实验器材。

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学生通过用打有小孔的卡片纸和水滴制成的水滴放大镜来研究它的放大作用。

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分组,再按教材上的步骤做两个对比实验。

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

(1)在制作水滴放大镜时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滴管时一定要将1~2滴水滴卡片的小孔上,注意小孔呈现的是一颗水珠。

(2)实验过程时,引导学生透过小孔仔细观察字体是否发生变化并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水滴的放大作用。

3.教学时,建议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活动,最好每组成员都有分工,有利于合作意识的形成。

布置实验准备时,提示学生安全使用剪刀。

4.在“思考问题”这个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谈谈通过以上两个对比实验所观察到的现象或规律,然后教师引导、总结得出:

实验一:

通过实验,观察到了

(1)卡片上的文字变大了。

(2)水滴的外形是呈水珠状的,对文字有放大作用,因为水珠中间厚、边缘薄、能使光线会聚;

实验二:

透过水平面观察文字,看到图书上的文字大小没有变化。

5.教材中的“探索延伸”是举一反三的内容,本课教材引导学生通过以上实验活动,思考:

(1)“如果将两个同样的物体(如橡皮)分别放入装有水的方杯和圆杯中,从侧面观察两个杯中的物体,会发生什么现象,能解释原因吗?

(2)“从圆形鱼缸的外面平视观察鱼的大小,会发生什么现象,能解释原因吗?

探索这两个环节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最后全班进行交流。

最好用刚学的规律进行实验加以验证,验证的结果是:

(1)物体在方杯时没有多大的变化,而在圆杯时看起来比实际要大一些,原因是装有水的圆杯和凸透镜一样都会使光线汇聚能够放大图像。

(2)从圆形鱼缸的外面平视观察鱼比原来的鱼变大了,原因是圆形鱼缸会使光线会聚能够放大图像,所以看起来比原来大了。

四、背景资料

1.水滴放大镜的原理:

放大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它中间厚,边缘薄,能使光线会聚。

水珠是圆的,在小洞上变成了一个简单的凸透镜,所以放大了书上的图像。

2.小知识: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某些光学装置能够“放大”物体。

凸透镜——有的时候人们把它称谓“放大镜”——能够聚焦太阳光,也能让你看到放大后的物体,这是因为凸透镜能够把光线偏折。

你通过凸透镜看到的其实是一种虚像。

当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的时候,会不自觉地认为他们仍然是沿笔直的路线传播。

结果,物体看上去比原来的大。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一张打有孔的卡片,这样有利于学生顺利进行动手动脑的实验。

6潜艇的沉与浮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模拟潜艇上浮和下沉原理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实验,激发学生对浮力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

使学生初步了解物体上浮和下沉的原理,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学习科学实验方法。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了解浮力应用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重点是围绕“要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潜艇上浮与下沉的基本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推导出其它物体上浮下沉的道理”这一主题开展的,教师要把握好这一要素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浮力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在做第二个实验上略有难度,教师要及时帮助和指导学生。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本课设计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让学生体验物体在水中的浮力。

第二个实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和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出潜艇能够上浮和下沉的道理。

第二个实验目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浮力的存在,并通过活动让学生发现,浮力大小是可变的。

第二个实验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实验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动手实验的乐趣,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要进行安全教育。

四、背景资料

潜艇的体积不变,浸没水中受到的浮力是一定的。

它的浮沉是靠调节水舱中的水量,从而改变自重来实现的。

潜艇是利用置换的原理在水里沉浮。

在水面上时,潜艇和普通轮船的航行方式一样。

不过,潜艇的船身内有特制的水舱,能够装水或空气来改变潜艇的重量。

如果你拿一个装满空气的瓶子放在水面上漂浮,然后逐渐让水进入瓶子里,就会明白潜艇是怎么运作的。

水潜艇准备潜水时,水舱会流进大量海水,使潜艇的重量比它所排开的海水重,所以潜艇能够潜入水里。

当潜艇要回到水面上时,压缩的空气会被送入水舱,同时把海水挤出去,这时候,潜艇的重量比它所排开的海水轻,所以潜艇又会浮到水面上。

本节课需要完善的地方:

教师要把握好主题开展活动,激发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和对浮力方面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

7平面图形的拼接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常见事物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喜欢研究问题的科学态度。

2.通过实验活动,学习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3.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知道平面图形的拼接的一些知识和科学道理。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实验方法。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由插图和一段话直接切入主题,教师在引入新课时最好出示范图让学生欣赏,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为下面活动打下基础。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

探索“平面图形的拼接问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应该对课题予以解析。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课前教师要按小组为学生准备活动器材:

各种颜色的硬卡纸、白薄纸、剪刀等学用品。

②认识正三边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四种图形。

③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是通过制作实验器材并进行拼接实验研究平面图形的拼接的规律,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对于拼接的两点要求,要让学生认真理解,为下面实验打下基础。

活动过程:

制作实验器材。

强调小组内分工合作,使用组内共有图形卡,进行共同实验。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拼接正四边形,是比较容易完成的。

教师要把握住两点:

①学习好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

这就是:

实验、观察、结论三步法。

②熟悉并掌握拼接要求:

既不留下一丝空白,又不互相重叠。

实验二

拼接正三边形,学生可以自主去完成。

教师要把握住“实验一”形成的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实验、观察、结论的三步法。

指导学生有序完成。

这一段教材还有承上启下作用。

“思考问题”提出一个猜想:

“是不是正五边形、正六边形都能按要求拼接?

”以此引动学生新一轮的实验研究。

实验三

验证猜想,研究上边提出的猜想,指导学生按拼接实验的操作方法有序完成。

本段教材又为“探索发现”段的学习设下伏笔。

教师要注意这一点。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三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

第二段引出公式,回答了“实验三”的问题。

对这个公式的教学,教师可以直接给出。

第三段是使用公式的验证活动,让学生亲自对各种正多边形的拼接进行验证。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研究拼接实用事例,也是问题研究的提升,建议用小组讨论方式进行教学活动。

启发学生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研究。

2.应注意的问题

用启发式教学,注意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四、背景资料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喜欢用装饰用的花砖来铺设地面,这在数学里是一门学问,叫做平面花砖铺设问题,也叫做镶嵌图案问题,即采用单一闭合图形拼合在一起来覆盖一个平面。

8会唱歌的玻璃杯

一、目的要求

1.通过“会唱歌的玻璃杯”的实验学习活动,引起学生对物理知识方面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了解参与科技活动,要有学习、钻研、尝试的科学态度。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做小实验的能力和简单地分析能力。

3.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一些简单的“敲击探听”方面的知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通过调整杯中水量,用筷子敲击玻璃杯,研究声音高低的变化规律。

(若把被中的水换成米或砂子结果是否一样?

2.通过亲自实践:

让玻璃杯发出的声音是由低音到高音,杯中装水的顺序应是怎样的?

并学会用“图示法”画出实验结果。

三、指导策略及基本答案

1.试验三,由老师进行演示实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