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173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填空Word格式.docx

三、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汉武帝集权:

①建立中朝②设置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

③实行()—解决了诸侯国问题。

2、唐朝三省六部制:

(1)结构:

①三省——()省(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封驳审议)

②六部——()

(2)作用:

();

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分割相权、与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

(1)措施:

①在中央,实行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实行更戍法,“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在地方,实行“强干弱支”,调地方精兵强将充任中央禁军。

②在中央,把相权一分为三(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

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的办公机构,用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

在地方,设通判,派文官任地方长官。

③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运到中央,使地方失去割据的财政基础。

(2)影响:

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4元朝:

中央:

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即()省。

地方:

中国()的开端是:

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5、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

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中央。

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发展

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明朝:

废除()合而为一,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

设立内阁: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设内阁。

仅备顾问,不参与决策。

2、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

①时间:

雍正年间

②原因:

③职权:

跪奏笔录。

军国大政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

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3、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

4、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君主专制,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容易出现暴政。

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败。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造成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

第二单元()制度

希腊民主

一、背景

1、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多山、多港、多岛的地理环境

②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古代历史条件下,民主政治的前提);

③多山、多港、多岛的环境促成希腊商品经济发达和海外活动频繁,使希腊人较早接受平等、民主观念。

2、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民主政治演变过程

()初()改革——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雅典民主的奠基阶段(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等级)

()末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用地域部落取代血缘部落、陶片放逐法)

()伯里克利——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成年男性几乎可以担任一切官职,工资制,观剧津贴)

2、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点:

()3、体现:

(雅典民主政治机构的组成)

①公民大会:

②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③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关。

最大限度保持公正,避免行贿舞弊现象的发生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影响

1、积极意义:

(1)()

(2)()。

(3)()

(4)()

2、局限性:

(1)直接民主泛滥,造成腐败和动乱的隐患

(2)仅限“成年男性公民”,努力、外邦人、妇女没有权利。

(3)是小国寡民的产物,无法适应奴隶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

罗马法

一、罗马法的演变

1、成文法——()BC.5C中期

意义:

①()

②()

2、BC.3C公民法到万民法,万民法为罗马帝国范围内的国际法。

3、AD.6C查士丁尼法典即《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

二、罗马法的影响:

1、欧洲第一步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2、成为维系罗马统治的有效工具,保护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了社会矛盾。

3、()。

4、近代资产阶级根据罗马法中的思想制定资产阶级法律,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三、今天继承的罗马法法律制度、原则:

①()制度②()③()等原则

 

第三单元()的建立

英国君主立宪制

一、()的确立

1、():

1689年议会颁布——立法权向议会转移

意义:

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②“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英国社会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行政权向责任内阁转移

①“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

②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首相由多数党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

二、责任内阁制特点

①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②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名义上是对()负责,实际上是对()负责。

三、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①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以()为核心;

②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元首,扮演仪式性的角色;

③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名义上是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

④()行使行政权,首相是最高行政首长,首相由议会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⑤整个政治制度以()民主为基础。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背景:

松散的联邦制

二、美国1787年宪法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①联邦制原则:

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即中央政府),同时让各州保留了较大的自主权

②分权制衡原则:

()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③民主原则:

()和()由民选产生。

保证政府代表广泛民意,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2、美国政体为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结构形式为()制

3、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点:

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实行资产阶级政党政治。

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

不同点:

项目

美国总统制共和制

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有无任期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是谁

政府如何产生

政府与议会关系

国家的权力中心是谁

法、德

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875年):

-----确立法国政体为()制共和国

内容:

①立法权归参议院和众议院两院行使。

②行政权归内阁和总统。

总统由国民议会选出;

任期()年,可连选连任;

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征得参院同意可解散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和内阁部长共同向议会负责。

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德国政体为君主立宪制

①国家元首是“皇帝”,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②首相:

作为政府首脑,由皇帝任命,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

③联邦议会和帝国国会是立法机构,行使立法权。

权力较小,帝国国会对政府没有任何行政监督权,只参与制定法律和预算的权力;

特点:

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三、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

都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体现分权、制衡原则。

德国君主立宪制

法国共和制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的任期

政府首脑

政府产生方式

第四单元()

中国近代史:

()时期(1840—1919年)、()时期(1919—1949.9)

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华史实

1、第一次鸦片战争

⑴原因:

根本原因是:

英国要打开中国的市场

直接原因是:

中国的禁烟运动

⑵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⑶结果:

签订中英()①中国被迫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

②割让()给英国;

③允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此外通过条约附件,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⑷影响:

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中国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

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⑵战争:

1856---1860年;

英法联合发动;

1860年,列强攻入北京城并洗劫烧毁圆明园。

签订了()和()。

①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

②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

③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

④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①中国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清政府的权力结构发生变化,设总理衙门、总税务司、同文馆;

③旨在推动王朝中兴的洋务运动兴起;

3、甲午中日战争

根本原因:

日本蓄谋已久(大陆政策)。

导火线:

朝鲜东学党起义。

1894----1895年,丰岛海战标志战争爆发。

签订了《马关条约》:

①()②();

③();

④();

①、《马关条约》的危害:

②、(

③、()

④、甲午战败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⑤、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帝国主义要瓜分中国。

直接原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导火线

1900----1901年

签订了()

二、太平天国运动

1、根本原因:

民族矛盾激化下()的产物

2、简要过程:

①兴起-------()年金田起义②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③全盛-------北伐和西征,至1856年,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政权:

颁布()④转折--------天京事变,由盛转衰⑤挽救危局-------提拔陈玉成和李秀成;

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⑥失败------1864年天京陷落

3、对两个方案的认识:

《田朝田亩制度》:

①革命性--------()。

②空想性-------()。

③落后性-------().

《资政新篇》:

①进步性-----()。

②空想性-----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缺少必要的社会条件

4、传统的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作用:

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政治基础;

提出了具有资义性质的改革方案《资政新篇》。

局限性:

农民阶级与落后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相联系,在思想上受皇权思想、等级思想影响,在组织上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在政治上走不出封建制度的窠臼。

他们是以封建手段反封建制度。

因此,传统的农民起义最终失败,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四、辛亥革命

1主要过程

⑴1894年()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

⑵发展:

①成立政党:

1905年()在东京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

机关刊物()

②提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民族主义”指推翻清政府,没有明确反帝;

“民权主义”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③()年()月10日,武昌起义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

各省相应,清统治瓦解。

()年,中华民国成立,颁布《临时约法》-------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⑷失败: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就任临时大总统

2、评价:

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

但是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没改变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

五、五四运动

1、导火线:

2、爆发:

()年5月4日,北京。

3、高潮:

上海的“三罢”斗争。

4、口号: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5、结果:

初步胜利。

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6、五四运动的意义

(2)()

第五单元()革命

一、《共产党宣言》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年()的发表

《共产党宣言》内容:

①()。

②()。

③()。

④()。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

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

开始指导工人运动;

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巴黎公社

1、巴黎公社的建立:

经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意义: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

4、经验教训:

(1)成功地建立无产阶级政权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一蹴而就。

(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在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

(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俄国十月革命

1、经过:

(1)1917年()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

(2)1917年4月列宁发表(),指出俄国的形势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改革,并提出退出战争。

(3)1917年11月6日彼德格勒的武装工人、士兵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取得了起义的胜利

(4)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组成人民委员会,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1)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2)使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起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3)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

马列主义的传播;

(3)组织基础:

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

()年7月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

3、中共“二大”:

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中共“三大”,确立了()的方针。

(二)北伐与国民大革命

1、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1926年7月北伐

失败:

1927年蒋发动“四一二”政变,汪发动“七一五”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15----1937、7、7)

1、中共探索出中国革命道路----()

⑴1927年()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⑵1927()清算了陈独秀右倾错误,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为革命指明了方向。

⑶1927年9月()爆发。

1927年10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创立()革命根据地,形成“工农武装割据”

2、1931年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上升1935年华北事变——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红军长征

②()

⑵经过:

1934年10月开始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党和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8月1日发表《八一宣言》,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4、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蒋介石等人。

为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基础。

(四)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卢沟桥事变-----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标志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

3、国共抗日:

⑴在防御阶段:

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组织三次大会战:

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中共开辟敌后战场。

⑵在相持阶段:

①国民党由抗日趋向反共,制造了皖南事变。

②中共:

从抗战的大局出发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保证;

敌后战场成主战场,多次粉碎日本“扫荡”。

4、胜利:

1945年-月--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5、意义:

6、抗战胜利的原因:

(五)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10)

1、两种命运:

中共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

国民党独裁内战方针:

1945年5月国民党六大确立

2、中共为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1)重庆谈判:

1945年10月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确立了和平建国的方针。

(2)1946年1月10日在重庆举行政治协商会议,否定了国民党的内战独裁方针。

3、人民解放战争(1946—1949)

①1946、6月,蒋介石调集重兵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规模的内战爆发。

中共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②战略反攻: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③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取得()三大战役的胜利。

④国共谈判:

李宗仁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⑤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4、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意义:

③()

④()

第六单元中国()与祖国统一

中国现代史: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10—1956年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1956—1966年);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12—今)。

1、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1、新中国成立

⑴、筹备会议------政协第一次会议:

①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

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③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形成

⑵、新中国成立意义: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

2、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⑴、主要内容:

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⑵、意义: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⑴确立:

1954年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⑶曲折: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人大制度建设趋于停顿。

文革”期间,人大制度遭到破坏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⑵指导思想: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⑶主要形式:

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6、中国民主政治的三大特色:

(1)()

(2)()(3)()

二、“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文革”期间,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坏。

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了宪法,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四、“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略)

第七单元复杂多变的()

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

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60、70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第三世界兴起、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冲击两极格局,促世界格局多极化------90年代,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以及美苏“()”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

1、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的原因

(1)();

2、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政治上:

①杜鲁门主义(内容:

反苏反共)出台,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②1948年,柏林危机成为美苏“冷战”的第一高潮。

(2)经济上:

①马歇尔计划(又叫“欧洲复兴计划”)出笼,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增强西欧遏制苏联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