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17488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7.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docx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标准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

1.0.1综合布线系统(GCS)应是开放式结构,应能支持及多种计算机数据系统,还应能支持会议电视、监视电视等系统的需要。

设计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星型拓扑结构,该结构下的每个分支子系统都是相对独立的单元,对每个分支单元系统改动都不影响其他子系统。

只要改变结点连接就可使网络的星型、总线、环型等各种类型网络间进行转换。

综合布线系统应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并应能支持当前普遍采用的各种局部网络及计算机系统:

主要有RS-232-C(同步/异步),星型网(Star)局域/广域网(LAN/WAN)王安网(WangOIS/VS)令牌网(TokenRing)以太网(Ethernet)光缆分布数据接口(FDDI)等。

1.0.2本规参考ISO/IEC11801《客户建筑物电缆通用敷设要求》国际标准的规定,将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分为六个子系统:

1.工作区子系统

2.配线(水平)子系统

3.干线(垂直)子系统

4.设备间子系统

5.管理子系统

6.建筑群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线(软线)组成,它包括装配软线、连接器和连接所需的扩展软线,并在终端设备和输入/输出(I/O)之间搭接。

相当于配线系统中连接话机的用户线及话机终端部分。

在智能楼布线系统中工作区用术语服务区(coveragearea)替代,通常服务区大于工作区。

配线子系统,它将干线子系统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相当于配线系统中配线电缆或连接到用户出线盒的用户线部分。

干线子系统,它提供建筑物的干线电缆的路由。

该子系统由不县电缆组成,或者由电缆和光滥以及将此干线连接到相关的支撑硬件组合而成。

相当于配线系统中干线电缆。

设备间子系统把中继线交叉连接处和布线交叉连接处连接到功用系统设备上。

由设备中的电缆、连接器和相关支撑硬件组成,它把功用系统设备的各种不同设备互连起来。

相当于配线系统中的站配线设备及电缆、导线连接部分。

管理子系统由交连、互连和输入/输出(I/O)组成,为连接其它子系统提供连接手段。

相当于配系统中每层配线箱或分线盒部分。

建筑群子系统由一个建筑物中的电缆延伸到建筑群的另外一些建设物中的通信设备和装置上,它提供楼群之间通信设施所需的硬件。

其中有电缆、光缆和防止电缆的浪涌电压进入建筑物的电气保护设备。

相当于配线重点电缆保护箱及各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电缆。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结构如图1.02-1所示:

综合布线系统示意图如图1.0.2-2所示:

 

1.0.3智能建筑与智能建筑园区的工程设计,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型级的综合布线系统,宜符合下列要求:

1、基本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低的场合,用铜芯对绞电缆组网。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

1.每个工作区有一个信息插座;

2.每个工作区的配丝电缆为1条4对绞电缆;

3.采用夹接式交接硬件;

4.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有2对对绞线。

2、增强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中等配置标准的场合,用铜芯对较电缆组网。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

1.每个工作区有二个或以上信息插座;

2.每个工作区的配线电缆为2条4对对绞电缆;

3.采用增值接式或插接交接硬件;

4.每个工作区的干线电缆至少由对对绞线。

3、综合型,适用于综合布线系统中配置标准较高的场合,用光缆和铜芯对绞电缆混合组网。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配置应在基本型和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所有基本型、增强型、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都支持话音/数据等系统,能随工程的需要转向更高功能的布线系统。

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支持话音/数据服务所采用的方式,②在移动和重新布局时实施线路管理的灵活性。

基本型综合布线系统大多数能支持话音/数据,其特点为:

1、是一种富有价格竞争力的综合布线方案,能支持所有话音和数据的应用;

2、应用于话音、话音/数据或高速数据;

3、便于技术人员管理;

4、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复的过渡保护;

5、能支持多种计算机系统数据的传输。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不仅具有增强功能,而且还可提供发展余地。

它支持话音和数据应用,并可按需要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

增强型综合布线系统特点:

1、每个工作区有二个信息插座,不仅激动灵活,而且功能齐全;

2、任何一个信息插座都可提供话音和高速数据应用;

3、可统一色标,按需要可利用端子板进行管理;

4、是一个能为多个数据设备创作部门环境能够服务的经济有效的综合布线方案;

5、采用气体放电管式过压保护和能够自复的过流保护;

综合型综合布线系统的主要特点是引入光缆,可适用于规模较大的智能大楼,其余特点与基本型或增强型机同。

条文中对绞电缆系指具有特殊交叉方式及材料结构能够传输高速率数字信号的电缆,非一般市话电缆。

条文中夹接式交接硬件系统系指夹接、绕接固定连接的交接设备。

插接式交接硬件系指用插头、插座连接的交接设备。

1.0.4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系统的传输速率要求,并应选用相应等级的缆线和传输设备。

计算机系统传输速率要求见表1.0.4所示

表1.0.4传输速率要求

 

规程

传输速率要求(bit/s)

RS-232

≤20K

DCP

100K

StarLANI

1M

IBM3270

1M-10M

4MtokenRing

4M

10BASE-T

10M

16MTokenRing

16M

TP-PMD/CDDI

100M

100BASE-T

100M

ATM

155M/622M

1.0.5综合布线系统应能满足所支持的、数据、电视系统的传输标准要求。

1.0.6综合布线系统的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应符合表1.0.6所列的规定:

表1.0.6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表

注:

1、100m距离包括连接软线/跳线、工作区和设备区接线在的10m允许总长度,链路的技术条件按90m水平电缆,7.5m长的连接电缆及同类的3个连接器来考虑,如果采用综合性的工作和设备区电缆附加总长度不大于7.5m,则此类用途是有效的。

2、3000m是国际标准围规定的极限,不是介质极限。

3、关于距离大于水平电缆子系统中的长度为100m对绞电缆,应协商可行的应用标准。

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限值采用ISO/IEC11801:

1995(E)国际标准,该标准着眼于各式计算机网络的要求。

当综合布线系统应用于公用网或公用数据通信等其他用途时,应按照相关的标准要求进行设计。

在表中规定100Ω和150Ω两种规格,是根据YD/T838.1~4-1996<数字通信用对绞/星绞对称电缆>通信行业标准制订的。

我国规定不生产120Ω的产品,但考虑到已建和在建的工程已采用了国外引进120Ω的产品,施工验收时可参考相关标准妥善解决,新建工程不允许再采用120Ω的产品。

1.0.7综合布线系统的组网和各段缆线的长度限值应符合图1.0.7所示的规定:

1.0.8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选用的电缆、光缆、各种连接电缆、跳线,以及配线设备等所有硬件设施,均应符合ISO/IEC11801:

1995(E)国际标准的各项规定,确保系统指标得以实施。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应按照近期和远期通信业务、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等需要,选用合适的综合布线硬件设施,选用产品的各项指标应高于系统指标,才能保证系统指标得以满足,但不一定越高越好,选得太高,回增加工程造价,选得太低,不能满足工程需要,应当恰如其分。

1.0.9综合布线系统应设置汉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人工登录与综合布线系统相关的硬件设施的工作状态信息,包括:

社别和缆线的用途,使用部门,组成局域网的拓扑结构,传呼素信息速率、终端设备配置状况,占用硬件编号,色标,链路的功能和各项主要特征参数,链路的完好状况,故障记录等容。

还应登录设备位置和缆线走向等容,例如:

建筑物名称,位置,区号,楼层号,房间号等容。

考虑到综合布线系统适用于各种通信业务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服务,而且也适用于各个单位或部门共同使用同一个大楼的综合布线系统,使用管理跟不上,将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为了保证综合布线系统的运行善能够一目了然,规规定设置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人工登录各种运行状态,便于操作人员迅速准确地调度应用和及时处理故障状况。

1.0.10在系统设计时,全系统所选的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必须与选定的类别相一致。

如采用屏蔽措施时,则全系统必须按屏蔽设计。

在系统设计时,若选用5类标准,则缆线,连接硬件、跳线、连接线等全系统必须都为5类,才能保证系统为5类。

如果采用屏蔽措施,则全系统所有部件都应选用带屏蔽的硬件,而且按设计要求作良好的接地,才能保证屏蔽效果。

 

2、系统指标

本章规定的系统指标,均参考ISO/IEC11801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

有关电缆、连接硬件等产品标准也应符合国际标准。

2.0.1综合布线系统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应符合表2.0.1的规定:

表2.0.1链路传输的最大衰减限值表

 

最大衰减限值(dB)

A级

B级

C级

D级

 

0.11.04.010.016.020.031.2562.5100.0

16

5.55.8

3.76.610.714.0

2.54.87.59.410.513.118.423.2

注:

要求将各点连成曲线后,测试的曲线全部应在标准曲线的限值围之。

2.0.2综合布线系统任意两线对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限值,2.0.包括两端的连接硬件、跳线和工作区连接电缆在(但不2.0.包括设备2.0.连接器),2.0.应符合表2.0.2的规定:

表2.0.2线对间最低端串音衰减限值表

 

最低端串音衰减限值(dB)

A级

B级

C级

D级

 

0.11.04.010.016.020.031.2562.5100.0

27

4025

39292319

5445393635322724

注:

1所有其他音源的噪声应比全部应用频率的串音噪声低10db

2在大对数主干电缆中,最坏线对的近端串音衰减值,应以功率累计数来衡量。

3桥接分岔或多组合电缆,以及连接到多重信息插座的电缆,任一对称电缆组或单元之间的近端串音衰减至少要比单一组合的4对电缆的近端串音衰减好一个数值△。

△=6dB+10lg(n+1)dB 式中:

n为电缆中非光纤的对称电缆组数。

2.0.3综合布线系统中任一电缆接口处的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2.0.3的规定:

表2.0.3电缆接口处最小反射衰减限值表

 

最小反射衰减限值

C级

D级

 

1≤f≤10

18

18

10≤f≤16

15

15

16≤f≤20

 

15

20≤f≤100

 

10

2.0.4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串音衰减的比率(ACR),2.0.应符合表2.0.4的规定:

表2.0.4-1最小ACR限值表

 

最小ACR限值(dB)

D级

 

0.11.04.010.016.020.031.2562.5100.0

 4035302823134

注:

1ACR(dB)=aN-a(dB)式中:

αN--任意两线对间的近端串音衰减

α--链路传输的衰减值2本表所列的ACR值优于计算值,在衰减和串音衰减之间允许有一定限度的权衡选择,其选择围如表2.0.4-2所示。

表2.0.4-2衰减和近端串音衰减的选择极限表

 

频率(MHz)

最大衰减量(dB/100m)

最小近端串音衰减量在100m时的(dB)

20

8

41

31.25

10.3

39

62.5

15

33

100

19

29

综合布线系统链路衰减与近端衰减的比率(ACR),以100MHz为例,表2.0.4-1中规定为4dB,表2.0.4-2中规定为10dB,而按照表2.0.1和表2.0.2相减得到0.8dB,ACR出现3个数值,设计时应按照使用要求合理选用。

2.0.5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直流环路电阻限值,当系统分级和传输距离在1.0.6规定的情况下,应符合表2.0.5的规定:

表2.0.5直流环路电阻限值表

 

链路级别

A级

B级

C级

D级

最大环路电阻(Ω)

560

170

40

40

注:

10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9.2/100m;150对绞电缆的直流环路电阻值应为12/100m。

2.0.6综合布线系统线对的传播延迟限值,应符合表2.0.6的规定:

表2.0.6最大传播延迟限值表

 

测量频率(MHz)

级别

延迟(μs)

 

0.01

A

20

 

?

1

B

5

10

C

1

 

30

D

1

 

注:

配线(水平)子系统的最大传播延迟不得超过1μs。

2.0.7综合布线系统的纵向差分转换衰减(平衡)限值,应符合表2.0.7的规定:

表2.0.7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

 

最小纵向差分转换衰减限值表(dB)

A级

B级

C级

D级

 

0.1

30

45

35

40

1.0

 

20

30

40

4.0

 

 

待定

待定

10.0

 

 

25

30

16.0

 

 

待定

待定

20.0

 

 

待定

待定

100

 

 

 

待定

注:

纵向差分转换衰减的测试方在研究。

2.0.8综合布线系统光缆波长窗口的各项参数,应符合表2.0.8的规定:

 

 

表2.0.8光缆波长窗口参数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m)

下限(nm)

上限(nm)

基准试验波长(nm)

最大光谱宽度FWHM(nm)

多模850

790

910

850

50

多模1300

1285

1330

1300

150

单模1310

1288

1339

1310

10

单模1550

1525

1575

1550

10

注:

1多模光纤:

芯线标称直径为62.5/125或50/125;850nm波长的最大衰减为3.5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200MHzkm1300nm波长时最大衰减为1dB/km;最小模式带宽为500MHzkm2单模光纤:

芯线应符合IEC793-2,型号BI和ITU-TG.652标准;1310n≤6ps/kn·nm。

3光纤连接硬件:

最大衰减0.5dB;最小反射衰减:

多模20dB,单模26dB。

表2.0.8注的容是光纤和光纤连接硬件的基本要求,本规引用ISO/IEC11801国际标准的相关部分。

注1中最小模式带宽为1km长度光纤的带宽,而在表2.0.10中规定的是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本规在1.0.6条中规定多模光纤的最大链路长度为2km,因此,链路的最小模式带宽分别为100MHz(850nm波长)和2500MHz(1300nm波长)。

2.0.9综合布线系统的光缆,在2.0.8条规定各项参数的条件下,光纤链路可允许的最大传输距离,应符合表2.0.9的规定:

表2.0.9光纤链路允许最大传输距离表

 

多模衰减值(dB)

单模衰减值(dB)

850(nm)

1300(nm)

1310(nm)

1550(nm)

 

 

配线(水平)子系统

100

2.5

2.2

2.2

2.2

干线(垂直)子系统

500

3.9

2.6

2.7

2.7

建筑群子系统

1500

7.4

3.6

3.6

3.6

注:

1表中规定的链路长度,是在采用符合2.0.8条规定的光缆和光纤连接硬件的条件下,允许的最大距离。

2对于短距离的应用场合,应插入光衰减器,保证达到表中规定的衰减值。

2.0.10综合布线系统多模光纤链路的最小光学模式带宽,应符合表2.0.10的规定:

表2.0.10多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表

 

标称波长(nm)

最小光学模式带宽(MHz)

850

100

1300

250

注:

单模光纤链路的光学模式带宽,ISO/IEC11801:

1995(E)尚未作出决定。

2.0.11综合布线系统光纤链路任一接口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应符合表2.0.11的规定:

表2.0.11光纤链路的光学反射衰减限值表

 

光纤模式,标称波长(nm)

最小反射衰减限值(dB)

多模850

20

多模1300

20

单模1310

26

单模1550

26

2.0.12综合布线系统的缆线与设备2.0.之间的相互连接应注意阻抗匹配和平衡与不2.0.平衡的转换适配。

特性阻抗的分类应符合100、150两类标2.0.准,2.0.其允许偏差值为15(适用于频率>1MNz)。

3.0.2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2、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3、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宜采用适配器;

4、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5、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6、根据工作区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3、工作区子系统

3.0.1一个独立的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区域宜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工作区子系统应由配线(水平)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延伸到工作站终端设备处的连接电缆及适配器组成。

一个工作区的服务面积可按5-10m2估算,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机或计算机终端设备,或按用户要求设置。

工作区的每一个信息插座均宜支持机、数据终端、计算机、电视机及监视器等终端设备的设置和安装。

3.0.2工作区适配器的选用宜符合下列要求:

1、在设备连接器处采用不同信息插座的连接器时,可以用专用电缆或适配器;

2、当在单一信息插座上开通ISDN业务时,宜用网络终端适配器;

3、在配线(水平)子系统中选用的电缆类别(介质)不同于设备所需的电缆类别(介质)时,宜采用适配器;

4、在连接使用不同信号的数模转换或数据速率转换等相应的装置时,宜采用适配器;

5、对于网络规程的兼容性,可用配合适配器;

6、根据工作区不同的电信终端设备可配备相应的终端适配器。

 

4、配线子系统

4.0.1配线子系统宜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配线子系统用于每层配线(水平)电缆的统称。

4.0.2配线子系统应根据下列要求进行设计:

1、根据工程提出近期和远期的终端设备要求;

2、每层需要安装的信息插座数量及其位置;

3、终端将来可能产生移动、修改和重新安排的详细情况;

4、一次性建设与分期建设的方案比较。

4.0.3配线子系统宜采用4对对绞电缆。

配线子系统在高速率应用的场合,宜采用光缆。

配线子系统根据整个综合布线系统的要求,应在二级交接间、交接间或设备间的配线设备上进行连接,以构成、数据、电视系统并进行管理。

4.0.2配线电缆宜选用普通型铜芯对绞电缆。

配线电缆的选择,详见第2章的条纹说明。

4.0.2综合布线系统的信息插座宜按下列原则选用:

1、单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基本型系统;

2、双个连接的8芯插座宜用于增强型系统;

 一个给定的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可采用多种类型的信息插座。

4.0.6配线子系统电缆长度应为90m以。

4.0.7信息插座在部做固定线连接。

 

5、干线子系统

5.0.1干线子系统应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的连接电缆组成。

干线子系统用于楼层之间垂直干线电缆的统称。

5.0.2在确定干线子系统所需要的电缆总对数之前,必须确定电缆中话音和数据信号的共享原则。

对于基本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2对;对于增强型每个工作区可选定3对对绞线。

对于综合型每个工作区可在基本型或增强型的基础上增设光缆系统。

5.0.3应选择干线电缆最短,最安全和最经济的路由。

宜选择带门的封闭型通道敷设干线电缆。

建筑物有两大类型的通道,封闭型和开放型。

封闭型通道是指一连串上下对齐的交接间,每层楼都有一间,利用电缆竖井、电缆孔、管道电缆、电缆桥架等穿过这些房间的地板层。

每个交接间通常还有一些便于固定电缆的设施和消防装置。

开放型通道是指从建筑物的地下室到楼顶的一个开放空间、中间没有任何楼板隔开,例如:

通风或电梯通道,不能敷设干线子系统电缆。

5.0.4干线电缆可采用点对点端接,也可采用分之递减端接以及电缆直接连接方法。

点对点端接是最简单、最直接的接合方法,干线子系统每根干线电缆直接延伸到指定的楼层和交接间。

保护箱分出若干根小电缆,它们分别延伸到每个交接间或每个楼层,并端接于目的地的连接硬件。

而电缆直接连接方法是特殊情况使用的技术。

一种情况是一个楼层的所有水平端接都集中在干线交接间,另一处情况是二级交接间太小,在干线交接间完成端接。

5.0.5如果设备间与计算机机房处于不同的地点,而且需要把话音电缆连至计算机机房,则宜在设计中选取不同的干线电缆或干线电缆的不同部分来分别满足不同路由话音和数据的需要。

当需要时,也可采用光缆系统予以满足。

 

6、设备间子系统

6.0.1设备间是在每幢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以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

设备间子系统应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数据、计算机等各种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等组成。

设备间系统的、数据、计算机主机设备及其保安配线设备宜合设在一个房。

必要时,出可以分别设置,但程控交换机及计算机主机房离设备间的距离不宜太远。

6.0.2设备间的所有进线终端设备宜采用色标区别个类用途的配线区。

6.0.3设备间位置及大小应根据设备的数量、规模、最佳网络中心等容,综合考虑确定。

 

7、管理子系统

7.0.1管理子系统设置在每层配线设备的房间。

管理子系统应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

也可应用于设备间子系统。

 

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它子系统连接的手段。

交接使得有可能安排或重新安排路由,因而通信线路能够延续到连接建筑物部的各个信息插座,从而实现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

7.0.2管理子系统提供了与其它子系统连接的手段。

交接场的结构取决于工作区、综合布线系统规模和选用的硬件。

在管理规模大、复杂、有二级交接间时,才设置双点管理双交接。

在管理点,宜根据应用环境用标记插入条来标出各个端接场。

单点管理位于设备间里面的交换机附近,通过线路不进行跳线管理,直接连至用户房间或服务接线间里面的第二个接线交接区。

双点管理交接间外,还设置第二个可管理的交接。

双交接为经过二级交接设备。

在每个交接区实现线路管理的方式是在各色标场之间接上跨接线或插接线,这些色标用来分别标明该场是干线电缆、配线电缆或设备端接点。

这些场通常分别分配给指定的接线块,而接线块则按垂直或水平结构进行排列。

7.0.3交接区应有良好的标记系统,如建筑物名称、建筑物位置、区号、起始点和功能等标志。

综合布线系统使用了三种标记:

电缆标记、场标记和插入标记。

其中插入标记最常用。

这些标记通常是硬纸片或其他方式,由安装人员在需要时取下来使用。

7.0.4交接间及二级交接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