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8043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docx

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效实中学历史

二O一四学年度

第一学期

宁波效实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试卷

(答案请写在答卷纸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论述了古代王权的演变情况。

他认为,夏商时期的天子

与诸侯没有君臣关系,天子只是诸侯的盟主而已;……而西周新封的诸侯多是王室至亲或

功臣,天子的地位因此而至尊,由诸侯之长变为其君,并通过宗法礼乐制确定了与诸侯的

君臣关系。

上述分析说明()

A.夏商是贵族联盟政治,西周是君臣政治

B.夏商是贵族政治,西周是中央集权

C.西周的政治制度与国家形态演进强化了王权

D.西周的专制王权大于夏商时期

2、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

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官僚体系发生了一些变化,出现了“五口通商大臣”“总税务司”“总理衙门”’等官职或机构。

这些变化(  )

A.说明原有的官僚体系遭到否定B.是殖民主义冲击专制主义禁锢的结果

C.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化的表现D.无益于近代中国的发展

4、美国人马士对中日甲午战争中的

一次战事的评价为:

“从那一天起,

海上的优势就一直被日本占去了。

此战事发生的地点是右图中的

A.B.C.D.

 

5、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在以下国家中最积极响应和最不愿意接受的是()

A.法国、英国B.日本、俄国C.意大利、英国D.德国、日本

6、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中国问题》一书中说:

“甲午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

”这里的“更现代化的政府”应该是指()

A.君主专制政府B.民主共和制政府

C.君主立宪制政府D.人民民主专政政府

7、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

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

确认识是()

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

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年—1945年间

D.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8、“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毛泽东的这句话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哪个历史时期提出来的?

()

A.国民大革命B.井冈山斗争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这是因为(  )

①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②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时代

③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④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等制度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10、“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

”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求同存异方针D.不结盟政策

11、在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中,对罗马法的研究曾一时盛行。

出现这一状况的最根本原因是

A.城市经济的复兴B.教会势力的减弱C.传统教育的影响D.罗马法思想深邃

12、古往今来,无论是东方古国,还是西方近代国家,都以建章立制来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关系。

下列具有此类性质的文献和制度有()

①秦汉郡县制②《十二铜表法》③英国《权利法案》④美国《1787年宪法》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

13、下列有关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和1875年法国宪法共同点正确的是()

A、议会完全行使立法权B、内阁对国家元首负责

C、国家元首有权任命内阁成员D、国家元首有权解散两院

14、有文章指出,1917年9月布尔什维克在市杜马选举中得票率在彼得格勒占33.5%,而在5月仅为20%;在莫斯科区议会的选举中布尔什维克所获得的选票从7月的11%上升到10月的51%。

材料不能说明()

A.布尔什维克党已掌握苏维埃B.和平夺权仍有很大的可能性

C.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岌岌可危D.十月革命的条件已基本具备

15、观察下列图片,有关它们的描述正确的是()

图一图二

①图一成为德国分裂的重要标志,是东西德共同修建的

②图二的事件发生在1961年,随后美军进入最高戒备状态

③两图都是冷战格局下美苏对峙的重要体现

④图二危机中,美苏领导人表现了克制态度,相互妥协使危机逐步降温并解决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D.③④

16、著名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生活在后美国世界》中指出:

“苏联解体了。

对美国而言,这是个灾难!

我知道没人这么说,他们只是说这对美国而言是个巨大的胜利,但它确实是个灾难。

”文中“灾难”的含义主要是指()

A.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B.俄罗斯与美国分庭抗礼

C.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17、2013年7月,在东阳巍山镇白坦村诸永高速公路

所经的顾家山(又称干草山)发现了西周古墓群4号坑。

其中出土器物中有铜环、陶器、玉器等,其中最重要

的发现是原始三脚瓷鼎(如右图)结合所学知识,下列

判断较为合理的是(  )

A.反映西周时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B.墓葬主人地位不高

C.反映了西周时期私营手工业有一定发展

D.此三脚瓷鼎应该是一种釉陶

18、唐朝时期长安城“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响,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而扬州城则“夜市千灯照碧云”(唐代王建《夜看扬州城》)。

从两个城市的对比可以看出()

A.唐朝政府放弃抑商政策B.唐朝城市取消市坊制度

C.南方商业性城市的发展D.北方政治性城市的衰落

19、“私通外夷,已有禁例。

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私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

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寇……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

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

”(《明宣宗实录》)。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明朝前期私人海外贸易已有一定规模 ②海禁政策根源于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

③明朝前期严格禁止所有的对外贸易 ④海外贸易的丰厚回报使官民铤而走险

A.②③④             B. ①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从整体上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能为这一观点提供佐证的是()

①商鞅变法“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②汉高祖“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③宋太宗“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④明清“商贾捐资,建设会馆,便往还而通贸易”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1、清代,新的工商业市镇兴起和发展,其中

汉口镇和朱仙镇是位处交通枢纽而兴起,佛山

镇和景德镇是因生产丝绸、瓷器等产品而兴起,

至嘉庆年间,这四镇并称为“四大名镇”。

右图

是清代“四大名镇”分布示意图,符合汉口镇、

朱仙镇、佛山镇、景德镇排列顺序的是()

A.③④①②B.②①③④

C.②④①③D.④③①②

22、观察1843年与1858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这一现象造成()

A、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命脉D、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23、观察右图相关信息,下列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A.被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

B.是对私有工业的和平改造

C.采取公私合营的经营方式

D.国营经济建立的必经之路

 

24、根据下图判断下列选项哪个是错误的()

 

A.50年代末人口迁移数量的突增与大跃进有关

B.60年代初人口迁移数量的突减与三年经济困难有关

C.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人口迁移数量的稳定主要是因为计划经济的限制

D.1984年以后人口迁移数量持续迅速增长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25、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

“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B.阶级矛盾空前激化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工业革命成效显现

26、“面对与西方的冲突一败再败,当时的开明士大夫阶级发动了‘自强’运动,打算通过移植西方的机械工具来保护中国文明,即通过获得西方在武器和机械方面的优势,保持中国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

”斯塔夫里阿诺斯随即指出:

“这一‘自强’运动注定要失败,因为它所基于的基本设想是荒谬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之所以认为“荒谬”,主要是因为

A.工具方面的西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的西化

B.西方文明已使儒家道德的至尊地位严重动摇

C.不彻底否定封建制度就不能使中国真正强大

D.西方文明与儒家文明两者根本对立无法兼容

27、诗人徐志摩之父徐申如,1897年与他人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1913年与沈佐宸、沈叔英等集资创办硖石电灯公司,为浙江省最早兴建的火力发电厂之一;1917年创办捷利电话公司;1924年与李伯禄等合资兴建硖石双山丝厂,振兴和发展了海宁的丝绸工业。

他的经商之路暗合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和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裕通钱庄的创办表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产生

B.电灯公司的创办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有关

C.电话公司的创办说明当时中国电话已经普及

D.硖石双山丝厂的创办说明北洋军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仍有发展

28、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②电话③无线广播④电影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①②③

29、16~18世纪,世界各地的经济贸易日益密切。

下面示意图中的箭头表示人员和物品流动的方向,

表示人员或物品。

其中,

所代表的主要物品是()

A.金银、玉米、烟草等B.枪支、玻璃等

C.茶叶、丝绸、瓷器等D.黄金、象牙等

30、1870年以后,欧美国家重工业发展迅速。

在重工业的各个部门,生产流程日趋复杂,一个产品需要多道工艺流程分工与技术的复杂性与19世纪前期不能同日而语。

因此,垄断组织在重工业的各个领域中发展很快。

这说明()

A.资本主义生产的不稳定性加剧

B.生产技术的发展是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催化剂

C.垄断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

D.垄断贯穿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整个过程

31、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

“我们所说的‘工业文明’正处于一个能够容纳世界整体的共同文明的过程之中。

所有文明已经、正在或将要受到它的冲击。

然而,即使假定世界上所有文明或早或晚终将采纳相同的技术……我们在长时期内仍然将面对事实上非常不同的各种文明。

”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文明在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呈多元状态B.工业文明正在以其独特优势席卷世界

C.不同文明在发展中仍保留其原有特征D.不同文明在相互吸收融合中趋于同一

32、陈寅恪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写到:

“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

”下列选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读史者应结合当时历史的特定环境感悟历史

②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同情其所处环境

③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应具有批判意识

④研究历史应神游冥想,充分发挥主观想象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33题22分,34题20分,35题10分,共52分)

33、(22分)历史认识具有多元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

——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明清两代交替时期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来华那段时间作为近代中国的起点会来得恰当。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

费正清

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

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

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中国近代史》

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

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

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剑桥晚清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内藤湖南和徐中约各自的观点。

(2分)请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分期依据。

(8分)

(2)材料二中徐中约和费正清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的条约体系?

(2分)你赞同哪种观点?

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3分)

(3)有人说现当代中国融入世界是在1970年代初,但也有人认为是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试分别说明这两种观点的历史依据。

(5分)

(4)有学者认为“历史就是叙事”。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言之成理均可得分)

34、(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期开始,由地方商业信托机构向议会请求修筑道路的请愿大多得到批准,通过请愿后,这些信托机构就被议会授予修建道路的权利并根据议会的法令向过往的行人车辆收取通行税,并将这笔收入用于道路保养的支出。

18世纪下半期开始,英国在整个领域系统地颁布了有关收费修建及保养的法令。

……在利兹,收费公路的修建依靠12位商人,最初安特利收费公路的托管人出借了1250英镑,其中5位利兹商人总共提供了1050英镑。

当然,这种道路管理的创新制度也遭遇到了巨大的阻力,反对通行税的骚乱时有发生。

但总体上收税道路的修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1700—1840年间英格兰和威尔士收税道路商业信托机构数和道路里程总数的折线图

“如果不是依靠它们的道路来运载,工业革命将会被推迟到铁路时代”,英国史学家迪恩如是评价这一时期英国公路的作用。

——摘编自《1750—1830年英国交通变革及其影响初探》

材料二维多利亚女王(1819.5.24—1901.1.22)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间(1837—1901年)也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

在位期间,英国的经济迅速成长,不断繁荣强大。

女王登基的时候,英国只有几条铁路,但她去世的时候,英国已经拥有一个连接各大城市的发达铁路网。

为了展示英国的昌盛和强大,第一次万国博览会于1851年在伦敦开幕,成为当时的举世盛事。

在文化和科学方面,世界闻名的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和英国博物学家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都是维多利亚时代的风云人物。

由于经济和工业的不断发展,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逐渐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生活便利,伦敦的污水排放系统和伦敦街头出现的白炽灯都是维多利亚女王在位的时候实现的。

在1891年,也就是女王去世之前的十年,英国已经实行对所有小孩进行免费教育。

——XX百科维多利亚女王

材料三“中国的工业化速度比英国当年的工业革命要快十倍。

而它的规模更是超过百倍。

这就足以让你感觉到某种机会。

中国的中产阶级将很快达到6亿之巨,超过整个欧洲单一市场,这意味着巨大的机遇。

我认为中英关系良好,但是我希望使之更上一层楼。

——2013年12月5日卡梅伦接受央广网记者采访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英国收费公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工业革命完成后,英国政府为了适应工业社会发展的需要,采取了那些措施?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卡梅伦说的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是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一局面?

(4分)

35、(10分)清末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所列是清末立宪运动的经过,以及该段时期的大事。

改革措施

其他事件

1901宣布实行新政

1905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颁布预备立宪上谕

1907第二次派官员出洋考察宪政成立资政院

1908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

1909各省成立咨议局

1910成立咨政局

1911成立“皇族内阁”

1902英日同盟的缔订

1905日本战胜俄国

主要通商口岸爆发抵制美货运动

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

1908多个省份要求召开国会

 

1911武昌起义

(注:

咨议局是清朝末年立宪运动中,于1909年9月于各省成立的省级民意机构。

咨政院:

清末立宪运动时成立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终止于1912年初,由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替代。

“皇族内阁”:

1911年5月,清政府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军政大权均被皇室和贵族掌握,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反清情绪的高涨,不少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摘自清廷于1906年9月公布的预备立宪上谕

材料二“时处今日,惟有……,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但目前规制未备,民智未开,若操切从事,涂饰空文,何以对国民而昭大信?

……亟应先将官制分别议定,次第更张,并将各项法律详慎厘订,而又广兴教育,清理财务,整饬武备,普设巡警,……以预备立宪基础。

……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妥议立宪实行期限,再行宣布天下。

……著各省将军、督抚晓谕士庶人等发愤为学,各明忠君爱国之义……尊崇秩序,保守平和,以预储立宪国民之资格……”

               ——摘自康有为《请立定宪法开国会折》

对清末预备立宪的评价,有人认为其积极效果是主要的,有人认为其消极效果是主要的。

请表明你的观点,并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你的理由。

(10分)

 

命题、校对:

王伟江陈瑛

 

二O一四学年度

第一学期

宁波效实中学高三历史期中试卷

(答案请写在答卷纸上)

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2分)

观点:

我同意费正清的观点。

(1分)

分析: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分)

(3)1970年代初:

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

(3分)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

突破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加入世贸。

(任答两点得满分2分)

(4)历史事实是客观的,但史学家对历史的叙述和认识却带有主观色彩。

(2分)

34、【参考答案】

(1)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原料、商品等运输量大增。

(2分)

②进行收费公路的修建与运营有利可图;(1分)③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发展的需求;(1分);④国家相关法律规范了公路的修建与运营;(1分)⑤交通工具的进步及动力的革新等。

(1分)

(2)①政治上:

民主化改革,确立工业资产阶级的主导地位A、1832年、1867年、1886年三次议会制度改革;B、建立职业警察制度;②经济上:

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③法制上:

进行法制化建设;④外交上:

对外推行“炮舰政策”,强制推行自由贸易;⑤文教上:

大力兴办教育,传播科学技术(共8分)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2分)

有以下因素:

①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或者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③20世纪90年代初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④19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⑤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⑦1992年十四大确定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⑧1993年中国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⑨十五大在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后的认识深化;⑩改革开放30年,我国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本题共4分,写到4点得4分)

35、【参考答案】消极:

(1)材料一显示清政府于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宣布预备立宪,以九年为期;但这时段太长,反映清政府缺乏诚意。

(2)材料一显示会成立“皇族内阁”,但当中大部分为满洲人,反映清政府无意将统治权下放给汉人。

(3)材料二提及“仿行宪政,大权统于朝廷”,反映决策之大权仍操纵在清政府手上。

(4)材料二提到清政府以“民智未开”作为借口,并“俟数年后规模粗具,查看情形”,以推迟立宪的时间表。

(5)其目的是为了消除革命,巩固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积极:

资料一显示清政府的确成立资政院及咨议局,就地方事务咨询民众,让人民有反映意见的渠道,为日后的民主发展奠定基础;咨议局成员由选举产生;是中国清朝政府继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皇族内阁”的成立直接导致了反清情绪的高涨,不少立宪派人士转而支持革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