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8313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综合检测题新版苏教版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凄怆(chuàng)憧憬(cōng)

 考妣(bǐ)龌龊(wō)

B.刬袜(chǎn)腋下(yè)

 凹凼(dàn)尴尬(gà)

C.胯骨(kuà)黏性(nián)

 倭瓜(wō)蚌壳(bàng)

D.欹斜(qī)谙熟(yīn)

 菩萨(sà)涎水(yán)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大厅广众 艰信不疑 低眉顺眼 若有所失

B.不谙事故 强作笑颜 嘈杂熙攘 神彩奕奕

C.不可思意 自言自语 一本正经 全幅精力

D.全军覆没 多多益善 热泪盈眶 恍然大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情感都不言而喻,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

B.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

C.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像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

D.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做得很认真。

4.下列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觉得要扮好送行的角色似乎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了,对大家来说,或许同

样如此吧。

B.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C.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

D.在反腐这个问题上,“态度”比“力度”更重要,“效果”比“信念”更重要。

5.下列没有使用比喻修辞的一项是(  )(2分)

A.父亲说洗了一次干净的脚,觉得这脚轻飘飘的没着落,踏在最硬实的青石板上也像踩在棉花上似的。

B.父亲从厨房出来,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

C.我们简直无话可说,互相注视着就像不会开口的动物瞧着人一样。

D.白云一来了的时候,那大团的白云,好像洒了花的白银似的,从祖父的头上经过,好像要压到了祖父的草帽那么低。

6.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6分)

【甲】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

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

但是,有什么法子呢?

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

来。

【乙】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

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

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1)【甲】【乙】两段文字分别出自鲁迅先生《朝花夕拾》中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填篇名)。

(2分)

(2)从【甲】【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孩子对读书的态度是怎样的?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你评价【甲】文中的父亲和【乙】文中的先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家是成长的摇篮,永远无法割舍。

班级正在举行以“走进温馨的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0分)

(1)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分头行动,各负其责。

请你参照下面

示例,设计一个小组名称,并用一句话介绍该小组的主要任务。

(3分)

小组一:

资料搜集组;任务:

搜集关于“家”的电影、电视、歌曲、音乐、图片等资料。

小组二:

短信感恩组;任务:

撰写发给长辈的感恩短信。

小组三:

__________组;任务: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资料搜集组搜集到的一组歌曲和影视作品拟一个专辑名。

(要求:

包含“家”字)(2分)

《让爱住我家》《我想有个家》《家有儿女》《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

专辑名:

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短信感恩组拟好的两条发给父母的短信。

请你仔细阅读,也拟一条发给长辈的感恩短信。

(要求:

至少使用一种修辞)(2分)

①爸爸,如果我是船,您一定是那洁白的帆,给我前进的动力。

我前进了,您却老去了。

②阳光照耀大地,细雨滋润万物,绿水浇灌田园——母亲,您对我不也是这样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面三则材料告诉了我们“家”意味着什么。

请你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3分)

材料一: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个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个富翁。

当警察说要送他回家时,富翁却说:

“家?

我没有家。

”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

“那不是你的家吗?

”“那是我的房子。

”富翁说。

材料二:

卢旺达内战期间,热拉尔本有一个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

当他历尽艰险找到五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

“我有家了。

材料三:

在长征途中,一名战士途经自己的家乡,指导员特批他回家看一看,他说:

“那里已没有我的亲人了,现在红军队伍就是我的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与理解(44分)

(一)阅读《愚公移山》,完成后面各题。

(13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

丘,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北山愚公长息曰: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

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杂然相许(赞同)寒暑易节(交换)

B.何苦而不平(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C.损魁父之丘(削减)惧其不已也(停止)

D.方七百里(周长)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愚公在对智叟进行反驳时,信心百倍,理由充分,以“人无穷”而“山有尽”的道理,说得智叟哑口无言,无力回击。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

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使得愚公的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D.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判了其妻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12.下面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写到了山,其蕴含

的哲理有相同之处。

请谈谈你的理解。

(3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台阶》选段,完成后面各题。

(8分)

造屋的那些日子,父亲很兴奋。

白天,他陪请来的匠人一起干,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

睡下三四个钟头,他又起床安排第二天的活。

我担心父亲有一天会垮下来。

然而,父亲的精力却很旺盛,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在屋场上从这头走到那头,给这个递一枝烟,又为那个送一杯茶。

终于,屋顶的最后一片瓦也盖上了。

接着开始造台阶。

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

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

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父亲从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

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

许多纸屑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

他仿佛觉得有许多人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

因而,父亲明明是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

13.选文第二段独句成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章画线句中的“挑着”能换成“贴着”吗?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选文通过多处侧面描写体现父亲的喜悦心情,请举例分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12分)

母亲和我

刘凌霄

大概我在家里最小的原因,父母更溺爱一些。

每每到商店买些生活用品,例如买盐、一尺布、打半斤酒等这些都是母亲或者父亲派我去。

要知道那可是肥差啊!

剩下的几分钱就不用交家了,可以买些花花绿绿的糖果吃。

大我三岁的哥哥就不能,他有时也馋嘴,把我叫到一边,用手中的花鸟做交易,这样,他得到一块糖,我得到一只小鸟,能快乐几天。

正是这种频繁来到商店的原因,我看到一卷卷的布匹摆放在柜子上。

映入眼帘的是粉粉的趟绒布,现在叫条绒,它的色彩让我流连。

在以后的日子里,只要到商店里来,我总是用小手抚摩着绒绒的、软软的布料不肯走。

于是,我放学的时候,和屯子里的大人同去山上挖药材,准备攒够钱买布料做衣服。

不知道被多少蚊虫叮咬,受过多少苦,挨过多少雨淋。

只是依稀记得,我的臂弯挎篮子处被满满的沉重的一筐药材和木制的粗粗的筐梁,勒出深深的红色痕迹,非常疼。

我们上山必须经过一条河,没有桥都是蹚水过河。

有一次,我们一行人遭到大雨淋,回来时河水涨了,大人用叉子做拐杖试探着陆陆续续过去了。

看着山野原本清明纯净的河水,变成污浊的、滚滚的波浪,我害怕地哭了。

最后,是一个胆大的阿姨放下沉重的药材大柳条筐,回来背我过去的。

后来,大人们不愿意带我出去,我就像跟屁虫一样粘着,他们走到哪里我跟到哪里。

卖的药材钱舍不得买糖,不敢走近弥漫苹果味的柜台。

把所有的钱用一个罐头盒子装上放到正堂的柜子上。

有一天,我想看看我的全部财产,查一查我的钱,还差多少能够买布料。

当我走近时,眼前是空空的盒子,透明的玻璃不用打开就知道了。

我带着哭腔问妈妈:

我的钱呢?

母亲正忙着做中午饭,她头都没回就说:

花了。

八口人,二哥上大学去了,家里还剩下七口人,一口大铁锅半锅饭,父亲、哥哥姐姐们就要回来吃饭了,母亲是没有时间管小孩子的感受的。

我只得默默地流泪走开了。

当时的情况下,这是一种奢侈的想法,人们根本没有用这种贵布料做衣服的,家庭主妇们买上一尺或几寸,给孩子做鞋面,是为了结实。

后来,哥哥姐姐在外地工作的工作,成家的成家,都走了。

我在离家很远的城镇读书,放假回来的时候,母亲给我买了一条粉色的围脖。

每每放假归来,母亲站在大门口,不知等了多久,一张焦虑的脸,褶皱里全是牵挂,端详着我的胖瘦,端上红烧肉,来礼祭我的五脏六腑。

那时的菜香赛过满汉全席,使我忽略了房梁上的窝——伸出几个黄嘴丫的脑袋、忙碌的紫燕、双骄在愉快地碎语。

(有删节)

16.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17.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我只得默默地流泪走开了”,“我”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面对“我”的询问,母亲只是“头都没回就说:

花了”,难道她不爱“我”吗?

请简要说说你的理解。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各题。

(11分)

和孩子一起成长

汤素兰

天下没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但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懂得如何爱孩子。

爱并不是娇纵和迁就。

恩慈是爱,严苛也是爱。

对孩子的爱,有时候就应该是恩威并施的。

记得有一次带孩子去公园玩,孩子摔倒了,我没有去抱他,而是让他自己爬起来。

孩子摔得有点重,趴在地上哭,我也没理他。

旁边有位老奶奶看不下去了,冲过来质问我是不是孩子的亲妈。

我当然是孩子的亲妈。

我只是想让孩子学会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我还想让他懂得,男孩子偶尔摔个小跤没什么大惊小怪的。

孩子小的时候,每次带他去商店买玩具,我总是事先申明只能买一个玩具,至于买什么玩具,让他

自己选择。

我们常常会在商店里看到因为买玩具而哭闹的孩子,但这样的事情在我的孩子身上从来没有发生过。

这种自主的选择,既尊重了孩子的意见,又让他懂得了节制。

我家乡的谚语说:

爹娘爱崽路路长,崽爱爹娘扁担长——地上的路有多长,父母对孩子的爱就有多长,但孩子对父母的爱却像肩头的扁担那样短。

孩子并不是天生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敬父母的,他需要有机会照顾父母,他也要学习如何孝敬。

我们虽然身为父母,但同时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

我们作为孩子是如何照顾自己的父母的?

这往往是最鲜活的教材。

我母亲常说一句话:

屋檐水滴在现成的眼里。

意思是你如何对待父母,你的孩子就会如何对待你自己。

母亲常例举村里的人家来说明这个问题。

但凡那些孝敬父母的人,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也会比较孝顺;那些对父母尖酸刻薄的人,自己老了以后,往往也落得个孤苦伶仃的下场。

人不可以年轻两回,除非和孩子在一起。

我是在偏僻的农村长大的,小时候没有读过童话故事,也没有毛绒玩具。

有了孩子以后,我和孩子一起拥有很多毛绒玩具,还把众多毛绒熊组成了一个熊熊国。

我和孩子一起阅读童话故事,一起展开想象的翅膀,相信王子和公主的快乐结局。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从牙牙学语懵懂无知再到逐渐懂事的。

在孩子的身上,我明白了:

我们每一个人当初对世界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都有十万个为什么;只是我们长大以后,逐渐失去了好奇心和想象力,习惯于接受现成的知识与规则,不再问“为什么”。

孩子总是前一分钟眼角还含着泪,后一分钟脸上已经笑开了花;孩子总是不知疲倦地玩着游戏,哪怕是重复了一百次的游戏,也玩得津津有味;孩子总是满怀热情地迎接每一天。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用孩子的目光来打量这个世界,学会了像孩子一样满怀信心地奔跑。

孩子日渐长大,他的身影渐行渐远。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母亲,心里是满满的幸福,因为在孩子的每个脚窝里,都有成长的记忆与生命的收获。

(有删节)

20.阅读文章,简说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对待孩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

有何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找到了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请你评价作为母亲的“我”。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50分)

24.巍巍大厦的栋梁,没有它,建筑材料只是一堆散乱的砖瓦;熊熊燃烧的引火柴,没有它,烈焰将不会诞生。

联系两代人的桥梁是沟通,有了它,隔膜会渐渐淡化,相互理解的心会变得更加亲近……让我们敞开心扉,尽情地交流吧!

请以“沟通”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A.憧—chōng,龌—wò;B.凼—dàng;D.谙—ān,涎—xián)

2.D(A.厅—庭,艰—坚;B.事—世,彩—采;C.意—议,幅—副)

3.A(“不言而喻”应改为“溢于言表”)

4.D(“态度”和“力度”位置颠倒一下)

5.C

6.

(1)《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没有兴趣、消极应付(3)【甲】文中的父亲不了解儿童心理,毫不顾及孩子心理,让人感到无奈和厌烦;【乙】文中的先生对学生严格要求,但秉性和蔼,思想开明,严而不厉,不太让人生厌。

7.

(1)示例:

板报编辑组;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出一期与“家”有关的黑板报。

(2)示例:

爱在家中闪光(3)示例:

我跌倒了,是

您第一个伸出搀扶的手;我欢笑了,是您第一个流出喜悦的泪;我疲惫了,是您第一个说出呵护的话。

妈妈,千言万语也不足以表达我对您的爱。

(4)示例:

家不等于房子,也不单指亲人,它还需要亲情、温暖和关爱。

8.D(方:

方圆,见方)

9.

(1)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

(2)你太不聪明了。

10.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定

11.D(其妻是从关心的角度提出疑问,并非反对移山,所以文中并未批判其妻)

12.两篇诗文告诉我们:

人生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有坦途也有坎坷,我们要做好面对和克服各种困难的思想准备,并坚信再大的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13.点明题目;领起下文;交代中心事件;独立成段,十分醒目,吸引读者;与开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相照应。

14.不能。

“挑着”有负担很重的意思,足见每一根细发都承受了水珠的压力,再加上“艰难”一词的修饰,以发喻人,写出父亲为造新屋、建新台阶付出了巨大的心血。

15.示例1:

“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环境描写。

写出了父亲干活的轻松,衬托出父亲理想即将实现的愉快心情。

示例2:

“那黄泥加了石灰和豆浆,颜色似玉米面,红中透着白,上面冒着几个水泡,被早晨的阳光照着,亮亮的,红得很耀眼。

”这句话描写黄泥的样子,色彩绚丽,衬托出父亲喜悦的心情。

16.叙述了“我”挖药材攒钱想买布料,钱却被母亲花掉了的事。

17.这句话运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紧紧跟随那些大人们,害怕被甩掉而没法赚钱完成自己的心愿的心理。

18.“我”当时伤心难过,委屈无奈。

19.不是。

母亲很爱“我”,只是当时家庭困难,她要先解决吃饭问题,没办法过多考虑“我”当时的感受。

之后,她为“我”买了围脖,放假时长久地等待,并做好多好吃的,从中可以看出她对“我”的爱是深沉的。

20.既要恩慈也要严苛;既尊重孩子的意见,又要让他懂得节制;以身作则让孩子懂得感恩;和孩子一起玩耍成长。

21.对比。

鲜明地说明以身教引导孩子懂得感恩的重要性。

22.好奇心、想象力和童真童趣。

23.“我”懂得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玩耍,教子有方。

24.略。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词两首练习新版语文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喇叭声咽()沁园春()妖娆()成吉思汗()分外()风骚()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喇叭声咽()

(2)雄关漫道真如铁

()

(3)惟余莽莽()

(4)须晴日()

(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用“/”标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3)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4.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

(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4)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5.仿照下面例句,以“春”为话题,写一个句子。

例句: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仿句:

6.下列句子有语病,请在原句上改正。

(1)在笫14届省运会形象系统征集活动

中,组委会收到大约600份左右的会徽、吉祥物候选作品。

 

(2)为建设节约型杜会,改善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我们应大力发展太阳能产业。

 

7.下面两个语句的划线处,各有一处名著知识的错误,请选出并改正。

(1)一部《水浒》,

读出一个“义”字:

为了“义”,鲁达拳打镇关西;

为了“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