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8376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9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生产与环境.docx

植物生产与环境

《植物生产与环境》教案

第二章绪论

教学目标:

✧掌握:

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

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一、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

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

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

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二、植物生产的特点

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

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

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主要研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

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四)植物生长的个体生命周期性

植物生长发育过程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有序性和周期性。

(五)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依赖于大自然的周期变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季节的强烈影响。

(六)严格的地域性

地区不同,其纬度、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利等自然条件不同,其社会经济、生产条件、技术水平等也有差异,从而构成了植物生产的地域性。

三、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光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光在植物生产中的重要性体现在:

直接作用是对植物形态器官建成;间接作用是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物质基础。

(二)温度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植物生长发育要求一定的温度。

在植物生产中,温度的昼夜和季节性变化影响植物的干物质积累甚至产品的质量,而且也影响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及其过程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完成。

(三)水分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水是生命起源的先决条件,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植物的一切正常生命活动都必须在细胞含有水分的状况下才能发生。

植物对水分的依赖性往往超过了任何其他因素。

(四)土壤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的土壤应该使植物能“吃得饱(养料供应充足)”、“喝得足(水分充足供应)”、“住得好(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站得稳(根系伸展开、机械支撑牢固)。

(五)肥料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肥料是植物的粮食,在植物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

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肥料不仅可以促进植物整株生长,也可促进植株某一部位生长;肥料还在改善植物的商业品质、营养品质和观赏品质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四、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的种植专业通用必修课程新教材,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整体地把握教材内容

(二)注意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学习理论的目的在于指导实践。

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一定要注意将所学的理论与农业生产的实践紧密结合。

(三)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灵活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教材内容。

(四)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基本技能的培养

 

第二章环境因素对植物的影响

教学目标:

Ø使学员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以及环境条件如何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并为学员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途径打好基础。

Ø使学员了解植物遗传变异的基本原理,为学好《种子生产与应用》打好基础。

Ø使学员认识到各种农业技术措施的最终目的在于控制植物的生长发育,以使其符合人类的需求。

第一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与环境

一、植物的生长发育

(一)生长和发育的概念

在植物的一生中,有两种基本生命现象,即生长和发育。

生长是指植物在体积和重量上的增加,是一个不可逆的量变过程。

生长是通过细胞分裂、伸长来体现的。

发育是指植物的形态、结构和机能上发生的质的变化过程。

发育表现为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形成。

(二)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区别:

生长是植物生命过程的量变过程;而发育是植物生命过程的质变过程。

联系:

在植物生活周期中,生长和发育是交织在一起的,二者互相依存不可分割,具有密切的“互为基础”关系。

(三)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

1.概念植物的生长发育又可分为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一般以花芽分化为界限。

营养生长:

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等的生长称为营养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营养器官为主的生长。

生殖生长:

植物的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等的生长称为生殖生长,它是指以分化、形成生殖器官为主的生长。

2.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具有密切关系。

营养生长是植物转向生殖生长的必要准备。

二者也存在矛盾,即如果营养生长过旺,必然影响生殖生长,造成植物生长不协调;反之,营养生长不良也会影响生殖生长。

只有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植物生长发育才最理想。

二、种子的萌发与环境

植物学中的种子是指由胚珠受精后发育而成的有性生殖器官。

作物生产中所说的种子则泛指用来繁殖下一代作物的播种材料,通常包括:

(1)由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

(2)由子房发育而成的果实;(3)进行无性繁殖的根或茎等营养器官。

(一)种子萌发的过程

1.吸胀种子吸水后逐渐变为溶胶状态,种子便慢慢膨胀。

2.萌动种子胚乳和子叶中贮藏的养料分解转化,用于构成新细胞,使胚生长,出现萌动。

当胚根突破种皮,露出白嫩的根尖时,即称萌动(露白)。

3.发芽种子萌动后,胚根伸长扎入土中形成根,胚轴伸长生长将胚芽推出地面,当根与种子等长,胚芽等于种子一半时,称发芽。

(二)种子的萌发的条件

1.种子萌发的内部条件具有生活力的种子或具有完整而健康的胚的种子。

2.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是:

适当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三、植物营养生长与环境

(一)植物生长的周期性

1.植物生长大周期植物生长所呈现的“慢—快—慢”的规律,叫生长大周期。

用坐标表示呈S曲线。

2.昼夜周期昼夜周期是指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

3.季节周期季节周期是指植物在一年中的生长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二)植物的衰老

1.概念衰老是指一个器官或整个植株生理功能逐渐恶化,最终自然死亡的过程,是生长界一个普遍规律。

2.特征对整株植物来说,衰老首先表现在叶片和根系。

3.影响因素植物衰老受内在因素的影响。

除了遗传原因之外,许多试验证明植株体内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增多,可促使叶片衰老。

另外,环境因素如高温、干旱、缺少氮肥、短日照等都能促进衰老。

尤其是短日照,它是引起自然衰老的主要因素。

(三)植物生长的相关性

1.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的相关性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相互交流;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重量保持一定的比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即根冠比。

环境条件、栽培技术对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影响。

2.主茎与侧枝的相关性(顶端优势)顶端优势是指由于植物的顶端生长占优势而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

主根和侧根也存在顶端优势现象。

3.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关性营养生长是生殖生长的基础,一般营养生长适度,生殖生长才较好。

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阶段两者矛盾大,要促使其协调发展。

若营养生长过旺,则生殖生长不良;营养生长不良则会影响生殖生长。

在生殖生长期,营养生长仍在进行,要注意控制,促进作物高产。

(四)植物的极性与再生

1.极性现象是指植物某一器官的上下两端,在形态和生理上有明显差异,通常是上端生芽下端生根的现象。

2.植物再生现象是指植物失去某一部分后,在适宜环境条件下,能逐渐恢复所失去的部分,再形成一个完整的新个体的现象。

(五)环境因素对植物营养生长的影响

影响植物营养生长的环境条件主要有:

温度(三基点温度)、光、水分、矿质营养等。

四、植物的生殖生长与环境

(一)春化作用

许多秋播植物在其营养生长期必须经过一段低温诱导,才能转为生殖生长(开花结实)的现象,称为春化作用。

根据其对低温范围和时间要求不同,可将其分为冬性类型、半冬性类型和春性类型三种。

(二)光周期现象

许多植物在开花之前的一段时间,要求每天有一定的昼夜相对长度的交替影响才能开花的现象,称为光周期相现象。

根据对光周期反应的不同,可将植物分成三种类型,即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日中性植物。

(三)植物成花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引种短日照植物南种北引时,生育期延长;北种南引时,生育期会缩短。

长日照植物则相反。

因此,对于长日照植物,如果要南种北引,应引种中、晚熟品种;北种南引时,应引早熟品种。

对于短日照植物则相反。

2.育种通过人工光周期诱导,可以加速良种繁育、缩短育种年限。

还可通过人工控制温度和光照时间,促进或延迟植物开花,使花期相遇,进行杂交。

3.控制花期利用低温处理,促进植物开花;利用解除春化控制某些植物开花。

也可利用人工控制光周期的办法来提前或推迟花卉植物开花。

第二节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途径

一、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1.选择适宜的生态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是长期在一定的光、温、水、肥、土等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因此,必须选择适宜的生态区进行种植才能使其正常发育,获得最好产品和品质。

2.选择适宜的土壤不同植物对土壤的质地、酸碱度、肥力水平等要求不同。

3.选择适宜的生长季节在种植时应考虑到植物对温、光、水等生态因素的要求,并根据栽培目的选择适宜的生长季节,使植物的生长发育符合人们的愿望。

4.合理间作、套种和轮作将不同种类的作物,根据其生育特点和对营养需求的差异,进行合理的间作、套种和轮作,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土壤肥力和光能。

二、人工控制环境条件

(一)改善植物的光照条件

植物的光照条件主要是指光照度、光照时间、光照质量和光的分布四个方面。

改善植物的光照条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增强和完善光照条件,二是遮光,三是人工补光。

1.增强和完善光照条件栽培植物的合理密植,确定栽培植物适宜的行向、行距,改进栽培管理措施;采用地膜覆盖;选择合适棚址。

2.遮光利用间套作物荫蔽;林下栽培;覆盖各种遮阳物。

3.人工补光人工补光的光源主要有白炽灯、荧光灯、金属卤化物灯等。

(二)温度条件的调控

温度条件调控的原则是:

春季提高温度,以利适时播种或促苗早发;夏季适当降温,防止干旱和热害;秋冬季节保温和增温,使植物及时成熟或安全越冬。

具体措施有:

1.升温主要措施有:

排水;增施有机肥料;覆盖;向阳作垄;中耕松土等。

2.降温主要措施有:

灌水;覆盖;中耕松土;通风换气。

3.保温主要措施有:

灌水;增施保温肥;营造防护林带,设置人工屏障,留茬播种、熏烟、盖草等措施也有保温作用。

(三)土壤水分的调控

土壤水分的调节控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土壤水分的保持,二是增加土壤水分(增湿),三是降低土壤水分(降湿)。

1.土壤水分的保持改良土壤,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合理的土壤耕作:

耙地、耢地、镇压、中耕(锄地、耪地);地表覆盖。

2.增加土壤水分主要依靠降雨和人工灌溉补充水分。

3.降低土壤水分主要是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完善农田灌水、排水系统,一旦田间发生积水(特别是雨季),及时排出。

(四)气体条件的调控

1.二氧化碳(CO2)加强栽培管理,如合理做畦、合理密植、合理搭架、合理进行植株调整,改善栽培植物群体内部的CO2供应状况;进行CO2施肥是最根本的方法;施用有机肥料也可增加田间的CO2浓度。

2.氧气(O2)选择地势较高、疏松、透气性良好的地块;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透气状况;合理灌溉,忌大水漫灌,防止地面积水;雨季注意田间排水;灌水(雨)后墒情适宜时及时中耕松土,防止土壤板结;采用地膜覆盖,避免践踏,保持土壤疏松等等。

三、调整植株

1.整枝修剪整技修剪可调节植物体内营养分配,保证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合理密植,提高产量。

2.摘心打杈棉花栽培中,到生育中期通常要摘心、打杈,保证部分果枝蕾铃正常成熟;有些玉米品种常发生分蘖,与主茎争夺营养,也需及时打杈。

3.摘蕾摘叶根茎类作物及时摘去花蕾,以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而对一些如番茄、茄子、菜豆等植物,通过摘除下部的病叶、老叶,可减少养分消耗,通风透光,促使上部茎叶良好发育。

4.支架压蔓对于蔓生或不能直立的植物如黄瓜、番茄等可采用支架栽培以增加栽植密度,充分利用空间,增加产量;一些匍匐生长的植物如西瓜、南瓜等可采用压蔓来调节植株生长和促生不定根的作用。

5.疏花疏果果树上通过疏花疏果,减少养分消耗,培育大果优果,提高果实商品价值。

疏花疏果对培育优质种子具有重要作用。

四、植物激素及应用

(一)植物激素

目前已发现的有五大类激素:

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和脱落酸等。

激素

分布

作用

生长素(IAA)

根、茎、胚芽鞘尖端,正在展开的叶尖,生长的果实和种子内

促进生长;促进插条生根;对养分的调运作用;生长素可促进菠萝开花,诱导雌花分化。

赤霉素(GA)

果实、种子、芽、幼叶及根部

促进生长;诱导开花;打破休眠,促进发芽;促进雄花分化;防止果实脱落。

细胞分裂素

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和生长着的果实

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促进芽的分化;促进侧芽发育,消除顶端优势;;打破种子休眠;延缓叶片衰老。

脱落酸(ABA)

休眠的器官和部位

促进休眠;促进气孔关闭;抑制生长;促进脱落。

乙烯

植物所有组织

改变生长习性;促进成熟;促进脱落;促进开花和雌花分化;诱导插枝不定根的形成;打破种子和芽的休眠,诱导次生物质的分泌等。

(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植物生长调节剂根据对生长的效应可分为三类:

一是生长促进剂,如吲哚丙酸(IPA)、吲哚丁酸(IHA)、萘乙酸(NAA)、激动素、6-苄基腺嘌呤(6-BA)、二苯基脲(DPU)等;二是生长抑制剂,如三碘苯甲酸(TIHA)、青鲜素(MA)、水杨酸、整形素等;三是生长延缓剂,如矮壮素(CCC)、多效唑(PP333)、比久(B9)、烯效唑等。

另外还有2,4-D、乙烯利等。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上应用

目的

药剂

对象

使用方法及效果

促进结实

2,4-D

番茄、茄子

局部喷施,10~15mg·L-1,防止落果,产生无籽果实

插条生根

NAA

桑、茶

50~100mg·L-1,,浸基部12~24h

甘薯

粉剂,500mg·L-1,定植前蘸根

延长休眠

NAA甲酯

马铃薯块茎

0.4%~1%粉剂

破除休眠

GA

桃种子

100~200mg·L-1,浸24h

蔬花疏果

NAA钠盐

鸭梨

局部喷施,40mg·L-1,

乙烯利

苹果

240~480mg·L-1,盛花、末花期喷施

250mg·L-1,盛花前20d、10d各喷一次

保花保果

NAA

6-BA

棉花

柑橘

10mg·L-1,开花盛期

400mg·L-1,处理幼果

2,4-D

番茄

辣椒

10~20mg·L-1,开花后1~2d浸花1s

25~25mg.L-1,毛笔点花

保鲜保绿耐贮藏

2,4-D

6-BA

萝卜、胡萝卜

莴苣、甘蓝

100mg.L-1,采收前20d

200mg.L-1,浸渍

促进开花

2,4-D

NAA

菠萝

菠萝

5~10mg·L-1,50ml·株-1,营养生长成熟后,从株心灌

15~20mg·L-1,50ml·株-1,营养生长成熟后,从株心灌

促进雌花发育

乙烯利

黄瓜、南瓜

1~4叶期喷液,100~200mg·L-1

果实催熟

乙烯利

香蕉

柿子

番茄

1000mg·L-1,浸果一下

500mg·L-1,浸果0.5~1min

1000mg·L-1,浸果一下

植株矮化

TIHA

大豆

125mg·L-1,开花期喷施

CCC

小麦、玉米

棉花

3000mg·L-1,喷施

10~50mg·L-1,喷施

B9

花生

500~1000mg·L-1,始花后30d

PP333

花生

水稻秧苗

油菜

大豆

250~300mg·L-1,始花后25~30d喷施

250~300mg·L-1,一叶一心期喷施

100~200mg·L-1,二叶一心期喷施

200~250mg·L-1,4~6叶期喷施

提高抗性

PP333

水稻

油菜

辣椒

100mg·L-1,浸种;300mg·L-1,拔节期喷,抗倒伏

100~200mg·L-1,三叶期喷施,抗倒伏

1000~2000mg·L-1,叶面喷施,抗寒

10~20mg·L-1,叶面喷施,抗寒抗病

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

教学目标:

✧掌握:

土壤、土壤肥力、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土壤通气性、土壤胶体、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缓冲性、土壤空隙性、土壤结构、土壤耕性等基本概念;土壤的基本组成及各组分的特性。

✧理解:

不同质地的农业生产特性;土壤有机质的转化及作用;土壤基本性质及对肥力的影响。

✧了解:

土壤退化、污染和低产田的改良与开发。

✧学会:

土壤样品的采集;土壤含水量与田间技术。

第一节土壤的基本组成

一、土壤、土壤肥力概念

1.土壤概念土壤即指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自然土壤:

自然界尚未开垦种植的土壤。

农业土壤:

而在自然土壤基础上,人类开垦耕种和培育的土壤。

2.土壤肥力的概念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不断地供给和调节植物所必需的水、肥、气、热等物质和能量的能力。

3.土壤的组成自然界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土壤固相)、土壤水分(液相)和土壤空气(气相)三相物质组成的。

二、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的组成

土壤矿物质是岩石矿物质的风化产物,其颗粒大小差别很大。

通常肉眼可见的大颗粒多是破碎的原生矿物,而细小的土粒则是经过化学风化作用改造形成的次生黏土矿物。

原生矿物是在风化过程中没有改变化学组成而遗留在土壤中的一类矿物,主要有石英、长石、云母、辉石、角闪石、橄榄石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作用下,重新形成的一类矿物,主要有高岭石、蒙脱石、伊利石等次生铝硅酸盐矿物和铁、铝、硅等氧化物或含水氧化物(如三水铝石)。

(二)土壤质地

土壤中各种粒级的配合和组合状况称为土壤质地,即土壤沙黏程度。

土壤质地可划分为沙土、壤土和黏土三类。

几种主要质地土壤的生产特性为:

质地

肥力特征

生产特性

沙质土

土壤砂粒多,大空隙多,小空隙少,故透水透气性强而保水保肥性差;砂土含养分少,有机质分解快,易脱肥,施用速效肥料往往肥力猛而不长,俗称“一烘头”;

砂土因水少气多,土温升降速度快,昼夜温差大,称“热性土”。

种子出苗快,发小苗不发老苗;易于耕作,但泡水后会淀浆板结,俗称闭沙;这类土壤宜种植生育期短、耐贫瘠、要求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作物,如薯类、花生、芝麻、西瓜、果树等作物。

黏质土

黏粒含量较多,其粒间孔隙小而总孔隙度大,毛管作用强烈,透水透气性差,但保水保肥性强;黏质土矿质养分丰富,加之通气不良,有机质分解缓慢,肥效稳长后劲足;黏土水多气少,土温升降速度慢,昼夜温差小,称“冷性土”。

湿时泥泞,“天晴一把刀,落雨一团糟”,耕后大坷垃多,作物不易做到全苗齐苗;土性冷,肥效稳长,发老苗不发小苗;这类土壤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高梁、豆类等生育期长、需肥量大的作物。

壤质土

兼有沙土与黏土的优点,通气透水性良好,保水保肥力强;有机质分解较快,供肥性能好;土温较稳定,耕性良好。

水、肥、气、热状况比较协调,适宜种植各种作物,发小苗也发老苗—“壮子送老”。

三、土壤生物和有机质

(一)土壤生物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1.土壤动物

种类:

土壤中有许多小动物,如蚯蚓、线虫、蚂蚁、蜗牛、蠕虫、螨类等。

作用:

粉碎土壤中的有机物残体,促进了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粪便排入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蚯蚓和蚂蚁在形成团粒结构方面有重要作用,常作为土壤肥力的标志之一。

但有些动物对植物有害。

2.土壤微生物

种类:

重要的类群有细菌、放线菌、真菌、藻类和原生动物及病毒等。

作用:

①分解有机质,释放养分;分解农药等对环境有害的有机物质。

②分解矿物养分,③固定大气氮素,增加土壤氮素养分。

④利用磷、钾细菌制成生物肥料,施入土壤促进土壤磷、钾的释放;⑤合成土壤腐殖质,培肥土壤;⑥分泌大量的酶,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⑦其代谢产物刺激作物生长,抑制某些病原菌活动。

(二)土壤有机质

土壤有机质是指来源于生物(主要指植物和微生物)且经过土壤改造的有机化合物。

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与组成

来源:

施用的有机肥料、作物的秸秆以及残留的根茬等,此外,土壤动物残体和微生物、一些生物制品的废弃物、工业废水、废渣及污泥等也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来源。

元素组成:

C、O、H、N,分别占52%~58%、34%~39%、3.3%~4.8%和3.7%~4.1%,其次是P和S。

物质组成:

碳水化合物(单糖、多糖、淀粉、纤维素、果胶物质等)、木质素、蛋白质、树脂、蜡质等占10%~15%。

腐殖质占土壤有机质的85%~90%,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转化过程:

矿质化过程是将有机质分解为简单的物质,释放出大量的能量,是释放养分和消耗有机质的过程;腐殖化过程是微生物作用于有机物质,使之转变为复杂的腐殖质,是积累有机质、贮存养分的过程。

2.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及管理

作用:

①提供作物需要的养分。

②增加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③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物理性质。

④促进微生物活动,活跃土壤中养分代谢。

⑤其他作用。

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污染,起到净化土壤作用。

腐殖质中某些物质如胡敏酸、维生素、激素等还可刺激植物生长。

管理:

增施厩肥、堆肥、种植绿肥、水田放养绿藻、秸秆还田等措施来进行。

同时结合耕作、排灌等措施,调节土壤水、气、热等状况。

四、土壤水分和空气

土壤水分和空气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二者彼此消长,即水多气少,水少气多。

(一)土壤水分

土壤水并不是纯水,而是含有多种无机盐与有机物的稀薄溶液。

具体内容第五章有详细阐述。

(二)土壤空气

1.组成特点:

①土壤空气中CO2含量高于大气;②土壤空气中的O2低于大气;③土壤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于大气;④土壤空气中还原性气体高于大气;⑤土壤空气成分随时、空而变化。

2.土壤通气性

概念:

土壤空气与大气之间常通过扩散作用和整体交换形式不断地进行气体交换,这种性能称之为土壤通气性。

作用:

①影响种子萌发。

②影响植物根系的发育与吸收功能。

③影响土壤养分状况。

④影响作物的抗病性。

调节:

通过深耕结合施用有机肥料、合理排灌、适时中耕等措施来调节土壤的通气状况,改善土壤水、肥、气、热条件,给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性质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孔隙性、土壤结构性、土壤物理机械性和土壤耕性等,土壤化学性质包括土壤保肥性、土壤供肥性、土壤酸碱性、土壤缓冲性等。

一、土壤孔隙性与结构性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