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196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docx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

浅析中职生的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

之间的关系

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esteemandParentalRearingPatternsofVocationalSchools

 

 

摘要

探究中职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为职校生教育提供一定的依据。

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职校生不同年级学生475名,用量表及问卷测试的方式了解职校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现状。

结果显示:

1.中职生的自尊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长,青少年自尊存在性别差异,同级女生高于男生。

2.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年级差异和性别差异。

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应该重视家庭教育。

3.父母的情感温暖与青少年自尊有显著的正相关,父母的惩罚、拒绝否认与青少年自尊有显著的负相关。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类型对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影响有显著差异。

父母拒绝和情感温暖对自尊的影响相当突出。

 

关键词:

中职生;自尊;父母教养方式

 

Abstract

Explor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self-esteemandparentalrearingpatternof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providethebasisfortheeducationof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Clustersamplingmethodwasusedtoextractthevocationalschoolstudentsofdifferentgrade475students,thescaleandquestionnairetotestthestudentsself-esteemandparentalrearingstylestatus.Theresultsshow:

1.Self-esteemincreasesgraduallyalongwiththegrowthoftheage,genderdifferencesinadolescentself-esteemofgirlsthanboys,atthesamelevel.

2.Thereisdifferenceingradeandgenderdifferencesinadolescentparentingstyle.Havethesameplaceoffatherandmother'srearingstyle,butalsohasthedistinction,eitherthefatherormothershouldpaymoreattentiontofamilyeducation.

3.Thereisasignificantpositivecorrelationbetweenparentalemotionalwarmthandself-esteem,parentalpunishment,rejectionandadolescentself-esteemhassignificantnegativecorrelation.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sofdifferenttypesofparentingstyleonself-esteemdevelopment.Influenceofparentsrefusedtowarmandemotionofself-esteemisquiteoutstanding.

Keywords:

Secondaryvocationalschoolstudents,Self-esteem,Parentalstyle

 

目录

前言............................................1

第1章关于自尊的界定...........................3

1.1自尊的概念及研究历史......................3

1.2关于青少年研究自尊理论....................4

1.3青少年自尊发展因素的研究..................6

第2章关于父母教养方式........................10

2.1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10

2.2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11

2.3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13

第3章问题提出................................18

3.1问题研究的背景..........................183.2研究意义................................19

第4章研究方法................................21

4.1研究对象.................................21

4.2研究工具.................................21

4.3研究程序.................................22

第5章研究结果................................23

5.1中职生自尊水平的年级差异与性别差异.......23

5.2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与性别差异..24

5.3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27

第6章分析与讨论..............................29

6.1中职生自尊发展的一般特点.................29

6.2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年级差异的分析与讨论..29

6.3中职生父母教养方式性别差异的分析与讨论..30

6.4中职生自尊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31

结论.......................................32

参考文献......................................33

附录.......................................39

致谢.......................................40

 

前言

自尊是在对自身价值判断基础上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社会的建构。

米德和库利等人的研究都表明,自尊来自于他人的赞许。

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教师及同学是个体自尊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会不断接受成人社会的价值标准,并领悟父母依据这些标准而产生的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最终将这些东西内化,这一过程对个体自尊的形成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有关自尊发展的研究中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和青少年自尊的影响一直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

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问题是每个家庭是否都能提供个体发展所必须的积极影响。

因为家长总是以昨天的经验和知识教育今天的孩子,再让孩子拿这些东西去应付明天的社会,再加上父母本身可能存在的个性等方面的缺陷,这都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基于此,我们试图在揭示青少年自尊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自尊发展的影响机制,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

中职生的年龄大多正在14-19岁,与初、高中生处在同一年龄阶段,他们的心理发展处在一个不成熟的阶段,自我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但他们却比普通的初、高中生更早进入社会,因此除了要解决好学习问题外,他们还要和大学生一样

面临着人际关系和职业选择等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职生的自身状况与现实环境会发生许多不相融,这就加剧了危机,这些危机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影响中职生在校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

中职生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群体,本文就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对某校中职生的自尊进行调查,并对与自尊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父母教养方式相关进行了分析研究。

 

 

 

第一章关于自尊的界定

1.1自尊的概念及研究历史

在西方,最早给自尊下定义的心理学家是W·James。

他在给自尊下定义时用了一个著名的公式,即:

自尊=成功/抱负,换句话说,个人对于自我评价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Coopersmith(1967)[1]认为自尊是个体对自己做出的并通常持有的评价,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H·Marsh(1989)[2]认为:

自尊是一个知觉到的现实自我的特征和自我评价标准之间的比较结果;M·Rosenberg(1965)[3]认为自尊反映了知觉到的个体的现实自我状态和理想或期望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Steffenhagen(1990)[4]认为自尊指个体对自我的知觉的总和,其中包括他的自我概念(心理的)、自我意象(身体的)和社会概念(文化的)。

从不同的研究角度,不同的研究目的,所涉及的自尊层面不同。

为了解决自尊定义问题,Well&Marwell(1976)[5]对诸多自尊定义进行分类和概括,发现大多数对自尊的理解都涉及评价和情感两个过程。

1999年,ChristopherJ.Mruk将自尊定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将自尊的基本结构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分别是自尊的基础成分、自尊的存在特性和自尊的动态性[6]。

基于上述分析,ChristopherJ.Mruk对自尊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描述:

“自尊是个体能不断地以一种有价值的方式应付生活挑战的能力状态”。

而在我国对于自尊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

朱智贤(1989)[7]认为:

“自尊是社会与个人的自尊需要的关系的反映”;荆其诚(1991)认为[8]:

“自尊是个人自我感觉的一种方式,一种胜任愉快值得受人敬重的自我概念”;顾明远(1990)认为[9]:

“自尊是指个体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人的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所做的评价”;林崇德(1995)[10]认为“自尊是自我意识中具有评价意义的成分,是与自尊需要相联系的、对自我的态度体验,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因此综上所诉,对于自尊的界定,大致分为两类:

倾向于个体内部的评价与来自外界对个体的评价。

1.2关于青少年研究自尊理论

1.2.1青少年不同人际关系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自尊不仅调节人际关系,使之更加和谐、融洽,而且自尊与人际关系之间可能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

其中刘秀翠、韦耀波采用中学生自尊量表、人际关系量表,基于归因理论对中学生自尊、人际关系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学校因素与家庭因素对青少年自尊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而在这两者中,家庭因素是形成个体差异的最初来源,其影响最大。

国内外研究指出,在同情、支持与合理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儿童,其个性发展都较好,而那些来自专制、矛盾和冲突家庭的儿童一般都存在极大的压力,处于低自尊水平,容易出现个性和行为的问题。

青少年是个体自尊发展的关键期,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青少年自尊的发展。

而亲子间知觉的相似性会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稳定、一致的支持,知觉的相似性越高,家庭越和谐,越有利于个体的积极适应。

而且已有研究证明[11],良好的亲子关系能使孩子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自尊水平较高,不良的亲子关系则会导致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评价。

1.2.2青少年自尊与社会环境的相关研究

青少年自尊水平存在极显著的城乡差异。

不分性别,农村学生的自尊水平明显低于城市学生。

家庭经济状况也是影响学生自尊重要因素之一。

青少年的自尊水平与家庭经济状况呈直线相关,即经济状况好的自尊水平较高,经济状况良好的次之,经济状况不好的最差,其中家庭经济状况差的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低于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的学生的自尊水平。

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自尊的重要因素,身处环境好一些的学生,他们的自尊水平就相对高一些;反之,亦然。

这说明青少年已经意识到自己所处环境的优势,并据此而形成了有某种倾向性的自我概念。

因此,如何营造有利于青少年良好个性的发展空间,不仅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全社会都应当考虑的问题。

1.3青少年自尊发展因素的研究

1.3.1西方心理学家的理论

近10年来国外对自尊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多,涉及移民家庭、不同收入家庭、不同种族家庭、单亲家庭、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质量、自我表现风格、生活满意感、身材、体重、吸烟、酗酒行为等多方面。

早期西方自尊研究者库利提出“镜中自我”的观点。

他认为“自我与社会是一对双胞胎”,一个人的自我是由其人际交往产生的,个体的自尊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12]。

自尊的现象学理论代表人物Mruk认为,自尊是一种发展现象,在儿童早期个体只拥有萌芽形式的自尊,自尊的价值感纬度先于能力纬度出现,最初的自尊是源于他人的评价、接受或拒绝。

自尊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基本形成,一直至成年期或成熟期自尊仍然是个体的主要发展任务。

生活中的许多事会对自尊造成威胁,从而需要对自尊进行不断的维护与管理,否则就会造成自尊的丧失。

因此,自尊主要在早年形成,而成年期则主要是自尊的管理。

儿童通过与其母亲、其他家庭成员、其他同龄人等的交流而发展了他的人格和自我。

20世纪60年代,自尊研究的重要人物StanleyCoopersmith运用实证的方法,通过严格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对影响自尊的条件和经验作了系统的开创性的研究。

他发现影响自尊的因素主要有:

父母的温暖,明确的界定限制,被尊重。

这三方面对自尊的影响是通过个体的学习实现的,对于父母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的行为、儿童通过观察和模仿,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通过不断的操作和实践,这些价值不断得到强化和提高,并学会自尊。

相反,父母的忽视、过多或过少的限制、冷漠或鄙视的教养模式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自我结构或行为不良,表现出低自尊。

20世纪80年代,哈特及其同事对青少年自尊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验证了库利的预料:

自尊为社会的构建,来自于他人的积极关注,个体的自尊水平与其所具有的社会支持的程度密切相关。

1992年,哈特等提出了社会支持的“条件性”观点,社会支持附加的条件越多,越不利于个体肯定态度的形成,在此影响下形成的自尊也就越低。

许多研究还指出:

当个体处于青春期时,各种损害,威胁其自尊的因素变得日益显著,自我察觉、自我意识、反应以及关系自身的自我想象在大量增加。

所以这期间父母的支持、师生及同伴关系的赞许变得更为重要(Mead,1991[13];Brody,1991[14];Steinberg,1990[15])。

1.3.2国内心理学家的理论

近年来,国内不少研究者十分关注青少年自尊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中,有关中小学生和大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

林崇德教授在描述青少年的倾向中指出,青少年不仅自己尊重自己,也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希望自己获得社会认可,当社会评价与自己需要相一致时,会产生积极情感,反之就会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而这些社会评价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众多自尊发展的因素中,国内心理学家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方面。

社会文化因素:

自尊的形成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其各种不同的发展表现均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密切相关。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自尊发展呈现出多样性。

生活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其自尊的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

学校因素:

学校对儿童自尊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与同伴两个方面。

教师对学生的自尊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方面,因为教师是社会行为规范的直接体现者和传递者,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把这些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因为教师是学生模仿的榜样,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教师的话可能比家长的话更有权威性,有些在家庭中得不到母爱的学生,会把教师当成母亲,从教师身上寻求感情上的满足。

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心、鼓励、评价、期望等会严重影响儿童的自尊发展。

同伴是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同伴比起父母和教师来,能为儿童提供更多的发展技能和能力的标准和机会。

只有置身于同伴中,儿童才能体验到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只有与同伴进行比较,才能形成对自我的认知和评价。

家庭因素:

父母教养方式是家庭因素中对孩子自尊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因为家庭是人出生后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载体,它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他即影响儿童自尊的发展水平,又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速度和方向。

家庭结构也是家庭因素的重要方面,其中“核心家庭”(父母和孩子两代人)子女自尊的发展水平高于“非核心家庭”(父母、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与孩子)。

完满家庭的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明显高于离异单亲和再婚家庭的青少年。

 

 

 

第二章关于父母教养方式

2.1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

在国外,“父母教养方式”有多种方法,如“parentingstyle”、“parentalstyle”、或“parenting”。

NancyDarling,LaurenceSteinberg(1993)[16]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同孩子进行交流的一系列态度方式,它们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情感气氛,父母的教养行为在这种气氛中表现出来,并对孩子产生影响。

Frances(2003)[17]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一种与教养有关的、稳定的态度和信念的综合体。

教养行为既包括父母履行其职责的专门目标定向行为,又包括非目标定向的教养行为,诸如姿势、手势、语调的变化或是情绪的自然流露。

在国内,父母教养方式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

目前,学界较为普遍接受使用的是父母教养方式或家庭教养方式。

林磊(1995)[18]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家长在教育以及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行为倾向,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

李彦章(2001)[19]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指在某种家庭教养气氛下,父母为了一定的教养目的,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

左占伟(2003)[20]认为父母教养方式是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对儿童的情感表现的一种组合。

龚艺华(2005)[21]提出父

母教养方式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多形式的行为风格,既具有历史继承性又兼有时代和现实性。

从国内外学者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界定来看,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教育紧密相连,主要指父母在抚养子女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固定行为模式和行为倾向,集中反映了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它总是通过教养行为表现出来。

父母为了一定的教养目的,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通过主动的或被动的教养方式,目标定向和非定向的教养行为,影响子女人格和认知发展。

2.2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

家庭是儿童最初的生活场所,儿童的社会性发展首先从家庭开始。

在诸多影响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家庭因素中,父母教养方式是最重要的一个。

正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行为,才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递给儿童。

一般来说,可以把父母教养方式归纳为两个维度:

其一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情感态度,即接受---拒绝维度;其二是父母对孩子有要求和控制程度,即控制---容许维度。

在情感维度的接受端,家长以积极肯定、耐心的态度对待孩子,尽可能满足孩子的各项要求;在情感的拒绝端,家长常以排斥的态度对待孩子,对他们不闻不问。

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控制端,家长为孩子制订了较高的标准,并要求他们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在要求与控制维度的容许端,家长宽容放任对孩子缺乏管教。

根据这两个维度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四种教养方式:

权威型、专断型、放纵型和忽视型。

不同的教养方式无疑会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和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2.2.1权威型教养方式

这是一种理性且民主的教养方式。

权威型的父母认为自己在孩子心目中应该有权威。

但这种权威来自父母对孩子的理解与尊重,来自他们与孩子的经常交流及对孩子的帮助。

父母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对待儿童,及时热情地对儿童的需要、行为做出反应,尊重并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同时他们对儿童有较高的要求,对儿童不同的行为表现奖惩分明。

这种高控制且在情感上偏于接纳和温暖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许多积极影响。

2.2.2专断型教养方式

专断型父母则要求孩子绝对地服从自己,希望子女按照他们为其设计的发展蓝图去成长,希望对孩子的所有行为都加以保护监督。

这一类也属于高控制型教养方式,但在情感方面与权威型父母有显著的差异。

这类父母常以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待儿童,他们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要求与意愿。

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表示愤怒,甚至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2.2.3放纵型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和权威型父母一样对儿童抱以积极肯定的情感,但缺乏控制。

父母放任儿童自己做决定,即使他们还不具有这种能力,例如,任由儿童自己安排饮食起居,纵容儿童贪玩、看电视。

父母很少向孩子提出要求,如不要求他们做家务事也不要求他们学习良好的行为举止;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取忽视或接受的态度,很少发怒或训斥儿童。

2.2.4忽视型教养方式

这类父母对孩子既缺乏爱的情感和积极反应,又缺少行为方面的要求和控制,因此亲子间的互动很少。

他们对儿童缺乏最基本的关注,对儿童的行为缺乏反馈,且容易流露厌烦、不愿搭理的态度。

如果儿童提出诸如物质等方面易于满足的要求,父母可能会对此做出应答;然而对于那些耗费时间和精力的长期目标,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学习习惯、恰当的社会性行为等,这些父母很少去完成。

2.3关于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2.3.1西方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研究

前苏联、捷克、匈牙利等国的一些心理卫生专家经过多年的跨国协作研究后认为:

父母教养方式对保持和巩固青少年心理健康有最为直接的作用,因为它能积极影响青少年性格和个性。

在早期的研究中,研究者主要关注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维度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作出划分,并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在关于儿童社会化的早期经验研究中,研究者们开始以维度来描述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

如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P.M.Symonds,1939)是最早的研究者,他把父母教养方式划分为接受—拒绝和支配—服从两个维度加以研究并依此说明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麦可拜(Maccoby)[22]在1980年进行的不同性别青少年的攻击性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严厉惩罚有密切关系。

研究发现:

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需要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有同情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强,具有叛逆心理;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所以他认为最理想的教养方式是两个维度相互交叉的区域,这样的父母对孩子倾注着非常适度的爱,对孩子的活动既给予保护,同时也给予必要的社会和文化训练,对孩子的要求既不盲目接受又不武断拒绝,既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又给予适度的控制。

这种方式最有利于青少年心理、道德等各方面的发展。

当代有关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主要来源于美国著名的女心理学家鲍姆林特(D.Baumrind,1967)对儿童及其家庭的研究。

她对父母教养方式的界定建立在其对家庭社会化实践研究的类型学方法基础之上。

主要教养行为因素(如温暖、参与、成熟要求和监督等)配置的差异与程度差异,形成不同教养方式,导致青少年对父母影响的不同反应。

她将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