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00608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89.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docx

历史必修1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1、禹传子,家天下——王位世袭制的产生

2、夏商的统治

王权和神权的结合

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

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加强对全国有效的统治

2、分封物:

土地和人口

3、分封对象:

(以血缘宗亲为主)王室、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诸侯的权利:

受封者有从周天子那里分得土地和人口的权利,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的权力;

义务:

定期朝贡周天子、提供军赋和提供力役。

5、形成的等级结构: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6、评价:

利: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弊:

诸侯国有很大的独立性,随着王室的衰微,分封制遭到破坏。

三、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目的:

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矛盾

2、实质: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与分封制互为表里

3、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4、作用:

保证了贵族的世袭特权和政治的垄断。

有利于统治集团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秦的统一

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二、皇帝制度的确立和特点

1、独尊——皇帝地位的至尊

2、独裁——皇权的至高无上

3、世袭——皇权的不可转移

三、秦朝中央政权组织结构

丞相:

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

御史大夫:

执掌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

特点:

相互配合,彼此牵制,服务于皇权

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地方行政管理体制)

1、特点:

直接向中央负责,完全服从于中央;地方官僚都直接由皇帝任命。

2、作用: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第三课从汉到元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总体特点:

这一时期,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时隐时现,但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

得到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受到分割和限制。

1、汉武帝的“推恩令”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朝的节度使和藩镇割据

地方藩镇权力很大,发展成为割据势力,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形成了分裂割据之势。

3、北宋的“强干弱枝”

表现:

军事上:

收兵权;

行政上:

文官主政地方,相互牵制;

财政上:

设转运使,绝大部分收归中央。

结果:

改变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的集权;但是造成了地方力量过弱。

4、元朝的行省制度

原因:

疆域空前扩大,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特点:

行省的权力很大,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作用:

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为后世所沿袭

二、选官和用官制度

1、汉代察举制:

自下而上的荐举;以道德为主要标准

2、六朝的九品中正制:

以门第为主要的标准

3、隋开创的科举制:

自上而下的取士;以才学为主要的标准

科举制的作用: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封建统治社会基础);

提高关员文化素质;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四课君主专制的演进和强化

一、汉到元君主专制的加强

1、汉武帝的中朝制度

2、唐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

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

相权分散,彼此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

加强了皇权

3、北宋相权的分割——二府三司制

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被分割,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权

4、元朝的中书省制

宰相的权力又分到合,宰相权力很大,甚至危及皇权。

二、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和内阁的建立

1、明太祖废宰相制度,权分六部

2、内阁的出现

明太祖建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建立内阁

评价:

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职权的大小完全以皇帝的旨意而定。

不可能制约皇权,只是强化皇权的表现。

三、军机处的建立——君主专制的顶峰

1、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的三足之势

2、军机处的设立

军机大臣品阶低下;跪受笔录和传达

作用:

提高了行政效率,使皇帝得以控制了全国的军政大权;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积极:

我国多民族大一统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有得于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

◆消极:

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

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

总之君主专制的加强,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五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独特的自然环境:

临海多山

2、小国寡民城邦的林立:

更有利于参与政治和追求民主权力。

3、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

二、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1、梭伦改革——奠定了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里克利改革——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三、对雅典政治的评价

积极作用:

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局限性:

男性公民的民主少数人的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弊端

第六课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一、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1、早期习惯法——伸缩性和不确定性

贵族垄断立法和司法权,随心所欲地解释法律,保护自己,伤害平民的利益

2、成文法的诞生——《十二铜表法》

作用:

审判量刑有法可依,平民的利益得到一定的保护,但是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二、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1、公民法使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保障罗马公民的权利

2、万民法的产生

背景:

罗马扩张中疆域扩大,民族矛盾显现出来;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了许多的新问题。

公民法无法应对

产生:

3世纪,罗马帝国内自由民内部公民和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

万民法称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得最终完成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汇编而成。

三、罗马法的评价

1、维系罗马统治:

为国家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据,稳定了社会秩序,保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2、影响后世:

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罗马法思想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3、地位:

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4、核心内容:

倡导保护私有财产,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5、实质:

罗马奴隶主阶级意志的体现。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背景——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1、根源:

英国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领导者: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3、过程:

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1688年光荣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政权。

二、《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的开始确立

1、内容特点:

用法律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权利

2、作用: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社会原则,否定了君权神授和专制;

使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开创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3、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作用

有利于政治稳定;

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民主;

三、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国王的内阁:

开始时是服务于国王的,向国王负责

2、议会的内阁

内阁:

首相是首脑;集体负责,共进共退;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首相:

议会中多数党的领袖;

有权提名内阁成员;

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是政府首脑;

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首相掌握实权

 

第八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1、美国的独立

2、邦联制下的严峻形势

政治上:

不利于统一和稳定

经济上:

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外交上:

不利于稳固独立

3、结果:

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资产阶级领导人希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

二、1787年宪法——确立了联邦制共和制政体

1、宪法的产生:

各州代表平等协商,相互妥协的结果

2、内容

联邦制原则: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权分立原则:

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独立平等,相互制约。

有效地防止了独裁,保障了民主

民主共和的原则:

国家元首和议会议员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

3、评价

积极性:

强调了国家权力,有利于统一和稳定

分权制衡的原则有利于保障民主,防止独裁

总之,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政治的环境。

局限性:

没有规定人民的权利自由;民主的狭隘性——奴隶制的存在,人权的不平等。

具有种族歧视的烙印。

 

第九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法国革命的爆发封建君主专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共和制和君主制的艰难斗争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封建的保守势力日益削弱,民主共和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3、普法战争和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成立

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和稳定

1、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内容:

(分权和制衡的原则)

法国总统制共和制

2、作用

使共和派逐步掌握国家大权,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日益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发展奠定基础。

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国的统一

根源:

分裂的政治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领导国家和主要人物:

普鲁士(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俾斯麦

方式:

三次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

2、统一和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内容:

①确立联邦制,以普鲁士为核心,把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移植到整个帝国

②君主立宪制,(君主是实,立宪是虚)通过法律来保障君主专制的权利

评价:

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推动了德国经济和国际地位的发展和提高;

但这种民主制度十分保守和不彻底;使德国成为欧洲乃至世界最不稳定因素之一。

第十课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背景)

1、鸦片战争前夕的英国和中国

中国

英国

经济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经济落后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

封建社会,政治腐败

建立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军事

装备陈旧落后,军纪败坏

坚船利炮

思想

极端的文化专制主义:

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

自由竞争、自由贸易

总体特征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危机四伏

资本主义迅速崛起,日渐强大

2、鸦片走私

正当中英贸易中:

中国出超,英国入超

走私鸦片目的:

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走私鸦片的结果:

改变了中英正当贸易的状况,中国由出超变为入超,白银大量外流,

严重危害清朝统治。

3、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二、第一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加紧对外扩张以夺取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直接原因:

虎门销烟

2、鸦片战争的结果——中英《南京条约》

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被破坏,香港成为英国侵略中国的基地

赔款2100万银元——加重中国人民的负担,开创列强勒索赔款的先例

开放广厦福宁上为通商口岸——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便利列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最能

体现侵略者企图的条款)

英商进出口货物的税率,中国要同英国商定——关税主权被破坏,对中国经济掠夺提供条件

3、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破坏,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A.《天津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进一步控制清统治核心

十口通商──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便利商品在内地倾销,威胁中国安全

外国人可以到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文化侵略,掠取情报

赔偿英法600万两白银──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B.《北京条约》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成为侵略势力在中国北方的重要活动基地,威胁北京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准许华工出国──掠卖中国劳动力

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更加受损;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第11课太平国运动

一、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1、起义的背景

 ① 根本原因:

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

 ② 具体原因:

 鸦片走私,白银外流;洋货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巨额的战争赔款负担;自然灾害

2、过程

 ① 发动起义组织方式:

拜上帝教

 ② 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永安建制,初建政权——1853年定都天京,正式建   

   立政权

3、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1856年

 ① 北伐失败原因:

                      

 ② 北伐的作用:

                       

 ③ 西征主要领导者:

            

二、《田朝天亩制度》的颁布

1、内容

①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案:

                  

                              

②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案:

                      

                                

③目的:

                     

2、评价

①积极性:

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反映了农民阶级革命性的一面。

②消极性:

体现了的思想,脱离实际。

三、天国的悲剧

1、天京变乱——转折点(1856年)

2、《资政新编》——建国新方案

①突出特点:

                          

②评价:

首次提出自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3、失败——天京陷落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

1、反封建的同时反侵略

2、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反映了世界发展潮流。

3、利用中西结合的理论——       ——发动组织起义

 第12课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政策的结果

2、过程:

  丰岛海战——平壤战役,     牺牲——黄海海战,     牺牲——辽东战役,日  本进行野蛮的     大屠杀——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覆没。

3、《马关条约》

①内容:

割地                                     

赔款                                     

开埠                                     

设厂 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②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表现: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使侵略势力渗入中国内地;

   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

   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二、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

1、义和团运动

   口号:

“”,既具有爱国性,又有浓厚的         色彩。

2、八国联军的侵华

  借口:

                

  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转变:

                           

3、《辛丑条约》的签订

 ①内容:

   赔款                                  

“设馆”                                 

 驻兵                                  

   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体现了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

   盖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上。

 ②影响:

列强从经济,军事,外交控制了清政府,标志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最终形成。

第13课  辛亥革命

一、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①新政和预备立宪,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革命思想的传播(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民主共和的思想)

 ③革命团体的建立和同盟会的创立

   第一个是:

           

   同盟会的纲领:

                               

   机关报:

                         

   同盟会历史地位:

                               

 ④军事上的准备

 ⑤保路运动的配合

2、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爆发1911年10月10日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成立时间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内容:

主权在民    

  三权分立    

  责任内阁制   

 ②历史意义:

是第一部的民主宪法,具有的进步意义。

三、民主进程的丰碑

1、清王朝的覆灭1912年和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性质:

                          

①推翻了结束了;

②建立了使人民获得了;

③使深入人心了;

④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一、五四运动

1、导火线:

                           

2、口号: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

3、过程,注意中心和主力的转移

北京——上海;学生为主力——为主力

4、初步胜利

释放  ;罢免;拒绝         

5、意义:

标志了中国的开端。

性质:

                             

特点:

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国民大革命

1、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标志:

                                  

2、过程/概况(1924年——1927年)

①工人运动

②农民运动

③建立统一政权——广州国民政府

④军事斗争:

整编国民革命军,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

进行北伐战争

 北伐对象:

                              

 战争成果:

                                

                                      。

3、失败

①蒋介石发动“”

②陈独秀坚持错误,放弃革命领导权和对武装的领导权。

③汪精卫发动“”,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第15课国共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国民革命的教训:

                               

2、起义的意义: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标志着 、

    、  的开始。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汉口)

  内容:

 确定了         和                 的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节发动起义。

 

  意义:

                                   。

2、湘赣边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3、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自己的路”

  主要内容:

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4、星火燎原

  ①到1930年夏,建立了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十几个省,武装力量达十万人。

  ②1931年,成立了统一的革命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定都   ,  

     制定了《宪法大纲》

三、红军长征(1934年——1936年)

1、原因  左倾错误领导,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2、遵义会议

  ①内容:

纠正了                                            

      肯定了                              

      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和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②历史意义:

结束了                             ;  

       事实上确立了                          ; 

       成为了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的胜利

 1935年中央红军打到陕北吴起镇;

 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于         ,长征胜利结束。

第16课 抗日战争(1937——1945年)

一、全民族的抗战

1、30年代日本对华的侵略加剧

   九一八事变;建立伪满洲国;华北事变等等

2、        事变——抗战开始

3、国共合作为基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敌后战场的开辟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建立抗日根据地。

5、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抗战

  淞沪会战(粉碎敌人速决战的计划),太原会战,徐州会战等

  取得了平型关(属于正面战场太原会战,战斗的领导者为中共)、台儿庄等战役胜利。

二、日军的滔天罪行

1、南京大屠杀

2、潘家峪惨案

3、罪恶的七三一部队

三、抗战的胜利

1、百团大战——1940年 华北 彭德怀

     这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2、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

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

4、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①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反帝侵略的完全胜利—— ②增强了                         。

 

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做出了重大贡献——  ④提高了中国的          。

第17课  解放战争

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①国民党谈判的原因:

舆论压力尤其是                 。

②《双十协定》

③政协的召开,通过了有利于和平、民主的决议

2、内战的爆发——1946年

①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首攻中原解放区

②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和     解放区  

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1、反攻开始——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它是中国革命由被动转向主动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的转折点。

2、三大战役

 ①1948年9月——1949年1月,解放军先后发动了辽沈、    、   战役。

 ②意义:

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为解放长江以南奠定了基础。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北平和谈——该时期国共第二次谈判

  国民党争取时间,重新部署内战的阴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