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0079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57.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点概念整理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

∙客观条件: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

∙阶级基础:

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

∙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的各种物质条件和因素

3.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其内容包括:

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人物有:

康德、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费希特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

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黑格尔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间环节是费尔巴哈

∙英国古典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

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指19世纪上半叶以傅立叶、圣西门、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

∙除上述理论外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

5.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有: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6.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性著作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

7.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有: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8.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它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

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它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对它们进行批判地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

∙它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科学的进步

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

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

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2.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3.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革命性:

·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

科学性:

·不带任何偏见·具有深刻性·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4.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保生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6.理想就是人的奋斗目标,就内容来划分:

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

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是全部理想的核心

7.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共同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8.科学的人生理想对于人的现实活动具有重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理想是人生精神的支柱

第三节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其次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我国今天所面临的最大的社会实际

就是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同意即是理论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内容:

本体论和认识论

∙本体论: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是第一性的

·认为物质是本原,属于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它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认识论: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认为世界是可认识的属于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被认识的是不可知论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

4.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运动发展的。

形而上学认为事物都是静止的,孤立的

5.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的两个对立:

一元论和二元论的对立、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6.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哲学上的二元论就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7.一元论有两种:

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

∙唯心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精神,有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一元论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有三种基本形态是: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或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国的“元气说”

9.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原子论为依据,把原子看成是世界的本原,有四个明显的局限性:

∙机械性:

企图用机械、力学原理解释一切现象,也称机械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性:

它把一切事物都看作是彼此孤立的、在本质上是不发展变化的

∙直观性:

它对待世界、认识,都缺乏实践的观点

∙不彻底性:

它只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则陷入唯心主义,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0.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第三个历史形态,是最高形态

1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其基本思想是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局限性

12.自然界、人类社会、人本身构成了整个世界,自然界是客观的,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首先,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

∙其次,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

13.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同唯心主义划了界限

∙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4.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不仅肯定世界是物质的,而且认为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15.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16.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运动囊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

∙唯心主义哲学的错误是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17.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主要有以下情形:

∙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18.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承认绝对运动的同时,也承认物质相对静止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形而上学错在把静止绝对化

∙相对主义诡辩论则只承认运动,否认相对静止

19.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的有: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

∙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20.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观点:

∙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

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21.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即时间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向前发展,即不是循环,更不是倒退,也就是具有不可逆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即每一个物体都具有固定的长宽高

2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

23.毛泽东把实践规定为“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24.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主体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

∙实践主体可以划分为:

个人、集团、类主体

∙实践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具有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客体有三种基本类型: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5.实践具有以下特点:

∙客观性:

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本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26.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时间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27.人生活其中的世界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使自然界二重化,即分化为:

自在自然、人化自然

∙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8.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29.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因为:

∙劳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3.联系具有: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指联系的客观性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的是指联系的普遍性

∙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这是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

4.事物联系的重要形式有:

·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

5.为什么说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6.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一个限难曲折的过程。

这是因为:

∙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

∙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不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

∙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限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7.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主要表现在:

∙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形而上学否定这种联系,认为是事物是孤立的

∙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是不停运动发展变化的

·形而上学否定这种运动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形而上学否定这种矛盾的存在

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岐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9.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联系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它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范畴则提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10.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承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11.对立统一规律也称之为矛盾规律,就矛盾的本质而言,它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同一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矛盾斗争性是指: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区别: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

·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1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事物内部的矛盾

 

13.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用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4.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关系:

∙含义:

·内因:

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

是事物的外部矛盾

∙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15.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的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1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意义: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7.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关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

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18.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

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1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即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主要矛盾转化为次要矛盾,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0.掌握事物度的方法论意义:

度是指:

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意义:

·在认识上:

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

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2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22.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及意义:

∙含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

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

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又有部分质变

∙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2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包含的内容及其意义:

∙内容: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

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而联系起来

∙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辩证的否定是包含着肯定的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意义: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

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

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的继承态度

26.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还包括一系列其他范畴,主要有:

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

27.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及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积极因素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一方面,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另一方面,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

意义:

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在曲折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

28.因果联系的显著特点是: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

二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

∙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

∙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

29.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表现是复杂多样的主要类型: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30.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

对事物发展的过程起影响作用,加速和延缓事物发展变化的进程

31.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关系:

∙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把二者割裂只承认一方面的话就会导致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的非决定论、唯心主义宿命论的错误

3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

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

是活跃易变的

∙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是相对稳定的

33.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34.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只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种多样的

∙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

∙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

∙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相对平静的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

∙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不表现本质的纯粹现象也是不存在的

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

35.掌握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6.真象和假象的区别在于真象与本质是一致的,假象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与本质是不一致的

37.规律是一种本质的联系,具有的两个特点:

∙客观性:

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胶不能任何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在改变规律。

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普遍性:

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38.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9.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是: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自然规律是自发地起作用的

40.意识的起源:

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41.人类意识产生过程中经历漫长的过程分三个阶段:

从反应特性到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

42.社会性劳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43.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内容: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的意识的物质器官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应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44.人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文字系统引起的反射

4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46.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用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47.意识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能改造客观世界

∙意识活动对于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影响

48.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49.发挥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营销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