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0397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53 大小:9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53页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53页
亲,该文档总共1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1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docx

西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整理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的认识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进行的常用质量单位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对这三个质量单位具有简单了解和自身具有初步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教材包括四个部分:

例1:

认识克

克、千克、吨的认识

例2:

认识千克

例3:

认识吨

实践活动:

小调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和吨,初步建立1克、1千克和1吨的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计能力;掌握初步的质量单位换算的方法;能结合实际,解决与质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学习内容与丰富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建立1克、1千克、1吨的观念。

2、难点:

正确地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关键: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和比较克、千克、吨这三个质量单位。

教学设计

1、克、千克、吨的认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5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及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盐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组织交流,了解单位与工具

1、了解质量单位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到超市、农贸市场、药房等地去购买东西,也了解了一些物品有多重,谁愿意把自己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老师把学生说的物品的质量写在黑板上:

如,200克、280克、1000克、2公斤、1千克、2斤、1斤、10克、50克、4吨……

教师指出:

这里的克、公斤、千克、斤、吨都是计量物品轻重的单位。

其中的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

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是咱们将要研究的内容。

2、认识工具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哪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启发学生说出:

电子秤、台秤、磅秤、天平、杆秤、地秤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教科书第1页图上的各种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二、动手操作,认识克

1、教师出示一小勺盐(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请学生想一想,要用什么工具来称?

经过讨论,学生确定要用天平来称。

2、介绍天平

出示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3、称盐

教师示范用天平称出这一小勺盐的质量是1克。

用手掂一掂1克的盐,说一说感受。

4、你知道2分的硬币有多重吗?

谁来估一估

学生用天平称出2分的硬币重1克。

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

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拿出学生能想到的一些轻的物品。

分组活动:

用精度高的电子秤称一称。

(也可以就用天平称)

例如:

一小块橡皮、一团棉花、一大粒花生、一小段粉笔、10粒黄豆……

称完之后,用手掂一掂。

引导学生感受:

同样都是大约1克重的物品,有的看上去大,有的看上去小。

物品的轻重,不能只看大小。

6、讨论:

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结论:

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

克用g表示。

三、课堂活动

1、分组活动:

称学习用品

先估一估,再称一称,然后用手掂一掂,并填写记录单。

2、独立作业,看图,填一填(教科书第2页)

指导学生看清每格表示100克。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一个简易天平。

以2分、5角、1元的硬币作砝码,称一些轻的物品。

(注:

5角的硬币重约4克,1元的硬币重约6克。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5,6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千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千克”的概念。

2、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千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台秤、电子秤、体重秤、两袋500克的盐、大米、水果糖、苹果、萝卜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测量过自己的体重吧,谁愿意说给大家听?

当一个学生说出体重之后,问一问,谁比他重?

还有谁更重?

咱们班上谁最重?

教师随机作记录:

30千克、32千克、40千克、46千克……

教师:

我们班最重的同学都没有老师重,我的体重是55000克。

板书:

55000克

教师:

看了老师的体重,你有什么感觉?

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说出的数大,同时启发学生说出老师用的单位和同学们用的单位不一样。

教师:

为了便于比较,也为了记录简便,老师用来表示体重的单位应该与你们的一样,都用千克作单位。

教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千克。

(板书:

认识千克)

二、探索新知

1、认识1千克

(1)出示一袋500克的碘盐,用手掂一掂,再估一估它有多重。

请学生读出包装上的数据。

再出示一袋同样的碘盐,问学生:

两袋这样的碘盐重多少?

启发学生说出两袋是1000克,500克+500克=1000克。

告诉学生1000克就是1千克。

教师板书:

1000克=1千克

千克用kg表示。

1kg=1000g

(2)将这两袋盐放在台秤上,请学生看指针所指的刻度是1千克。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重1千克?

将学生说到的一些物品放到台秤上称一称。

(每组至少一种)

(3)学生一只手拿一枚2分硬币,另一只手拿1千克重的物品,掂一掂,说出自己的感受。

(4)讨论:

你认为通常在什么情况下用千克作单位?

结论:

计量较重的物品有多重时,通常用千克作单位。

2、操作活动,称物品

每组拿出自己准备的秤。

(1)称出1千克盐、3千克大米、2千克水果糖。

(也可以用作业本、数学书等代替)用手掂一掂。

(2)称8个苹果、3个萝卜,掂一掂,估计一下这些物品有多重,再称一称。

学生交流:

你用什么工具称?

怎样称的?

3、克与千克的换算

(1)这袋大米重3千克,如果用克作单位,怎么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

1千克是1000克,3千克就是3000克。

3kg=3000g(板书)

这3个萝卜重2000克,如果用千克作单位,怎么表示?

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

1000克是1千克,2000克就是2千克。

2000g=2kg(板书)

比较这两个式子:

3kg=3000g2000g=2kg,你发现了什么?

千克与克的进率是1000。

把用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填一填。

(教科书第3页)

(3)老师的体重是55000克,真的比全班所有的人都重吗?

55000克就是55千克,全班最重的是xx千克,老师比全班的同学都重。

三、课堂活动

1、对口令。

(教科书第5页)

2、填一填。

(教科书第6页:

第3,4,5题)

3、分组活动,称一称。

选择一件你想称的物品(例如书包、椅子、桌子、学生……),估计一下有多重。

用台秤、电子秤、体重秤等,与同学合作,称出物品有多重。

(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全班交流:

你用什么工具称出什么物品有多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后延伸

小猪重30千克,小猫重5千克,大公鸡重3千克,母鸡重2千克,两只小鸡分别重500克。

它们要坐船去游玩,大木船规定不能超过33千克,小木船规定不能超过9千克。

它们怎样坐船?

【后记、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7页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在实践、观察与推算的活动中,认识1吨物品有多重,建立吨的概念。

2、掌握千克与吨的进率,能进行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1、请学生课前去调查货车的载重量。

2、教师准备体重秤、1桶水、1袋大米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课前老师请大家去观察和了解货车的载重量,谁愿意把你了解到的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自己看到的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2吨、4吨……

教师发现了一辆长安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000千克,另一辆小货车车身上写着准载1吨,哪辆车的准载量大?

引发学生的争议,进而引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吨。

(板书:

认识吨)

二、建立概念

1、认识1吨

(1)请一个体重大约是25千克的学生站上体重秤。

告诉大家,三年级的小学生大约重25千克。

同桌互相抱一抱,或者背一背。

说一说对25千克的感受。

(2)请4个学生上台,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个学生都压在你身上,感觉怎样?

100千克重不重?

(3)请40个学生起立,算一算,他们的体重一共约是多少千克?

想象一下,把这40个学生全都叠在你身上,会怎样?

1000千克重不重?

(4)1000千克就是1吨。

1吨重不重?

板书:

1吨=1000千克。

2、算一算,加深对1吨的认识

(1)出示重20千克的一桶水,放在体重秤上。

请学生用手拎一拎,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桶水重1吨?

(3)出示重50千克的1袋米。

请学生用手提一提(先请一个学生提,再请两个学生一起提,然后请三个学生一起提),说一说感受。

推算一下,多少袋米重1吨?

3、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吨

启发学生举例:

如大象约重4吨,大黄牛约重1吨,家中上月用水约5吨……

教师举例:

城市家庭每月的排放污水量,城市家庭全年生活垃圾量,每人每年消耗的食品量……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与克、千克相比较,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吨作单位?

结论:

计量很重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

三、认识进率

1吨=1000千克。

1、出示两辆车的图片,其中一辆车身上写着2000kg,另一辆车身上写着4吨。

填一填:

2000kg=()吨4吨=()kg

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说出1000千克是1吨,2000千克就是2吨;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000千克。

吨与千克的进率是1000。

把用千克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要去掉3个0;把用吨作单位的数换算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要加上3个0。

2、判断。

(教科书第6页:

第6题)

3、解决问题。

(1)看图(教科书第4页算一算),这幅图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

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

有5吨橘子,运走2000kg,还剩多少吨橘子?

(2)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答。

(3)教师: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你遇到了什么情况?

怎样思考的?

学生1:

5吨与2000千克的单位不同,必须把单位变成一样的。

都换算成用吨作单位的数,2000千克=2吨,5-2=3(吨)。

学生2:

都变成用千克作单位的数,5吨=5000kg,5000-2000=3000(kg)。

总结:

可以统一成用吨作单位,也可以统一成用千克作单位。

四、全课小结(略)

五、课堂练习

教科书第6页:

第8题。

六、课后延伸(可用计算器)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如果1个人1天吃1个鸡蛋,多长时间能吃掉1吨鸡蛋?

【后记、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2、应用克与千克、千克与吨的进率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应用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准备】

实物或挂图。

【教学过程】

一、选择单位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质量单位?

板书:

克千克吨

gkgT

2、举例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哪个单位?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较轻较重很重

3、想一想,在()中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个梨重180()。

爸爸的体重是67()。

1头河马大约重1()。

1本连环画约重216()。

一辆大货车运白菜3()。

4、小马虎写了一篇数学日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小黑板展示)

早晨,天刚亮,我就起床了。

我拿起50千克重的牙刷,刷了刷牙,又洗了脸。

妈妈早就准备好了一杯250克的牛奶、一个55千克的鸡蛋和一个200吨的苹果。

不一会儿,早饭吃完了,我亲热地跟可爱的小狗告别,这只小狗足足有20克重。

我背起3吨重的书包高高兴兴地向学校跑去,刚到学校大门,就看见一辆满载着约4克的粮食的大货车正在食堂卸货呢!

说一说,你觉得这篇日记可笑的地方在哪里?

应该怎么改?

二、单位换算

1、说一说: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

学生:

1000克=1千克,1000千克=1吨。

克与千克、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板书:

克1000千克1000吨

2、填一填(教科书第6页:

第7题)

4000g=()kg9kg=()g

()g=7kg6吨=()kg

8000kg=()吨()kg=4吨

学生独立作业,完成之后,请学生评讲,就4000g=()kg,6吨=()kg这两题追问单位间的进率及思考过程。

3、在○里填上>、<或=

25kg○25g999g○1kg5吨○5000kg4800kg○48吨

56kg○65kg7kg○7000g2吨○1999kg5000g○5吨

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填。

三、解决问题

1、出示图及题目:

有5000克白糖,每1千克装1袋,可以装多少袋?

学生口答:

5000克是5千克,5÷1=5(袋)

2、学生自编一个类似的实际问题,同桌相互解决。

学生1:

有4000千克大米,每辆小货车装1吨,要几辆小货车才能装完?

学生2:

建筑工地上有8吨水泥,每时用去1000千克,几时用完?

……

3、出示图(教科书第7页第9题)。

看图,你从图上了解了哪些信息?

提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

沙坑里已经有1吨沙了,我们又倒了3000千克沙,沙坑里总共有多少吨沙?

学生自己解答。

说一说,你是怎么解答的?

学生1:

先把3000千克换算成3吨,然后3+1=4(吨)。

学生2:

也可以把1吨换算成1000千克,1000+3000=4000(千克),4000千克=4吨。

总结:

当相加或相减的数单位不一样时,要先换算单位,统一单位。

4、出示图及题目:

王叔叔家装修房子,这是他在一个建材市场购买材料的清单:

水泥河沙地砖红砖墙砖

2吨3000千克1100千克1吨900千克

王叔叔租了两辆准载4吨的货车,可以怎样装货?

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四、数学小调查

出示教科书第7页图。

(1)到商店调查下面商品有多重。

一把挂面、一包奶粉、一袋味精、一袋洗衣粉……

(2)查阅资料,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

一头牛、一头鲸、一只蜂鸟、一只鸵鸟……

小组合作,完成调查任务,并自己交流。

【后记、反思】

 

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单元要点分析

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正确迅速地口算20以内加减法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材包括四个部分:

1、口算乘法。

本部分教材内容包括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2、估算乘法。

本部分教材内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

3、笔算乘法。

本部分教材内容包括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是学习笔算简洁的开始,又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

4、解决问题。

本部分教材内容利用学生已有的口算、估算、笔算的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简单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把知识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策略意识、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比较熟练地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懂得估算的一般方法;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养成良好的估算意识,体验估算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应用学过的计算知识及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探索,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

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法则。

2、难点:

(1)正确计算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

(2)估算的应用。

3、关键:

联系生活实际,充分利用例题的直观图,讲清算理和算法,明确计算过程和注意问题。

教学设计

1、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9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十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口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每捆10根的小棒7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6+6+6+6=()×()=()

3+3+3+3+3+3=()×()=()

4×5=4+()+()+()+()=()

7×2=()+()=()

学生填空后,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填,并总结出“求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结论。

2、计算

7×4=2×3=8×4=5×2=7×4=

6×5=3×9=4×4=6×7=9×9=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来口算的。

教师:

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学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单元主题图

让学生观察单元主题图。

教师:

同学们看,在这样一个大森林里好热闹啊,这些小动物们在忙着做什么呢?

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情景,如啄木鸟与小兔在议论吃害虫的事,啄木鸟每只每天吃300只害虫,3只每天就要吃3个300只害虫,可以用300+300+300来解;小象在买玩具,每辆小汽车57元,6辆小汽车要……

教师:

这个大森林中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生活中遇到过吗?

引导学生说出生活中也遇到过这样的事,例如我们买玩具的时候、买菜的时候,都要遇到这样的问题。

教师:

这些问题你能解决吗?

使学生意识到用连加的方法可以解决,也可以根据前面学习的乘法的意义列出算式,但计算不出结果。

教师:

对了,大森林和我们生活中遇到的这些问题用我们原来学习的连加的知识可以解决,但是太麻烦。

同学们也知道求相同加法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但是同学们只能列出算式,不知道怎样计算。

在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怎样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我们先来看母鸡与蛋的问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例1的情景图。

2、教学例1

教师: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20+20+20,也可以列成20×3。

教师: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3个2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乘法计算。

教师:

两个算式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你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努力知道20×3的积是多少?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求20×3的结果。

其主要的方法是:

(1)因为:

20+20+20=60,所以:

20×3=60。

(2)因为:

2个一×3=6个一,所以:

2个十×3=6个十。

也就是20×3=60。

如果学生两种方法都能思考出来,则和学生一起重点探讨后一种方法是怎样解的;如果学生只能回答出第一种解法,则教师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引导:

教师:

我们从3个20连加得60,知道20×3得60;但是如果相同加数多一些,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整十数乘一位数是不是很麻烦呢?

所以我们得探索一个简单的计算方法,同学们可以大胆地作一个猜想,能不能用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了解整十数乘一位数和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联系与区别。

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幅图。

让学生意识到这两个问题都能用2×3=6来解答,这时教师要求学生注意这两道题所带的单位。

引导学生分析出:

2个×3=6个2盒×3=6盒

教师:

我们看着图再进一步分析,(指左图)这里的“2个、6个”是指什么?

学生:

是指2个一,6个一。

教师: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写得更清楚一些。

板书:

2个一×3=6个一。

教师:

我们再来看这幅图,(指右图)这里一盒是多少个鸡蛋呢?

学生:

一盒是10个鸡蛋。

教师:

所以这里的一盒是指一个几?

学生:

一盒就是一个十。

教师:

我们也可以这样写。

板书:

2个十×3=6个十。

教师:

比较一下,2个十×3=6个十和20×3=60是不是一样的呢?

让学生理解是一样的。

教师:

比较2个一×3=6个一和2个十×3=6个十,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题都可以用口诀二三得六来算,不同的是,两道题的计数单位不一样,所以结果就不一样,2个一乘3得6个一,2个十乘3得6个十。

教师:

同学们这个发现很有意义。

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我们前面学习的一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一样,都可以用乘法口诀来计算,不同的是,要注意计数单位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用多少个十去乘一位数,它的结果是多少个十。

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计算:

30×4,40×8,5×60。

学生计算后,要求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如计算30×4时,想三四十二,三个十乘四得十二个十,也就是120,所以30×4=120。

如有学生这样想:

三四十二,就在十二的后面添上一个零,教师要给予鼓励。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第1题。

完成后集体订正。

重点对比这两道题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题左图及填空第2题第1竖列,第3题第一横排的题目。

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教师:

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还有哪些你没有解决的问题?

说出来大家帮你一起解决。

【后记、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例2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体会整百数乘一位数乘法的意义。

2、理解并掌握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能熟练地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3、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口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成捆的小棒和例题直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70×4=20×3=80×4=5×20=7×40=

60×5=30×9=4×40=6×70=9×90=

要求学生口算出结果,并说一说怎样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

想乘法口诀,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师:

既然是想乘法口诀来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乘法口诀就非常重要了,同学们能熟记所有的乘法口诀吗?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抽学生用对口令的方式背乘法口诀。

教师:

这节课就用我们掌握的这些知识来继续学习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出示例2。

教师:

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松果,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讨论后回答,可以列成300+300+300+300,也可以列成300×4。

教师:

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

让学生理解这是求4个300是多少,可以用连加计算,也可以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