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081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354.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docx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年级

高三

学科

历史

编稿老师

王凤侠

课程标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一校

林卉

二校

张琦锋

审核

樊金玲

一、考点突破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5)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2.古代中国的经济

(1)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的发展

(4)主要经济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汉字与书画

(3)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二、重难点提示

1.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2.明朝内阁和近代西方内阁制的本质区别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特征

4.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规律性的认识

5.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6.古代科技的特点、领先的原因,明清时期衰落的原因

一、古代中国政治史部分

(一)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西周的建立与灭亡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2.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内容和对象

把土地和人民分给王族、功臣、古代帝王后代,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主体

王族。

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诸侯的权力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拥有建立武装、征派赋役、设置官员的独立性。

影响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

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强国。

但由于诸侯有较强的独立性,后来出现了诸侯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

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

宗法制核心(最大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森严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制度。

实质

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影响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与分封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

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3.西周的礼乐制度:

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4.早期政治制度(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1)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2)神权与王权结合。

(3)最高统治者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4)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的统一: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日益强大,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及影响

皇帝制度

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

权力

掌握着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

中央官僚机构-三公九卿制

构成与

职能

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③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未任命,自掌军权);

④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分管各项具体事务。

特点

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意义

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地方制度

-郡县制

实行原因

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巩固大一统局面。

郡县长官

产生办法

及职责

①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②县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县长或县令,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③郡、县的长官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作用

建立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式管理,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以后历朝所沿用。

(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的郡国并行制

2.汉朝至唐朝的选官制度

(1)隋唐时,科举制建立并完善。

形成

隋文帝开始用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特点

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相结合;

②把选拔人才、任命官员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收归中央。

积极

作用

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

②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

③将选官权力收归中央,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④推动教育发展和诗歌繁荣;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3.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职能

三省:

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尚书省掌行政(执行政令);

六部: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特点

三省既分工明确,又相互牵制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

作用

①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②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③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后世沿用。

4.元朝的行省制

原因

为有效管理幅员辽阔的疆域。

内容

①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②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

③西藏地区设宣政院。

意义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四)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形成

①废丞相:

明太祖废丞相,权归六部。

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加强。

②内阁形成:

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后来内阁获得票拟权,地位高于六部。

评价

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作为皇帝的顾问的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到制约作用。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时间

清雍正帝时

地位

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与社会影响

1.积极作用: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2.消极影响:

政治上易形成暴政和腐败现象;思想专制阻碍了文化和科技的发展;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注意:

明清以前以积极作用为主,明清时期以消极影响为主。

二、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刀耕火种

原始农业采用的耕作方式

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汉朝以后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牛耕的

发展

春秋后期出现→战国时期初步推广→秦汉以后逐步普及。

两牛三人(耦犁)→两牛一人(两牛抬杠式)→一牛一人

2.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原因

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

②私田出现,井田制逐步瓦解;

③春秋时期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由国有逐步向私有转变。

确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土地私有制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特点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新中国成立之初结束);

②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③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形成条件

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地位

(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精耕细作使中国古代农业发达,这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中国文明的萌发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在整个古代中国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自然经济无法扩大再生产,它的牢固存在,严重地阻碍了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根源之一。

影响发展的因素

①有利因素: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并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精耕细作技术的提高;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②不利因素:

封建政府的沉重赋税、徭役;社会的动荡与土地兼并;自然灾害。

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①耕作方式特点:

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②经济形态特点: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③经营方式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④土地制度特点:

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经营

形态

演变发展过程

经营

方式

生产

目的

性质和特点

官营手工业

夏、商、西周产生,发展顺利

政府直接经营、

集中、大作坊生产

供军队和官府贵族生活使用,不在市场上流通

国家垄断性质;

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控制最好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精美,取得诸多成就,世界领先,享誉全球

民间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在重农抑商政策下,发展艰难;明中叶以后,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全社会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民间私人经营

供民间消费,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

商品生产性质;

在重本抑末的社会环境下发展艰难,但后来居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家庭手工业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

农户个体生产,作为副业

供家庭消费和交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

属于自然经济组成部分;

受小农经济的束缚发展艰难,在自然经济时代,占有相当的比重。

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纺织、冶金和制瓷方面手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就

行业

冶金业

制瓷业

纺织业

原始社会

掌握冶铜技术

——

养蚕并有了丝织品

商周

青铜铸造业繁荣、

西周晚期已有铁器

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

商代—织机出现,可织多种丝织品。

西周—斜纹提花织物。

春秋战国

铁农具的产生和推广

——

——

汉朝

两汉的高炉炼铁、炒钢技术,

东汉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

东汉出现成熟的青瓷

——

南北朝

灌钢法

北朝出现成熟的白瓷

——

唐朝

——

“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形成

吸取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宋朝

——

五大名窑(哥、汝、定、官、钧),

景德镇成为瓷都

——

元朝

——

——

黄道婆推广棉纺织先进技术

明清

——

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五彩瓷、珐琅瓷达到很高水平

苏杭丝织品水平超过前代;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三)商业的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宋以前的市:

①县治以上城市才有“市”;

②与住宅区严格分开(坊市分开);

③设官员(市长或市令)进行严格管理;

④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按时开市、闭市(“日中为市”)。

(2)宋以后的市:

①彻底打破“坊”“市”界限;

②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瓦子等;

③交易活动不受官府直接监管。

2.主要商业城市与著名商帮

(1)既是政治中心,又是著名商业中心的城市是:

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

(2)南方经济发展,出现了繁荣大都会:

主要城市有扬州、益州,以致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明清:

经商风气浓厚,商业发展出现新特点

①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城镇经济空前繁荣;

②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③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④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1.资本主义萌芽

产生

时间

明朝中后期

地点

苏州和杭州

行业

丝织业

标志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

产生条件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

缓慢

发展

时间

清朝前期

表现

①手工工场规模进一步扩大;②分工更细;③雇工数量增多;

④部门和地区增多。

发展缓慢的原因

根本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是严重阻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根源。

具体原因:

①生产资金不足:

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收入吸引地主和商人将赚来的钱大量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②国内市场狭小: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③国际市场缺乏: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阻碍了国外市场的开拓;

④国家政策不利:

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和工商业的发展;

⑤科学技术落后:

受传统观念影响,自然科技不能与生产方式直接挂钩。

认识

①进步性: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封建制度趋向衰落的重要表现;为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黄宗羲等)。

②缓慢性:

发展缓慢,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始终处于萌芽状态,未能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

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重农抑商”

首倡

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

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目的

直接目的:

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

根本目的:

巩固封建统治

表现

①统治者“重本抑末”的思想;

②盐铁专卖制度;

③对工商业征收重税,限制规模;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评价

①积极作用:

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封建社会初期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②消极后果:

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

萌芽的发展。

3.海禁政策(“闭关锁国”)

明清的海禁与闭关政策

含义

明清政府实行的限制对外贸易、交往的政策

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根本原因)

②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扩张,侵扰我国东南沿海。

(客观原因)

③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直接原因)

④统治者妄自尊大的心理。

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主观原因)

目的

要防范人民反抗,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表现

明代

①民间贸易:

明初倭患日趋严重,倭患危及明朝统治。

因此,明太祖下令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倭患消除后,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但基本实行闭关政策。

②官方贸易:

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没有中断。

郑和下西洋。

清代

①清初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禁海,实行“闭关锁国”,正常的海外贸易陷入停顿。

②只开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并设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外贸。

影响

①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造成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③助长了封建统治者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的心理;

④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殖民侵略,保护了国家的安全(积极作用是次要的)

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

1.孔子与老子的思想(见表格“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略)

(2)形成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

①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

“士”阶层活跃,受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④思想文化:

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

(3)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观点(见下表)

(4)意义: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阶级

派别

代表

主张

评价

没落的奴隶主贵族

道家

老子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思想。

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儒家

孔子

“仁”(核心)、“礼”(周礼)、以德治民

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利益

新兴地主阶级

儒家

孟子

(亚圣)

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民本思想、调整阶级矛盾

以利于封建统治

荀子

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用礼乐规范行为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用自然、发展生产的朝气和信心

法家

韩非子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治国、改革观

为地主阶级掌权和巩固统治提供思想武器,有进步性,但残酷

小生产者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尚贤”

反映了广大小生产者要求

和平、稳定的愿望

4.儒家思想的形成(见上表)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代表

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

主要思想

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核心)—加强君权;③“三纲五常”—规范道德标准。

影响

使儒学占据主导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确立儒学

独尊地位

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

②起用儒者参政(政治)

③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推行儒学教育(教育)

影响

儒家思想开始成为历代统治阶级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含义

是儒、道、佛三家融合的产物,儒学从佛、道学中汲取了有益的内容,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成为新兴的儒学。

代表

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集大成者)

思想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核心思想)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

天理就是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格物致知的方法。

地位影响

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其影响远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

陆王心学

创立

陆九渊创立“心学”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发展

明朝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宣扬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等主观唯心论的宇宙观。

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宋明理学的影响

①重视个人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等方面,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②它所规定的“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规范是维护君主专制的工具,摧残、扼杀了人性,压制了思想进步。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时代背景

代表

思想主张

意义

政治:

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统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经济:

商品经济发展,江南一带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市民和工商业者经济实力增强,成为社会上的重要力量。

思想:

宋明理学日益束缚人们的思想,文化专制加强,科举制度僵化,科技停滞。

①破除对孔子和儒家经典的迷信。

②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强调人正当的私欲,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去空谈仁义道德。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①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从而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

④工商皆本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后来的反专制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①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写成《天下郡国利病书》。

②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①世界是物质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②物质是有变化规律的。

③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④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发了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明清儒家思想的发展:

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四、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四大发明

概况

对欧洲的影响

造纸术

西汉发明,

东汉蔡伦改进;

①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发展(成本降低),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印刷术

隋唐雕版,

北宋活字-毕昇

火药

唐末用于军事,

宋元更广泛

②火药推动封建制度走向瓦解,并成为资产阶级开拓殖民地的有力武器;

指南针

战国司南,

北宋航海

③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总之,四大发明是使西欧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力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起源

起源于绘画,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称为“文字图画”

演变

①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甲骨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②商代,文字已形成完整体系(甲骨文)。

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行书和草书是辅助字体。

③演变趋势:

由繁到简

2.书法艺术

①发展历程:

有了汉字,就有了书法。

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②三种主要书法字体及代表书法家

类别

特征

代表人物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

钟繇、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草书

线条流畅、笔画简约、审美价值高

张旭、怀素、王羲之

行书

既具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王羲之、苏轼、文徵明

3.中国画的演变

时期

特点

著名画家

代表性作品

远古时代

起源

《鹳鱼石斧图》

战国

走向成熟

《人物龙凤图》

魏晋

以形写神

顾恺之

《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隋唐

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敦煌壁画

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

两宋时期

风俗画(市民阶层壮大)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元明清时期

文人画(写意画)

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元王冕、明徐渭、清郑板桥

《墨梅图》、《牡丹蕉石图》《墨兰图》

(三)文学成就

1.文学发展

古代中国的文学发展

诗的经典—《诗经》

内容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分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