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1018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docx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

IMBstandardizationoffice【IMB5AB-IMBK08-IMB2C】

 

风景园林学科发展重点,这是论述大题

中国的“”一词最早出现在1800多年前的魏晋时期,是“庭园”的古时称谓,属于造园中的一种类型[1]。

到了现代,“”己广泛使用在学术和行业系统。

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次明确将园林学与学、规划学划分为三个并驾齐驱的学科。

随着国际上该学科的发展,园林学已从传统的Garden(庭园)发展到近现代的Landscape(自然风景),所以中国的学者们便在“园林”前加上“风景”二字,以此全面而准确地表达不断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学科。

1学科的诞生

时代背景

  19世纪,工业革命使欧美等大城市迅速膨胀,城市中大气和水体的污染非常严重,加上交通拥堵,噪声嘈杂,卫生条件和精神环境日趋恶劣。

这些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于是如何避免城市环境恶化就成了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风景园林学的诞生。

  奥姆斯特德与风景园林

  1858年,美国造园大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1822~1903)主持建设了纽约中央公园。

他强调公园建设要保护原有的自然,并将传统的庭园扩大到城市公园中,确定了现代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大大推动了欧美等国家的城市公园运动。

1860年,奥姆斯特德首次用“LandscapeArchitec(t)”来称呼自己的职业,促进了现代造园的职业化。

1898年,美国风景园林师学会(ASLA)成立,1900年,哈佛大学首开风景园林学(LandscapeArchitect)课程,标志着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正式建立。

  2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

  古典造园学

  中国园林历史悠久,与西亚、古希腊并称为世界三大造园系统。

早在魏晋时期(公元220-420年),“园林”一辞已出现于当时的诗文中:

“白日照园林。

”(西晋·张翰)“静念园林好。

”(东晋·陶渊明)中国的风景式园林就是在这一时期正式确立了。

此后造园的经验和理论不断完善。

1634年,由明代的计成在《园冶》中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古典造园理论。

  但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中国的造园理论从诞生到成熟,虽然经历了长达一千多年的发展,却始终没能突破古典造园领域,更不可能产生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

  解放前的造园学

  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不但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也把现代的城市公园带入中国,例如,1868年,中国第一座公园--上海英租界内的外滩公园,还有20世纪20年代日本占领青岛后修建了新町公园。

虽然这些早期的公园都只为侵略者服务,但它们的出现也使得现代园林学的概念在中国广泛传播开。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自建的城市公园逐渐增多,无锡市还颁布了《整理城中公园计划书》,从此将公园列为项目。

  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已有一批学成后归国任教的造园学者,如1919年进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造园研究室学习,专攻造林学和造园学的陈植(1899-1989年)先生,1922年回国后,任江苏第一农业学校教员,此后又历任南昌大学、华中农学院南京林业大学教授,一直从事林业教育和学术研究工作;还有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并获得硕士学位的梁思成(1901-1972年)先生,1928年归国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建筑系,又于1946年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

这些前辈们接触的是现代西方思想,并在中国高校建立了相应的知识体系。

经过他们的不懈努力,促使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有农学院校的系在学习、栽培应用的同时开设了造园学课程,而一些工科院校的建筑系也从空间布局和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讲授庭园学或造园学课程。

  建国后的风景园林学科

  学科的前身--造园组

  专业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城市和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造园学逐渐从传统园林学扩大到城市绿化和风景名胜区的规划、设计领域。

为了满足学科扩展的需要,在北京市建设局的支持下,由北京农业大学的汪菊渊先生和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吴良镛先生发起,于1951年联合建立了“造园组”专业。

专业的名称虽然还沿用了我国古典的“造园”一词,但其已有了较完备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不但吸取了西方(包括前苏联)现代城市建设的先进观念和经验,还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园艺学和建筑学的交叉学科整合到一起,培养了一批具有建筑学和园艺学复合知识的人才。

  “造园组”专业是中国风景园林学科发展的里程碑。

它不仅是我国第一个独立的现代造园专业,更是我国风景园林学科的前身,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的园林学科奠定了基础。

  学科形成的标志--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

  50年代是中国学习苏联教育模式的高潮时期。

十月革命以后,苏联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就很注意发展园林和城市绿化,并将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列为城市规划的内容,逐渐形成了城市绿化学科。

1956年3月22日,高教部决定将北京农业大学造园专业调整至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并改名为“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

这不仅是名称的变换,更是一次造园专业的重组。

1957年11月,北京林学院正式建立了“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

标志中国园林学科开始真正形成[2]。

  学科发展的曲折历程

  1958年12月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实行大地园林化。

”“园林化”的结果首先导致1964年1月,林业部批示北京林学院将“城市及居民区绿化”专业改名为“园林”专业,“城市及居民区绿化”系改名为“园林”系,正式确立了园林专业的名称。

但在十年动乱中,园林学科也受到了巨大冲击,1965年7月,北京林学院宣布园林专业停办,撤销园林系建制。

直到1974年北京林学院才恢复园林系建制,1979-1986年又改称为城市园林专业,并于1980年开始按园林和设计两个方向招生培养。

  到了80年代,我国的园林学有了较大发展。

在学术研究方面相继有一批园林专着问世,如1979年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和1983年童寯的《造园史纲》,都是现代对古典园林和园林史研究的总结;1981年陈植的《园冶注释》则扩大了《园冶》这本传统园林着作的影响;1984年陈从周的《说园》提出了如何欣赏园林和园林艺术有益的观点;1985年中国研究院的《中国新园林》是有关中国当代方面的专集。

这些学术成果不但吸收了国外风景园林学和城市绿化学科的先进经验,更致力于研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理论,促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学科。

  另外,随着现代园林学的不断发展,学科内容已不再局限于以自然山水、亭台楼阁等古典造园要素和传统造园手法来营造独立的庭园空间,而扩大到了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游览区和休养胜地的规划设计。

显然,传统的“园林”只是古代造园的一种类型,它已不能包涵如此多的新内容;其次,此时期我国的园林学科大体分化出园林设计和园林两大方向,为了能更加团结这两大学派,并为以后学科的发展留有更广的研究和发展空间,也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专业称谓。

于是中国的学者们注意到“风景”一词。

具体讲,“风景”(landscape)的含义就是指花园、公园和大面积风景区的自然景色和人力加工的面貌,甚至全部为人工模拟的自然景观[3]。

用“风景园林”命名现代园林学科,就可以较全面的反映该学科在内涵上的变化和外延上的扩展。

由此便诞生了“风景园林”专业,例如1984年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和1985年的同济大学就都是以“风景园林”为专业命名的。

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风景园林学科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

到1986年,教育部将原有的“园林”专业分为“园林”和“园艺”(主要包括园林植物的育种、、栽培技术和管理、保护、利用方法,还包括园林。

)2个专业,最终在1987年正式颁布了“风景园林”专业,标志着教育主管部门正式认可了“风景园林”作为“LandscapeArchitecture”的中文译名。

风景园林学科的独立

  80年代后期,随着全国各地掀起了经济建设的热潮,风景园林学科不断从农林院校向建筑院校扩散,全国开设此专业的学校也快速增加。

1989年,成立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一级学会),并出版了学术刊物《中国园林》。

1992年,北京林学院的风景园林系与园林系合并,成立了我国第一个园林学院。

标志风景园林学科最终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独立的院系。

200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风景园林学科从此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容

按照汪菊渊先生的划分,风景园林学目前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绿化和大地景物规划三个层次。

其中,传统园林学主要研究我国的古典园林和近现代的园林,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等分支学科。

希望通过特色研究,获得园林的新风格和新形式;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等);大地景物规划是应对当今全球性的环境景观问题而提出来的课题。

它以国家风景名胜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为切入点,建立风景名胜区体系,保护人类自然文化遗产,从生态、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3个方面合理利用土地。

  3小结

  回顾20世纪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的发展,我们从名称中就能看到其发展的曲折:

先是50年代的“造园”和“城市及居民区绿化”,再到70年代的“园林”,最后到80年代的“风景园林”。

90年代以后,由于国家对风景园林专业的调整,又使得“景观”一词在全国各大院校十分流行。

总之,在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从古典园林、传统园林、城市绿地等扩展到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规划和大地景观等范围,为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随着21世纪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风景园林学科还将继续借助科技的力量指引人类创造集学习、工作、研究、生活、休闲于一体的优美人居环境。

趋势

风景园林专业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设计的实质就是要使各种景物协调共存,而最重要的设计原则就是因地制宜。

在这里,“地”的感念不应狭隘地理解为地理学、地形学或生态学的场地,也不应缩减为人们可以看到或感觉到的场所,而应该包含整个世界物质与形态的方方面面。

正如笔者的导师,法国风景园林设计大师高哈儒所强调的:

“景观设计要遵循三个原则:

即场地、场地、还是场地”。

场地及其周围存在着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通常需要重新利用或调整方向,才能使各景物之间协调一致。

最理想、最动人的设计就是使整个地域的景观和谐共存。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与传统园林设计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都是以场地和区域的景观资源和空间运动为特征进行的整治行为。

而现代风景园林与传统园林设计的差别在于人们对自然的认知范围在不断扩展,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不断变化,以及对景观、空间、尺度、运动等概念的理解与认识在不断深入。

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自然为主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所追求的是减少、甚至是没有人类参与而由自然形成的真正的自然场所,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西方社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类从过去作为自然界的主宰转变为现在成为自然界的一员。

与此相适应的是,风景园林师过去将自然看作是原材料,现在则倾向于将自然作为设计的主体。

传统园林被看作是人类对征服自然的炫耀,是人与自然的作用在相互竞争,而城市中出现的荒地则被看作是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衰退。

当人们认识到,植物同人类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不断迁徙,自然会运用各种方式将荒地变成各种迁徙植物的竞争地之后,荒地就成为风景园林展示的热点景观类型之一。

2、以生态为核心

生态学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使人们普遍认识到将各种生物联系起来的各种依存方式的重要性。

就风景园林设计而言,所有的景观元素也都是相互关联的。

设计就如同植物嫁接一样,如果砧木、接穗和嫁接方法等选择不当,嫁接就很难成功。

同样,如果风景园林师在设计中随意去掉一些景观元素,或破坏了各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方式,极有可能在许多层面上影响到原先错综复杂、彼此链接的景观格局。

如前所述,这类设计手法对于非自然环境而言,造成的后果还不是很严重,只不过是原有景观类型的消失而已。

然而,对于那些以生物为核心的自然环境来说,这样的风景园林设计方案就会造成破坏自然的恶果,而且设计本身也难以获得成功,强行实施后或者遭到原有景物的排斥,或者代价昂贵。

3、以地域为特征

地域性景观是指一个地区自然景观与历史文脉的总和,包括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等构成的自然景观资源条件以及人类作用于自然所形成的人文景观遗产等。

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就是要再现本地区的地域景观特征,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在某个地区中,各个景观元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并与周围的自然与人文特征相结合,构成人们所观察到的景观类型。

景观设计应从大到一个区域、小到场地周围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类型和特征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和人工景观元素,营造出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条件的景观类型,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俗的观察和利用景观的方式。

风景园林师应是坚定的“完美主义者”和“扩张主义者”,不应满足于场地本身的景观塑造,而应追求本地区地域景观的完整性。

4、以场地为基础

任何场地都具有大量显性或隐性的景观资源。

作为风景园林师不仅要具备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尤其还要具备对景观敏锐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景观变化机理的洞察能力。

风景园林师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并理解场地,努力把场地含有的各种信息都收集、归纳并联系起来,将场所的重要特征加以提炼并运用于设计之中。

同时,他应该能够预见场地整治的变化方向,始终明确场地的改变过程。

实际上,与发现一样,风景园林师的眼光本身就是设计过程。

此外,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就是人们起初认为有问题需要整治的地方,其实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问题很可能出在别处。

两块场地之间的转换之处,通常是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地方。

因此,优秀的风景园林师往往从场地的周边环境整治着手,而不是马上进入场地本身的整治。

遗憾的是,中国风景园林师已习惯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处理方式,总是从场地本身的整治出发,在场地中心布置大量的景物,而将各种低劣的景物放在场地外围。

5、以空间为骨架

景观是由实体和空间两部分组成的,空间是风景园林设计的核心。

所有景物都属于某个彼此紧密相连的空间体系,并以此把景观空间与实体区分开来。

空间的特性来自该空间与其他空间的相互关系。

在一个空间内部,继续以该空间的边界为参照的话,还存在着一些亚空间,又与其亚边界相联系。

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能轻易地破坏各种景观边界在空间中存在的形态。

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扩展能力,它们以某种方式与邻里空间共同存在、同被欣赏,形成某种空间联合体。

地平线是景观空间的边界,随着观察者的运动,它也在不断地运动变化。

因此,风景园林设计不仅要关注空间本身,更要关注该空间与周边空间之间的联系方式,即一个空间以何种方式转换到邻里空间然后再以何种方式转换到下一个邻里空间如此由近至远,逐渐抵达遥远的地平线,从而形成相互之间有机联系的整体性景观。

6、以简约为手法

简约的设计手法就是要求用简要概括的手法,突出风景园林设计的本质特征,减少不必要的装饰和拖泥带水的表达方式。

简约应该是风景园林设计的基本原则之一,简约手法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设计方法的简约,要求对场地的认真研究,以最小的改变取得最大的成效;二是表现手法的简约,要求简明和概括,以最少的景物表现最主要的景观特征;三是设计目标的简约,要求充分了解并顺应场地的文脉、肌理、特性,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

所谓最优秀的设计作品就像没有经过设计一样。

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师们越来越倾向于用简约的方法去整治空间,正如老子说的:

无为而无不为。

实际上并没有一无是处的空间,它同样在演变,同样拥有某种吸引力。

最低劣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具有一些积极的方面。

中国风景园林师更应注重简约的设计风格,不要轻易地去改变空间,而应充分认识并展示空间的个性特征。

四、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方向

虽然中国现代风景园林设计还缺乏系统的理论和成功的经验可以照搬,但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既不能依赖于抄袭国际风景园林大师的作品,也不能生搬硬套中国传统的园林形式,;应深入研究西方风景园林和中国传统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

可以说,设计观念的国际一体化和设计手法的中国本土化,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方向和捷径。

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

其中蕴含的自然文化理念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并融汇贯通于实践之中。

实际上,现代国际风景园林设计大师无不从前人的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的设计理念与灵感。

就中国传统园林而言,有许多极富现代意义的理念和手法值得现代风景园林师去继承和发扬。

1、天人合一的自然文化

自然是风景园林设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中国传统园林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在于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自然文化是中国园林的核心与精华所在。

所谓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就是强调按照自然的客观规律来造园,要以自然景物为主体,更要强调人对自然的深刻认识和艺术再现。

这与国际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十分接近,表现出人类认知方式国际一体化的倾向。

2、因地制宜的景观特色

风景园林设计的要旨之一在于充分利用地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再现地域的自然景观类型和地域文化特色。

与西方传统园林一样,中国传统园林也是再现本土自然景观典型特征的范例。

对地域性景观的深入研究,因地制宜地营造适宜大环境的景观类型,是现代风景园林设计的前提,也是体现其景观特色的所在。

但关键在于继承因地制宜的思想,而不是山水园林的形式本身。

3、巧于因借的园林整体

中国传统园林以自然山水为依托,通过借景、隐喻等手法将园林景物与周边景观相联系,起到扩大空间效果的作用,并使各个空间之间相互渗透、彼此呼应,形成整体。

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也要求将场地的视域空间作为设计范围,把地平线作为空间的参照,强调风景园林设计与地域性景观的融合,这与传统园林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整体不谋而合。

4、小中见大的视觉效果

中国传统园林在相对局促的空间中,借助对比、突出三维空间、加强空间的深远效果、采用环形游线形成散点视点视线、避免一览无余的逼迫式景点布置,以及借助山体和屋顶起翘将人的视线引向天空等手法,达到扩大空间感的目的,获得震撼人心的效果。

这对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寻求的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广袤的地域性景观特征的手法不无启示。

5、舒适宜人的环境塑造

园林是人类追求最理想的人居环境的产物,创造更加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是享受园林生活乐趣的前提。

园林的叠山理水、植物配置、亭廊构建,乃至城市布局,都在很大程度上考虑到如何利用自然气候条件,在园林中营造出舒适宜人的小气候环境。

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光影、气流、温度、湿度等影响人体舒适度的气候因子,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依据。

6、循序渐进的空间格局

在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之间营造过渡空间,是中西方园林的通用手法。

中国传统园林多建造在人工性的城市环境之中,需要在人工与“自然”之间营造出一系列过渡性空间,并以庭园或园中园的方式来起到联系和过渡作用。

园林空间因此而划分成一系列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序列主题的庭园空间,但彼此之间又密切联系。

综上所述,深入了解国际一体化的风景园林设计理念,借鉴中国传统园林设计手法,营造具有深刻内涵和本土特色的风景园林作品,才是中国现代风景园林正确的发展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