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105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9.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docx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病原生物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重点整理

第一部分微生物

微生物:

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群体型微小、结构简单、肉眼不可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分类: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多细胞蠕虫型微生物

节肢动物

质粒:

存在于细胞胞质中的双股环状DNA,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分类:

F质粒、R质粒、col质粒、Vi质粒

特性:

1、可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细菌某些性状

2、可自我复制并遗传给子代

3、不是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4、可转移或丢失

带菌者:

体内带有病原菌,但不出现临床症状。

可将细菌传染给他人,危害性大,是重要的传染源。

分类:

1、健康带菌者

2、恢复期带菌者

凝固酶:

能使含有枸橼酸钠或肝素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

意义:

1、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

2、抗吞噬作用,使感染局限化。

特性:

耐热。

易被蛋白酶分解破坏。

具有免疫原性。

L型细菌:

在实验室培养过程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性状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特性:

1、高度多形性。

2、对渗透压十分敏感。

3、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油煎蛋”样菌落

4、许多G-和G+菌都可形成L型菌。

5、仍有一定致病性。

卡介苗(BCG):

是将有毒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培养于含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13年230次传代而获得的减毒活菌株。

是毒力变异株。

现广泛用于人类结核病预防。

荚膜细菌细胞壁外包绕的一层较厚的粘性物质。

鞭毛细菌菌体上附着的细长+波状弯曲的丝状物。

是细菌的运动器官。

分为单/双/丛/周 四类鞭毛。

菌毛多数G-菌和少数G+菌菌体表面附着的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的丝状物。

分为普通菌毛+性菌毛。

芽孢某些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部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热原质:

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

消毒:

杀死物体上/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不一定能杀灭芽孢或非病原微生物。

灭菌):

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包括含芽孢在内的所有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接合:

受体菌与供体菌通过性菌毛相互沟通,将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化:

受体菌直接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供体菌游离的DNA片段,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转导:

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性状。

溶原性转换:

温和噬菌体的DNA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使细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正常菌群:

人体体表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这些微生物和宿主之间、微生物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状态。

是对宿主有益无害的生理性菌群。

条件致病菌:

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在某些特殊条件下被打破,原来在正常时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成为可致病的菌群,称条件致病菌。

侵袭力:

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水平传播:

病原微生物在人群个体之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

病原微生物通过胎盘或产道由母体进入胎儿体内的方式。

支原体:

一类缺乏细胞壁、有高度多态性、能通过除菌滤器、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能形成有分支的长丝。

衣原体:

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螺旋体:

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

一类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结构完整的细胞器,但不含叶绿素、无根茎叶分化的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病毒:

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只含有一种类型的核酸,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以复制方式进行繁殖。

病毒体:

结构完整成熟、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潜伏感染:

原发感染后,病毒长期潜伏在组织中,不产生感染性病毒,不出现临床症状,但在某些条件下,病毒被激活,出现急性发作。

如单纯疱疹病毒。

慢发病毒感染:

病毒感染后有很长潜伏期,既不能分离出病毒,也不表现出症状,几年或几十年后发生进行性加重疾病致死。

如感染麻疹病毒引起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Dane颗粒:

具有感染性的乙肝病毒。

呈球形,直径42nm,有双层内外衣壳。

血凝素(HA):

呈柱状,以三聚体形式存在于包膜上,可凝集红细胞、吸附宿主细胞。

是流感病毒主要表面抗原。

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神经氨酸酶(NA):

以四聚体形式嵌于病毒包膜上,呈蘑菇状,可水解细胞膜上各种多糖受体末端的N-乙酰神经氨酸,促使病毒释放。

是流感病毒主要表面抗原。

可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

抗原漂移:

甲型流感病毒HA基因发生点突变,变异幅度小,属量变,导致编码氨基酸发生改变,常引起局部中小流行。

抗原转变:

甲型流感病毒HA/NA的抗原性突然改变,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常引起大流行。

内基小体:

狂犬病毒在易感动物或人的中枢神经内增殖时,在胞质内形成嗜酸性、圆形或椭圆形的包涵体,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发酵:

工业用培养微生物制得产物的任何过程。

抗生素:

生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影响别种生物机能的有机物质。

 

一、 试比较G-菌和G+菌细胞壁结构主要异同点,在医学实践中意义。

细胞壁

G+菌

G-菌

强度

较坚韧

较疏松

厚度

肽聚糖组成

有五肽交联桥

无五肽交联桥

肽聚糖层数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

+

-

外膜

-

+

 

 

 

意义:

1、在致病上:

G+菌 磷壁酸对宿主细胞粘附作用G-菌 脂多糖(LPS)活性作用 2、在诊断上:

革兰染色鉴别细菌3、在防治上:

抗生素选择,如青霉素、溶菌酶

二、       试比较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区别要点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G+与部分G-

G-

编码基因

质粒+前噬菌体+染色体基因

染色体基因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

菌体裂解后释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热稳定性

60~80℃,30min被破坏

160℃,2~4h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弱,发热/白细胞反应/微循环障碍/休克/DIC

免疫原性

强,能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经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弱,不能被甲醛脱毒形成类毒素

 

 

 

三、       列表分析HBV抗原、抗体检测的结果

两对半:

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HBsAg

HBeAg

抗HBs

抗HBe

抗HBc

IgM

抗HBc

IgG

结果分析

+

HBV感染者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急性乙肝(大三阳)

+

+

+

急性感染趋向恢复(小三阳)

+

+

+

+

急性/慢性乙肝或无症状携带者

+

+

+

乙肝恢复期

+

既往感染

+

既往感染或接种过疫苗

 

 

 

 

 

 

 

 

四、      简述构成细菌致病性的物质基础和作用。

细菌致病性=侵袭力+毒素

侵袭力定义:

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扩散的能力。

1、粘附素:

具有粘附作用的细菌表面结构。

粘附是细菌感染致病的第一步。

2、荚膜:

抗吞噬作用、抗有害物质影响。

保护细菌,令其在体内迅速繁殖致病。

3、细菌侵袭性酶:

攻击破坏细胞。

助长细菌扩散。

4、细菌生物膜:

细菌生长过程中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与浮游细胞相

对应的存在形式。

组成:

细菌+自身产生的细胞外基质。

功能:

A、抵抗抗生素作用

B、 对抗机体免疫防御

C、与医疗器械相关感染

毒素定义:

细菌生长过程中产生释放的毒性成分。

外毒素:

由G+菌和部分G-菌活菌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

内毒素:

存在于G-菌中,在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的毒性脂多糖(LPS)。

五、      试述病毒感染细胞后细胞发生的变化。

1、杀细胞效应——细胞裂解死亡

2、稳定状态感染——某些病毒进入细胞后能够复制,却不引起细胞裂解死亡,出现变化有:

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出现病毒基因编码的抗原。

3、  包涵体形成

4、细胞凋亡——是一种由基因控制的程序性细胞死亡,属正常的生物学现象。

5、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

第二部分寄生虫

 

寄生物:

寄生于另一生物并从其获得营养,使之受害的生物。

分植物性/动物性寄生物。

动物性寄生物=寄生虫,均为无脊椎动物

 

宿主:

寄生关系中受损害的生物。

终末宿主:

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阶段寄生的宿主。

中间宿主:

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阶段的发育或变态必需的宿主。

保虫宿主:

有些寄生虫不仅可在人体寄生,还可感染某些脊椎动物,并完成与人体内相同的生活阶段。

作为人类寄生虫的传染源,在流行病学上起到保虫和储存作用,这种动物称为保虫宿主。

转续宿主:

某些蠕虫幼虫进入非正常宿主体内,虽能生存,但不能继续发育,长期处于幼虫阶段。

当其有机会进入正常宿主体内,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非正常宿主称为转续宿主。

生活史:

寄生虫完成一代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宿主转换的全过程。

直接型:

生活史中只需要一种宿主。

间接型:

完成生活史需要中间宿主或媒介昆虫。

感染期蛔虫卵:

蛔虫受精卵由粪便排出后,在外界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经过三周左右的时间,卵内含物发育为一条幼虫。

这种虫卵经人误食后,可感染蛔虫病。

这种虫卵称为感染期蛔虫卵。

感染阶段:

寄生虫生活史中对人体具有感染性的特定阶段。

兼性寄生虫):

基本上是自生生活生物,只在偶尔情况下进入宿主体内。

可转变为寄生性,营寄生生活。

机会致病寄生虫:

在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体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

但当宿主免疫功能受累时,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强的一类寄生虫。

滋养体:

能够进行运动、摄食和生殖的原虫生活史期,常是原虫的致病阶段。

包囊:

在环境不宜条件下,由滋养体分泌物形成囊壁,包绕虫体而形成。

属静止期,常是传播和感染阶段。

病媒虫:

传播疾病的媒介昆虫。

虫媒病:

由医学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传播的疾病。

变态:

医学昆虫各时期在形态、生理、生态上的变化。

中绦期:

绦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阶段。

疟原虫再燃:

疟疾初次发作停止后,患者若无再感染,仅由于体内残存的少量红内期疟原虫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大量繁殖,达到发热阈值后而引起的疟疾再次发作。

原因:

疟原虫抗原变异+宿主免疫力低下

疟原虫复发:

红内期疟原虫经药物治疗或人体免疫杀伤作用被彻底消灭后,无再感染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潜隐期,又出现疟疾发作。

幼体增殖:

一种寄生虫感染中间宿主后,幼虫在其体内发育繁殖,依次产生许多下一代幼虫,大大增加感染终宿主或第二中间宿主的机会。

这一过程称幼体增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