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12786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7.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docx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论文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提出:

小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内涵广泛,分不同层次。

我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

  一、创设氛围——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

只有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学龄期是发育生长最旺盛、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信息素养的早期培养,直接关系到个体以后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所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游戏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喜欢的一些人物、故事、游戏融入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

在教三年级的学生使用鼠标时,我通过火眼金睛、救救小兔、我来配等游戏来实现学生对鼠标操作的训练。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下子把游戏的喜爱之情迁移到了教学上来。

在教学《键盘输入》时,我借助金山打字通,从英文字母——英文单词——英文句子——中文词语——中文句子——中文段落,层层递进,在此过程中穿插《青蛙过河》、《小苹果》、《警匪游戏》等打字游戏作为奖励,最后进行键盘输入比赛,写作文比赛,使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

在不断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打字速度,而且逐步形成了使用计算机书写文章的意识。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领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渐渐产生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者工具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服务的意识。

  二、活学活用——提升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设计切实可行的课内任务。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

学生之间交流想法,自己动手创作,遇到疑难问题教师指导。

合作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提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机会。

如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在教学WPS综合运用时可以进行各种电子小报(我的家乡、经典阅读、节日小报、文明礼仪、科技创新……)、为自己个人、小组、班级设计名片等创作。

这样的教学任务,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也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利用无限的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以信息兴趣小组形式,以点促面,梯队培养,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得到素养的提高。

尝试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如学生可以到学校网络教室去学习苏州安全教育平台上的安全知识,六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利用WPS演示来制作毕业相册等。

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中开展电子好书推荐卡、电子书签、电子小报、宣传标语、征文等一系列的评比竞赛,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三、关注细节——规范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针对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也称之为信息伦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细节,自然而然地将信息道德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1.结合课堂常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如要求学生进入电脑教室时要穿鞋套,对号入座,开机并填写记录本,听课时凳子靠线面向老师。

下课前,严格要求学生将电脑正常关机,书本、记录本、键盘、鼠标和桌椅摆放整齐,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

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2.结合偶发事件,及时进行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教师要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我所教的六(4)班有同学说自己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我就根据记录本上的记录找到这位“高手”,把他的文件给删了。

下次上课时,那位“高手”叫起来:

老师,我的文件被人删了。

我就抓住时机问他,你做过类似的事情吗?

他说:

“老师我只是觉得好玩。

”“我也是和你闹着玩的呀,你急什么?

将心比心,你为了好玩,别人也一样着急呀,恶意删除别人的东西是违法的。

”后来,我还围绕这件事组织了交流讨论,让这个同学专门谈了他的感受,尤其是当他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时的心情,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

  3.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如今相当多学生已经“触网”,他们有自己的邮箱、qq、微博、空间等等,也会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来沟通交流。

但是,他们又往往被网络上五光十色但又虚幻不真的东西所吸引。

如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又会在网络中“迷航”。

于是在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教学过程中我将身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相互的交流,通过讨论分析,让大家认识到,上网是为了搜集有用的资料,掌握新的信息,更好地协助我们学习,但是,对于其中一些糟粕要学会加以分析,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小学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提出:

小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内涵广泛,分不同层次。

我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

  一、创设氛围——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

只有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学龄期是发育生长最旺盛、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信息素养的早期培养,直接关系到个体以后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所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游戏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喜欢的一些人物、故事、游戏融入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

在教三年级的学生使用鼠标时,我通过火眼金睛、救救小兔、我来配等游戏来实现学生对鼠标操作的训练。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下子把游戏的喜爱之情迁移到了教学上来。

在教学《键盘输入》时,我借助金山打字通,从英文字母——英文单词——英文句子——中文词语——中文句子——中文段落,层层递进,在此过程中穿插《青蛙过河》、《小苹果》、《警匪游戏》等打字游戏作为奖励,最后进行键盘输入比赛,写作文比赛,使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

在不断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打字速度,而且逐步形成了使用计算机书写文章的意识。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领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渐渐产生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者工具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服务的意识。

  二、活学活用——提升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设计切实可行的课内任务。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

学生之间交流想法,自己动手创作,遇到疑难问题教师指导。

合作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提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机会。

如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在教学WPS综合运用时可以进行各种电子小报(我的家乡、经典阅读、节日小报、文明礼仪、科技创新……)、为自己个人、小组、班级设计名片等创作。

这样的教学任务,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也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利用无限的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以信息兴趣小组形式,以点促面,梯队培养,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得到素养的提高。

尝试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如学生可以到学校网络教室去学习苏州安全教育平台上的安全知识,六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利用WPS演示来制作毕业相册等。

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中开展电子好书推荐卡、电子书签、电子小报、宣传标语、征文等一系列的评比竞赛,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三、关注细节——规范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针对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也称之为信息伦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细节,自然而然地将信息道德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1.结合课堂常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如要求学生进入电脑教室时要穿鞋套,对号入座,开机并填写记录本,听课时凳子靠线面向老师。

下课前,严格要求学生将电脑正常关机,书本、记录本、键盘、鼠标和桌椅摆放整齐,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

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2.结合偶发事件,及时进行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教师要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我所教的六(4)班有同学说自己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我就根据记录本上的记录找到这位“高手”,把他的文件给删了。

下次上课时,那位“高手”叫起来:

老师,我的文件被人删了。

我就抓住时机问他,你做过类似的事情吗?

他说:

“老师我只是觉得好玩。

”“我也是和你闹着玩的呀,你急什么?

将心比心,你为了好玩,别人也一样着急呀,恶意删除别人的东西是违法的。

”后来,我还围绕这件事组织了交流讨论,让这个同学专门谈了他的感受,尤其是当他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时的心情,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

  3.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如今相当多学生已经“触网”,他们有自己的邮箱、qq、微博、空间等等,也会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来沟通交流。

但是,他们又往往被网络上五光十色但又虚幻不真的东西所吸引。

如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又会在网络中“迷航”。

于是在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教学过程中我将身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相互的交流,通过讨论分析,让大家认识到,上网是为了搜集有用的资料,掌握新的信息,更好地协助我们学习,但是,对于其中一些糟粕要学会加以分析,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小学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发展已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形式,信息素养也是当代社会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也提出:

小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内涵广泛,分不同层次。

我认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它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三个关键问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是通过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

  一、创设氛围——培养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指对信息、信息问题的敏感程度,是对信息的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

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

只有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才能激发信息能力的提高。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小学学龄期是发育生长最旺盛、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进行信息素养的早期培养,直接关系到个体以后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对社会的贡献。

所以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游戏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将学生喜欢的一些人物、故事、游戏融入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如:

在教三年级的学生使用鼠标时,我通过火眼金睛、救救小兔、我来配等游戏来实现学生对鼠标操作的训练。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一下子把游戏的喜爱之情迁移到了教学上来。

在教学《键盘输入》时,我借助金山打字通,从英文字母——英文单词——英文句子——中文词语——中文句子——中文段落,层层递进,在此过程中穿插《青蛙过河》、《小苹果》、《警匪游戏》等打字游戏作为奖励,最后进行键盘输入比赛,写作文比赛,使学生在玩中练,练中学。

在不断的练习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打字速度,而且逐步形成了使用计算机书写文章的意识。

这样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领悟,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渐渐产生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或者工具为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服务的意识。

  二、活学活用——提升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指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当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1.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设计切实可行的课内任务。

  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创作作品。

学生之间交流想法,自己动手创作,遇到疑难问题教师指导。

合作推选出好的作品展示,提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机会。

如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语文、数学、综合实践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在教学WPS综合运用时可以进行各种电子小报(我的家乡、经典阅读、节日小报、文明礼仪、科技创新……)、为自己个人、小组、班级设计名片等创作。

这样的教学任务,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也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2.利用无限的课外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以信息兴趣小组形式,以点促面,梯队培养,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得到素养的提高。

尝试用信息技术去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学、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并成为一种习惯。

如学生可以到学校网络教室去学习苏州安全教育平台上的安全知识,六年级的学生也可以利用WPS演示来制作毕业相册等。

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主题活动中开展电子好书推荐卡、电子书签、电子小报、宣传标语、征文等一系列的评比竞赛,为同学们搭建展示自己信息能力的舞台,有利于将信息活动迁移到同学们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去,有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三、关注细节——规范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针对个人信息隐私权、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这些信息问题,出现了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行为规范,也称之为信息伦理。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细节,自然而然地将信息道德渗透,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却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1.结合课堂常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

  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

如要求学生进入电脑教室时要穿鞋套,对号入座,开机并填写记录本,听课时凳子靠线面向老师。

下课前,严格要求学生将电脑正常关机,书本、记录本、键盘、鼠标和桌椅摆放整齐,以准备给下一节课的同学上课。

虽然这些都只是小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培养学生注意小节、尊重他人、做事严格认真的行为习惯。

  2.结合偶发事件,及时进行品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

教师要抓住契机,及时、充分地利用遇发事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我所教的六(4)班有同学说自己的文件被别人删除了,我就根据记录本上的记录找到这位“高手”,把他的文件给删了。

下次上课时,那位“高手”叫起来:

老师,我的文件被人删了。

我就抓住时机问他,你做过类似的事情吗?

他说:

“老师我只是觉得好玩。

”“我也是和你闹着玩的呀,你急什么?

将心比心,你为了好玩,别人也一样着急呀,恶意删除别人的东西是违法的。

”后来,我还围绕这件事组织了交流讨论,让这个同学专门谈了他的感受,尤其是当他找不到自己的文件时的心情,给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

  3.结合网际交流,强化学生网络道德

  如今相当多学生已经“触网”,他们有自己的邮箱、qq、微博、空间等等,也会通过这些现代化手段来沟通交流。

但是,他们又往往被网络上五光十色但又虚幻不真的东西所吸引。

如缺乏正确的引导,他们又会在网络中“迷航”。

于是在论坛、博客、电子邮件等教学过程中我将身边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讨论和相互的交流,通过讨论分析,让大家认识到,上网是为了搜集有用的资料,掌握新的信息,更好地协助我们学习,但是,对于其中一些糟粕要学会加以分析,让互联网更好地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服务。

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宣传《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使之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与诚实人友好交流,不欺诈不侮辱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轻易相信传言;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做遵纪守法的好网民。

  总之,信息素养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养。

小学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对他们信息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

这就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信息素养作为一个基本条件和重要手段,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