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1457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总复习 板块二专题5 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docx

高考历史总复习板块二专题5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学案

专题5近代西方的政治文明与中国近代政治的痛苦转型

阶段特征

一、西方文明的兴起与发展——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

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前是资本主义的兴起阶段,资产阶级开始按照自己的要求改造世界。

资产阶级逐渐建立起代议制民主政治,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资产阶级将自己的活动范围向世界拓展,开辟了新航路,并向世界各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高举人文主义的大旗,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

具体时段

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前(16世纪前后~18世纪60年代)

史实定位

政治

(1)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美国除外);

(2)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3)早期殖民战争

经济

(1)西欧资本主义崛起,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2)手工工场为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3)对外进行早期殖民扩张,海上霸权由西、葡、荷转移到英国;(4)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思想文化

(1)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掀起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

(2)17~18世纪,资产阶级的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而且为资产阶级提供了一整套构想,同时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3)在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欧洲的近代科学逐渐形成;牛顿力学体系的提出,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二、西方工业文明的确立与扩展·近代中国由变革与转型到觉醒与探索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工业文明时代演进。

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觉醒与探索是甲午战争后至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华民族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时期也是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的舞台上异常活跃的时期。

阶段

特征

工业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

近代前期的中国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

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社会在屈辱中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甲午中日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年),中国近代化的整体发展阶段

表现

政治

(1)资产阶级代议制日渐完善;

(2)工人运动兴起;(3)出现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三股进步潮流;(4)欧美加强了对亚非拉的殖民争夺

(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了代议制民主制度;

(2)社会主义运动从暴力斗争转向合法,从分散走向联合;(3)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加剧,世界局势趋于紧张

(1)西方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太平天国运动担负起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1)西方列强先后发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2)资产阶级先后发动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推动中国民主化进程;清王朝被推翻,中华民国建立后,出现军阀割据局面

经济

(1)工业革命开始,工业资本占据主导地位,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2)现代工厂建立;(3)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

(1)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重工业成为经济的主导,美德两国后来居上;

(2)大企业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模式;(3)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对世界的瓜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4)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盛行

(1)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2)洋务派创办了大量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1)西方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但仍占据主导地位;

(2)洋务运动破产,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文化

(1)科学技术发展;

(2)人们开始反思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艺术流派

(1)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进一步推动科技的进步;

(2)近代艺术开始向现代艺术过渡,印象派艺术产生,文艺界开始思考人类的前途、工业化的得失等重大问题

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1)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发展阶段,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三民主义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先后成为思想界的主流;

(2)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与传统文化一起形成多元思想并存的格局

三、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中国革命确立了新的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胜利。

阶段特征

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19~1949年),中国近代化的新方向阶段

表现

政治

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经济

(1)传统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但仍占据主导地位;

(2)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战乱不断,日本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剥削压榨,民族工业不断萎缩

文化

(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毛泽东思想,推动中国民主革命不断发展

考点一 近代西方的代议制

1.英、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①前提:

“光荣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②标志: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了议会主权的地位,君主立宪制在英国确立起来。

③发展:

18世纪中期,逐步确立责任制内阁。

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首相掌握着国家的行政权,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①1787年宪法:

美国独立战争后,制宪会议于1787年制定宪法,实行联邦制,确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政体。

②影响: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完善与扩展

(1)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大量进入议会下院,君主立宪制趋向成熟。

(2)美国内战后,形成了两党对垒、交替执政的政党政治新局面,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

(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和联邦制度,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共和政体最终在法国确立。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同特点

(1)议会是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

议会由议员组成,议员由普选产生。

(2)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权力之间相互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和官僚腐败,提高了行政效率,保障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

(3)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即必须由在议会选举或大选中获胜的政党领袖出任总统或总理、首相,并以本党人员为主组成内阁。

1.(2017·全国课标文综Ⅱ卷,34)1800年,美国总统、联邦党人亚当斯要求政见不同的内阁成员皮克林辞职,遭到皮克林拒绝,于是亚当斯将其免职。

皮克林因此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总统免职的内阁成员。

亚当斯此举(  )

A.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B.体现了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C.行使了宪法赋予总统的职权

D.反映了联邦党与其他党派的斗争

答案 C

解析 美国宪法规定: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有权任免内阁成员。

要求内阁成员辞职是总统的权力,故C项正确,B项错误。

材料并没有体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内阁中的意见分歧,并没有体现党派之争,D项错误。

2.1742年,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这是英国首相辞职的先例。

1784年小皮特首相遭到议会下院反对时,提请国王解散下院,提前大选,获胜后仍继续任职。

据此,对英国政治制度表述最准确的是(  )

A.责任内阁制形成的体现

B.代议制不断完善的过程

C.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D.议会政党制发展的表现

答案 A

解析 责任内阁制是首相和内阁成员共同进退原则,材料中沃波尔因失去议会的支持而辞职正是责任内阁制的体现,A正确;代议制完善是在1832年议会改革后,B错误;C是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3.德国自由党成立时,曾要求成立一个“帝国责任内阁”,1884年4月5日联邦议会按照俾斯麦的意见通过决议反对这项要求,决议说:

“在德意志帝国境内成立责任内阁制只能削弱各联邦成员目前在联邦议会行使的、由条约给以其保障的权力。

”据此可知,当时的德国(  )

A.政党政治发展十分完善

B.联邦议会掌握国家实权

C.内阁首相控制联邦议会

D.民主制度有其传统色彩

答案 D

解析 联邦议会反对成立“帝国责任内阁”的要求,并不能说明当时德国政党政治发展十分完善,故A错误;德国皇帝掌握国家实权,故B错误;皇帝控制联邦议会,故C错误;联邦议会反对成立“帝国责任内阁”,体现了德国的传统的专制主义色彩,故D项正确。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巴黎公社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条件

①经济条件: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日益暴露。

②思想来源:

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③阶级基础:

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意义:

无产阶级的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2.巴黎公社

(1)背景:

普法战争失败,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屈膝求和,人民强烈不满。

(2)经过

①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

②3月28日,巴黎公社建立。

③5月下旬,巴黎公社被镇压。

(3)意义

①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诞生与工业革命的关系

(1)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2)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促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3)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4.(2018·全国课标文综Ⅰ卷)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 A

解析 A对:

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参与正义者同盟的改组,后又一起为该组织撰写了宣言。

根据题干正义者同盟口号的变化由“人人皆兄弟”到“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及同盟的目的可以看出,他们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5.1852年,马克思在总结法国1848年革命时,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摧毁和打碎旧国家机器,但是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

1871年,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打碎”包括破坏旧的国家压迫性机关,也包括改造政府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合理职能。

这说明(  )

A.工人运动有助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完善

B.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工人运动

C.无产阶级革命必须彻底摧毁旧的国家机器

D.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848年革命时……对‘打碎’的含义还没加以具体的阐释”“1871年……详细阐述了打碎旧国家机器的理论”得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完善,故B项正确。

6.马克思:

“人们对(巴黎)公社有多种多样的解释,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

”这说明巴黎公社(  )

A.完全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

B.国家政权性质具有不明确性

C.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政权

D.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可见它不仅仅代表了工人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巴黎公社具有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而不是具有不明确性,故B项错误;巴黎公社广泛的代表性,并不意味着是各阶级阶层的联合执政,故C项错误;材料“多种多样的人把公社看成自己利益的代表者”,体现出政治形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故D项正确。

考点三 近代中国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

1.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

①原因:

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开拓市场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结果:

签订了《南京条约》等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反映了列强商品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虽然拥有政府并是独立国家,但通过不平等条约,使大量主权沦丧。

“半封建”是指虽然形式上仍然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但社会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不断发展。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①原因:

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结果:

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①原因:

日本为满足发展资本主义的需要。

②结果:

签订了《马关条约》,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

③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①原因:

根本原因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直接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②结果:

签订了《辛丑条约》。

③影响:

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2.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1)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民族抗战开始。

(2)1937年9月,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1945年,中共七大确定了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奋斗目标。

(4)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

列强侵华对中国产生的双重影响

(1)破坏性:

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2)建设性(客观影响):

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7.(2018·全国课标文综Ⅰ卷)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

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

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

答案 C

解析 C对:

题干反映出日本政府懂得运用舆论和公关手段让欧美舆论倒向日方,而清政府对此却无所作为,说明当时清政府不熟悉近代外交事务。

A错:

舆论可以影响战争,但是无法左右战争进程。

B错:

日本想利用舆论为自己争取道义支持,而非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

D错: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日对待舆论的策略或态度,没有反映西方媒体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影响。

8.近代某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出后,大清举国哗然。

不久,清帝下《罪己诏》:

“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

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

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对此条约认识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B.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

答案 B

解析 由“去岁与倭国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可以判断该条约是《马关条约》,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南京条约》的结果,故A项和C项错误;《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通商口岸设工厂,首开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故B项正确;中国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是《辛丑条约》,故D项错误。

9.(2018·全国课标文综Ⅱ卷)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

“如果你遇见这样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

如果你做到了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

”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答案 A

解析 A对:

根据材料叙述可知,抗日根据地一个备受欺凌的农民,在得到了尊严、权利之后,就会“具有奋斗目标”,这说明其抗日热情因自身处境的改变而得到激发。

B错:

材料中的“减租减息”说明封建土地制度依然存在。

C错:

国民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当时尚未完成。

D错:

题干材料所述情况出现在国共合作抗日时期,所以不能排除国民党的影响。

考点四 近代中国反封建、求民主的革命

1.太平天国运动

(1)起因

①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的阶级矛盾。

②直接原因:

连年自然灾害;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2)重要文件

①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是对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宗法等级制度和几千年来中国传统礼教思想的否定,强调平均主义,带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落后性。

②后期:

《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方案。

(3)评价:

是历代农民斗争的最高峰,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最终失败。

2.辛亥革命

(1)条件

①经济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

②思想基础:

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

③组织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广泛建立。

④实践:

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起义。

(2)经过

①建立政党:

1905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

②武昌起义: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③成立共和国:

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④颁布宪法:

1912年3月,颁布了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⑤革命失败:

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最终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3)辛亥革命的功绩

①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两面性

(1)具有革命性和进步性

①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性主要源于它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性则是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历史进程中,一开始资产阶级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具有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要求。

②表现:

辛亥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派暴力推翻清王朝,建立起民主共和国,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许多措施,顺应世界发展潮流,表现出了极大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2)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①原因:

资产阶级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特定社会环境决定了资产阶级具有同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妥协的一面。

②表现:

辛亥革命中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更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3.从五四运动到国共十年对峙

(1)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时期

①1919年五四运动,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②1921年,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③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

①开始: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高潮:

1926年7月,国民政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③失败: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①1927年,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领导武装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始。

②1927年,八七会议确立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方针。

③1927年,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创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④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国人民展开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⑤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战略转移开始,1935年,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战略转移完成。

⑥1936年,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奠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4)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年)

①1945年,争取和平与民主的重庆谈判,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②1946年6月,人民解放战争开始,先后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③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④1948年秋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战略总决战胜利完成。

⑤1949年4月,解放南京,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特点及认识

(1)特点:

俄国革命以城市为中心,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认识: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不同的国情决定了不同的革命道路,只有与本国的国情相结合,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10.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做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且要袁立行宪政”。

对这种做法评价正确的是(  )

A.主观设法有悖法治原则

B.宪政实行推进民主进程

C.政体变化导致政局不稳

D.分权制衡维护共和制度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由材料信息“孙中山对推翻清朝后的制宪进程做过合理的安排,准备循序渐进,分三期完成”“见让位于袁,便另订《临时约法》,集权于责任内阁,限制总统权力”可知,孙中山因为“让位于袁”而改变了原来的制宪进程,这说明孙中山的做法有违法治精神。

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11.(2018·全国课标文综Ⅱ卷)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

“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

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

法国革命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