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20182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67 大小:8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7页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6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docx

岗位培训校本研修面对面

校本研修面对面内容简介

作为追求和体现自己理想的一种实践,本书努力追求教师发展的“三维目标”,力争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从内容上看,本书既重视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纪律问题、师生关系问题、怎样使用教材问题等等进行探讨;而且重点讨论成长的方法,讨论怎样反思、怎样研究、怎样促进同伴互动、怎样观课和讨论课、怎样与专家对话与交流等问题,既送猎物、更送和捕猎技术。

与此同时,我们充分认识到,没有教师生存追求的根本改变,就不可能有生存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改变,也就很难有教师教育和生活质量和全面提高,所以本书还用较大的篇幅讨论教师的幸福生活,谋略对追求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各位朋友有所帮助。

本书目录

话题1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

对话l校本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校本与教师专业发展取向二、教师的专业生活特点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三、从“校本”到“师本”四、从“培训”到“研修”

对话2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

一、一个“研修”活动的案例二、校本研修活动的一种框架和流程

对话3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校本研修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校本研修提供了新的条件二、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常用方式与途径

话题2在实践反思中改进和成长

对话1对一个公式的认识和理解

一、什么是经验二、什么是反思三、怎样进行教学反思

对话2研究:

为了生活更加舒适

一、我们为什么要研究二、教师研究什么三、怎样理解研究过程

对话3教师的叙事研究

一、为什么是故事二、叙什么与怎么叙

对话4教育中的类比研究

一、什么是类比研究二、类比的可能与价值三、常见和常用的教育类比四、类比的方法

话题3同伴互助共同前进

对话1为什么要互助

一、人的需要与互助二、新课程需要互助三、帮助与求助

对话2互助的现状和促进

一、合作互助的现状二、合作互助的机制三、促进合作互助的措施

对话3分享教学设计

对话4观课和议课

一、观课坐在什么位置二、好课有什么标准三、怎样议课

话题4在专业引领下提升

对话l我们需要专家怎样参与

对话2怎么和专家对话与交流

一、从被动参与到主动介入二、从全面接受到质疑对话三、从了解信息到规划行动

对话3读书的态度与方法

一、为什么读书二、读书收获什么三、在读书中理解和规划

话题5致力于幸福的教师生活

对话l幸福的教师生活的意义

一、教师的幸福现状二、幸福的权利三、幸福的意义

对话2教师幸福生活的来源

一、意识工作的独特价值二、调整生存取向三、阳光心态

四、在内化中体验幸福五、在外化中实现幸福六、工作学习生活一体化

话题1(略讲)从“校本培训”到“校本研修"

对话1校本与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化的概念,从教师专业化的主体看,教师专业化包括哪些方面?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

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要求,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和管理制度;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从教师专业化的主体看,教师专业化包括“组织专业化”和“个体专业化”。

“组织专业化”就是通过职业(或专业)组织的活动,提升职业为专业,并不断提高专业地位,实现专业人员整体向上流动的过程。

“组织专业化”包括建立专业人员从业标准,依据标准设置专门机构培养和训练,促使从业人员达到标准以履行专业社会责任,保障和提高专业人员社会地位。

“个体专业化”是专业人员个体不断提高专业素质,适应专业发展要求,更好地履行专业责任并争取相应待遇的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归结为如下三类取向:

理智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反思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生态取向教师专业发展。

”除了以上三种取向外,还存在技术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

二.教学技能训练的定义

教学技能训练就是训练一些规范化、定型化的行为方式,使教师在类似的教学情景中,能做出及时的、规范的行为反应。

三.对“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良法”中三个“法”的理解

人们习惯常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紧跟一句“教有良法”,“有法”之“法”指教学有规律可以遵循,“定法”之“法”指没有适应各种具体教学情境的固定方法,“良法”之“法”是教育规律、原理运用于具体教学情境的相对最佳方法。

如果没有教育理论的学习追求,教师的专业发展必将受到限制,事实上,专业发展程度越高的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理论学习的追求越强烈。

四、教师喜欢的专业发展为什么要关注实践和情景?

好的教育情景应该满足哪些要求?

教师喜欢的专业发展总是基于实践,基于情境。

所以关注实践和情境,主要因为教师是教育情境中的实践工作者,教师的成长进步主要表现为实践性知识的丰富和发展。

好的教育情境应该满足以下要求:

首先应该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能够体现和实现教育的目的追求。

其次应该体现经济性,从某种程度上讲,教育情境更多地属于再造情境,再造和加工的目的在于突出教育活动要解决的问题,提供认识捷径,节约时间成本。

第三,应该具有适切性,情境应基于学生经验,服务于学生现实活动水平,通过师生对话交流活动,提升学生经验:

第四,应该具有活动性,情境中有问题、有困惑,能引起和让学生认知冲突,学生有参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且在情境中为学生参与预留了活动空间。

创设教育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设计和创生。

设计主要在课前,创生主要在教学进程中,创设体现了在设计和创生过程中教师的创造性劳动。

五、什么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它具有哪些特点?

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就其构成而言,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通过教学机智反映出来)。

教师的策略性知识(运用理论知识的策略)。

1.实践性知识的工具性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直接服务于实践,表现为工具,而不是结论性的。

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的知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回答和解决“怎样做”和“如何改进,,的问题。

教师通过实践性知识的运用有效地组织和管理教育情境。

工具性意味着主要不是用于解释,而是被使用;意味着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使用中不断发展和改进的——教师在运用实践性知识的同时,又理解和发展着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2.实践性知识的情境性

情境性意味着流动性和变化性。

人、时间、空间、媒介都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多因素作用蕴涵了复杂性,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课堂情境的变化,变化使得情境不确定。

这样,说到课堂,总是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课堂,它不能照搬也无法复制。

情境性要求教师必须以实践性知识来应对课堂。

情境性同时强调实践性知识是一种即时性的实践智慧。

在课堂上,教师的每一分钟都在采取行动——不行动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这种行动要随着情境变化而变化,教师不可能从此时的课堂中退出来细细地思索然后再执行,他只能在行动中反思,这样,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常常表现为“未加思索的”及时行为,是在“瞬间反思”中表现出的实践性智慧。

情境性知识是以怎样的结构存在和发展呢?

“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教师的教育观念是以‘片断式的情节’保存在教师的认知结构中,即教师的某个教育观念总是和一个具体的情境联系在一起储存在记忆中,这种保存方式决定着教师教育观念更可能是情境性的运用。

特别是在某些相类似的情况下,有的教师近乎是直觉地采取某种教育行为。

因而脱离某种具体的情境去谈论某种教育观念将毫无意义,这也提醒我们有的时候根据个别的教育行为来判断教师的教育观念可能会有失偏颇。

也许正是这种情境性使得教师教育观念相对来说具有对客观现实‘开放的可能’,某种教育观念很容易和现实中的真实情境建立起新的联系。

3.实践性知识的个体性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带有浓厚的个人私有色彩,所以又叫“个人实践知识”、“个人教育理论”,它贮存于教师个人头脑中、为教师个人所享用。

教师的专业实践知识首先是个人的,也就是说教师专业实践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体性色彩,是教师个体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其次是经验的,教师专业实践知识乃是其个人不断经过实践经验的累积与重组的结果。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个体性突出强调了教师知识的经验性与实践性。

4.实践性知识的缄默性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大多是缄默性知识,它是教师在专业活动中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信念、价值观和心智模式,以及融于教育教学中非正式的、难以明确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

它深植于教师个人的行动和经验之中,具有高度个体化、不易言传和模仿的特点。

它与教师的性格、个人经历、修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中积累和创造的结果。

5.实践性知识的整体性

在每一个教师具体的行为模式中,都内隐着教师一定的理论和策略,并且承载着教师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取向。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个体内部认知整合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主体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整体的作用,教师的实践性知识综合地体现了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素质与理念。

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主要来源

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主要来源于情境认知、实践活动和反思对话。

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于情境认知,它强调认知是人与情境、人与人社会性互动的产物,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

在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教学观摩和案例教学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

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于实践活动,意味着只有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实践性知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实践活动是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实践活动过滤和改造着进入教师视野的知识。

走向教学实践的教师专业发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即基于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践,为了教学实践。

教师实践性知识来源于反思对话,强调了教师对于其专业活动的认识、理解和信念,不是从外部“获得”的,而是从内部“建构”的,建构的途径是通过这种或那种形式的“反思”实现的。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对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有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

反思的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叙事研究”是一种教师更容易介入和喜爱的反思方式。

七、什么是“自组织”?

为什么说教师学习行为的自组织才是继续教育的根基?

怎样实现教师学习行为的自组织?

组织可以分为“自组织”和“他组织”。

所谓“自组织”,是指组织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

”“‘自组织’系统的演化动力在系统内部,是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部指令。

学校所在的系统本身就是生命系统,学校情况又千差万别,“校本”本质上追求的就是学校层面的自组织。

而在学校内部,因为教师对于其专业活动的认识、理解和信念从内部“建构”,实践性知识的形成具有不可灌输性和不可替代性,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讲,教师学习行为的自组织才是继续教育的根基,促进教师学习自组织是校本研修的发展方向和根本。

实现教师学习行为自组织的方法是

1.心态开放。

开放是系统产生自组织的第一个条件。

对于教师而言,开放的心态也是教师主动接受外界信息和能量刺激的第一条件。

开放的心态首先需要教师看到和承认自己存在不足.哈贝马斯说:

“谁要是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个具有主体合理性的人。

”①看到和承认自己存在不足,才有继续学习和发展的愿望和可能。

2.获得刺激信息。

开放意味着物质、能量、信息的输入和输出,开放也意味着对外界刺激能量、信息的敏感和接纳,没有外界信息的输入,系统原有的平衡就难以打破,自组织也没有可能。

应该说,信息时代充斥着信息,信息的传播渠道和来源渠道越来越多,教师的信息来源也越来越丰富。

但在各种信息来源中,学校提供的信息对教师决策影响最大。

因此为了促进教师学习行为的自组织,学校就应该适时适量提供刺激信息。

学校向教师提供信息首先应该是真实可靠的信息,不是假信息和欺骗的信息;其次,应该与教师利益、教师工作、教师学习有关,至少应该让教师能从信息中发现对自身生活的意义;第三,信息能引起教师关注和重视,使外界输入的信息和能量达到一定的阈值,能促进不平衡产生而又不至于对整个系统造成破坏。

学校向教师提供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教育方针政策,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方向、规划;二是教育理论发展和教育科研成果;三是学校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四是学校目标与工作动态。

学校开发和提供刺激教师自组织发展的信息资源,根本目的在于形成有利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场”,也就是建设学校的学习文化。

通过建设学习文化,使学校成为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能让成员体验到工作中生命意义的组织;通过学习能创造自我,扩展创造未来能量的组织。

3.理解环境、理解自我。

学校的文化、学校的“场”构成了教师的生活环境。

人生活在对世界的“假设”和对环境的“理解”之中。

我们理解世界同时也在进行自我理解,在理解世界与自我关系中发现环境对自身所具有的张力,从而获得环境对自身的意义。

意义对人产生引导,使人获得努力方向,并牵引自己向前进。

4.走向有序。

理解环境的意义可能产生“不平衡”,对环境“不平衡”感的产生,意味着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获得“安全”、“归属”的需要使我们选择。

而在最开始“不平衡”时,可能有多种选择,选择的过程,就是从“混沌”走向“有序”的过程。

在教师自主选择时,学校不应该直接代替和包办教师的选择,学校应该有所“不为”。

与“不为”相对应的是“无不为”——学校创设的文化氛围、学校的“场”、学校的价值观念将时刻对教师的选择产生影响。

5.获得平衡感。

通过学习和变化与环境协调平衡。

实际上,在缓解与环境紧张关系、消解与环境“不平衡”感的同时,有相当一部分老师理解的环境已经超越了学校的小环境,他们将目光投向历史、投向未来、投向世界,他们有着更大的视野和抱负,他们对环境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适应环境,而是超越环境、引导环境,他们在自组织过程中,定位于享受“自我实现”的快乐。

这时“一个不大清楚的但依然是突出的重点,是强调增加紧张而不是降低紧张的重要性。

增加紧张是通过接触日益增多的感觉和形象刺激的方式进行的。

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渴望安静和稳定,而是渴望生活的挑战和刺激,渴望新的目标和新的经验。

6.新的信息刺激,新的不平衡感,新的选择和自组织……人在这种循环中获得发展和进步。

八、在教师继续教育话语体系中,“研修”正逐渐取代“培训”成为主流话语。

你如何认识和理解这些变化?

(一)目标定位的变化

研修实际上统合了“培训”和“教研”两个方面的目的。

培训目的在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培训的理念和实践中,容易导致直面中小学教师实际问题的不足,从理论到理论“空对空”。

教师不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帮助,容易失去对培训的信任,失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教研则强调面向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但只关注实际问题却没有关注通过解决问题提高教师,一方面教育教学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提高,问题始终是问题,也就难以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

研修在强调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同时,突出教育教学问题解决和专业发展目标有机统一。

一方面强调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主,以参与解决问题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另一方面强调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必须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

(二)话语主体的变化

在培训中,培训者是培训中的主体,培训者决定了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掌握着话语霸权,中小学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处于失语”状态。

研修要求改变中小学教师的“失语’’状态,强调中小学教师是研修活动的主体,是话语的主体。

中小学教教师从被动的承受者向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转变;而传统意义的培训者,将从单一的话语者角色向研修活动的策划者、组织百、引导者等角色转变。

(三)话语内容的变化

过去的培训十分重视完整的体系,重视理论架构。

研修强调对问题的关注,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

从培训到研修,意味着从学科中心向问题中心转移。

当教师成为研修的主体时,他们带来的话语必然是实践的话语,中小学教师的问题、经验和体会将成为话语的主要内容,它将改变过去培训中理论性话语一统天下的局面,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话语方式的变化

目前,培训主要还是“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单向信息传递的方式。

与培训比较,研修更加强调对话、交流、分享。

在研修中,参与主体围绕共同主题,彼此敞开,共同对话,彼此分享和帮助。

在解决问题的对话和交流中,获得对自己、自己专业活动直至相关的事物更深入的“理解”,发现其中的“意义”,实现新的专业成长。

(五)发动方式的变化

培训往往牵涉培训主体和培训客体,主体是发动者,客体是承受者,培训客体接受外在的强制和安排,处于一种他组织的状态。

研修强调教师专业发展主体与客体的有机统一,学校是学校研修活动的发动者,教师是自我发展的设计者和驱动者,教师专业发展处于一种自组织的状态。

也就是说,从培训到研修,发动方式开始由外源式发动为主转向内源式发动为主。

对话2探索有效的校本研修

九、在平常的校本研修活动中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在平常的活动中它遵循的原则是,校本研修的问题必须自主选择与组织安排有机结合。

十、在校本研修活动中,为什么要重视交流和分享?

在交流和分享中应注意什么?

一方面,校本研修要坚持以人为本,体现对人的关心;另一方面,交流分享是变个体、小组智慧为群体智慧的阶段,它既是“校本”的应有品性,又是“校本”的必然环节,预先防止分享交流中的走动和分散精力,有利于提高分享交流的质量。

分享交流不能一言堂,不能只允许一种声音。

激发参与,尊重不同意见,充分肯定创新性见解是广泛参与、并主动表达自己意见的基本保证。

在分享交流中,专家的作用是捕捉有意义、有价值、有创新的意见,一要把它们放大以引起大家的关注和重视;二要想法加以提升;以促使大家从更高的层面和视野来思考这些问题;三是尽可能介绍相关问题的外地进展和经验,为有兴趣的持续研究者指出一条道路。

十一、什么是灵活性总结方式?

所谓灵活性总结方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内容选择,是从教师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需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研修内容的概括方式。

围绕主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提出研修的问题。

这样,灵活性总结赋予教师以研修内容的选择权、主动权,把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思考的问题置于研修的中心地位,优先安排和组织。

灵活性总结有利于体现对教师主体意识的尊重,使研修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利于教育教学实践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机统一。

灵活性总结强调:

校本研修应该主要定位于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的,解决一个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就取得一点进步。

十二、在校本研修活动中应坚持哪些培训理念?

1、以灵活性总结为研修内容的主要选择方式

2、教师是研修活动的主体

教师中的问题应该首先由教师自己思考和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首先从已有经验中寻找。

强调大家必须思考“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上已经有了哪些经验和思考?

”“必须认真分析已经有的做法和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经验和做法。

”在思考和讨论中遇到困难时,需要专家的指导和理论的指引,此时,专家介入和理论指导主要是为了在更高层次和水平上思考和解决问题。

3、努力促进分享与交流

校本研修是教师的经验交流、成果分享的“专业对话”活动。

交流与分享需要“深度汇谈”与“讨论”的技术。

成果交流和展示可以多种多样:

可以是“教学观摩活动”,可以是“教学论坛”,也可以编辑相应的《资料集》或《报告集》进行交流和学习,。

交流中,教师团体的内部争论是教师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思想、观念、方法的交流与冲突是组织生机和活力的体现。

教师的探索和实践精神需要得到肯定,教师需要“自己帮助了自己”、“自己给别人提供了帮助”等成功体验。

对话3运用信息技术实施校本研修

十三、教师的教育博客日志是什么?

教师的教育博客日志(Blog)实际上是教师将自己的教育心得放在网上,利用网络平台展示自己,并参与交流和讨论的一柙方式。

Blog是网络提供的一种私人空间,它可以让你随意地写下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同时实现与他人交流,在写作、记录、交流中,作者会调动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语言文字能力,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并且在交流中获得支持帮助,产生成就感,这反过来又激励自己的表达创作热情。

写的过程无形甲又加深了自己对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含义在写作的过程中得到建构。

透过每日的资料整理与书写,我们不但改善写作能力,

也改善思考能力和生活方式,形成一个终身受用的学习习惯。

十四、什么是教学案例?

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理解教育不能脱离教育背后的教育情境,不能离开教育背后的教育故事。

理查特说: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

”案例具有的实践特性使观摩案例、研究案例成为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手段。

教学案例与案例教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学案例是描述发生在真实教育情景中的、蕴藏一定教育道理、能够启发人思考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一个教育故事。

它在被具体介绍和描述的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它表现为一个或多个教育疑难问题或矛盾冲突,它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背景(故事)、问题、已经表现的思路和方法、可能的思路和方法是案例的基本要素。

十五、什么是案例教学?

它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案例教学是以案例的运用为载体,以参与者对案例的分析、讨论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对案例中的故事、蕴涵的困惑、解决的思路理解,形成解决相应问题的专业判断。

对案例的诠释、解读和研究主要是案例教学的任务,在案例教学中,专家的解读不应该成为中心和定论,学习者才是案例活动中的焦点,案例教学应该通过学习者的参与讨论维持。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必须建立开放的话语环境,在对话、分享的话语环境中,参与者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互动,公共理论与个人经验共融共生。

案例学习和讨论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获得对教育的理解或重新理解,建构新的教育意义。

另一方面在于认识和获得实现教育的更多可能(或不能),获得了教学的更多可能性,意味着更多的教学选择和教学自由。

学习和研究案例的过程是理解案例的过程。

理解意味着视角交换和视阈整合。

十六、怎样研究和分析案例?

面对教学案例,我们应该尽可能从三种视角研究和分析案例:

一是看活动对象——执教老师的视角:

他遇到了什么问题?

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问题出现以后,他可能想怎么做?

他实际做了什么?

他为什么这么做?

他的活动收到效果了吗?

整个活动中,反映了执教者怎样的价值追求?

等等。

二是看表达对象——案例的编写者和提供者的视角:

他为什么选择这个案例?

他想告诉我们什么?

他是怎样选择和组织这个案例的?

等等。

三是从自身的角度看:

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

我是怎样处理的?

有什么差异?

除了案例中老师已有的作为和自己经验的作为,还可以有哪些作为?

自己该怎么办?

等等。

视阈整合意味着将三种视角整合起来,形成对案例的完整理解。

在视阈整合中案例学习者要规划自己的教育未来,建构案例对自身的教育意义。

十七、案例学习包括哪些环节?

一般而言,在已经制作完成的案例面前,案例学习可以包括以下环节:

明确主题——观察案例中师生活动、状态、效果——建立联系、分析原因——对照反省,初步理解和建构案例对自己的意义——听取案例提供者的反思、了解专家的评论和观点、研究相关问题的背景、方法和观点——修正对相关主题的理解、规划设计新的教学行为。

而在听课过程中,案例学习还包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