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2131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溶液形成的教案.docx

溶液形成的教案

汕头市九年级化学教案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溶液的形成

目的要求: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

2.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5.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

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难点:

物质在水中溶解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教学过程:

1.在上课前,教师应了解学生有哪些有关溶液的知识,尽量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

本章的章图及图9-1为引入溶液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

2.【实验9-1】对于溶液的基本特征,要抓住均一性和稳定性。

所谓均一,是指溶液各处都完全一样;所谓稳定,是指条件不变时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但要注意,这是指溶液形成以后,而不是指在溶解过程中。

在蔗糖溶解过程中,杯底部溶液当然要浓一些,上层要稀一些,但这仅仅是分子扩散尚未达成均一时的情况,形成溶液后,各处就一样了。

另外,还应启发学生多从微观的角度去想象,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3.对于溶液的广泛用途,学生有许多生活经验,要通过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体会化学对生活和生产的作用。

在讨论中,如学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教师应予以鼓励。

4.“乳化”现象是通过实验引出的,学生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

洗涤剂是一种最常见的乳化剂。

应该注意的是,“乳化”并不是溶解,只是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存在于水中,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与物质溶解在水中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溶液和乳浊液,只从定性的角度描述它们的特征,没有提出分散质颗粒直径大小的问题,因此是一种粗略的说法。

.溶液、溶质、溶剂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实质上溶质分散在溶剂中的粒子的线性直径小于1nm);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分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

对溶液的认识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溶质在被分散前的状态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②某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在初中阶段讨论的溶液中溶质或溶剂的种类一般是一种。

③水是最常用的溶剂,酒精(乙醇)、汽油等物质也可以作溶剂,当溶液中有水存在时,不论水的量有多少,习惯上把水看作溶剂,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

溶液不一定都是无色的,其颜色由溶质、溶剂的性质而决定。

④溶液的质量等于溶质、溶剂的质量之和(溶质的质量是指被分散的那部分物质的质量,没有分散进溶剂内的物质,就不能计算在内)。

溶液体积不一定等于溶质和溶剂体积之和,如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200mL。

这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的缘故。

2.溶液的特征:

均一性、稳定性

均一性:

是指溶液各部分的溶质浓度和性质都相同。

但溶液中分散在溶剂中的分子或离子达到均一状态之后,仍然处于不停地无规则运动状态之中。

稳定性:

是指外界条件(温度、压强等)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放出气体。

一:

溶液

利用烧杯和玻璃棒,分别取少量面粉、植物油、食盐、蔗糖、味精、纯碱、酒精、粉笔灰、泥土等物质加入水中并搅拌,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下表的空格处。

(1)比较溶液、悬浊液或乳浊液中物质能否被水溶解。

(2)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在外观上有何不同?

1:

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现象(有现象的打√)

物质名称

实 验 现 象

溶解

外观透明 

均一 

稳定 

不溶解

外观混浊 

不均一

不稳定 

纯碱

√ 

√ 

√ 

√ 

 

 

 

 

 食盐

 

 

 

 

 

 

 

 

 味精

 

 

 

 

 

 

 

 

酒精

面粉

粉笔

汽油

 

 

 

 

 

 

 

 

 植物油

 

 

 

 

 

 

 

 

结论

形成的混合物属溶液 

形成的混合物是悬浊液或乳浊液 

2:

比较碘和高锰酸钾溶于水或汽油中的现象

溶剂

溶质

现象

高锰酸钾

汽油

高锰酸钾

汽油

3:

溶液与悬浊液、乳浊液有何本质区别?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分散物质原来的状态

固、液、气

分散在水里的粒子

分子或离子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许多分子的集合体

特征

均一、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不均一、不稳定

实例

食盐水、糖水

泥浆

乳白鱼肝油

一种或几种以上的物质高度分散(以分子、离子或原子)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我们把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

通常所说的溶液指的是液态溶液。

同学们要掌握和理解溶液定义中所包含的三层意义:

第一,均一和稳定是溶液的特征。

第二,分散两字体现溶液的形成。

第三,溶液是混合物,它由溶质和溶剂组成,即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叫做溶质,另一种物质叫做溶剂。

根据溶液的聚集态,可分为固态溶液(简称固溶体,如某些成分的合金等);液态溶液(简称溶液,如食盐水、碘酒等);气态溶液(亦称气溶体或气体混合物,如空气等)。

通常所说的溶液,其中最常见的是水溶液。

问题:

如果在水中滴入数滴洗洁精或涂些肥皂,这时清除油迹就比较容易,这是什么原因呢?

实验:

在一只玻璃杯或瓷碗中加入约10mL水,用筷子蘸食用油滴入数滴,观察现象;振荡片刻,静置一段时间,观察实验现象。

然后向其中加入几滴洗洁精或肥皂水,振荡片刻,再静置一段时间,观察这次的实验现象跟上一次的有何不同。

阅读课本,看一看书上是怎样解释“乳化”的,然后试着解释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加入洗涤剂的水洗掉的原因

二:

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物质的溶解(活动与探究)

水中加入的溶质

NaNO3

NH4NO3

NaOH

加入溶质前水的温度

溶解现象

溶质溶解后的温度

结论

什么是溶解

一种物质(溶质)均匀地分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溶解。

溶解是一种物理化学过程,包含物理的机械扩散和化学的溶剂化。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于溶剂中,常有热效应发生(吸热或放热)。

例如氢氧化钠溶解于水中时放热,硝酸铵溶于水中要从环境中吸收热量。

两种液体互溶时,液体的总体积可能缩小(如酒精跟水互溶),也可能增大(如苯跟醋酸互溶),或可能基本不变(如正己烷和正庚烷互溶)

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溶液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在物质溶解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溶剂中扩散的过程吸收热量,而溶质的分子(或离子)与溶剂作用生成溶剂合物的过程放出热量,所以物质溶解通常伴随着热量的变化。

课题2溶解度

目的要求:

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外界条件。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重点:

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难点:

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曲线的含义与应用

教学过程:

[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酒精可以任意比例与水互溶,那么,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所能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有没有一个限度呢?

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

一:

饱和溶液

活动与探究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食盐、搅拌

再加入5g食盐、搅拌

再加入5ml水、搅拌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加热

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讲述〕在讲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时,为什么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呢?

在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的量的情况下,原来的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溶剂里”,溶液的“饱和”或“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加热(硝酸钾晶体溶解)

硝酸钾饱和溶液硝酸钾不饱和溶液

降温(硝酸钾晶体折出)

加水(氯化钠固体溶解)

氯化钠饱和溶液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蒸发溶剂(氯化钠固体折出)

定性特征,一般说,要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只要看在一定温度下,有没有不能继续溶解的剩余溶质存在,如有,且溶质的量不再减少,那么这种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练习〕现有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试举出使它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

增加溶质或降低温度

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或升高温度

总之:

利用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或“溶剂”相对量的方法。

〔讲述〕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里溶质含量的多少,人们还常常把溶液分成浓溶液和稀溶液。

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浓溶液,而不饱和溶液是否一定是稀溶液呢?

结论:

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我们已经知道,物质在水中有的是可溶的,有的是不溶的。

那么,对于可溶物质来说,[教师边讲边板书以下两个问题]

(l)溶质在一定条件(温度一定、溶剂的量一定)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

(2)不同溶质,在相同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溶解的量是否相同?

以上两个问题,请同学们先进行讨论,提出实验方法,然后通过实验得出结论。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地参加同学间的议论]

生丙:

溶质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水里。

实验的方法是:

取一定量的水,把溶质(可以用食盐)加到水中,观察它是不是无限制地溶解。

生辛:

要保持一定的温度,才能够满足第一个问题中所需要的条件。

师:

对。

要注意条件。

我们可以取室温下的一定体积的水,进行实验。

那么,怎样证明在一定条件(温度相同、溶剂的量相同)下,不同溶质溶解的量是否相同呢?

生丁:

可以把不同的溶质,分别加到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生戊:

应该先称量出相同质量的不同溶质的质量,然后把它们分别溶解在相同温度、相同质量的水中,就可以比较它们溶解的量是不是相同。

师:

根据大家的意见,我们可做一个对比实验,同时说明以上两个问题。

即:

称量两种(硝酸钾和硝酸铵)不同溶质的质量(各20g),分别加入到相同温度(室温)、相同体积(10mL水)的水中,观察溶质在一定条件下,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同时比较两种溶质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

但是,怎样判断溶质在溶剂中是否能继续溶解呢?

生丙:

把溶质加入溶剂中,经搅拌或振荡后,有剩余的固体时,说明溶质不能再溶解了。

师:

回答得很好。

那么,应该怎样操作呢?

是把溶质全部加入到溶剂中,还是要分数次,逐渐加入呢?

生[齐]:

分数次,逐渐加入。

下面,请同学再考虑一个问题:

通常人们根据溶液中含溶质的多少,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有人说:

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下面大家先讨论,然后再回答。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视,不时参加学生的讨论]

生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例如,上面实验中得到的硝酸钾溶液和硝酸铵溶液都是饱和溶液,但是硝酸铵溶液中含溶质多、浓度大。

而硝酸钾溶液中含溶质少。

浓度小。

因此这两种溶液相比较,硝酸铵是浓溶液,硝酸钾是稀溶液。

师:

回答得很好。

对于不同溶质来说,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对于同一种溶质来说,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有什么关系呢?

生乙:

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在同一温度时,饱和溶液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是稀溶液。

师:

请你举例说明。

生乙:

例如,上面实验中,开始加入少量硝酸钾时,得到的是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最后制得的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这两种溶液相比较,不饱和溶液含溶质少,是稀溶液;饱和溶液含溶质多,是浓溶液。

师:

[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物质的溶解性,以及饱和溶液和浓溶液、不饱和溶液和稀溶液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等概念。

这些概念为我们学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打下基础。

课后,请同学们预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二:

溶解度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己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

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

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问: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举例说明。

  

答:

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

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

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影响溶解度的外因

自然界中的某些现象都跟物质的溶解度有关。

请根据下列事实推测外界因素如何影响物质的溶解度。

(1)1999年我国科考队首次在西藏羌北无人区发现,当地进入严冬时,广大冰冻湖泊中析出十分壮观的多面体的碳酸钠晶体。

(2)夏天,贮存自来水的瓶子内壁挂满一层气泡。

(3)打开汽水瓶盖时,常常有大量气泡涌出。

(4)利用蒸发的方法从海水中提取食盐。

1.: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提问】阅读教材中有关溶解度的定义,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有哪几个方面的因素?

(回答略。

【讲解】固体物质在某一种溶剂里的溶解度,涉及一定温度、100g溶剂、达到饱和溶液和溶解的溶质克数四个因素。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讨论】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关键词:

一定温度(指条件);100g溶剂;饱和溶液;克(单位)。

  

[布置讨论题]“20℃时食盐溶解度是36g”的含义是什么?

2.溶解度曲线  

[讲解]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溶解度的大小与温度有关。

可以以横坐标表示温度,以纵坐标表示溶解度,画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板书]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

展示教学挂图]  

问: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温度。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布置学生讨论]从溶解度曲线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

归纳:

a:

溶解度曲线从溶解度曲线中可以查到有关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可以比较相同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以及各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等等。

  

B:

从溶解度曲线可以看出,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铵、硝酸钾等;有些与温度的变化关系不大,如氯化钠。

利用溶解度曲线提供的信息,可以对某些物质组成的混合物进行分离。

  

[讲解]对大多数物质来说,其溶解度都是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也有些固体物质,其溶解度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氢氧化钙就是这样一种物质。

  

[展示教学挂图]氢氧化钙溶解度曲线  

[板书]气体的溶解度:

通常用“1体积水中所能溶解气体的体积”来表示气体的溶解度。

  

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升高而增大。

[扩展资料]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如果不指明溶剂,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

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为36g,表示的意义就是:

在20℃时,100g水中溶解36g氯化钠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或者说,在20℃时,100g水最多能溶解36g氯化钠。

  2.在理解固体溶解度概念时,要抓住的四个要点①“在一定温度下”:

因为每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有一个对应的值,或者说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所以给出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标明温度。

②“在100g溶剂里”:

溶解度的概念中,规定溶剂的质量为100g。

③“饱和状态”:

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100g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的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质量”:

表明溶解度的单位是“克”。

  3.影响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的性质;②溶剂的性质(见溶解性部分);③温度。

在溶质和溶剂一定的情况下,温度是影响固体溶解度的重要因素。

一般规律如下:

大部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4.溶解度的表示方法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有两种表示方法:

①列表法;②溶解度曲线。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气体溶解度是指该气体在压强为101kPa,一定温度时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

例如在0℃时,氧气的溶解度为0.049,就是指在0℃,氧气压强为101kPa时,1体积水最多能溶解0.049体积氧气。

  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和压强有关,随温度升高而减小,随压强增大而增大。

溶解度曲线

  1.溶解度曲线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随温度一定而一定,这种变化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我们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绘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③表示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若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相交,则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③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确定从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或进行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④根据溶解度曲线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溶解度曲线知识归纳

  一、点的意义

  1.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物质在该点所示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所处的状态是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下面的面积上的点,表示溶液所处的状态是不饱和状态,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上面的面积上的点,依其数据配制的溶液为对应温度时的饱和溶液,且该溶质有剩余。

  4.两条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在该点所示的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二、变化规律

  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曲线为"陡升型",如硝酸钾。

  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曲线为"缓升型",如氯化钠。

  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曲线为"下降型",如氢氧化钙。

  4.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纵坐标表示体积),曲线也为"下降型",如氧气。

  三、应用

  1.查找指定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并根据溶解度判断溶解性。

  2.比较相同温度时(或一定湿度范围内)不同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3.比较和确定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的程度,并据此确定物质结晶或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

  4.确定溶液的状态(饱和与不饱和)。

[探究活动]

  1.下表列出一些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请你根据表中数据,在图中画出这两种物质的曲线。

物质

0℃

20℃

40℃

60℃

80℃

100℃

硝酸钾

13.3

31.6

63.9

110

169

246

氯化钠

36

36

36

37

39

40

2.现有10g硝酸钾和2g食盐的混合物,如何将它们分离开?

实验内容

可行性论证

实验记录

结  论

3:

溶解度与溶解性

溶解度

>10克

>1克

<1克

<0.01克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不溶)

 

课题3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学目的:

1.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2.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1.教材从配制三种组成不同的硫酸铜溶液的实验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并根据溶液的颜色深浅区分有色溶液是浓还是稀。

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容易接受。

接着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提出一个关系式,并让学生以实验中配制的三种溶液为例,通过简单计算,巩固对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认识。

2.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要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关系。

某溶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有意义。

例如,在20℃时,氯化钠的水溶液最大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

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3.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4)把溶质的质量分数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

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

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例如: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

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

溶液组成变化如何?

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

溶液组成变化如何?

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

组成怎样变化?

等等。

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关系式

活动与探究(在分别装10ml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

实验步骤

现象

溶剂质量

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

0.5g硫酸铜

1g硫酸铜

1.5g硫酸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