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2179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德州市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全国市级联考】山东省德州市2017~2018学年度七年级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语文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书法作品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A.B.C.D.

2.结合语境,下列语段中加点字音、形全对的一项()

两岸高峰对峙(),水面波光línlín(),夕阳的余huī()中,一切又缥miaǒ()起来,人们也不禁潜()神静气了。

A.zhì鳞鳞辉渺qiánB.shì粼粼辉渺qiǎn

C.zhì粼粼晖缈qiánD.shì鳞鳞晖缈qiǎn

3.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节期间车票非常不好买,我们一家能够莅临远在太原的舅舅家真是太不容易了。

B.王春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教导他学习应该温故知新。

C.那些在体育锻炼中意志不坚的孩子,将来在工作上也可能拈轻怕重,挑肥拣瘦。

D.“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日的田野里,农民们在努力耕作,播种一年的希望。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中的“杏花雨”指春雨,“杨柳风”指春风。

B.“高见”“令尊”“贵姓”是敬辞,而“久仰”“见谅”“奉陪”是谦辞。

C.宋代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D.“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岑参在这句诗中化用了陶渊明的典故。

二、句子默写

5.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洪波涌起。

(曹操《观沧海》)

(2)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秋词》)

(3)《潼关》一诗中表现作者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经常说: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论语〉十则》中与此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

6.名著阅读

(1)《西游记》中唐僧收了四个徒弟,在__________(地点)救出悟空,___________地点)收悟能,鹰愁涧收了白龙马,流沙河收了____________(人名)。

(2)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回忆了影响他成长的多位人物,其中有私塾先生寿镜吾、父亲、日本留学时的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份)长妈妈、邻居衍太太、朋友

______________等。

(3)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的是丹麦作家___________,他的代表作品有《皇帝的新装》《________________》等。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7.这首诗的作者陆游是南宋时期伟大的__________主义诗人,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____________。

8.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五、文言文阅读

(二)狼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10.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止有剩骨__________________②恐前后受其敌__________________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__________________

11.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静以修身B.其一犬坐于前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两狼之并驱如故下车引之D.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四十而不惑

12.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

魏文候①与虞人②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候将出,左右曰: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候曰: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③期哉?

”乃往,身自罢④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①魏文候;战国时期魏国国君,在诸候中有美誉。

②虞人:

管理山泽的小官。

③一:

当初。

会:

约定。

④罢:

取消。

1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乐,而天雨。

A.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B.一狼洞其中

C.非学无以广才D.穿井得一人

14.翻译下面句子。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15.文末说“魏于是乎始强”,从文章看,你认为魏国强大的原因是什么?

六、现代文阅读

①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

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②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③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④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妹妹也懂。

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秋天的怀念》

16.第①段“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一句中“悄悄”一词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17.第③段中的“诀别”意思就是永远的分别,前面再加个“永远的”,是否多余?

18.第④段划线句是________描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少年书架

①喜欢书,像喜欢一件宝物。

小时每每发了新书,都要找来旧报纸,包了书皮,工工整整写上:

语文、数学……然后是班级姓名。

手里托着书,美滋滋看着,心里有份庄重,有种没来由的稳妥。

②学期未,新书变旧书,一如既往的整齐,只是有了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的黄。

细心收起来,放到纸箱里,来年春天,再搬出来晒太阳。

③偶然去老师家,一进门就呆住了:

老师客厅的一面墙,宽宽大大一面架子,大大小小的书,一本本直立着,是一队队意气风发的少年,春风荡漾啊!

罗列其中的,还有照片,石膏雕像,或者一盆小小的文竹……我真是看呆了,书,可以这样放,多好!

④那是王老师用木板和木条,自己钉在墙上的,美其名曰:

书架。

我用手抚摸着那粗糙的木条、木板,还有书,像是久别的朋友,细腻,温暖。

⑤我迷恋上老师书架的样子了,在书桌前,把书一本本立起来,左右用厚厚的字典做靠背,俨然一个小书架了。

这小小发明,竟然让我激动了许久。

⑥放学回家,喜笑颜开地告诉爸妈,我有书架了!

爸妈一愣,哪里的?

⑦待我把在老师家里的所见,以及自己在书桌上摆放的事告诉他们的时候,妈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⑧那时,家里的条件不好,能上学读书,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了,哪里还敢奢望买上一件这样“无用”的家伙呢?

当然,我也会悄悄想:

什么时候,我也会真的拥有一个那样的小小书架?

⑨那是一个秋日,天,蓝蓝的,几片厚厚的白云,暖暖地轻轻飘着。

爸爸下班回家,推着自行车进了院子,朗声道:

够了,够了!

⑩什么够了?

我和妈妈惊奇地从屋子里跑出来。

看,这些木头足够做一个小书架了。

爸爸兴奋着。

我看那些木条、木板,在爸爸的自行车后架上安静地等待着。

小心脏一下子活跃起来,不知所措了,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⑪爸爸利用下班的时间,去包装厂,在丢弃的废料中,千挑万选,捡来这能用的木料。

⑫歇班两天的爸爸,用砂纸,一点点地打磨着那些木头,准备好锤头、钢锯、各种钉子、油漆……放了学的我,迫不及待地往家里跑,蹲在一边,看着爸爸在木屑中忙乎。

⑬天,静静的;阳光,亮亮的。

院子里似乎有了道道金光,两天的时间,掰着手指头过。

⑭小小的书架成了!

⑮爸爸问我,喜欢什么颜色。

我想啊,想,就调成黄色吧。

爸爸涂,一遍又一遍,慢慢地,小小书架成了土黄色,是秋天叶子成熟的颜色。

⑯风来,漆干。

抱起书架,就到桌子的一角,把书一本本放进去。

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开。

放书的架子,是一株亭亭玉立的稻子,安静、饱满。

见到它,如见到久违的老友。

⑰日子深一脚浅一脚地过,它在身边,不离不弃,不恼不怒。

经历各种漂泊,它伴着我,慢慢换了容颜。

⑱家里也大大的书架,开阔大气。

而它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

即使如此,它都端端正正地立在我的桌前,是我的长者,沉默不语,凝视着我,撑起我的腰身。

⑲如果有一天,要我选择少年重来,陪伴我的,依然是少年书架。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改动)

19.本文围绕“书架”写了哪几件事?

请概括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我”用字典做了一个“小书架”→②____________________→书架陪伴“我”成长。

20.品读第⑦段划线句,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妈妈的心理。

妈嘴角漾起一份笑意,眼里还有一抹难以名状的光泽。

21.批注,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请参照示例,自选角度,对文中第⑩段划线句作两条批注。

示例:

那欢喜,宛如莲花的一瓣,在心里,一点点拨开。

批注一:

以莲花的绽开来比喻“我”的欢喜,形象具体地再现了“我”放书时的心情。

批注二:

“一点点绽开”与前文“一本本放”相照应,展现了“我”的心情越来越愉悦的过程。

语句:

我仿佛看见了,看见了那个美丽的家伙款款而来……

批注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批注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少年书架陪伴“我”成长。

陪伴你成长的物品是什么,它如何陪伴你成长?

请具体谈一谈。

七、综合性学习

23.下面这则请假条有五处错误,用恰当的修改符号在原文中修改。

请假条

王老师:

今天我因贵体欠安,不能到校学习,需要请假,务必批准!

李明

2018年1月16日

24.综合性学习:

文学部落

班里的文学部落要举行以下活动,请你参与。

【创设班刊】为班刊起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要文雅,富有文学色彩。

【读书沙龙】为读书沙龙设立两个活动主题。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作推荐】从下列作品中任选一篇(部),写一段简短生动的推荐语。

《春》《皇帝的新装》《伊索寓言》《论语》《聊斋志异》

我选《_________》,推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作文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上中学了,我几乎终日忙碌不停。

如同电脑程序员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茫茫书海,何处是岸?

又熬过了一个夜晚。

今天,我决定不再浪费这属于我的周末。

扔掉书本,走出房间……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

请发挥想象,自拟题目,自选文体,续写此文,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的真实姓名、班级和学校。

参考答案

1.D

【解析】试题分析:

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本题A是楷书;B是行书;C是篆书;D是隶书。

故答案为D。

2.C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字音字形的考查。

对峙(zhì);波光línlín(粼粼);余huī(晖);缥miaǒ(缈);潜(qián)神静气。

据此,答案为C。

点睛:

平时要注意易错字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书写拼音,不要把拼音写成英语字母。

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等,学习和识记的过程中可以进行分类整理。

3.A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语的正确使用。

莅临:

来临;光临。

书面语、敬语,多用于修饰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

A项中的这个词的使用与语境不符。

故答案为A。

4.B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理解。

B“久仰”和“奉陪”这两个词常做敬词,不是谦词。

故答案为B。

5.秋风萧瑟便引诗情到碧霄河流大野尤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试题分析: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这类试题属于基础题,也是语文中考必考题。

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

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

本题中的“萧瑟、碧霄、嫌束、善”等字词容易写错。

点晴:

积累和默写名句名篇的内容,要做到熟练背诵,默写正确,这是得分的前提。

对于理解性默写,要认真分析题干,找出题干中的提示语或是限制语,再依据平时对名句的理解进行筛选,就能写出答案。

6.

(1)高老庄沙悟净

(2)藤野先生保姆范爱农(3)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夜莺》《拇指姑娘》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是对文学名著阅读的考查。

(1)阅读名著《西游记》,依识记的相关常识即可作答。

唐僧收了四个徒弟,在五行山救出孙悟空,在高老庄收了猪八戒,在鹰愁涧收了白龙马,在流沙河收了沙悟净。

(2)阅读《朝花夕拾》,依据识记的常识即可作答。

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一文回忆了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情况,在这里遇到了终生难忘的老师藤野严九郎。

第二空填写的是“保姆”,因为长妈妈是鲁迅的保姆。

(3)本题依据“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皇帝的新装》可以推断出填写的作者是安徒生。

他的主要作品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夜莺》《拇指姑娘》等,选择其一作答即可。

7.爱国边关

8.“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9.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解析】

【分析】

7.试题分析:

考查文学常识内容的识记。

(1)文学常识的识记可以按人物、国籍、时代、作品、称谓等来记就可以,也就是所说的“名、时、地、评、作”几个方面来识记。

(2)根据“尚思为国戌轮台”可以推断出作者是用“轮台”来代指“边关”。

8.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本题作答要结合诗文内容和诗歌的主旨进行分析。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这里用“僵”和“孤”来形容作者年迈衰老,孤苦无助,但是与下文的“戍轮台”相衬,更加突出了作者的报国之志。

9.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文主旨的理解。

作者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描绘了想要征战沙场的场景,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据此作答即可。

10.同“只”攻击多少

11.A

12.示例①对于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存有幻想,要善于斗争敢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示例②讽刺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猾,终归要失败。

【解析】选自《聊斋志异》作者:

蒲松龄年代:

10.试题分析:

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止”通“只”;“敌”是古今异义词,“攻击”的意思。

11.试题分析:

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的“以”都是“介词,用来”的意思;B项中的“其”的意思分别为“其中的”和“代词,他们”;C项中的“之”分别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和“代词,代元方”;D项中“而”分别为“表转折”和“表修饰”。

故选A。

12.试题分析:

开放性试题。

本题要结合本文的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来分析作答。

《狼》通过屠夫和狼的故事说明了狼无论多么狡诈也不是人的对手,终归会为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

这里的狼代表着现实生活中的恶势力。

告诉人们面对像狼一样的人时也无须害怕,只要敢于斗争、坚持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作答时可以从“狼”和“屠户”两个角度来分析得到的启示。

参考译文:

一个屠户傍晚回来,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骨头。

屠户半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户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从。

屠户再次扔骨头,后面的狼停住了,前面的狼又到了。

骨头已经没有了,可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户感到处境危急,担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击。

他往旁边看了看发现田野中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里面,覆盖成小山似的。

屠户于是跑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户。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过了一会儿,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砍狼的头,又连砍了几刀把狼杀死。

他刚刚想离开,转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从柴草堆中打洞来从后面攻击屠户。

狼的身体已经钻进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户从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这只狼也被杀死了。

他才领悟到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引敌人的。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间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

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13.B

14.我和虞人约定打猎,虽然现在很开心,但是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

15.遵守承诺,取信于民。

【解析】

【分析】

选自《战国策》作者:

刘向年代:

西汉

13.试题分析:

考查对词类活用的理解。

例句中的“雨”是名词用如动词,是“下雨”的意思,选项中的B项“一狼洞其中”中的“洞”的用法也是名词用如动词,是“打洞”的意思。

两者的用法相同,故答案为B。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句中的“期(约定)、猎(打猎)、岂(难道)、会(相会)”几个词是赋分点。

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点睛:

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个别句子还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15.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很开心,天又下起了雨,但他还是按时赴约,从中可以看出魏文侯具有守信,言必行,行必果;一诺千金,不分尊卑,平等待人等美好品德。

这些品德让他得到民众的拥护,这是魏国强大的原因之一。

参考译文:

魏文侯和侍卫约定好去打猎。

这天,。

魏文侯将要出去。

大臣们说:

"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

"魏文侯回头看手下侍臣说:

"我和侍卫约好去打猎。

虽然现在很快乐,难道我可以不遵守约定吗?

"于是他就出去了。

魏文侯亲自去侍卫那里取消了这次打猎的活动。

16.怕对我造成伤害,表现了对我的关爱。

17.不多余,更能表现我失去母亲的伤痛,没能理解母亲苦心的愧疚,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18.景物描写,通过描绘生命力蓬勃的菊花,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烘托了“我”走出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谷底后的坚强、乐观精神。

【解析】

16.试题分析:

考查字词的表达效果。

解答本题要结合文章的主旨和上下文来分析。

因为我摔东西的时候,母亲心理很难过,但又不想当着我的面表现出来,怕我再次受到伤害,所以悄悄地出去。

这也正表现了母亲的的慈爱及对我的关爱。

17.试题分析:

考查语言的表达作用。

本题要在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想法,从情感的角度去分析作答。

“诀别”一词的前面又加个“永远的”,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突出地表达了“我”失去母亲后的那种悲伤和悔恨。

18.试题分析:

考查对景物描写作用的理解。

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的……心情(命运);④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⑤为下文叙写……做铺垫等。

本题既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烘托了“我”走出痛苦、绝望的心情后的坚强、乐观精神;同时也表达对母亲的深深的怀念。

19.“我”在老师家看到书架爸爸给“我”做了一个书架。

20.“笑意”表现妈妈对“我”对如此爱书(书架)的高兴;对“我”以字典作“书架”表示赞赏;从“光泽”看出妈妈因为“我”聪慧和爱书而对“我”的将来有了期盼。

21.“看见了,看见了”运用反复的修辞,强化了“我”的想象和期待。

“款款而来”赋予“小书架”人的情态和动作,写出了“我”即将拥有书架的喜悦。

22.示例:

陪伴我的是台灯。

从小陪伴我看书、写作业,像我的朋友。

在我成功时,分享我的快乐;在我沮丧时,给予我力量。

【解析】

【分析】

19.本题考查文中事件的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根据已给出的事件找到相对应的段落,用简洁的语句概括即可。

根据第三、四段的内容可将第一空填写为“到老师家看到宽大的书架”; 根据第十一至十六段的内容可将第三空填写为“父亲为我制作书架”。

20.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揣摩。

解答此题要根据前后事件以及句子内容来分析。

妈妈是在听了我自制的“小书架”之后有了这样的表现,表现出妈妈在听了我的描述后,明白了我对书的喜爱,她为我的爱读书而自豪,但想到家庭条件差无法满足我的小小要求而内疚,所以眼里有了泪花。

2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题目要求写出两条批注,则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赏析。

结合句子内容来看,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使用了虚写的方法,都为表现我希望得到“书架”的迫切心情。

从这两个角度分别赏析即可。

点睛:

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2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解答此题要结合前后内容来分析。

结合第16段内容来看,称其为“老友”,是为了突出二者之间的亲密关系,表达内心的喜悦;第18段写书“早已泛起了油渍的光,笨拙而苍老”,所以称其为“长者”。

据此整理出答案。

【小题5】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

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

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

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

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

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写出一个陪伴你成长的物品,表现它对你成长的作用即可。

23.“请假条”应居中“王老师”顶格写“贵体欠安”改为“感冒发烧”要写明请假天数“务必”改为“请”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应用文的写作。

依据请假条的格式和内容进行修改。

请假条的一般写法: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