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2197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docx

六年级下册经典诵读

丰乐亭游春(其三)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

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

来往亭前踏落花。

[注释]

丰乐亭:

位于滁州西南,背依丰山,下临幽谷泉,景色幽雅秀丽。

长郊:

广阔的郊野。

无涯:

无边际。

绿无涯:

绿色一望无际。

春将老--春天快要过去了。

[赏读]

将要从天空落下的太阳,映着红艳艳的花、树和青翠的山峰,广阔的郊外上,碧绿的草色一望无际。

游人们顾不上春天即将结束,还在亭前踏着地上落下的花儿嬉戏玩耍。

浣溪沙

  [宋]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蕲水:

古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

兰芽:

指溪边的野花野草都已发芽。

浸:

泡在水中。

萧萧:

拟声词,这里形容雨声。

无再少:

不能回到青少年时代。

白发:

老年

[赏读]

去游览蕲水清泉寺,寺在兰溪旁边,溪水向西流。

山下短短的兰芽浸在小溪里,松林里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在傍晚的细雨中子规鸟悲伤地啼叫。

(然而)谁说人生在世不能回到少年?

门前的流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为年老时光流逝而叹息。

西江月·平山堂

[宋]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

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

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

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

未转头时是梦。

[注释]

平山堂:

在扬州大明寺侧,欧阳修所建。

弹指:

比喻时间短暂。

老仙翁:

指欧阳修。

龙蛇飞动:

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赏读]

我第三次经过平山堂,前半生在弹指声中过去了。

整十年没见老仙翁了,只有墙上他的墨迹,仍是那样气势雄浑,犹如龙飞蛇舞。

我在平山堂前“欧公柳”的下面,写下这首词悼念文坛英杰,故扬州太守欧阳修。

别说人死后万事皆空,即使活在世上,也不过是一场大梦呀!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注释]

石灰吟:

赞颂石灰。

吟:

吟颂。

指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千锤万凿:

无数次的锤击开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千、万:

指撞击次数多,不是实指一千一万。

锤,锤打。

凿,开凿。

若等闲:

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若:

好像、好似。

等闲:

平常,轻松。

浑:

全。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人间:

人世间。

[赏读]

(石头)只有经过多次撞击才能从山上开采出来。

它把烈火焚烧看成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jìng),

任尔东西南北风。

[注释]

竹石:

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咬定:

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立根:

扎根,生根。

原:

本来,原本,原来。

破岩:

破裂的岩石。

磨:

折磨,挫折,磨炼。

击:

打击。

坚劲:

坚定强劲。

任:

任凭。

尔:

你。

[赏读]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无论你刮的是东西南北什么风。

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翻译]

博学之,根据自己的需求,对广泛阅读。

审问之,就是要对知识用审视、鉴定的心态去垢存精。

慎思之,明辨之,很多东西都有不同的理解、解释、现象,究竟哪一个更接近本质,却需要自己思考辨别。

才能平稳笔直的进步。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

难:

艰难险阻。

等闲:

平常,不放在眼里。

逶迤:

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赏读]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万水千山在红军的眼里只不过是平常事;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只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脚下滚动的泥丸;金沙江拍击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在过河时没伤亡很多人,将士们心里暖暖的;大渡河上一桥横架,铁链晃动,伤亡了很多人,让人寒意阵阵。

孟子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曰:

非然也。

[注释]

通国:

全国。

之:

的。

善:

善于,擅长。

[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

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

不是这样的。

《列子》节选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

问其故。

一儿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

“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

“孰(shú)为汝(rǔ)多知(zhì)乎?

[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

“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离人远,而到中午时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孩子说:

“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

“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大学》节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译文]

古代凡是想在天下宏扬光明品德的人,必须首先治理好自己的邦国;想治理好自己的邦国的人,必须首先整顿好自己的家庭;想整顿好自己家庭并使之和谐的人,必须首先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想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必须首先端正自己的思想;想端正自己的思想的人,必须首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想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必须首先获取丰富知识,获取丰富知识在于研究事物。

事物研究透了,知识也就来到了;知识来到了,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了,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了,自身品德才能修养好;自身品德修养好了,家族才能整顿好;家族整顿好了,邦国才能治理好;邦国治理好了,天下才能太平。

从天子到平民,人人都要以修身养德为根本。

一个人,他修身的根本已乱而枝末却能治理,这是不可能的。

正如该看得很厚重的修身,却未能看重,该把它看得很轻的东西,却又把它看得很重,如此,想获得成功,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事是没有的。

《荀子》节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昏昏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译文]

小土块堆积成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水流汇成深渊,蛟龙就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就会得到最高的智慧,具备圣人的思想境界。

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集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

骏马跳跃一次,跳不了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泉水,是因为它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只大钳,然而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处容身,是因为它心浮躁的缘故。

学习不专心致志,就不能达到融会贯通,不埋头苦干,就得不到显着的成绩。

《史记》节选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译文]

李广出门打猎时,看见草丛中的一块大石,以为是老虎,所以一箭射去,石头吞没了箭头。

于是,李广在原地多次重复射箭,但是箭没有能够再次射进石头里。

《战国策》节选

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王曰:

“善。

”乃止。

[译文]

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

“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

鹬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

’河蚌对鹬说:

‘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

“好吧。

”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

《战国策》(节选)

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之熟计之也。

”王曰:

“善。

”乃止。

[注释]

赵:

春秋、战国时的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东部一带地区。

且:

将要。

伐:

讨伐。

燕:

音yān,春秋、战国时国名,疆域在现今河北北部一带地区。

苏代:

人名,苏秦的弟弟,是战国时着名的说客,洛阳人。

惠王:

惠文王,赵国的国君,名叫赵何。

方:

正。

曝:

音pù,晒的意思。

鹬:

音yù,一种水鸟名,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很长,捕食鱼、虫:

贝类。

甘:

音qián,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

音huì,嘴,专门指鸟和兽的嘴。

雨:

四声名词活用作动词,意为下雨。

渔者:

后面的“渔父fu一声”,以捕鱼为业的人。

禽:

音qín,擒获,捕捉的意思。

支:

支持,这里是相持、对峙的意思。

弊:

弊病,害处,这里是疲弊的意思。

相知:

相持。

对峙的意思。

[赏读]

赵国准备攻打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

“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甲壳钳住了鹬的喙。

鹬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变成肉干了。

’河蚌对鹬说:

‘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你就成了死鹬。

’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走过来,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

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

所以希望大王仔细考虑出兵之事。

”赵惠文王说:

“好吧。

”于是就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战国策》(节选)

荆宣王问群臣曰:

“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

”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狐曰:

‘子无敢食我也!

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

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

荆宣王:

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

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

北方:

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

昭奚恤:

人名,楚国当时着名的将领。

江一:

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长:

音掌,长官,首领的意思。

然:

就是这个样子,(回答)“对”的意思。

[赏读]

楚宣王问群臣,说:

“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

”群臣无人回答,江乙回答说:

“老虎捕捉各种野兽来吃。

捉到一只狐狸,狐狸对老虎说:

‘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兽的领袖,如果您吃掉我,就违背了上天的命令。

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话,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后面,看看群兽见了我,有哪一个不敢逃跑的呢?

’老虎信以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臣见了它们,都纷纷逃跑,老虎不明白群兽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却以为是害怕狐狸。

现在大王的国土方圆5000里,大军百万,却由昭奚恤独揽大权。

所以,北方诸侯害怕昭奚恤,其实是害怕大王的军队,这就像群兽害怕老虎一样啊。

《山海经》(节选)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

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注释]

曰:

叫作。

 

发鸠之山:

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状:

形状。

 

鸟:

小鸟。

  

文首:

头上有花纹。

文,同“纹”,花纹。

  

其鸣自詨(xiāo又读jiào):

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是:

这。

  

炎帝之少女:

炎帝的小女儿。

 

故:

所以。

 

堙:

(yīn)填塞。

  

赤足:

1文中指红色的脚;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赏读]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

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

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

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诫子书》

[汉末]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夫(fú):

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君子:

品德高尚的人。

行:

指操守、品德、品行。

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

淡泊(澹泊):

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清心寡欲。

明志:

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宁静:

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

实现远大目标。

广才:

增长才干。

成:

达成,成就。

韬慢:

怠惰。

研精:

尽心;专心。

险躁:

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理性:

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

与:

跟随。

驰:

疾行,这里是增长的意思。

日:

时间。

去:

消逝,逝去。

遂:

于是,就。

枯落:

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多不接世:

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穷庐:

破房子。

将复何及:

又怎么来得及。

[赏读]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杨氏之子》

[南朝]刘义庆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

“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

孔君平:

孔坦,字君平,官至延尉

氏: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夫子:

旧时对学者或老师的尊称。

设:

摆放,摆设。

甚:

非常。

诣:

拜见。

未闻:

没有听说过。

示:

给……看。

惠:

惠同“慧”,智慧的意思。

乃:

就;于是。

曰:

说。

未:

没有

[赏读]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

孔君平来拜见杨氏子的父亲,可是父亲不在,于是便叫杨氏子出来。

杨氏子为孔君平端来水果,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并说:

“这是你家的水果。

”杨氏子马上回答说:

“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江行日记》(其一)

[明]袁中道

夜雪大作。

时欲登舟至沙市,竟为雨雪所阻。

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注释]

沙市:

在湖北江陵县东南十五里长江北岸。

雪子:

即霰,南方称雪子。

敲戛(jiá):

敲击。

流行坎止:

《汉书·贾谊传》:

“乘流则进,遇坎则止。

”意为:

在顺利情况下就行动;遇到困难就停止。

[赏读]

晚上下起了大雪。

当时正想要坐船到沙市,竟然被雨雪所阻挡。

然而大雪敲击竹子,发出铮铮的声音,暗暗的窗子与红红的烛火,任意看数卷书,也是很有趣的。

蛱蝶泉

[明]徐霞客

南二里,过第二峡之南,有村当大道之右,曰波罗村。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余闻之已久,至是得土人西指,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投何巢阿所栖僧舍,而余独从村南西向望山麓而驰。

半里,有流泉淙淙,溯之又西,半里,抵山麓。

有树大合抱,倚崖而耸立,下有泉,东向漱根窍而出,清洌可鉴。

稍东,其下又有一小树,仍有一小泉,亦漱根而出。

二泉汇为方丈之沼,即所溯之上流也。

泉上大树,当四月初即发花如蝴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又有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游人俱从此月,群而观之,过五月乃已。

余在粤西三里城,陆参戎即为余言其异,至此又以时早未花。

询土人,或言蝴蝶却其花所变,或言以花形相似,故引类而来,未知孰是。

[注释]

乃:

才。

已:

停歇。

俱:

都。

群:

成群结队。

东向:

向东。

漱:

用水清洗,泉水自树的根部流出,就好像在替树根梳洗一样。

栩然:

栩栩如生。

焕然:

光彩夺目。

[赏读]

向南走二里,经过第二个峡谷的南边,有村庄在大路的右边,名叫波罗村。

在它西边的山脚下有蝴蝶泉这样的异景,我听说已经很久了,直到如今在得到当地人指点,于是令我的仆人挑着担子先往三塔寺走,前往何巢阿所住宿的僧舍投宿。

而我独自从村子南边忘着西山脚快步行走。

走了半里,看见淙淙流动的清泉,沿着它往上朝西边走了半里,就到了山脚下。

(在云南苍山神摩山麓)有一棵苍劲的合欢古树,靠着山崖高高地耸立,树下有一泓泉水自树的根部向东流去,就好像在替树根梳洗一样.泉水清澈如镜.泉上这棵大树每年农历四月初开花,花形如蝴蝶,触须和翅膀都栩栩如生,与真的蝴蝶没什么不一样的.那成千上万的真蝴蝶又须尾相衔,从树顶悬挂而下,直垂至水面,五彩缤纷.游人从那时开始,都成群结队前来观看,一直过了农历五月才停歇.

我在广东西边的三里城十,陆参戎就告诉我蝴蝶泉另人惊异的地方,而现在时间太早,还没有开花。

向当地人询问,有的人说,蝴蝶是花变化而成,有的人说是花像蝴蝶吸引了蝴蝶到来,不知道是谁正确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