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2299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docx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附答案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的影响

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

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受多种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

回答1~2题。

1.上面图示的地表形态中,容易形成聚落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2.如果某聚落所在的区域,广泛分布着③④地表形态,则制约该聚落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光照B.地形C.热量D.水资源

读村落分布示意图(单位:

米),回答3~5题。

3.村落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村落依山而建

B.平原面积平坦开阔,便于农耕

C.靠近水源而沿河道分布

D.为逃避野兽袭击

4.如果甲聚落发展成为城市,从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考虑,主要是

A.地形、气候B.气候C.河流、地形D.矿产资源

5.图中村落属于

A.条带状村落B.放射状村落C.集中式村落D.圆形村落

6、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读下图,完成下题。

在甲、乙两区域中任选其一,概述聚落分布特点和有利于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海拔在200~2100米的某山区植被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该山区的地势最高点位于(  )

A.西南部B.东南部C.东北部D.中部

2.在图中甲、乙两地之间修建一条公路,在①~④的备选方案中多数选择了②线路,其解释合理的是(  )

A.直线距离短,成本低B.地势低缓,工程量小

C.峡谷地段,架桥方便D.湿度较小,能见度好

读“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图”,完成3~4题。

3.影响加拿大铁路和城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农业D.人口

4.在加拿大,与铁路和城市的分布规律类似的还有

①植被覆盖率 ②土壤类型 ③水源分布 ④种植业区⑤工业区 ⑥人口分布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②④ D.③⑤⑥

三、交通运输对聚落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

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1-3题。

1、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是

A、河流B、聚落C、耕地D、地形

2、后来,我国专家认为,兰新铁路在该区域的选线不合理,理由可能是

A、线路过长B、距城镇过远

C、易受洪水威胁D、工程量过大

3、50多年来,兰新铁路并没有改变该区域城镇的分布,是因为该区域的城镇分布受控于

A、地形分布B、绿洲分布C、河流分布D、沙漠分布

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回答4~5题。

4.分析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5.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甲模式和乙模式

武汉三镇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

读图,回答6~8题。

6.武汉三镇历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平原广阔B.季风气候C.河流交汇D.矿产开发

7.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的不断发展,武汉市城市形态在沿江发展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向(  )

A.集中式团块状发展B.沿河流条带状发展

C.沿公路、铁路多轴向发展D.从放射状转向内聚发展

8.武汉市的发展变化说明(  )

A.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B.城市主要交通线的变化会带动城市的发展

C.河流运输方式的兴衰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D.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发展

四、交通运输与商业网点的布局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__________地区(填字母)最有可能为商业街。

(2)A、B、C、D四地中以____________商业网点密度最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A、B、C、D四地按商业网点经济效益的高低排序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地某传统美食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自从沿线高速公路建成后,以经营该传统美食为主的餐饮业在甲地逐渐衰落,而在乙地日趋兴盛。

下图示意区域中心城市M至甲地的交通线。

分析高速公路建成后,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在甲地与乙地此衰彼盛的原因。

 

五、综合演练

1、聚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下图示意某大河下游传统聚落与农田分布及当地的气候资料。

(1)、指出图示聚落形成的空间形态,并简述其原因。

(2)、依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河岸民居建筑形态的特点。

(3)、分析资料,说明在当地形成“民居位于河岸高地,农田处于河岸低处”这一空间组合的原因。

2、.下图为东南亚部分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概括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类型。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

问答题答案1、答案 甲区域:

聚落主要沿河谷、交通线分布,平原(河流谷地)聚落密度较大,山区和高原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雨热同期,大部分地区黄土覆盖,土层深厚,易于耕作。

乙区域:

聚落主要沿河湖及交通线分布,长江以南聚落密度较大,以北聚落密度较小;该区域水热条件优越,地势低平,水网密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答案 

(1)B

(2)B 地势平坦;人口众多,商品生产能力强,接近消费市场;交通便利,商品流通速度快

(3)B>C>D>A。

3、M市为主要食客源地。

高速公路快捷、方便,吸引M市的更多食客。

高速公路在乙地有出入口(乙地来往M市远比甲地方便)。

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馆在乙地开设更多,名气渐盛;而甲地因交通相对不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逐渐衰落。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4、答案 

(1)呈条带状。

原因:

当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的居住地及生产地靠近河流水源,呈条带状分布。

(2)平顶、墙厚、窗小等。

(3)该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为避免遭受夏半年河水泛滥的影响,民居选建在较高的地方;洪水消退的河岸低地土层深厚、肥沃,且河岸处在枯水期便于农田耕作与灌溉。

5、答案 

(1)地形、地势:

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

(2)分布特点:

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3)有利影响:

地形平坦。

不利影响:

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

 

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6分)

二、材料一阿德莱德是澳大利亚东南部滨海平原上的美丽城市,托伦斯河横贯市区;最热月平均气温23℃,最冷月平均气温11.1℃,年平均降水量528毫米。

加尔各答位于印度东部沿海,沿着胡格利河河岸,呈南北向伸展,月平均气温从19℃到30℃,东南季风从6月到9月,给这座城市带来一多半的年降雨量。

材料二印度已成为向澳大利亚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

材料三澳大利亚和印度略图

(1)试分析阿德莱德与加尔各答两城市形成发展的共同优势区位有哪些?

(6分)

(2)说出A农业地域类型及分析促进该区域农业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6分)

(3)印度大量移民迁往澳大利亚,对迁入地有何影响?

(4分)

(1)两地都位于沿海平原地区,有利于城市的建设和发展(2分);阿德莱德为地中海气候,加尔各答为热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2分);都有河流流经,为城市提供水源(2分);位于沿海,港口优良,海运便利(2分)。

(2)水稻(2分) 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平坦(2分);土壤深厚肥沃(2分);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水热充足,雨热同期(2分);有河流流经。

灌溉水源充足(2分);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2分);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2分)。

(区位有利条件答5点即得10分)

(3)带来大量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2分);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易产生环境问题(2分)。

2.读“某区域规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村镇坐落在____________(地形区)上,B村镇坐落在________(地形区)上,C村镇坐落在____________(地形区)上。

(2)计划修建A村镇到B村镇的公路,①②两个线路方案,较为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简要说明理由。

(3)为充分发挥图中甲、乙两条河的运输作用,可采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措施,请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画出。

(4)简述在甲、乙两河流下游常形成的地貌,并解释其形成原因。

(5)说出图中村镇的分布特点。

答案 

(1)山间小盆地 平原 河口三角洲

(2)② ②公路沿谷地修建,成本低,难度小。

(3)修人工运河 画图位置在两条河流距离最短的河段

(4)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

它们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的情况下以及海水的顶托下沉积形成的。

(5)沿河流、山谷分布;山区少,平原多。

 

完成P73知识梳理部分

一、问题思考

1、比较平原与山区地形对聚落的分布、形态、规模与发展的影响的差异。

2、除地形外对聚落(城市)分布、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因素还有哪些?

3、说出平原与山区对交通线路的方式、分布、走向、密度的影响,

4、除地形外对交通方式、交通线路的走向、密度、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还有哪些?

5、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保护角度说出交通线路选线的原则?

三、课堂演练P74、75

1、读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1)该地区地形基本上以____米等高线为界明显地分为________________两类地形区。

(6分)

(2、)说出图中居民点分布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A城区为当地较大城市的有利条件有哪些,说出对A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2、读我国北温带季风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2)

(1)、甲、乙两路段多发浓雾,试说明其原因;两路段中哪一段受浓雾影响频次更多,时间更长,为什么?

(6分)

(2)、随着人口的增加,丙村要扩建居民点。

若只考虑沿着山前公路扩建,试比较说明在丙村东北方向和南偏西方向建设民居条件的差异。

(6分)

 

3、(2014大纲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5示意某国南部沿海地区。

该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水浅。

18世纪,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该地区交通运输需求大增,于是开凿了几乎与海岸平行的沿海运河。

M河自北向南纵贯该国中部,是该国重要的航道,H港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

 

(1)、分析图示地区沿海运河开凿前的水运条件。

(12分)

 

(2)分析沿海运河开凿工程量较小的原因。

(6分)

 

(3)简述沿海运河航道航运势。

(6分)

 

(4)说明H港发展成为该国南部沿海最大港口的地理条件(12分)

15.读下图,回答问题。

(1)据图分析该城市早期选址的有利条件与影响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的因素。

(2)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A市拟在右图所示①②地区分别建大型服装批发市场和大型超级市场。

请分析其选址的有利条件。

(3)A市计划在周围地区建一旅游度假区。

请简述你的理由。

答案 

(1)水运便利,生产、生活取水方便。

交通。

(2)大型服装批发市场:

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位于郊区,地租便宜。

大型超级市场:

接近市中心,市场广阔。

(3)A市临近海洋,附近有大面积沙滩,环境优美。

 

二、1、

(1)200 平原 山区

(2)①沿河流及交通线分布 ②平原多、山区少 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农业发达,河流及交通沿线交通便利,生活方便,故居民点分布多。

(3)两条河流汇合处,并有铁路经过河流汇合处,水源充足,可解决城市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铁路经过,为城市商品交换、人员流动提供了方便,河流的运输功能会促进城市发展。

2、方案①优点:

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少。

缺点:

建设成本高,干扰半荒漠地区的植被(环境)。

方案②优点:

建设成本低,有利于沿线村镇的发展。

缺点:

耕地占用和人口搬迁较多,建设过程中会加重沿线地区水土流失。

3、答案 

(1)地形、地势:

西(南)部为山地,东(北)部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多雨。

植被类型:

热带雨林。

(2)分布特点:

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

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3)有利影响:

地形平坦。

不利影响:

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

四、1、

3、答案 

(1)呈条带状。

原因:

当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人们的居住地及生产地靠近河流水源,呈条带状分布。

(2)平顶、墙厚、窗小等。

(3)该河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为避免遭受夏半年河水泛滥的影响,民居选建在较高的地方;洪水消退的河岸低地土层深厚、肥沃,且河岸处在枯水期便于农田耕作与灌溉。

2、

(1)乙路段,地势比较低(冷空气容易进入)水汽较多(靠近河流)(易产生浓雾)。

乙路段地势较甲路段(更)低平,(离山较远,冷空气更容易进入)接近开阔河谷的路段比甲路段更长(水汽较多)。

(3)东北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狭窄,相邻山坡比较陡,有峭壁,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南偏西方向:

山前到公路间的区域较宽阔,可以使用的建筑用地较多,相邻山地比较和缓,一般不存在洪水、滑坡等灾害的隐患。

3、

(1)该地区河流大致自北向南入海,陆上缺少东西向(横向)水运通道。

(6分)沿海多沼泽,海域水浅,泥沙多,风浪大,不利于航行,不适于建港。

(6分)

(2)沿岸地区为河流冲积平原,低平,多沼泽(湿地、海湾)。

(6分)

(3)运河与海湾及多条河流相通,水位相对稳定;避免海浪和海风影响。

(6分)

(4)(该国南部沿海少港口)H港依托沿海运河,成为南部沿海地区的贸易港口;(4分)M河流域广阔,腹地广,河道航运繁忙;(4分)H港位于M河河口附近,是M河、南部沿海运河航运和海运的枢纽。

(4分)

 

16.

下图表示我国某乡村聚落地理环境示意图。

据此回答23~24题。

23、该聚落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四大地理分区中的

A.青藏高原  B.西北地区  C.南方地区  D.北方地区

24、根据图中信息,该聚落与自然环境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该聚落建在丘陵北坡地带,多地形雨,坡状尖顶利于排水

B.聚落顺应地势特点修建,便于排水

C.位置临近河流,便于取、排水和出行

D.多植被覆盖,利于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白令海峡是连接北美洲和亚欧大陆的交通要道。

俄罗斯计划出巨资修建白令海峡海底隧道,打通俄罗斯与美国阿拉斯加的铁路。

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修建隧道两侧铁路的主要自然障碍的是(  )

A.气候寒冷B.喀斯特地形广布,地下溶洞、暗河众多

C.冻土广布D.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

5.有关俄罗斯交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于国土辽阔,运输以空运为主

B.东、西、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大西洋和北冰洋,海洋航运便利

C.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东欧平原有放射状的稠密铁路网,与欧洲西部和我国均有铁路直接相通

D.由于开凿了人工运河,乌拉尔河沟通了黑海、亚速海、里海、波罗的海和白海,成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内河航运干线

(2013高考题福建卷)下列是某中学为“重走古丝绸之路”夏令营活动所搜集的材料。

据此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2示意考察区域的地理环境。

材料二M、N城均为历史文化名城。

《资治通鉴》称M城及其附近在唐代“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2010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N城设立经济特区(范围包括N城及其西部口岸)。

图12

(1)描述M城气候特征。

(7分)

 

(2)指出M城成为古代著名集镇的有利自然条件。

(8分)

 

(3)简析从“丝绸之路”到“亚欧陆桥”交通运输方式转变的原因。

(10分)

(1)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年降水量少,气候干旱;大陆性强。

(2)

东西接壤的地理位置;位于冲积扇,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有草原绿洲,土壤肥沃。

(3)经济发展,运输需求量增大;科技的进步;地域广,运距长;铁路运输运量大、连续性好、速度快、安全性高。

三、交通对城市与商业的影响

五、20世纪,阜阳市中心位置发生了三次转移,即20年代后从①转移到②,60年代逐渐转移到③,70年代后又向④处转移。

结合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20年代,安徽阜阳城北商业贸易繁荣,原因是_____河是对外口岸,说明______________对城址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2)、20世纪20年代后,商业中心移至三里河一带,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

A.泉河淤塞,主要对外交通口岸转移到颖河西三里河以带

B.随着颖河大闸的修建,大闸以北的航运条件明显改善

C.由于颖河大闸的修建,大闸以北对外交通受到限制

D.由于河东铁路的兴起,市中心逐渐向铁路附近靠拢

(3)、20世纪70年代后,淮南铁路、京九铁路相继建成,阜阳成为重要的__________城市,火车站附近形成了河东____________区和________________区。

(4)、阜阳对外交通口岸先后发生三次重大变迁,说明交通因素对___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很大。

五、1.A2.D

(1)20世纪20年代前,阜阳市的对外交通口岸是泉河,货栈、钱庄、店铺集中在旧阜阳城北泉河南岸一带。

第一次移动在20年代后,由于泉河淤塞,主要对外交通口岸转移到颍河西岸三里河一带。

(2)阜阳市中心第二次转移是因在三里河南的颍河上修成颍河大闸,影响了航运;第三次移动发生在1972年,从淮北市到阜阳市的铁路通车。

火车站在颍河东,火车站附近形成河东工业区和仓库区。

综上分析,市中心发生三次转移的共同原因是工商业尽可能接近对外交通口岸,以降低运输存储费用。

六、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地某传统美食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自从沿线高速公路建成后,以经营该传统美食为主的餐饮业在甲地逐渐衰落,而在乙地日趋兴盛。

下图示意区域中心城市M至甲地的交通线。

分析高速公路建成后,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在甲地与乙地此衰彼盛的原因。

M市为主要食客源地。

高速公路快捷、方便,吸引M市的更多食客。

高速公路在乙地有出入口(乙地来往M市远比甲地方便)。

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馆在乙地开设更多,名气渐盛;而甲地因交通相对不便,经营该传统美食的餐饮业逐渐衰落。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

 

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其中散布片片绿洲。

南疆铁路东起塞外火州吐鲁番,西到丝路重镇喀什。

读南疆铁路图,回答3~4题。

3.南疆地区的村镇、农田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与土壤B.地形与水源

C.水源与土壤D.气候与植被

4.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

A.河谷地带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山麓冲积扇D.吐鲁番盆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