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23169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53 大小:17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3页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3页
亲,该文档总共2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2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docx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1、观潮

第一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

设想

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主,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深入研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用幻灯片出示古诗《浪淘沙》。

2、学生翻译这首诗,教师给予指导,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江潮的气势。

3、对于钱塘江大潮,你们了解多少呢?

4、播放大潮录像,学生欣赏录象。

5、你们想知道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大潮的景象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的吗?

学生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学生说出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

2、“天下奇观”正是作者观看大潮后的感受。

谁来说说你对天下奇观的理解?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本文的关键词:

“天下奇观”并让学生谈感受。

3、天下奇观的“观”和观潮的“观”意思一样吗?

三、学习潮来景象。

1、读了课文,你觉得那几部分的内容最能让我们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呢?

学生自读课文,划出相关词句。

2、找出最能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理解。

3、让学生说出所划词句,发挥想象力,从文字上感受大潮的壮观气势。

4、引导学生分析这一部分的写作顺序。

5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看到江潮铺天盖地地向你涌来时,你的心情怎样?

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四、配乐朗读,引导背诵。

学生跟随录像读3-4自然段。

教师评价。

课题

1.观潮

第二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潮来前、潮来时以及潮来后的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欣赏课文中的经典句子,感悟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3.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

设想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潮来前、潮来后的景观,再次品味课文中的经典句子以及比喻句的用法。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感悟潮来之前

1、导入对潮来之前的内容的学习。

2、学生自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潮来之前人和江的词句。

3、教师总结。

二、学习潮来之后

1、潮起必然潮落,经过了潮涌的辉煌之后的钱塘江又是怎样一副景象呢?

2、学生读写潮来之后的段落。

3、组织学生讨论:

“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人们为什么现在才注意到水涨了?

4、教师总结。

5、现在谁来说一说自己对天下奇观的感受。

三、品味语言

1、学完了课文,课文的语言的确很美,再读课文,划出自己认为美的句子。

2、学生读课文,划句子。

3、师生共同品读,感受句子的语言美和形象美。

4、课件出示重点句子以及课文中的5处比喻句,品读感悟。

四、积累词汇

1、老师说词语意思,学生抢答。

2、进行词语运用练习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汇报。

3、师生共同评价。

五、总结写作手法。

1、钱塘江大潮这世上少有的伟大奇观竟然为我国所拥有,你心中一定有一种情感在涌动,说给大家听。

2、讨论:

在体会作者表达方面,我们能向课文学习什么?

学生边讨论边自由读,然后选派代表汇报。

3、教师总结:

①善于观察,在观察时抓住特点。

②按照一定的顺序把观察到的材料积累起来。

③学着运用侧面描写。

④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作业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课后

反思

 

 

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第一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查找有关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

教学

设想

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资料,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多读,通过朗读感悟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以及奇特。

积累好词好句,丰富学生的知识。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

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

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

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

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

(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

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

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

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

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

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

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

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

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比……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长46、3千米……”(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你想说什么吗?

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

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

可不可以换成“非常”?

为什么?

五、拓展实践

教师放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六、作业布置:

1、掌握生字词

2、熟读课文

3、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4、尝试练笔。

(1)师:

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版书设计

雅鲁藏布大峡谷

奇:

1、大拐弯的神奇(传说)

2、长、深、窄(世界之最)

3、自然博物馆

4、最后一块秘境

作业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课后

反思

 

课题

3、鸟的天堂——

(一)

第一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一)初读课文,理解课题的含义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练习中词语的意思。

(三)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教学

设想

出示课题,理解课题含义,朗读课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能给给课文分段并归纳各段段意。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题含义及课文主要内容

1.解题。

 板书课题后,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1)天堂常用来比喻什么?

(2)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天堂常用来比喻美好的生活环境。

鸟的天堂是指能让鸟生活得美好、快乐的地方。

)今天我们将和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一起到“鸟的天堂”去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课后词语的意思。

(提醒学生注意读准以下字的字音:

“颤”读ch4n,“应接不暇”中“应”读y@ng。

“一簇”中“簇”读c),“隙”读“x@”。

理解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灿烂:

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

表示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逼近:

靠近、接近。

茂盛:

植物生长得多而茁壮。

留恋:

不忍舍弃或离开。

应接不暇:

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

3.检查学生自学字、词情况。

(二)研究课文的写作顺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几次?

分别在什么时候?

(2)每次去都看到了什么景物?

每次去时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

(3)用“△”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段意。

2.听完教师范读课文后,学生回答思考题。

(1)作者到“鸟的天堂”去过两次。

第一次是在黄昏,第二次是在早晨。

(2)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没有见到一只鸟,认为“鸟的天堂”里没有鸟,有些失望。

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感到“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

因为作者两次去时看到的景物不同,所以思想认识会有这样的变化。

(3)课文按作者游览顺序记叙,可以分为四段来理解。

第1段<第1至4自然段>:

讲作者和朋友们划船出去游玩。

第2段<第5至9自然段>:

写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景色。

第3段<第10至13自然段>:

讲作者和朋友们第二天又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看到的情景。

第4段<最后一个自然段>:

讲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课题

3、鸟的天堂

第二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一)学习第1、2段课文内容。

(二)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教学

设想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两个自然段,认识事物的静态,感受“鸟的天堂”的静态美,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指名学生读第1段。

(1)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

2.课文是怎样描写“我们”出游的时间和心情的?

(“吃过晚饭”、“热气已退”、“太阳落山”表示夏日的傍晚,也就是“我们”出游的时间。

“自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

”这是讲水面很安静,没有风和过往的船只。

“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说明四周幽静,没有一点声响,只有木桨拍打水面的声音。

反映了“我们”出游时心清十分愉快。

小结:

晚饭后我们划船去玩。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学生默读第2段。

思考,讨论。

(1)我们第一次出游,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了什么?

(大榕树。

(2)这段课文中主要描写了大榕树什么特点?

(一个是大,另一个是美。

(3)课文里哪些地方说明榕树大?

(在第4自然段开头交代“河里很宽”,这里为什么会变窄呢?

让学生找出有的句子读出来。

“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原来河面给树叶占去了,所以变窄。

另外,由于当时离得远,所以当“我”说许多株时,“我的朋友”有的说是一株,有的说是两株,到底是几株呢?

找出课文中的语句“我们的船……真是一株大树”。

为什么作者开始把它看成许多株?

“不可计数”是什么意思?

(4)课文里哪些地方又写了榕树的美呢?

(请学生画出课文中的语句,读出来,说说对这些语句的体会。

“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句话是写大榕树静态的美,前半句是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后半句中“新的生命在颤动”这是作者的感觉,也就是大榕树静态的美,给作者带来的美的感觉,“颤动”并非真的在动,那每一片树叶都是那么绿,作者仿佛看到它们在霞光中一闪一闪的。

(5)作者对这棵大榕对流露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出来的?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句话,赞美了生长茂盛的大榕树,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7、8自然段。

(可以先出示投影,放配乐朗诵,让学生体会朗读时的语气和感情。

然后让学生用赞美和喜爱的语气试着朗读。

(7)指名读第9自然段。

思考:

作者说“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因为是黄昏时分,所以鸟儿栖息了,而且大榕树树大枝叶稠密。

作者没有见到鸟。

当时心情很失望。

作者虽然没有见到鸟,他却被这株美丽的大榕树深深地迷住了。

(三)指导背诵第7、8自然段。

小结:

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

它枝繁叶茂,长有许多枝,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

作者从榕树的大,以及枝干、叶的形状、颜色、榕树的位置等方面来描写。

这样的描写叫什么?

(静态描写)我们通过这部分课文的学习已经欣赏到了一幅美丽的静态图。

作者感到遗憾的是:

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却没有看到一只鸟。

(四)作业。

背诵课文(从“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到“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课题

3、鸟的天堂

第三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段。

(二)认识事物的动态,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

(三)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用“陆续”、“应接不暇”造句。

教学

设想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认识事物的动态,感受“鸟的天堂”的动态美,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能说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作者是怎样对大榕树进行静态描写的?

(作者第一次来到鸟的天堂,没有看到一只鸟,却看到了一株又大又美丽的大榕树。

作者由远及近地记叙了大榕树的长势,记叙了榕树树枝、叶、干、根的样子。

这是作者在静态情况下的观察、描写。

文中写到:

“一簇簇枝叶伸到水面上”,“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写出了大榕树既大又枝叶茂繁。

还写到大榕树生长茂盛,“正是茂盛的时期”,叶子多而密。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

”叶子不仅多、密而且颜色鲜艳、明亮、富有生命力。

“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作者通过认真观察,对大榕树进行了这些静态的描写。

(二)学习第3段课文。

1.分组朗读课文第10、11、12、13自然段,想一想,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与第一次去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

2.指名四人各读10、11、12、13自然段。

3.思考、交流:

(1)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起初周围是静寂的。

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

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

接着第二只、第三只。

”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作者和朋友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听到了鸟叫,看到了鸟飞。

2.把作者描写树上变得热闹了、鸟的大小、颜色、动作的句子画在书上,读出来。

(描写树上变得热闹的句子: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描写鸟的大小、颜色的句子: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

描写鸟的动作的句子:

“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

3.作者看到这么多大小不一、颜色各异、动作千姿百态的鸟后,有什么感受?

(“我”由于景色精彩看不过来而感到“应接不暇”。

“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

反映“鸟的天堂”的热闹场面,写出了作者迷恋这种景色,看也看不够的心情。

4.“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细节描写,说说这段描写表现了什么?

(既写出了这只小鸟的可爱、机灵、富有生气,又反映了作者的美好情趣和愉快的心情,也说明了这里确实是鸟的天堂,鸟儿可以在这自由自在的生活。

小结:

这一段课文,作者不仅描写了鸟的大小、颜色,而且着重描写了鸟的活动,描写了事物的动态,展示了一幅鸟的天堂的动态美的图画。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3段课文,体会鸟的天堂的动态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课文第4段。

1.指名学生读第4段。

2.“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回头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

”一句中的“回头看”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中的“回头看”,是没有看够、舍不得离开的意思,因为大榕树的茂盛和众鸟栖息的场面是作者平生第一次看见的,他被这美丽、奇妙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一点儿也不愿离去。

3.读句子“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第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第二个为什么不加引号?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昨天不是没有鸟而是我的眼睛没有看到,因为去的时间是黄昏,鸟都栖息了,再加上大榕树的枝叶繁茂,所以没有看到。

而第二次是早晨去的,鸟都欢快地飞出来。

作者见到的确实是鸟的天堂。

第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指的是茂盛的大榕树。

第二个不加引号,是用天堂来比喻这里对鸟儿的栖息繁衍再合适不过的地方,是名副其实的鸟的天堂。

4.用留恋、赞美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5.作者在文章第一部分里写“‘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在文章的结尾时又说: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样写有什么巧妙的用心?

(这样写文章前后照应,更加突出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发自内心的赞美。

(四)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放配乐朗诵全课文录音,让学生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听后,讨论:

(1)为什么这株大榕树能成为鸟的天堂?

(可以归纳:

①从第2段课文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大榕树枝繁叶茂,很适合鸟儿生活。

②从“当地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看出鸟儿在这里很受保护。

③从“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可以看出这儿环境幽静。

(2)为了更好地保护鸟类,不破坏美好的自然环境,我们该怎么做?

学完这篇课文后,在这个问题上说说你有什么体会?

(不乱捕捉鸟,不乱砍伐树木。

2.下面请同学们做练习。

(出示小黑板。

小结:

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们细细品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喜爱、留恋、赞美之情。

文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有静有动,相映成趣,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美好的印象。

文中有许多片段写得极为精彩,希望同学们把这篇文章背诵下来。

(五)作业。

1.建议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

2.用“陆续”、“应接不暇”两个词语造句,写在作业本上。

作业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课后

反思

 

课题

4、火烧云

第一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朗读课文,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

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2、2、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

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教学

设想

在描绘火烧云变化的情景时,形象生动,语言优美。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加强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并落实单元训练重点——注意积累材料。

教学程序与策略

一、抓住重点,创设氛围,感受美。

《火烧云》重点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形态的变化。

教学时,教师可先从整体入手,设计这样的问题:

1.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发生在什么时候?

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2.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讲作者这种感受的?

然后让学生边听教师范读课文,边看挂图思考。

之后让学生谈谈(先同桌谈,后指名谈)听完老师范读后对火烧云的感受。

这样学生就能掌握课文的重点部分,初步领略到火烧云变化奇妙的景象美。

二、反复品读,突出重点,欣赏美。

教师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重点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在朗读中赏析描写火烧云美丽景象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美。

1.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景。

教师可引导学生解答:

霞光照在大地上的美是通过描写哪此景物来表现的?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种变化?

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感受。

2.重点指导学生欣赏火烧云上来时的色彩美。

①指导学生品读第二、三自然段,结合挂图体会“极多”和四个“一会儿”都是讲颜色多、文化快的。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两个重点句进行赏析: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通通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

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②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两个重点句,边看插图,边体会,更真切地感受火烧云色彩变化美。

3.启发学生欣赏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

指导学生品读第四、五、六自然段(先读后理解,再有感情地朗读),并结合挂图领会“一会儿”、“忽然又”、“接着又”等词语的用法,明白这都是讲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的。

然后品读第四自然段: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

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

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在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

看的人正在寻找马的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这是写火烧云变化快、开头多,突出了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形状美。

接头指导学生学习第五自然段,让他们想想哪些词句表明火烧云的形状多、变化快。

最后让学生自学第六自然段。

4.归纳全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

”“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

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使学生明白这既是描写火烧云颜色、形状变化之美,又是表达作者对美丽景色的热爱之情。

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的心情与作者的心情相融合,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训练说写,落实重点,创造美。

这篇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火烧云这一自然景色的热爱。

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朗诵、品赏,充分感受火烧云的颜色、形状之美。

通过落实说、写训练,使学生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1.先引导学生读课后“思考·练习”第3题的句子,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仿照着说。

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这样就形成了信息的多向交流与反馈,使学生对火烧云颜色、形状美的认识更加深刻

2.指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把曾看见过的美丽景色写下来,然后同桌交流。

3.引导学生思考回答:

作者为什么能把火烧云写得这样美,这样逼真,给我们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呢?

通过说使学生懂得只有像本文作者那样,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在生活中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才能写出这么形象生动、语言流畅、景色优美的好文章来。

板书:

火烧云

多:

红彤彤金灿灿半紫半黄┄┄葡萄灰┄┄

颜色

快:

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快:

一会儿过了两三秒忽然接着一转眼

形状

多:

马狗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作业

作业一(★)

作业二(★★)

作业三(★★★)

课后

反思

 

课题

语文园地一——口语交际

第一教时

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