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02317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级会计实务重点内容笔记总结2.doc

第四章收入

第一节销售商品收入

一、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

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

(二)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

(三)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四)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五)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二、一般销售商品业务收入的处理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库存商品

应收账款

银行存款

财务费用

①赊销

②收款

③销售折让

④销售退回

主营业务成本

①结转已售商品成本

④销售退回

三、采用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的处理

预收款方式销售商品账务处理图如下: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预收账款

库存商品

主营业务成本

银行存款

①预收货款时

②收到最后一笔款项发出商品时

②收到最后一笔款项发出商品时

四、采用支付手续费方式委托代销商品的处理

(一)委托方账务处理图如下所示:

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收账款

银行存款

库存商品

委托代销商品

主营业务成本

②收到代销清单确认收入

①发出商品

⑤收款

③结转已售商品成本

销售费用

④确认手续费

(二)受托方账务处理图如下所示:

其他业务收入等

银行存款

应付账款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银行存款等

受托代销商品

①收到代销商品

②实际销售代销商品

③开出代销清单取得委托方增值税发票

④归还货款并计算代销手续费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受托代销商品款

五、销售材料等存货的处理

企业销售原材料等确认其他业务收入时,按售价和应收取的增值税,借记“银行存款”、“应收账款”等科目,按实现的其他业务收入,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按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科目。

结转出售原材料等的实际成本时,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原材料”等科目。

第二节提供劳务收入

一、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

①确认劳务收入

应收账款等

银行存款等

主营业务成本等

主营业务收入

②发生并确认有关成本费用

对于持续一段时间但在同一会计期间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企业应在为提供劳务发生相关支出时,借记“劳务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原材料”等科目。

劳务完成确认劳务收入时,按确定的收入金额,借记“应收账款”、“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科目;同时,结转相关劳务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贷记“劳务成本”科目。

其账务处理图如下所示:

主营业务收入

应收账款等

银行存款等

劳务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

②确认劳务收入

①发生劳务支出

③结转劳务成本

二、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

(一)提供劳务交易结果能够可靠估计

如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期间,且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

1.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3.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地确定

企业可以根据提供劳务的特点,选用下列方法确定提供劳务交易的完工进度:

(1)已完工作的测量

(2)已经提供的劳务占应提供劳务总量的比例

(3)已经发生的成本占估计总成本的比例

4.交易中已发生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本期确认的收入=劳务总收入×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收入

本期确认的费用=劳务总成本×本期末止劳务的完工进度-以前期间已确认的费用

其账务处理图示如下:

主营业务收入

预收账款

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等

劳务成本

主营业务成本

①发生劳务成本

④结转劳务成本

②预收账款

③确认收入

(二)提供劳务交易结果不能可靠估计

(1)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能够得到补偿的,应按已收或预计能够收回的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

(2)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部分能够得到补偿的,应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金额确认提供劳务收入,并结转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

(3)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全部不能得到补偿的,应将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入当期损益(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不确认提供劳务收入。

第三节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

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主要是指企业转让无形资产等资产的使用权形成的使用费收入。

出租固定资产取得的租金、进行债权投资收取的利息、进行股权投资取得的现金股利等,也构成让渡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

本章主要涉及让渡无形资产等资产使用权的使用费收入的核算。

一、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的账务处理

如果合同或协议规定一次性收取使用费,且不提供后续服务的,应当视同销售该项资产一次性确认收入;提供后续服务的,应在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有效期内分期确认收入。

如果合同或协议规定分期收取使用费的,通常应按合同或协议规定的收款时间和金额或规定的收费方法计算确定的金额分期确认收入。

第四节政府补助收入

一、政府补助的概念和特征

二、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

三、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的处理

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相关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相关资产在使用寿命结束前被出售、转让、报废或发生毁损的,应将尚未分配的递延收益余额一次性转入资产处置当期的损益(营业外收入)。

按照名义金额计量的政府补助,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四、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应当分别按照下列情况处理:

(一)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确认为递延收益,并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二)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的,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

五、与资产和收益均相关的政府补助

企业取得这类政府补助时,需要将其分解为与资产相关的部分和与收益相关的部分分别进行会计处理。

如不能区分,企业可以将整项政府补助归类为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第五章费用

第一节营业成本

一、主营业务成本

二、其他业务成本

第二节营业税金及附加

营业税金及附加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应负担的相关税费,包括营业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资源税等。

第三节期间费用

一、期间费用的概述

期间费用是指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不能计入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而应计入发生当期损

益的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

二、期间费用的账务处理

(一)销售费用

销售费用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保险费、包装费、展览费和广告费、商品维修费、预计产品质量保证损失、运输费、装卸费等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薪酬、业务费、折旧费等经营费用。

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销售费用。

(二)管理费用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包括企业在筹建期间发生的开办费、董事会和行政管理部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发生的或者应由企业统一负担的公司经费(包括行政管理部门职工薪酬、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办公费和差旅费等)、董事会费(包括董事会成员津贴、会议费和差旅费等),聘请中介机构费、咨询费(含顾问费)、诉讼费、业务招待费、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技术转让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研究费用、排污费等。

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应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

(三)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是指企业为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筹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汇兑差额以及相关的手续费、企业发生或收到的现金折扣等。

第六章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

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是指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发生增减变动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或者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利得或者损失。

与利润相关的计算公式主要如下:

(一)营业利润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失)+投资收益(-投资损失)

其中:

营业收入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确认的收入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是指企业经营业务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总额,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和其他业务成本。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等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或损失)。

投资收益(或损失)是指企业以各种方式对外投资所取得的收益(或发生的损失)。

(二)利润总额

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其中: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

(三)净利润

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

其中,所得税费用是指企业确认的应从当期利润总额中扣除的所得税费用。

第一节营业外收支

一、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政府补助、盘盈利得、捐赠利得、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利得、债务重组利得等。

二、营业外支出

营业外支出是指企业发生的与其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公益性捐赠支出、盘亏损失、罚款支出、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失、债务重组损失等。

第二节所得税费用

一、应交所得税的计算

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

二、所得税费用的账务处理

所得税费用=当期所得税+递延所得税费用

当期所得税费用=当期应交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费用=(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期初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末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期初余额)

其账务处理图示如下:

银行存款

应交税费—应交所得税

本年利润

所得税费用

②上交所得税

①计算应交所得税

③结转所得税费用

递延所得税资产

递延所得税负债

①计算递延所得税

注:

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发生额可能在借方。

第三节本年利润的核算

一、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

会计期末结转本年利润的方法有表结法和账结法两种。

二、结转本年利润的会计处理

账务处理图示如下:

费用类科目

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

本年利润

收益类科目

②结转成本费用

①结转收益

③结转本年净利润

③结转本年亏损

第七章财务报告

第一节财务报告概述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

一套完整的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

第二节资产负债表

一、资产负债表的概述

资产负债表是指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报表。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一)资产

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反映由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所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资产应当按照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别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在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类别下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流动资产项目通常包括:

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款项、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其他应收款、存货和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等。

非流动资产是指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

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非流动资产项目通常包括:

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工程物资、固定资产清理、无形资产、开发支出、长期待摊费用以及其他非流动资产等。

(二)负债

资产负债表中的负债反映在某一特定日期企业所承担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应当按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列示,在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类别下再进一步按性质分项列示。

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流动负债项目通常包括:

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款项、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息、应付股利、其他应付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

非流动负债是指流动负债以外的负债。

非流动负债项目通常包括:

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其他非流动负债等。

(三)所有者权益

资产负债表中的所有者权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剩余权益,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股东(投资者)拥有的净资产的总额,它一般按照实收资本(或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分项列示。

二、资产负债表结构

三、资产负债表的编制

资产负债表的“期末余额”栏内各项数字,其填列方法如下:

(一)根据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

资产负债表中的有些项目,可直接根据有关总账科目的余额填列,如“交易性金融资产”、“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职工薪酬”等项目;有些项目,则需根据几个总账科目的期末余额计算填列,如“货币资金”项目,需根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其他货币资金”三个总账科目期末余额合计填列。

(二)根据有关明细科目的余额计算填列。

资产负债表中的有些项目,需要根据明细科目余额计算填列,如“应付账款”项目,需要分别根据“应付账款”和“预付账款”两科目所属明细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计算填列。

(三)根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的余额分析计算填列。

资产负债表的有些项目,需要依据总账科目和明细科目两者的余额分析填列,如“长期借款”项目,应根据“长期借款”总账科目余额扣除“长期借款”科目所属的明细科目中将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且企业不能自主地将清偿义务展期的长期借款后的金额填列。

(四)根据有关科目余额减去其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等项目,应根据“应收账款”、“长期股权投资”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减去“坏账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减值准备”等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固定资产”项目,应根据“固定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无形资产”项目,应根据“无形资产”科目期末余额减去“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五)综合运用上述填列方法分析填列。

如资产负债表中的“存货”项目,需根据“原材料”、“库存商品”、“委托加工物资”、“周转材料”、“材料采购”、“在途物资”、“发出商品”、“材料成本差异”等总账科目期末余额的分析汇总数,再减去“存货跌价准备”备抵科目余额后的净额填列。

第三节利润表

一、利润表的概念和结构

利润表是指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报表。

二、利润表的编制

我国企业的利润表采用多步式格式,分以下三个步骤编制:

第一步,以营业收入为基础,减去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加上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去公允价值变动损失)和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计算出营业利润;

第二步,以营业利润为基础,加上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计算出利润总额;

第三步,以利润总额为基础,减去所得税费用,计算出净利润(或净亏损)。

第四节现金流量表

一、现金流量表概述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

现金是指企业库存现金以及可以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如外埠存款、银行汇票存款、银行本票存款等)等。

不能随时用于支付的存款不属于现金。

现金等价物是指企业持有的期限短、流动性强、易于转换为已知金额现金、价值变动风险很小的投资。

期限短一般是指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

现金等价物,通常包括三个月内到期的债券投资等。

权益性投资变现的金额通常不确定,因而不属于现金等价物。

企业应当根据具体情况确定现金等价物的范围,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

现金流量是指一定会计期间内企业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入和流出。

企业从银行提取现金、用现金购买短期到期的国库券等现金和现金等价物之间的转换不属于现金流量。

企业产生的现金流量分为三类

(一)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经营活动是指企业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项。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购买商品或接受劳务、支付工资和交纳税款等流入和流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投资活动是指企业长期资产的购建和不包括在现金等价物范围内的投资及其处置活动。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购建固定资产、处置子公司及其他营业单位等流入和流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三)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

筹资活动是指导致企业资本及债务规模和构成发生变化的活动。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吸收投资、发行股票、分配利润、发行债券、偿还债务等流入和流出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

偿付应付账款、应付票据等商业应付款等属于经营活动,不属于筹资活动。

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略)

三、现金流量表的编制

第五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第六节附注

一、附注的概念和作用

  附注是对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中列示项目的文字描述或明细资料,以及对未能在这些报表中列示项目的说明等。

  二、附注的主要内容

第七节主要财务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指标

(一)短期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主要有两项:

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

财务比率

公式

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速动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100%

其中:

速动资产=货币资金+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流动资产-存货-预付账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资产-其他流动资产

报表中如有应收利息、应收股利和其他应收款项目,可视情况归入速动资产项目。

(二)长期偿债能力指标

财务比率

公式

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产权比率

产权比率(资本负债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二、运营能力指标

分类

指标

公式(记忆)

流动资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平均应收账款余额=(应收账款余额年初数+应收账款余额年末数)÷2

应收账款周转期(周转天数)=平均应收账款余额×360÷营业收入

存货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营业成本÷平均存货余额

平均存货余额=(存货余额年初数+存货余额年末数)÷2

存货周转期(周转天数)=平均存货余额×360÷营业成本

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平均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资产总额年初数+流动资产总额年末数)÷2

流动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平均流动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

固定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固定资产净值

平均固定资产净值=(固定资产净值年初数+固定资产净值年末数)÷2

固定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平均固定资产净值×360÷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平均资产总额=(资产总额年初数+资产总额年末数)÷2

总资产周转期(周转天数)=平均资产总额×360÷营业收入

三、获利能力指标

获利能力指标包括营业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四项指标,据以评价企业各要素的获利能力及资本保值增值情况。

财务比率

公式

营业利润率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100%

成本费用利润率

(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100%

总资产报酬率

(息税前利润总额÷平均资产总额)×100%

净资产收益率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四、发展能力指标

分析发展能力主要考察以下四项指标:

营业收入增长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总资产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

指标

公式(记忆)

营业收入增长率

营业收入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100%

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本年营业收入总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

资本保值增值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后的本年末所有者权益总额÷年初所有者权益总额)×100%

总资产增长率

总资产增长率=(本年总资产增长额÷年初资产总额)×100%

本年总资产增长额=资产总额年末数-资产总额年初数

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利润增长率=(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100%

本年营业利润增长额=本年营业利润总额-上年营业利润总额

五、综合指标分析

(一)综合指标分析的含义及特点

(二)综合指标分析方法

杜邦财务分析体系(重点掌握公式的计算)

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总额

=资产总额/(资产总额-负债总额)

=1/(1-资产负债率)

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

总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总资产=(净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平均总资产)

=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

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营业净利率=净利润÷营业收入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第十章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第一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概述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组织系统

三、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特点

会计核算基础以收付实现制为主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

第二节资产和负债

一、资产

(一)货币资金

(二)应收和预付款项

(三)存货

事业单位随买随用的零星办公用品,可以在购入时直接列作当期支出,不作为存货核算。

事业单位的材料,每年至少盘点一次,发生盘盈、盘亏等情况,属于正常的溢出或损耗,按照实际成本,作增加或减少材料处理,其中属于经营用材料同时相应冲减或增加经营支出,属于事业用材料应冲减或增加事业支出。

(四)对外投资

“对外投资”账户金额与“事业基金—投资基金”账户金额相等。

(五)固定资产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特点为: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一般不计提折旧;除了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之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账面余额与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应当相等。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应当定期进行清查盘点,至少每年盘点一次。

盘亏、毁损或报废的固定资产,应当相应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盘盈的固定资产,应当相应增加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

事业单位出售固定资产,应当相应减少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的账面余额。

(六)无形资产

事业单位购入的无形资产,应当以实际成本作为入账价值。

事业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