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 18篇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3185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六下 18篇反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 18篇反思.docx

《六下 18篇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 18篇反思.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下 18篇反思.docx

六下18篇反思

《匆匆》教学反思

  如何围绕重难点,落实教学的实效性,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以读促悟: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

本节课,我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读准字音,到朗读课文读懂文心;从静心默读到个性品读。

这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在读中品味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在读中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

  首先,找学生读课文。

接着是自由朗读朗读让你感受到“匆匆”的句子、还有将自己独特的感悟融入朗读中,让同学听,并谈体会等。

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实现了学生、文本、作者的三者对话。

符合“让学于学生,还学于学生”的理念。

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彰显,而教师的引领作用也得以展现,教学落到了实处。

  2、学法迁移。

在师生共同品读的过程中,我借用余秋雨对散文的定义:

“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以及共同的思考。

”潜移默化传授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那就是“倾听、思考、对话”三部曲,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此法学习文章,随即又共同总结学法:

当你用心倾听和朗读了作者的话语之后,再和作者一起思考,你会突然发现,你能听到作者在和你一起对话,这就是一种品读。

形成认识后,我再让学生用倾听、思考加上读和作者对话,继续品读文中其他部分。

学生用学得的方法指导自己品读课文第二至五自然段,在品读中不断获得学习成功。

  这样一来,课堂教学变得扎实有效,下课后孩子能从课堂上带走具体可操作的方法,能体会读文的快乐,能在愉悦的学习过程中增强自信心,能在今后的阅读实践中有法可循。

  3、读写结合:

  叶圣淘说过: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

”怎样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呢?

著名作文专家丁有宽说:

“读写结合,事半功倍。

  课中,我让学生先读文中的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让学生仿说一句自己的时间是怎样流逝的,接着让学生去发现,文中表示时间流逝的词语不仅仅是“过去,过去”,还有什么?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飞去”、“跨过”、“溜走”等,我让学生给自己刚说的句子加上合适的动词,学生信手拈来,句子也立刻生动了。

我慢慢加大难度,你能一下子说两句吗?

你能想一想后说出三句吗?

学生的思路开阔了,说得渐渐多了,也顺了。

课后作业中,我让学生将自己说的句子写下来,落实了写。

  总之,从读到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生本、师生、生生”多维对话的平台,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佳径。

  4、自主探究:

学习中,我多次让学生自主学习。

如初读课文,我让学生独立思考从文章哪些地方读出了时光的匆匆;倾听朗读之后,我请学生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要求读懂文中一到两处,并在文中做简单的批注。

这个环节我给足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不走过场,落实学生的自主学习;再如快速默读课文,让学生在感受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体会;还如学生将自己的体会融入朗读中,其他同学听后谈感想,学生自主评议等。

  

《桃花心木》教学反思

课程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连续性,从而使新课程植根于生活的土壤。

新课程认为,课程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的抽象存在,而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课程不是把学生与其生活割裂开来的屏障,而是使学生与其生活有机融合起来的基本途径。

我觉得,语文课程在这方面作用更显著。

  我教《桃花心木》时,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我带领学生朗读了这句话以后,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议论:

  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什么?

人的“不确定”又是指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第一题学生能通过树木的“不确定”指上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从而理解人的“不确定”指生活的变化无常,会经受困难或遭遇不幸等。

  第二题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了自己知道的在艰苦环境中自强自立的人的事例,有的学生还能从反面谈到一些人被优越条件娇惯成了“温室里的花草”,经不起生活的风雨的事例,两相对比,最后归纳到第三题的问题上“为什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学生通过事例很快就明白了那些生活在艰苦环境的人,接受的考验和磨练更多,为了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克服依赖性,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通过自己亲自去实践,去竞争,去拼搏。

只有在这个过程中,才会对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等产生切身的感受,才会真正感知“尊重”、“艰辛”、“珍惜”等情感,从而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奋斗的艰难,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

  学生在理解了这句话后又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

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教者所费时间不多,却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

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较强的语感,教学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后对课文的理解有许多自己的观点,学习课文的方法也多样化。

教学除夕这一片段时,感觉现在的学生语言特别丰富,说起自己家过年时的情景真是绘声绘色。

当教学初一这一片段时,我让他们以自学为主。

在自学的过程中,有的同学拿起笔来写感受,有的概况段落大意,有的则把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还有的同学自己翻阅工具书查看资料。

可见学生对于学习都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方法。

只要给予空间,他们是可以在这片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

当教学元宵这一片段时,我让学生充分想象,设计一个“我是元宵节灯会导演”的环节,学生大胆谈论自己的方案,举手的同学比以往多了很多,身为教师,在讲台上讲课最高兴的莫过于学生的手举起来的那一刻。

  

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的主体得以发展,本着尊重学生的目的,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我尝试让学生自己给自己布置作业,想不到效果比以往自己布置硬性的作业强得多。

“我要重新写一篇我的春节”、“我想去了解各地的年俗”、“我要去找一些春联,再整理整理”、“我想上网查查中国其他的节日都有些什么风俗”……这些作业,比平时做的基础练习、抄写生字可谓是有意义多了,很有现在学生的个性,最重要的是他们自己愿意去完成。

  

整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课堂气氛特别活跃,教学效果也特别好。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有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各具特色的民居》教学反思

回顾我在《各具特色的民居》一课教学时,我发现了很多问题:

  一、忽视了对朗读内容的设置和指导。

  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

在教学前,我只是对本课的大纲进行了认真地研读,看到教学目标中没有朗读指导的要求,而本课又是一篇阅读性的说明文,要求一课时学完。

因此在备课中,在我指导学习完客家民居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学傣家竹楼一部分,并进行课外拓展——请学生当导游解说资料袋中四种民居的特点。

虽然学生的课外知识得到了拓展,但语文课的味道淡了,更像是一节综合实践课。

如果让我对教案的内容进行改进,我一定会在指导学习客家民居一部分时加入朗读指导,如第二自然段中的“它们大多为三至六层楼,一百至二百多间……。

大部分土楼有两三百年甚至五六百年的历史……显示了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

”相信学生会对客家民居的坚固和历史悠久有着更为深刻的印象。

  二、对教材研究不深入。

  本课的说明方法很多,也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本课的第二部分——傣家竹楼,我是让采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在学生汇报交流时,有生说,“全寨子的人蜂拥而至,喜气洋洋,像过节一般热闹。

”这句话采用了打比方的方式,由于课前对此进行预设,紧张之余就说成是把全寨子的人喜气洋洋的样子比作成过节的热闹气氛,给学生造成了误导,其实能体现打比方是“蜂拥而至”四个字。

  纵观本堂课的教学,我深刻地感受到备课要注重实质,深钻进去,不能只把侧重点放到了形式的研究上。

相信有了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我的课堂教学一定会更上一层楼。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教学时首先自己要感动,然后才是如何让学生感动。

不仅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对李大钊都是知之甚少。

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积累,与文本的情感内涵相距甚远,再加上文章篇幅较长,学生很难被文章打动。

课堂上我安排了一段资料的介绍,以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渲染情境。

我也沉浸其中,因为我被李大钊的人性光辉感动着。

  这是一堂平实的课。

从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再到学生批注阅读。

学生批注阅读的过程中我两次提醒学生,表面看来是打断学生的思维,实际上是因为我发现学生的批注都是口号式的大话,作为老师要真正为学生导学导法,引路引法。

指引学生深入地去读,深沉地去思考,这即是学习方法的指导,又鼓励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

    此文篇幅长、远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教学时必须选准着力点,抓住单元的主题和主要训练点。

我选择的切入点是:

哪些言行打动你?

课前预设在具体交流时寻找相应的联系点,辐射点,上挂下联、有取有舍,重锤敲打的是第7段,弱处理“被捕时”段落,但在具体操作时对课文的结构没理清楚,学生回答问题有点混乱,教学时可以更明确分段。

第7段的情感挖掘还不够深入。

我启发学生由“坚决”体会到李大钊说话时的毫不犹豫;态度的坚定;留下的决心;由“不能轻易”、“哪能离开”体会到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离开的;由“现在是什么时候”“多么重要”体会到李大钊把工作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

可是先前对于“局势严重”的理解,这里缺少一个铺垫,学生对当时所处的背景不了解,对于理解后文“我哪能离开?

”有困难,学生的情感也就没能激发。

    朗读的指导上还可以更细些,在感受李大钊毫不犹豫地留下这部分课文时,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抓住“父亲”外表的变化来组织学习,,可以加入引读等多种形式的读,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自读。

    长文短教的关键是重其所重,略其所略,把厚书读薄,把薄书读厚。

虽然选择好教学的切入口,即确定重点“李大钊的哪些言行打动你?

”,但是我没有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进行突破: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因而后面的教学中,我自己教一步,学生学一步,停留在大方框里。

    

 

《为人民服务》教学反思

《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央警备团举行的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所作的讲演。

全文阐述了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文章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中心,进行了两个方面的论述。

学生对课文的背景了解过少,而且这是学生初次接触议论文,文中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学生来说,是无趣的,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

只有激发学生“我想学”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是起引导的作用,与其枯燥地讲解,不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研读。

于是,我确定的目标是让学生有明确目的地读书!

那么学完这课的目的是什么呢?

就是背诵课文!

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必须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轻松背课文。

提前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尝试背诵。

上课的时候,我问学生:

“你们会背了吗?

”孩子们面面相觑,面露难色。

然后我说:

“同学们,别紧张也别害怕,为什么这课不能容易地背诵出来呢?

因为这课同学们还没理解。

这是老师的问题,不是你们的过失。

在今天的两堂课里,我将引导你们理解课文内容,并保证只要你们认真听讲,努力思考,两堂课下来,个个都能流利地背诵课文!

这时,孩子们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

教学中我主要围绕课后的问题展开了教学,学生能回答的问题让孩子们回答。

比如“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

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

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

”这几句话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这几句话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句与句之间是怎么样连起来的。

教学的时候,我先让学生一句一句地读,自己领悟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我把每句话的意思都简要板书在黑板上。

句与句之间是如何连起来的对学生来说就难了。

于是我让学生看看板书,说说从每句话的意思中看出了什么?

聪明的学生马上说了,感觉一句比一句深入,说得具体明白!

于是我抓住学生说的越来越深这句话,告诉学生,一句比一句深,句与句之间就是递进的关系,每个句子之间就是这样连起来的!

这样,学生就理解了“递进”。

接着,我让学生再次小声朗读这四个句子,还有没有什么疑问。

最后,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四句话,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出来。

短短的几分钟内,人人过关!

 

《一夜的工作》教学反思

本课语言朴实、感情真挚,饱含着对周总理的崇敬、热爱和赞美之情,是一篇学习语言、熏陶情感的好课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尝试着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采用自主、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通过读来理解感悟文章。

  《一夜的工作》一文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层次展开的。

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故我也尝试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时,紧紧抓住“劳苦”和“简朴””这个文章的文眼来进行,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学时,是轻分析,重感悟,让学生自主阅读。

本课设计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味,理解感悟。

读得充分:

有整篇读,有一部分一部分地读,有关键语句的反复读;读的形式多样:

有自读、范读、领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互读、小组轮读等,使学生在熟读中不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表达方式、获得情感的体验。

读后又让学生自由谈体会和感受,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做到时时刻刻进行切实的语言训练,又时时刻刻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

  二、利用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走近课文。

  通过以前几届的学生发现现在的学生对周总理的感性认识很浅显,因此,我觉得学生对文章人物没有一个很深的感情基础是很难在情感上产生与作者那样的共鸣的,学习时体会也不深刻。

因此课前就让学生通过去图书室、网络等收集阅读有关周总理的书籍、资料等,充分地让学生通过资料去感受,丰富学生的课前感知。

通过搜集资料的实践,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爱好课外读物,多读课外书的好习惯。

广泛搜集并交流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且为探究性学习打下了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

”本课教学时,我先设计诗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创设情境来引导学生,让学生进入角色,然后让学生大胆地将自己搜集的材料进行交流,对周总理有进一步地了解。

接着教师又出示自己从网上搜集来的资料,《周总理的一天》,加深学生对周总理的了解:

  时间:

1974年3月26日至27日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下午3时起床

  下午4时与尼雷尔会谈

  晚7时陪餐

  晚10时政治局会议

  晨2时半约民航局同志开会

  晨7时办公

  中午12时去东郊迎接西哈努克亲王和王后

  下午2时休息

  通过课程资源的引进,学生对周总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然后让学生说说听了周总理的这些事迹,“你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告诉别人什么”、“又怎么说”等拓展性问题,使学生在“想开去”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周总理高尚品质的认识。

在让学生对周总理说心理话时,学生自然地引用课前阅读的资料故事发散地从周总理的其他品质来进行说话训练,这一环节给予了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语言丰满,全方位,引起了课堂教学的小高潮。

  俗话说: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我愿自己不断摸索、不断努力探求出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是一篇极富感情的文章,不宜层层分析,那样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在在教这一文时,我从整入手,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读本文,感悟课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故事情节扣人心弦,富有一定的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小女孩的悲惨生活,对小女孩的悲惨遭遇的的同情和残酷社会的不满与憎恨。

一、从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出发,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画,体会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情景并读有关的语句,让学生产生同情之心;接着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小女孩的生活作对较,进一步体会小女孩的命运之惨,从而产生了怜爱之心,并在爱中产生了悲愤之感,反衬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满。

二、采用“五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思、读中感、读中赏、读中评。

这些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出来。

从学生的现实中出发、感悟小女孩在幸福中死去的语句。

在小女孩五次擦火柴的五次幻想中,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找有关体现小女孩可怜和幸福的语句,在读中发展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这五次幻想中,我是指导精读第五自然段,体会小女孩“可怜”和“幸福”的语句,能把打动自己感情的句子说出自己感受和体会。

这样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在小组互相讨论的学习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而下的四次幻想,是通过学生自读自悟,完成相应的表格(附表格),对最能打动自己的文段表说自己的感受。

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精读和悟读中加强了文章重点字段的理解。

三、想象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假如小女孩在我们身边,你会怎样关心她或你会与她说些什么?

通过这一虚拟的情境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感染力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对感兴趣的学生,还可以读写本文或把假如小女孩来到我身边,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素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朗读能力的培养

在这次教学中,我应用了多种阅读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精、悟、选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讨论读等,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生情的目的。

在教学时,目标的实现不是很尽人意,1、用倒叙的方式讲课,学生还没有接受,这也许与我平时的教学有关。

平时,我习惯按课文内容的先后顺序教学,从故事的结果来导入对课文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用得较少,因此学生学起就有一定的困难,因为,她们在五次幻想中寻找小女孩的“幸福”,对文章的理解就不够了。

2、没有指导学生观察文章的插图,因为此图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奶奶是世界上“唯一”疼爱她的人,希望和奶奶在一起。

3、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想象假如小女孩来到我身边,我应该怎样关心她!

虽然这节课没有完成这个教学任务,但在第三课时的教学中,学生各抒已见,把各自的想法说出来,交流想法后写成一篇较好的想象作文。

这是我对本节课的反思,希望我能从自己的反思中成长,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凡卡》教学反思

学完这一课,有收获,也有失落。

第一课时,重点让学生找出信的内容,把写信的内容连起来读一读,充分感受凡卡悲惨的学徒生活。

出示重点段第8、10、15自然段,同桌互相合作,品读这三个段落。

从凡卡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经常挨打受气几方面体会凡卡的悲惨生活。

再结合现实,体会生活的幸福,思想教育得到升华。

第二课时,我主要引导学生标出文中凡卡回忆乡下生活的段落体会虽然乡下生活苦,但有爷爷的疼爱,所以是快乐的,由此体会凡卡希望回到爷爷身边的心情是多么迫切。

接着我问学生课文为什么要插叙这些内容?

学生多半回答不上来,经过老师的提示方才有同学说是对比、衬托的写法,用凡卡在乡下的快乐衬托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

课文以梦结尾,凡卡的爷爷究竟能不能收到这封信呢?

我引导学生从“醉醺醺”的邮差和不详细的地址来体会结果,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

即使爷爷能收到信,也不会把他接回去。

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体会到凡卡的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有一点我疏忽了,文中出现了凡卡的三次叹气,在课堂上我只顾着让学生找凡卡写信的内容和乡村回忆的部分,忽略了作者的叙述部分。

凡卡的三次叹气非常重要,可以体会到学徒生活压得他喘不过气来,让他痛苦万分,更能激起学生对凡卡的深切同情。

总体感觉,讲得不够细致,像文中有些细节描写应该引导学生重点揣摩,如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凡卡在写信前,为什么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几眼?

为什么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

都没有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太不应该了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反思

《跨越百年的美丽》讲述了居里夫人完成放射性元素镭的伟大的科学发现的过程,表现了她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视名利如粪土的伟大人格魅力。

文章字里行间含着作者对居里夫人的满腔赞誉、钦佩之情。

我在备课时力求通过引导学生理解、体会文章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用有感情朗读来表达出学生的感悟和体会,进而真正明白“跨越百年的美丽”的深刻内涵。

  上完《跨越百年的美丽》后,第一感觉就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没能更好地调动起孩子们情感。

尽管我一直很努力地用语言激励孩子,但是总感觉孩子们很拘束,不能以轻松的状态面对课堂。

仔细分析原因有三:

  1、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情感感受估计不足。

  2、内容容量过大,没有给学生留更多时间阅读、思考。

  尽管一再告诫自己课堂节奏应该按着孩子课堂的发展韵律来把握,可是一到上课的时候就又犯了毛病。

之所以有这样的心态仍然是来自长期以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明显高于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的学习仍然占据着我们的课堂,尽管对于“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新型教学理念有了深刻的认识,可是把这一理念转变到实践中仍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如何创建一个“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是目前需要更加深入探究的重点。

前路漫漫,尚需不断思索。

最关键的是必须根植课堂,大胆实践,以研究的心态面对课堂教学的开放。

  当然在这一节课的教学中也有几点自己感觉还算满意的:

  1、和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是用心地倾听孩子的发言,并及时给予了评价。

  2、在布置孩子们自己阅读时,真正走近学生,了解他们的阅读感受。

认真地观察了孩子们边读边划下的句子,做到真正地了解孩子们的现状,然后有针对性地请这些孩子起来回答。

给予他们充分地鼓励和信心。

3、尽管孩子们不能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情感,但是从他们的眼神里我感受到课堂上为他们展示的居里夫人伟大的人格美丽还是征服了孩子们的心,他们让我感到了一种只能在心中意会,而不能用言语来表达的心理状态。

如果在课堂上再多给学生一点具体的引导,再多给学生一点时间,让他们从容地思考,从容地表达就更好了。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渎,引起思考。

在《我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我以读为本,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思考:

“‘我’最好的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然后抓住“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这句话引导学生自主品读,咀嚼课文的重点词句,力图带领孩子们层层剥笋似地深入体会从一堂课到每堂课,从课堂到课外,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影响了孩子所有的学习方式和人生导向,从而体会怀特森先生确实是最好的老师。

文路和教路是为学路服务的,回顾本堂课的教学,考虑到这篇课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力求削枝去叶,理清课文的主线,凸显主体,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在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我开始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怀特森先生是一个教学方法独特,很有个性的人。

”交流时原本认为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没想到,学生几乎把整篇课文都说到了,交流到最后,就显得有点繁琐,从而影响到整堂课的教学效果。

反思自己的教学环节,主要问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