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37114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59.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docx

遗传学复习提纲秋new

遗传学复习

名词解释:

遗传学、遗传与变异、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染色体组与染色体组型(核型)、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单位性状与相对性状、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基因型与表现型、等位基因与复等位基因、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纯合基因型与杂合基因型、真实遗传、基因互作、完全显性与不完全显性、共显性、多因一效与一因多效、连锁与连锁群、重组率、完全连锁与不完全连锁、转化与转导、F因子与F'因子、染色体结构变异与染色体数目变异、结构杂合体与结构纯合体、倒位与易位、整倍体与非整倍体、同源多倍体与非同源多倍体、亚倍体与超倍体、单体与缺体、三体与四体、基因表达与基因表达调控、顺反子、断裂基因与跳跃基因或可动基因、转座子与转座、重叠基因与假基因、编码序列与非编码序列、外显子和内含子、操纵子、结构基因、调节基因、操纵基因、基因家族与基因簇、遗传密码、组成性表达和适应性表达、顺式作用和反式作用、正调控和负调控、基因突变、突变型和野生型、显性突变和隐性突变、大突变和微突变、转换与颠换、错义突变与无义突变、复制型转座与非复制型转座、基因组与基因组学、遗传标记与遗传多态性、形态标记与分子标记、RFLP、PCR、RAPD、SSR、基因标签、基因定位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遗传图谱与物理图谱、DNA指纹、直系基因与平行基因、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遗传工程与基因工程、载体、受体细胞、重组DNA分子、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主效基因与微效基因、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广义遗传率与狭义遗传率、QTL与QTL定位、核遗传与核外遗传、母系遗传与母体效应、生命周期与世代交替、自花授粉与异花授粉、受精与双受精、胚乳直感与果实直感、自交不亲和性与无融合生殖、雄性不育性与杂种不育性、细胞质雄性不育性、孢子体不育与配子体不育、性别控制或性别决定、伴性遗传与限性遗传、交叉遗传、近交和杂交、单交与复交、自交与回交、轮回亲本与非轮回亲本、近交衰退与杂种优势、孟德尔群体与基因库、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生物进化与物种形成

 

第1章绪论

1.1遗传学及其主要任务

遗传学:

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与规律的科学。

主要任务:

阐明遗传和变异的现象,解释遗传和变异的原因以及利用遗传和变异的规律,进而指导动植物育种。

1.2遗传学史上最伟大的事件

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重新发现;1953年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式理论的提出;1989年QTL区间作图理论的提出。

自1990年开始实施“人类基因组计划”以来,基因组学已成为遗传学新的发展领域。

1.3现代遗传学研究普遍利用哪些实验手段?

分离影响某一生物学过程的突变体,然后把突变型与野生型进行比较,以了解这一生物学过程。

重组DNA技术、全基因组DNA序列的测定和生物信息技术等,生物学知识将不断增加。

1.4遗传学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遗传学对动植物育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遗传学与医学和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遗传学对工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

遗传学对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

1.5在遗传学研究中,如何选择实验生物?

(1)用于检验遗传假设的实验生物,应该清楚知道其遗传学历史;

(2)实验生物应具有较短的生命周期;

(3)通过交配可以获得大量的后代;

(4)实验生物应容易管理;

(5)更重要的是,一个群体的个体间必须要有遗传变异。

1.6遗传学对动植物育种有何指导作用?

杂交选育成为育种的最重要的手段;杂种优势利用不断产生新的突破;数量遗传学和群体遗传学的研究为动物育种做出了贡献;诱变育种技术的应用为育种创建了新的种质资源;遗传工程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育种的物种间的生殖障碍,为物种间的基因转移利用铺平了道路。

第2章遗传的染色体基础

2.1染色体组型或核型分析

对生物细胞核内全部染色体的形态特征所进行的分析。

2.2带型

染色体经酶或其它化学试剂处理后,经过染色所显示出的深浅不同的带纹,或在荧光显微镜下显示的不同强度的荧光区段。

2.3真核生物染色体的组成和结构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是一个完整的DNA双螺旋分子,主要由约1/3DNA、1/3组蛋白和1/3非组蛋白所组成,还含有痕量的RNA。

其中组蛋白共有5类,即H1,H2A,H2B,H3和H4。

真核生物染色体至少有3个层次的压缩使DNA包装成中期染色体。

第一层次是,DNA双螺旋环绕组蛋白八聚体形成核小体;第二层次是,核小体纤丝通过折叠或超螺旋形成中空的直径约30nm的螺线管;第三层次是,染色体非组蛋白形成一个骨架,30nm的螺线管围绕着骨架压缩成紧密包装的中期染色体。

2.4DNA的化学组成

DNA是由核苷酸(nucleotide)的重复亚单位构成。

每个单核苷酸包括三部分:

五碳糖、磷酸基团和环状的含氮碱基。

2.5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

(1)DNA分子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组成的右手双螺旋结构;

(2)糖-磷酸组成的骨架位于外侧,互补的碱基成对地叠放在内侧,其中A与T之间形成两个氢键(A=T),G与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G≡C)。

(3)上下相邻碱基对之间的垂直距离为0.34nm,每个螺旋的垂直距离为3.4nm,具有10个碱基对;

(4)双螺旋表面上大沟和小沟交替出现;

2.6DNA复制的特点

半保留复制方式;多个复制起点;需要引物RNA;沿5′向3′方向延伸;不连续合成冈崎片段;双向进行产生前导链和后滞链。

2.7减数分裂的主要特点和遗传学意义

主要特点:

仅在性母细胞产生配子时发生,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同源染色体前期配对或联会;染色体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一次减数,一次等数。

遗传学意义:

实现了性细胞染色体数的减半,保证了物种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非姊妹染色单体的交换,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

2.8DNA作为主要遗传物质的证据

间接证据:

DNA含量恒定;代谢稳定;为所有生物所共有;最佳吸收波长与生物最有效的突变波长一致。

直接证据: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噬菌体的侵染和繁殖实验;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和繁殖实验。

第3章孟德尔遗传学

3.1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分离定律的实质:

指控制一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彼此发生分离,比例相等,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控制一对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当符合严格的条件时,一对性状杂种F2的分离比例为3:

1。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而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则自由组合。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控制两对性状的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的同源染色体上。

当符合严格的条件时,两对性状杂种F2的分离比例为9:

3:

3:

1。

3.2多对独立基因的遗传规律

F1:

表现型为显性,基因型为杂合体,产生2n种配子,比例相等。

F2:

表现型种类为2n,分离比例为(3:

1)n;基因型种类为3n,比例为(1:

2:

1)n,其中纯合基因型种类为2n,杂合基因型种类为3n-2n。

Ft:

表现型和基因型种类均为2n,比例相等。

(测交世代)

3.3显性现象的表现形式

完全显性:

杂合体(F1)与亲本之一表现型完全一致的现象。

不完全显性:

杂合体(F1)表现型介于双亲性状之间的现象。

共显性:

杂合体(F1)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现象。

镶嵌显性:

杂合体(F1)在不同部位同时表现双亲性状的现象。

3.4基因间的关系

等位基因和非等位基因的累加—加性作用;等位基因的互作—显性作用;非等位基因的互作—上位性作用。

两对自由组合基因的互作方式主要有:

互补作用、累加作用、重叠作用、显性上位作用、隐性上位作用、抑制作用

3.5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多因一效:

多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的现象。

一因多效:

一个基因决定多个性状的现象。

第4章遗传作图

4.1连锁基因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不同位点上的基因。

4.2相引相和相斥相

相引相:

带有两个显性性状的亲本与带有两个隐性性状的亲本之间的杂交组合。

相斥相:

分别带有一显性和一隐性性状的两个亲本之间的杂交组合。

4.3交换值及其测定方法

交换值:

重组型配子占总配子的百分数。

测定方法:

测交法和自交法。

4.4基因定位和连锁遗传图

基因定位:

确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包括相互间的顺序和遗传距离。

连锁遗传图:

有关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图谱。

4.5二点测验和三点测验

二点测验: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来确定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定位方法

三点测验:

通过一次杂交和一次测交同时确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相对位置的定位方法

4.6交换值小于50%的原因

不完全连锁的两个基因之间,在减数分裂时多数不发生交换而产生全部亲型配子;少数发生交换而产生一半亲型配子和一半重组型配子。

因而在总的配子中,重组型配子总是少于亲型配子,故交换值小于50%。

4.7交换干扰与作图函数

交换干扰:

一个交换的发生,可能影响相邻交换发生现象,使得实际双交换值与理论双交换值不相符。

作图函数:

将重组率转换为遗传距离的函数。

4.8细菌获取外源遗传物质的方式

转化:

细菌通过细胞膜摄取供体的DNA片段并加以整合的过程。

接合:

细菌通过雄性供体和雌性受体的直接接触而实现遗传物质单向转移的过程。

性导:

细菌接合时通过F′因子的携带而将外源DNA整合的过程。

转导:

细菌以噬菌体为媒介所进行的遗传物质重组的过程。

4.9三大经典遗传规律的内容及其遗传基础

分离规律:

具有1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为显性,F2表现为3显性:

1隐性。

性状是由1对等位基因所控制,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到不同的配子中。

独立分配规律:

具有2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为显性,F2表现为4种表现型,比例为9:

3:

3:

1。

控制2对性状的2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染色体上,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独立基因自由组合,因而形成等数的各类配子。

连锁遗传规律:

具有2对相对性状的两个亲本杂交,F1表现为显性,F2表现为4种表现型,比例偏离9:

3:

3:

1,且亲型多而重组型少。

控制2对性状的2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在配子形成过程中,等位基因彼此分离,连锁基因按交换值组合,因而形成不等数的亲型和重组型配子。

第5章染色体变异

5.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遗传效应

①染色体重排(chromosomalrearrangements):

染色体上遗传信息的排列顺序和邻接关系会发生改变;

②核型的改变:

结构纯合体改变核型;

③形成新的连锁群:

染色体易位会产生新的连锁关系,改变了原来的连锁群;

④减少或增加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

染色体的缺失和重复会使染色体上遗传物质减少或增加,有的也影响到整个基因组的DNA含量。

5.2各类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细胞学鉴定和效应

鉴定:

缺失和重复:

同源染色体长短不一,或有环状突出。

倒位:

倒位叉(鉴定较长倒位);倒位圈(鉴定较短倒位);后I桥(鉴定臂内倒位)。

易位:

十字型联会;四体环或8字型分离。

效应:

缺失:

致死或表型异常;假显性或拟显性(显性基因的缺失)。

重复:

剂量效应——染色体片段重复破坏了个体基因剂量的原有平衡关系,引起个体性状的改变(导致性状原来的显隐性关系改变;造成表现型的负效应);位置效应——重复区段的位置不同,表现型的效应也不同。

倒位:

改变连锁基因的重组频率;对物种进化的影响。

易位:

改变正常的连锁群——使两个正常的连锁群改组为两个新的连锁群;位置效应——易位杂合体临近易位结合点的某些基因之间的重组率有所下降;基因重排——易位会造成染色体上的基因重排,引起癌基因活化,产生肿瘤;造成假连锁现象——相互易位杂合体的半不育性,是易位杂合体最突出的特点(遗传效应);易位会造成染色体“融合”(Chromosomalfusion)而导致染色体数的变异。

5.3假显性

杂合体由于缺失了显性基因而使对等的隐性基因得以表现的现象。

5.4易位杂合体的半不育现象及其解释

半不育现象:

50%的配子不育;自交后代有50%的植株半不育。

解释:

易位杂合体在减数分裂时形成十字型联会,发生相邻式或交替式分离,前者产生不育配子,后者产生可育配子,因而在总配子中有50%的配子不育。

在可育配子中,有一半是由2条正常染色体构成的配子,另一半是由2条易位染色体构成的配子,因此在易位杂合体的自交后代中,仍有一半植株是易位杂合体,表现为半不育。

5.5染色体组及其特点

染色体组:

由每一种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所组成的一套基本染色体(即基数染色体)的总称,用X表示。

特点:

染色体组内的各个染色体各不相同,但却构成一个完整而协调的体系,缺少或增多其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成不育或性状的变异。

5.6整倍体的同源性和异源性

同源性:

整倍体中各个染色体组是性质相同的,来源于同一物种。

异源性:

整倍体中各个染色体组是性质不同的,来源于不同的物种。

5.7同源多倍体的联会和分离

联会:

任何同源区段都只能是两条染色体发生联会,而将其它同源区段排斥在联会之外,即每两个染色体之间只是局部联会。

分离:

由于多价体局部联会的松弛性,有可能发生提早解离,导致不均衡分离,造成配子染色体组合成分的不平衡而使部分配子不育。

5.8单倍体及其重要性

单倍体:

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目(n)的个体。

重要性:

是人工加倍培育双倍体的好材料;是研究基因性质和作用的好材料;是研究染色体组之间同源关系的好材料。

5.9多倍体的应用

①克服远缘杂交不孕;

②克服远缘杂种不实性;

③创造远缘杂交育种的中间亲本和育成作物新类型。

5.10非整倍体的种类及其表示方法

亚倍体:

单体,2n-1=(n-1)II+I;双单体,2n-1-1=(n-2)II+2I;缺体,2n-2=(n-1)II。

超倍体:

三体,2n+1=(n-1)II+III;双三体,2n+1+1=(n-2)II+2III;四体,2n+2=(n-1)II+IV。

第6章基因表达

6.1基因表达

是指基因上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翻译等产生蛋白质或RNA产物而发挥特定生物功能的复杂生物过程

6.2基因的概念

经典遗传学:

基因是染色体上的一个位点,具有染色体的主要特性,是重组、突变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分子遗传学:

基因是DNA分子上的一定区段,可被完整地转录和翻译,包含了大量的重组子和突变子,是一个顺反子(作用子)。

6.3基因的一般结构特征

基因组DNA分子按其不同的功能可以分为基因序列和非基因序列、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内含子序列和间插序列等。

6.4乳糖操纵元的组成和调控

组成:

3个结构基因z,y,a;1个操纵基因o,处于3个结构基因的一端;1个调节基因i,产物为阻遏蛋白。

调控:

当没有乳糖时,阻遏蛋白接在操纵基因上,RNA聚合酶不能通过,结构基因处于关闭状态;当加入乳糖后,产生一种反阻遏诱导物将阻遏蛋白拖离操纵基因,使RNA聚合酶得以通过,从而使结构基因开始转录和翻译。

6.5遗传密码和简并现象

遗传密码:

mRNA链上三个连续的碱基序列。

简并现象:

一个氨基酸可以由一个以上的遗传密码所决定的现象。

6.6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中心法则:

分子生物学中有关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规则。

发展:

RNA的反转录和复制;DNA指导的蛋白质合成。

6.7顺式调节和反式调节、正调控和负调控

顺式调节:

基因与调节因子在同一染色体上。

反式调节:

基因与调节因子在不同的染色体上。

正调控:

调节因子协助基因表达。

负调控:

调节因子阻碍基因表达。

6.8基因对于遗传性状表达的作用

直接作用:

如果基因的最后产物是结构蛋白或功能蛋白,则基因的作用是直接影响性状的构成。

间接作用:

如果基因的最后产物是酶,则基因的作用是通过控制一个酶的合成来控制某个生化过程,从而间接地影响性状的表达。

第7章基因突变

7.1突变体的传递

性细胞突变:

通过受精可直接传递。

体细胞突变:

从母体上及时分割下来加以无性繁殖。

7.2复等位基因的概念和存在方式

概念:

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基因座上,存在3个或3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这种等位基因称为复等位基因。

存在方式:

不存在于同一二倍体个体中,而是存在于同一生物类型的不同个体中。

7.3突变的表现

显性突变:

表现得早而纯合得慢。

隐性突变:

表现得晚而纯合得快。

7.4植物基因突变的鉴定

突变发生的鉴定:

将突变体与原始亲本在同条件下种植,以区别是否环境所造成的差异。

显隐性的鉴定:

让突变体与原始亲本杂交,如F1为亲本表现型则为隐性突变。

测定突变率:

测定配子突变率,或在M2代测定个体突变体或禾谷类的分蘖突变率。

7.5突变的分子机制

分子结构的改变:

如碱基替换和倒位。

移码:

如碱基缺失和插入。

7.6DNA的防护机制

密码的简并性;回复突变;抑制基因;多倍体机制等。

7.7电离辐射的诱变机制

高能射线照射,引起原发电离,并由此引发次级电离,轻则造成基因分子结构的改组产生基因突变;重则造成染色体的断裂引起染色体结构的畸变。

7.8化学因素的诱变机制

妨碍DNA某一成分合成引起DNA结构变化;碱基类似物替换DNA分子中不同碱基引起碱基对改变;直接改变DNA某些特定的结构;引起DNA复制的错误。

7.9转座因子

是指可以在染色体组内移动的一段特定的DNA序列。

它的移动能够引起基因的突变或染色体重组。

 

第8章基因组学

8.1遗传标记的基本特征和类型

基本特征:

一是可识别性;二是可遗传性。

类型:

形态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和DNA标记。

8.2DNA分子标记的主要类型及应用

类型:

A、基于DNA-DNA杂交的分子标记,如RFLP、VNTR;B、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如

(1)随机引物:

RAPD,

(2)特异引物:

SSR、SCAR、STS等;C、基于限制性酶切和PCR技术的分子标记,如AFLP、CAPS;D、基于DNA测序的分子标记,如SNP、Indels、EST等。

应用:

构建遗传图谱;基因定位和基因克隆;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种质资源分类,遗传多样性研究和“核心种质”的筛选;品种纯度鉴定、品种注册和专利保护;杂种优势的预测;亲缘及进化关系等

8.3Southern印迹技术

Southern印迹(blotting)是以核酸杂交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一个分析技术,其主要步骤:

第一步:

通过限制性酶切和琼脂糖凝胶电泳产生和分离限制性片段;第二步:

凝胶上已变性的DNA片段转移到尼龙膜(或硝酸纤维膜)上,以便于DNA杂交;第三步:

使探针与膜上具有互补序列的DNA片段结合,形成杂交分子;经上述处理后,从放射自显影的X光片上,就可以分析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多态性。

8.4PCR的概念、原理和步骤

概念:

PolymeraseChain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体外快速扩增DNA的方法。

基本原理:

PCR根据DNA复制的基本原理设计的体外酶促合成(扩增)特定DNA片段的一种方法。

模板DNA(双链)在高温下解链成为单链模板,人工合成的寡核苷酸引物在低温条件下与模板DNA链互补结合,DNA聚合酶在适温条件下将单核苷酸从引物3’端开始掺入,沿模板5’3’方向延伸,合成DNA新链。

反复进行这种变性、退火和聚合反应循环,可使两端引物限定范围内的DNA序列以指数形式扩增。

步骤:

根据待扩增基因序列合成两个引物;将模板DNA的双链变性成单链;将两个引物分别与单链DNA互补复性;在耐热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引物延伸为模板DNA的互补链。

循环25~35次,扩增的基因呈指数级增长。

8.5RFLP和SSLP的遗传学原理。

RFLP即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它是最早应用的DNA分子标记。

RFLP的形成是由于基因组DNA上碱基对的突变引起的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的增减,或者是识别位点间发生碱基插入缺失以及其他重新排列而造成限制性片段数目和长度的变异,这种变异可以通过已标记的特异DNA探针加以检测。

SSLP称为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在真核基因组中,存在一种叫简单序列重复的序列,其重复单元为1~6个核苷酸,由10~50个重复单元串联组成。

简单序列的重复次数在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或不同个体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或者说,微卫星座位上存在着丰富的等位基因。

由于不同基因型在简单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由于不同基因型在简单序列的重复次数不同,当对微卫星序列进行扩增时,很容易出现扩增片段长度的多态性,即简单序列长度多态性。

8.6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和序列图谱

遗传图谱:

是以具有多态性的遗传标记为路标,以两个位点的交换率为图距的图谱

物理图谱:

是以已定位的DNA序列标记位点(sequencingtaggedsites,STS)为路标,以DNA的实际长度(bp、Kb或Mb)为图距的图谱

序列图谱:

是以核苷酸为路标,以相邻核苷酸为图距的图谱

8.7物理作图及其步骤

物理作图:

把基因组分解成为许多较小的DNA片段,然后再把这些DNA片段连接起来,构建一个由DNA片段重叠群组成的物理图。

步骤:

DNA片段的分离、克隆和拚接。

8.8遗传距离与物理距离的关系

遗传距离:

两个位点间的相对距离,以cM或M为单位,反映两个位点间发生交换可能性的大小。

物理距离:

两个位点间的绝对距离,以bp或kp为单位,反映两个位点间真实物理距离的远近。

8.9链终止法测序

原理:

在DNA聚合酶的酶反应中,复制被测序的DNA分子。

在复制的过程中,双脱氧核苷酸随机掺入到新合成的DNA链中,并引起DNA合成的终止。

由于双脱氧核苷酸包含4种不同的碱基,结果在合成的DNA产物中,包括了一系列依次相差一个核苷酸的DNA分子。

通过电泳,这些DNA分子可按大小分开,根据末端碱基可读出模板的DNA序列。

包括4个酶促反应:

在每一反应试管中,都加入一种互不相同的ddNTP和全部4种dNTP,其中有一种带有32P同位素标记。

电泳谱带的判读:

从胶的底部开始,所得的核苷酸碱基顺序,与模板链为互补链。

8.10鸟枪法序列组装

DNA分子被打断,产生小片段DNA

小片段DNA分别测序

根据DNA序列的重叠关系,构建重叠群

8.11基因组的序列特征

原核生物含有完全不重复的DNA,低等真核生物大部分DNA是非重复的;

动物基因组接近50%的DNA是中度或高度重复的;

植物和两栖动物基因组80%的DNA是中度或高度重复的序列;

真核生物比原核生物基因组复杂,主要表现在非编码序列比例的增加。

8.12基因组学的任务和内容

任务:

研究生物体全基因组的分子特征,弄清基因组遗传物质所包含的全部信息和相互关系。

内容:

构建基因组的遗传图谱和物理图谱;测定基因组DNA的全部序列;分析基因组的功能等。

8.13遗传图谱的概念和构建

概念:

根据连锁位点在减数分裂中的重组频率,将遗传标记在基因组各个染色体上的顺序和相对距离用图谱表示出来。

构建:

选择遗传差异大的材料作亲本杂交并建立分离群体,产生构图群体;通过非整倍体的分析方法确定遗传标记所在的染色体;通过分析作图群体内遗传标记间的连锁交换情况,确定标记间的连锁关系和遗传距离。

8.14遗传图谱的应用

基因定位;基因组比较分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克隆和分离等。

8.15后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

后基因组学是在完成基因组图谱和全部序列测定后,进一步研究全基因组的基因功能、基因之间的关系和调控机制的学科。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多学科交叉的产物;是以计算机为工具对生物信息进行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