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4191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docx

有关赫尔巴特教育提高思想的初步认识

关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初步认识

2004年6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un.2004

第30卷第3期JournalofInnerMongolia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SocialSciences)Vol.30No.3

关于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初步认识X

胡海云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湖南长沙410073)

1摘要2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的理论代表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虽带有一定的保守性,但他提出教育

目的、教育手段、教学阶段等理论仍有无可争议的贡献。

1关键词2赫尔巴特;教育理论;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阶段

1中图分类号2G40-03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671-0215(2004)03-0096-04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派

的理论代表之一,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0。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代表作5普通教育学6之

中。

在这本著作中,赫尔巴特提出了作为独立的一

门科学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心理学和哲

学思想的基础上的。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道德性格的

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五个道德观念上。

这五个道德观念就是自由的观念、完善的观念、

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和公正的观念。

他把实现

这种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三种,即管理、教育性教学

和训育。

一、教育理论的基础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把心理学作为基础

理论来阐明教育学问题的教育家。

他认为教育者的

首要科学就是心理学。

教育科学的发展愈来愈证明

赫尔巴特开辟的道路是正确的。

他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有不少建树。

他/完全摈

弃官能的概念0,112在心理学史上/帮助摧毁了直到

那时一直占统治地位的心能心理学0。

他在教育理

论中十分强调的/统觉论0是从心理学的研究中得来

的。

关于意识与无意识的阈限的学说也是他首先提

出的。

他主张对心理现象作定量分析,第一个尝试

把数学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为实验心理学的形成

开辟了道路。

因此赫尔巴特受到了心理学界的高度

评价,认为他/在心理学中的永恒地位,在于他对心

理机能进行数学分析的贯彻到底,那是后来受到韦

贝尔和费希纳并且再后来又受到埃宾豪斯的称颂

的;在于他在统觉概念中形成的关于注意和整和作

用的见解;在于他使学习过程成为一种实验和定量

研究领域的坚决努力0。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也反映在他的哲学思想

中。

当时的欧洲,资本主义正处于上升时期,刚刚形

成的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还十分薄弱。

但赫尔巴特

从英法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中看到了新的曙光,提出

了改革政治经济和教育,培养资本主义人才的要求。

尽管这种要求是温和的,但毕竟迈出了反封建制度

的可喜的一步。

一批具有/叛逆精神0

的启蒙学者、

诗人,纷纷呼吁人们振兴道德,改良社会,重建伦理

世界新秩序。

赫尔巴特的哲学思想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通过

批判地继承和改造康德关于/善良意志0、/自由0等

哲学思想得以实现的。

他扬弃了康德的自由意志

论,批判地吸收了康德的思想。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

了以/自由0、/完善0、/仁慈0、/正义0、/公平0为核心

的哲学思想。

1

22

二、教育目的

从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就是道德教育

#96#

X1收稿日期22004-02-21

1作者简介2胡海云(1971-),女,湖南永州人,国防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研究生。

目标看,他主张培养学生树立/内心自由0、/完善0、

/仁慈0、/正义0和/公平0这五种道德观念。

联系到

他主张粉粹封建等级制度的铁的锁链,强调教育应

从个性出发,使个性得到发展,可以说,他提出的教

育目标代表了德国当时正在兴起的软弱的资产阶级

的要求。

众所周知,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启蒙运动思想

家曾经提出过/自由0、/平等0、/博爱0、/理性0和/进

步0等反封建的口号。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目标与

这些口号显然有些类似的地方。

尽管他提出的教育

目标只是和康德相似,仅仅把法国革命的政治要求

变成抽象的道德律令,缺乏战斗性,不能和启蒙运动

思想家所提出具有具体内容、针对性很强的反封建

口号相提并论,但其一定的进步意义却是不容否认

的。

赫尔巴特把教育目的分为可能性的目的和必要

性的目的。

可能性的目的是学生为自己提出来的选

择职业目的;必要性的目的是教师所要考虑、所要决

断的事项,是实现可能性目的所应具有的道德人格

和多种活动。

显然,赫尔巴特教育的一般目的是选择职业的

目的;最高目的是必要性目的,是道德培养。

也就是

说,在赫尔巴特教育思想上存在着最高目的和一般

目的之别,既有一般目的,又有最高目的,且不可把

二者混为一谈。

赫尔巴特为什么把道德培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

的呢?

他认为,一方面,道德是人人都应该具备的,否

则,我们就可能培养出有才无德的人,这种人必然违

反社会秩序给社会带来危害。

另一方面,对个人来

说,能力发展是有限的,并非每一个都能够在一切能

力上得到和谐发展。

但是,个人的道德发展是无限

的,在一切人身上都能培养理想的品性,它就是必要

的或间接的目的。

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目的有其显著的特点:

第一,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以儿童的发展和

儿童未来生活的需要为出发点。

赫尔巴特认为在教

育中要重视儿童的个性,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个性作

为出发点。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避免

犯个性,让个性具有的鲜明的特点明显地显露出来。

但他反对教育者迁就儿童。

他曾经指出,如果人们

要求成年教育者迁就儿童,为其创造一个儿童世界,

这就意味着人们提出了不允许提出的要求,因此,它

将不可避免地要遭受自然的惩罚。

这个预言不幸言

中。

20世纪初,有的进步主义教育者正是由于过分

迁就儿童的需要,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带来了教

育质量的大面积下降。

第二,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当时德国资

产阶级在政治上要求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所说的民主主要是指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需要的民

主,他的五种道德观念主要体现资产阶级的要求。

同时,赫尔巴特的某些言论也反映了他所处时代德

国资产阶级的妥协性、软弱性。

如他曾经说过,有些

人养成了反社会的意志,社会不可避免地同他们发

生斗争,最终,他们往往都受到了应得的报应。

他还

说,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它仅仅

要创造一种秩序。

我们知道,在封建君主统治的条件下讲秩序是

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

赫尔巴特生活之时,德

国资产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因此,一方面,他们

向往资产阶级社会;另一方面,由于受封建势力的束

缚,他们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要求。

三、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赫尔巴特把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分为三种,即

管理、教育性教学和训育。

管理目的在于对儿童进行外部的领导,维持教

学与教育秩序,为实施教学与教育创造条件。

他写

道:

/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

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

0管理的主要措施是威

胁、监督、禁止、惩罚、权威和爱。

他认为教育者应在

儿童心目中树立权威形象,受到他们的爱戴。

树立

权威的关键在于卓越的智慧;而受到爱戴的关键在

于教育者自己要爱儿童,与他们保持亲密的关系;爱

是管理的基础,爱是管理的前提,/爱基于情感的和

谐,同时基于习惯0。

儿童一旦获得了爱,它就能在

多么大的程度上减轻管理的困难。

赫尔巴特又认为/爱所要求的感情和谐可以通

过两种方式产生出来:

教育者深入到学生的感情中

去,十分巧妙地悄悄融合在学生的感情中;或者他设

法使学生的感情以某种方式接近他自己的感情0。

假如教育者总是保持着一种冷漠的态度,儿童就不

可能有强烈的同情心,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力,甚至

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敏锐的理解力与观察力,更不用

说道德培养了。

因此,在理解赫尔巴特的儿童管理思想时,应该

同他的培养儿童个性的教育起点联系起来,且不可

以点带面、以偏概全。

#97#

赫尔巴特谈到,

教育学是教育者自身所需要的

一门科学,但他还应掌握传授知识的科学。

他认为,

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0,也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0。

教学在向儿童提供知识的过程中引起了儿童心理的

变化,产生了对知识的兴趣,然后,由知识兴趣上升

到欲望,最后在行动中表现为意志。

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整个学校教育无法分为两

个孤立的过程:

一是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的过

程;

一是通过传授知识进行智慧的过程。

如果只讲道德而忘记多方面的培养,就可能导

致无知识与能力的人支配社会;同样如果只进行知

识教育而缺乏教育性也会导致无信仰的人支配社

会。

显然,他把实现教育目的与传授文化知识看作

同一过程,不存在无教育的教学,也不存在无教学的

教育。

正如他所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

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

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所以教育性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平衡的多方

面兴趣,使他们形成思想范围。

多方面兴趣分为认

识与同情两大方面,经验、思辩、审美、人类、社会和

宗教六大种类。

多方面兴趣是教育的视野投向全人

类的社会生活,是教学过程中教育要实现最高目的

所必须培养的东西。

它既是教学过程的起点,也是

教学过程的终点。

赫尔巴特指出训育是一种持续的诱导工作。

认为,冒失是青少年的通病,教育者需要通过训育以

维持他的想法。

它通过交际、榜样、启发使学生直接

得到积极发展方面的促进。

训育就是要直接地陶冶

儿童的性格,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的心

理状态。

训育的措施可以是抑制、惩罚、赞许和奖

励。

四、教学的阶段

赫尔巴特提出的四个教学阶段,其依据是他所

认识的学生在教学中认识过程的规律性。

这四个阶段就是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

在赫

尔巴特看来,这些乃是教学过程的四个主要阶段,或

者说是教学的四个主要环节。

/清楚0是指教师讲述新教材,将新观念分析出

来深入研究;

/联想0指通过教师谈话将新旧观念联系起来;

/系统0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

/方法0指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

合。

在当时,这四个阶段的提出,相当有助于教师教

课和学生掌握知识,是教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为

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后来赫尔巴特学

派把它发展为五段教学法,影响极大,传播极广。

赫尔巴特所分析的四个阶段是教学的整个过

程,而不是指某一课堂的各个阶段。

事实上,即使在

某一课堂上,赫尔巴特也没有把教学的四个阶段机

械地分开;相反,他认为,教学过

程中/较大的构成部

分是由较小的构成部分组成的,正如较小的是由最

小的组成一样,在每一个最小的组成部分中都可以

区分出四个教学阶段0。

而且,/这些阶段是迅速地

一个接一个发生的0,即专心和审思交叉进行,而不

是机械的。

退一步说,教师给学生传授任何一种新

知识,一般都不能不经过感知新教材、新旧知识的联

系、知识的系统化和知识的运用等教学程序,只有经

过这些程序,新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掌握。

但是,虽然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教学法有其理

论上的严密性,且对当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

质量的提高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产生了许多误解和问题。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阶段教学法过分流于形

式,机械死板,以为任何一堂课都是必须遵循这样一

个阶段,丝毫不能变动。

不管教学内容是什么,不问

学生年龄的大小、年级的高低,也不考虑教材的难易

和教材的效果,都得生拉硬套。

这种死板的要求,既

限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束缚教

师教学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纵观赫尔巴特的教育思

想,我们看出,他的四个阶段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

的,他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的态度,注意了不同阶段

的兴趣,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方法以及新旧经验在

原本旧知识上的整理、系统、概括、练习和巩固。

从未认为可以把教和学看成是简单的机械的层次或

步骤。

五、启示

无疑,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这些局限性表现在他对教育目标的提法上,他强调

了德育,而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没有充

分加以阐述;他强调了观念,而认为人的其他心理机

能如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变形的观

念,这种看法也是很片面的。

在管理与训育方面,他主张把体罚作为必要的

#98#

措施,表现了他没有能完全摆脱封建专制性的强迫

教育观念;在其教学理论方面,他主要植根于联想主

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机械主义倾向。

同时,他一方

面强调科学的启蒙教育,另一方面则要求发展儿童

的宗教兴趣,向儿童灌输宗教蒙昧思想。

但是,正如

列宁指出的那样:

/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

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需要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

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更新的东西。

0

尽管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他对教育科学的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却是不朽的。

他更新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创立了以心理学为基

础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纵观教育科学的发展历

史,可以看到,方法论的创立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先决

条件。

教育研究要科学化,就必须建立新的方法

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科学向前发展。

赫尔

巴特创立的观念心理学,为其教育理论的建树起过

重要的作用,现代一些富有成果的教育家如杜威、布

鲁纳、赞可夫等人的教学理论都有相应的心理学作

基础。

离开了心理学,教学、教学理论的发展是难以

想象的。

在这方面,过去我们做得很不够,而且目前

做得仍然不够,因此需要一个大的改进。

如何从心

理学的角度探讨教学规律,将是我国今后相当长的

时期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1参考文献2

112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M2.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48.

122赫尔巴特.教育学讲授纲要1M2.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16.

OnPrimaryRecognitionofHerbart.sEducationalThought

HUHai-yun

(NationalDefenseScienceTechnologyUniversity,Changsha410073,China)

Abstract:

Herbartisoneoftherepresentativesoftraditionaleducation.Althoughhiseducationalthoughtis

somewhatconservative,hiseducationalaims,educationalmethodsandperiodsofteachingwhichheputsforward

greatcontributionstolatereducation,

KeyWords:

Herbart;Educationaltheory;Educationalaims;Educationalmethods;Periodsofteaching

1责任编辑包国祥2

#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