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245077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docx

湛江市土地利用规划

湛江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发表日期:

2009年11月17日【编辑录入:

zjgerm】

湛江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东、南、西三面环海,地理座标为东经109°41′—110°58′,北纬20°07′—21°57′之间。

东临南海与电白县相邻,南与全国最大特区海南省隔海相望,西濒北部湾,北接化州市及广西壮族自治区。

行政区域包括雷州、廉江、吴川三个县级市,徐闻、遂溪两县和赤坎、霞山、、坡头、麻章四个县级区、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及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105个乡镇,1590个管理区。

1996年木全市总人口616.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43.17万人,城镇化水平为23.24%。

土地总面积13225.4平方公里,人口密度466人/平方公里,人均土地资源0.21公顷,人均耕地0.082公顷,人均灌溉水田0.033公顷。

湛江市地处热带北缘,地貌以平原为主,平原占66%,山区和丘陵占34%。

气候属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沛,光热资源的生产潜力较大;水资源尚丰,但时空分布不均,多暴雨,淡水来源季节变化较大。

本市为全国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粤西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具有海、陆、空齐备的交通运输网。

黎湛铁路同桂、滇、黔、川等省区和湘西等地连接,广湛高速公路湛江段和粤海铁路湛江段已动工兴建,经济腹地辽阔:

湛江机场可直接与全国各地及香港通航,湛江港为我国第七大港口,港阔水深,年货物吞吐量达1700多万吨,是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出于地区优势未充分发挥,经济发展不够快,但经济发展潜力很大,一九九六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339.17亿元(按当年价计算,下同),人均5505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255元,市区居民人均年实际收入7343元;工农业总产值509.03亿元。

一、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一)土地资源利用概况

根据1996年全市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全市土地面积1322543.6公顷,其中耕地面积503662.7公顷。

1996年全市土地利用现状概况如下:

1、农用地

全市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水面等农用地面积共990626.2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74.90%。

①耕地。

面积50366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8.08%,其中灌溉水田203202.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0.34%;望天田24262.9公顷;水浇地20946.5公顷;旱地253966.4公顷,占耕地面积的50.42%;菜地1284.2公顷。

另据统计资料,全市耕地面积34.84万公顷,1996年全市作物播种面积59.99万公顷,复种指数172.1%,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1.40万公顷,油料作物3.90万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4.69万公顷。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中糖蔗面积14.39万公顷,蔬菜8.28万公顷,其他2.02万公顷。

粮食总产133.27万吨,粮食自给率54%;糖蔗总产811.7万吨,油料总产8.2738万吨,蔬菜总产121.56万吨。

②园地。

面积109095.1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25%。

其中果园35491.5公顷,桑园1244.6公顷,茶园1822.O公顷,橡胶园46500.1公顷,其他园地24037.0公顷。

分别占园地的32.52%、1.14%、1.67%、42.62%和22.03%。

③林地。

林业部门统计1996年林业用地面积315473.9公顷。

根据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全市林地面积3188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4.11%。

其中有林地253610.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79.55%;灌木林8301.1公顷;疏林地21285.1公顷;未成林地34191.0公顷,其他1429.0公顷。

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林地面积318817.1公顷,加上果园面积35491.5公顷,茶园面积1822.0公顷,橡胶园面积46500.1公顷,红树林面积120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31.35%。

④牧草地。

专用牧草地面积769.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6%,专用牧草地虽少,但由于本市的林地大部分部长有杂草,可供放牧,尚有相当数量的“五边”地、“田埂”、荒山草坡等零星分布的牧草地,加上大量的蔗叶、蔗尾,对发展草食动物影响不大。

⑥水面。

面积58281.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41%。

其中河流水而14723.5公顷,占水面总面积的25.26%;湖泊水而1288.8公顷,占水面总面积的2.21%;水库水面24551.1公顷,占水面总面积的42.13%;坑塘水画17718.1公顷,占水面总面积的30.40%。

2、建设用地

全市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共156298.6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1.82%。

①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

面积12976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81%。

其中城乡居民点用地105740.6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81.48%,独立工矿用地6353.1公顷,占4.9%,盐田4081.1公顷,占3.14%;特殊用地13594.3公顷,占10.48%。

②交通用地。

面积1414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7%。

其中铁路用地485.8公顷,占交通用地3.44%;公路用地4048.7公顷。

占交通用地的28.63%;农村道路有地9242.1公顷,占交通用地65.36%,民航用地261.8公顷,占交通用地1.85%;港口、码头用地102公顷,占交通用地0.72%。

③水利设施用地。

面积12389.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4%。

其中沟渠有地11492.2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92.76%;水工建筑物用地897公顷,占水利设施用地的7.24%。

3、未利用地

含苇地、滩涂、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坎和其它未利用地等共175618.8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13.28%。

其中荒草地面积25703.3公顷,占未利用地的14.64%。

(二)土地资源特点

1、区位优越,土地生产潜力高。

本市地处祖国大陆最南端,为北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热资源丰富,水尚丰,年均日照时数为1998.7小时,年均气温22.5℃—24℃,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81毫米,四季长青,土地生产潜力高;但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早春气温回升快,而春天雨季往往来得迟,特别是雷州半岛西部和西南部,往往因雨、热不协调干旱而影响农业生产。

1、台地平原广,三面环海,滩涂面积大。

本市地势北高南低,比部多丘陵,最高点是廉江市双峰嶂海拔382米,中部遂溪罗岗岭海拔233米,南部石板岭245米,其余多为30—80米台地、平原;台地、平原占总面积的66%,丘陵和山区占34%,土地易于开发;本市三面环海,所辖三个县级市、二个县及六个区都临海,海岸线长1555.7公里,滩涂面积113522.2公顷,10米等深线浅海面积48.92万公顷。

优越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发展海洋经济、工农业生产、旅游业和城镇建设。

3、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高。

全市土地利用率已达86.72%,未利用土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3.28%,未利用土地除滩涂外多为田坎等小块土地。

土地垦殖率为38.08%,比全省高24.68个百分点,但耕地中灌溉水田仅占40.34%,人均粮田耕地少。

(三)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1、人均土地、人均耕地锐减,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1949年全市209.84万人,人均土地和耕地面积分别为0.63公顷和O.13公顷,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到1996年全市人口616.02万人,比1949年增加2.9倍,虽然大力开垦耕地,使1996年耕地总面积达到503662.7公顷,1996年人均土地和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1公顷和0.082公顷,仅为1949年的34.07%和62.87%。

耕地锐减的主要原因包括城建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的扩大,各项非农建设用地的占用,农业结构调整占用和自然灾害毁地等。

今后一定时期内,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2、土地利用结构仍需调整。

根据1996年土地变更调查资料,农用地为990626.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74.90%,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503662.7公顷,其中灌溉水田面积203202.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40.34%,人均水田面积0.033公顷,生产粮食耕地严重不足,农村居民点用地为82968.3公顷,占居民点与工矿用地的63.94%,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175.5平方米,超过国家规定的利镇人均建设用地第V级最高150平方米用地指标,浪费土地严重。

而城镇用地及二、三产业用地面积偏小,制约了湛江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不合理的用地结构均应进行调整。

3、部分土地经营管理不善,土地质量下降,部分农田受污染。

部分农民经营耕地、园地投入少,重施化肥,轻施有机肥,剥夺式经营,地力下降;部分工厂排污处理不当,造成耕地受污染。

据近年农业部门调查,仅糖厂污染农田已达到1万多公顷。

二、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一)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潜力

1、荒地、荒滩资源。

全市有未开发利用的荒草地25703.3公顷,适宜开发为耕地的6667公顷,宜园、林地的13000公顷,这些荒地基本上都零星分散于全市各地,面积较大的有雷州市、徐闻县、廉江市和吴川市,吴川市的荒草滩土层厚而肥沃,搞好规划,开发为耕地或果基鱼塘,效益很好:

徐闻县、雷州市的荒草地只要解决灌溉水源,大部分可开发为耕地;另全市有可供开发的河滩地3000多公顷,主要集中在吴川、廉江两市,经过有关部门论证,在不影响排洪的情况下,可部分开发利用。

2、沿海滩涂。

沿海滩涂是本市的主要土地后备资源之一,全市滩涂面积113522.2公顷。

对滩涂的开发利用应全面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首先是要不影响航道和保证港口码头建设需要,其次是旅游业、城市及大工业项目用地;再次是盐业、养殖业和种植业。

全市到2010年可开发的宜养殖滩涂4667公顷,宜开发为耕地的1万公顷,宜盐的4000公顷。

另外还有10米等深线浅海大部分未开发利用。

3、农村居民点。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82968.3公顷,人均175.5平方米,通过:

土地整理把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减到人均150平方米以内,可节约农用地面积12064公顷,其中4500公顷以上可整理为耕地。

(二)提高巳利用土地的生产潜力和利用事

1、改造低产农用地,提高单产,增加总产。

据有关调查资料,本市农用地“四低”(即低产耕地、低产园地、低产林地和低产水面)面积达24.06万公顷,其低产主要原因是生产条件差、管理粗放和投入不足,因此,增产潜力很大;其中中低产耕地达12.67万公顷,如能搞好以治水培肥土壤为中心的农田基本建设,则每公顷低产田(地)至少可增加粮食产量1.5吨或糖蔗产量15吨,年可增产粮食13万吨和糖蔗151万吨;园地产量更低;低产林地每公顷年木材生长量不足3立方米,而速生丰产林年生长量达15立方米以上;淡海水养殖中,鱼塘、水库及对虾池每公顷产量分别为2.28吨、0.27吨和0.047吨,增产潜力大。

2、充分利用冬闲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

本市冬季气温高,农作物司一年三熟多熟,据统计资料,1996年全市农田部分的耕地复种指数223%,比全省236%低13个百分点,尚有潜力可挖,1996年冬种北运菜面积124万亩,可继续扩大面积,同时发展多种经营,适当提高复种指数,增加作物播种面积。

各种园地也可进行间种、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

3、盘活存量十地,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

1996年全市城镇总用地22772.3公顷,人均用地159.1平方米,其中县(市)城用地14397.4公顷,人均143.4平方米;建制镇用地8374.9公顷,人均195.8平方米,均大于国家建设用地第Ⅲ级标准。

其中麻章区城区、建制镇用地达到人均378.8平方米,东海岛试验区300.9平方米,徐闻县182.3平方米,雷州市173.1平方米,如果全市控制在人均用地100平方米以内,可节约建设用地8456.5公顷。

另据土地清查资料,全市现有闲置土地1668公顷可调整使用,农村宅基地超过标准部分面积1475公顷。

可通过中心村规划,鼓励村庄缩并,节约用地。

城镇建设用地,平房及低层楼房多,单家独户多,容积率低,浪费土地;农村居民点建设平房多,空闲地多,缺少统一规划,人均占地多。

今后城镇建设要多建高层楼房提高容积率,同时搞好旧城改造,新规划区要建一块成一块,不要盲目扩大,闲置浪费土地。

农村建设要搞好规划,充分利用空闲地和旧宅基地,节约用地。

三、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针

(一)土地利用目标

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切实保护好耕地,实现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进一步贯彻“充分、合理、持续、高效”的原则,统筹安排各业、各区域用地,建立较合理的用地结构,达到节约用地,又充分、合理和高效的利用好土地资源,为本市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全市土地利用目标如下:

1、耕地保有量。

2000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为503662.7公顷,人均耕地0.078公顷;2010年耕地不少于503662.7公顷,人均耕地0.07公顷。

在己划定的27404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基础上,再增划基本农田保护区175260公顷,使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达到449300公顷,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89.2%。

要对农业结构内部进行调控,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达到较高水平。

2、各类建设用地目标。

继续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保证交通能源、通讯和水利等必要的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镇建设规模。

规划期间,全市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新增11030.7公顷,减少24694.5公顷,增减相抵净减少13663.8公顷;交通用地新增7000公顷;水利设施用地新增2798.3公顷。

各类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控制在4000公顷以内。

3、土地开发、整理、保护目标。

规划期间,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面积6700公顷;鼓励土地整理,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规划期间改造现有中低产田面积12.67万公顷,其中改造成高产稳产田4.67万公顷。

全面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划定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4.55万公顷。

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2%以上,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二)土地利用方针

为了实现上述土地利用目标,必须坚决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做到“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坚持依法、合理、节约、高效用地的原则,建立上地“节流”与“开源”并举的运行机制,认真落实以下土地利用方针:

1、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规划期间,要稳定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严格执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农用地管理,搞好农用地结构调整,依法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保护区。

要执行占用耕地和开发复垦挂钩的政策,大力开发整理宜农土地,补充因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建设占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耕地面积,努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2、注重内涵挖潜,保障必要的建设用地。

以供给引导制约需求,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为原则,保障必要的、合理的建设用地,特别是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和能源、原材料等骨干工业用地。

必须控制非农建设用地的供给总量,严格控制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无限制扩张,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用地不能超过国家规定的指标,要走节约、挖潜的路子,在布局上尽量少占或不占用耕地。

3、实行土地“开源”与“节流”并举的方针。

为缓解建设占用耕地的紧张矛盾,在节约利用土地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发宜农后备土地资源,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复垦工作,增加耕地面积和其它农用土地面积。

4、加强土地的综合治理和保护,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为促进土地的良性可持续利用,必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加强对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加强对江河流域和海堤等主要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加强对工业“三废”污染的治理,加强对某些地区地裂等地质灾害现象的防治,加强对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和利用,划定必要的水源保护区、水土涵养林区、农田防护林区及有关自然保护区域,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得到基本控制。

5、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

要不断增加对土地的物质和技术投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

农业用地要大力提高单产水平,发展“高产、高质、高效”的“三高”农业。

扩大冬种面积,提高耕地复种指数;非农建设用地要尽量利用闲置地、荒废地和劣地,做到开发一片、建设一片、收益一片。

四、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

根据规划确定的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在各部门用地需求预测的基础上,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性指标,进行综合平衡,提出我市1997—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方案如下(详见表1、2)

(一)农用地

在保护好现有耕地,确保我市粮、油、糖、菜等基本农产品生产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农业内部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强农用地保护和管理,因地制宜发展农、果、林、牧、渔各业。

1、耕地。

为巩固农业墓础,确保我市必要的农产品供给,规划期间必须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提高耕地的质量,把优质农田优先用于发展粮食、油料、蔬菜等生产,管理并建设好全市449300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详见表3)。

到2000年和201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均为503662.7公顷。

规划期间,开发、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6700公顷,建设占用耕地4000公顷,退耕还林、还园,灾毁等减少耕地2700公顷。

到2010年,全市人均耕地0.07公顷。

其中主要农作物用地情况如下:

①粮食生产用地。

重点建设好遂溪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和廉江、雷州两个省级商品粮基地。

2000年粮食用地面积14.83万公顷,播种面积32.63万公顷,总产145万吨,人均粮食226.5公斤,其中人均稻谷185.9公斤,粮食和稻谷自给率分别为56.6%和62%;2010年保持粮食面积相对稳定,提高早产,增加总产,粮食播种面积33万公顷,总产160万吨。

其中稻谷22万公顷,总产120万吨,粮食和稻谷自给率均为55.8%。

②糖蔗用地14.67万公顷。

继续建设好徐闻、遂溪、雷州和廉江等国家级糖蔗及食糖土产基地。

糖蔗用地保持不变,2000年总产1100万吨,产糖量110万吨;2010年总产1150万吨,产糖115万吨。

③油料用地保持在2.4万公顷,播种面积4.8万公顷,总产10.57万吨。

④蔬菜生产用地总面积9.3万公顷。

利用冬闲田种北运蔬菜6.67万公顷,总产135万吨,建设好北运菜基地。

⑤其他农作物用地。

主要是种植豆类、黄红麻、果蔗、木薯、西瓜等。

2、园地。

园地包括果园、热带作物园、茶园和桑园等,规划期间园地面积有所增加,要建设好水果和热作基地,建立雷州半岛南亚热带农业示范区。

规划期末园地面积达到118166.9公顷,其中果园45789.9公顷,热作园地38600公顷,茶园2000公顷,桑园2500公顷,其他园地29277公顷。

①果园。

水果园地规划期末为45789.9公顷,比现状增加10298.4公顷,增加面积主要是把部分适宜种果的残林、未利用地、可整理的农村居民点和部分热作园改果园,果园不占或少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种果。

水果生产一定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北部及东北部以香蕉、柑橙、荔枝、龙眼为重点,中部区以香蕉、龙眼为重点,南部及西南部以芒果、反季节香蕉和菠萝为主;同时要改造好低产园地,推广优质水果品种及合理搭配品种,提高经济效益。

②热作园地。

本市是国家和省主要热作基地之一,到规划期末热作园地调整为38600公顷,其中橡胶园23300公顷,剑麻11300公顷,其他4000公顷。

热作园中橡胶园减少较大;主要是树龄长、质量退化和受台风破坏所致。

3、林业用地。

本市地处北热带,水热条件好,发展林业生产条件较佳,但干旱、水灾、风灾等自然灾害较多。

且林地分布不均匀,北部丘陵地区林地多,中部及南部较少,全市林种较单一,北部以马尾松、湿地松为主,南部以桉树为主,沿海以木麻黄为主。

根据我市林业的特点和优势,一是要建立桉树速生丰产林基地,到2010年达20万公顷;二是建立以松林、橡胶林为主的林化产品加工原料基地,规划期末保持松林面积4.6万公顷,橡胶林2.33万公顷;三是建立以红橙、荔枝、龙眼、芒果及其他杂果为主的优质林果基地,规划期末达到45789.9公顷;四是建立公益生态林体系,北部丘陵区、河流及水库周围建立阔、针叶混交水源林及水土保持林,沿海沙滩营造防风固沙林及沿海滩涂营造护堤红树林:

农田坡耕地建立农田防护林,道路两旁及城镇、村庄营造风景、庭园林。

全市2000年林地面积达到326813.9公顷,2010年为344906.3公顷,加上园地中的果园面积45789.9公顷,茶园面积2000公顷,橡胶园面积23300公顷,红树林面积15000公顷,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2.59%。

4、牧草地。

我市专用牧草地面积较少,规划期间,基本维持现状,到2010年面积为2027.5公顷。

要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等,增加牧草供应量,利用农作物桔杆发展畜牧业,严禁将耕地改为专用牧草地。

5、水面。

包括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等。

规划期间保持不变。

主要用于航运、灌溉和养殖。

我市的水产养殖面积包括淡水养殖和海水养殖两方面。

1996年全市淡水养殖面积2.96万公顷,总产4.8万吨;海水养殖面积3.4万公顷(含浅海),总产7.29万吨。

规划期间要进一步扩大淡、海水养殖面积,同时依靠科技提高各类养殖面积的单产水平,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水产品,提高经济效益,做好我市海洋经济这篇文章。

同时应严格制止占用耕地改挖鱼塘。

规划期末我市淡水养殖面积达3万公顷,产量17.5万吨;海水养殖利用水域滩涂面积达3.23万公顷,产量35.5万吨。

(二)建设用地

要确保国家、省和市重点项目的用地需求,其他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用地规模(详见表5),占用耕地指标力争控制在4000公顷以内。

1、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

按照土地利用方针,规划期间要进一步提高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率,协调处理好非农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新增建设用地要按照“合理、节约、高效”的原则,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条件,搞好选址和布局,尽量避免占用耕地,不得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

到2000年、2010年城镇居民点与独立工矿用地总面积分别为123887.4公顷和116105.3公顷(详见表5)。

2000年比1996年新增用地2997.7公顷,其中占用耕地535公顷;2010年比1996年新增用地11030.7公顷,其中占用耕地2180公顷。

①城镇用地。

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合理安排城镇发展必需的用地。

到2000年,预计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29.53%,城镇人口达到190.69万人,城镇总用地达到24934.3公顷,新增用地面积2162公顷;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3.63%,城镇人口达到313.63万人,城镇用地达到30603公顷,人均用地县(市、区)级控制在97.7平方米,建制镇控制在97.4平方米。

2010年比1996年新增加用地7830.7公顷。

其中地级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在8000公顷以内,五个县(市)级和东海岛试验区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在10850公顷以内(详见表8)。

城镇建设应充分挖掘现有潜力,收回征而未用的闲置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不能盲目扩大城镇用地规模;新区开发要统一规划,有计划地扩展,做到开发一片,建成一片,不要闲置和浪费土地;新区开发应注意保护和节约耕地,尽量利用山坡地,少占或不占耕地;新区开发要与旧城区改造相结合;要适当提高建筑物的层数,提高容积率,要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和绿化地的配套建设,改善环境条件。

到规划期末基本形成以湛江市为中心城市,各县(市)为次级中心城市,县级以下城镇为中心镇到小镇的完善的城镇体系,强化城镇的城市化功能,逐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