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246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宝宝的戒律和方法Word下载.docx

如果父母经常忽视孩子的感受,只会令孩子和父母间的关系变差。

父母若经常要孩子去做他们不愿意做的事,会令孩子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禁语5“她是我们家佣人,我们有权骂她。

无论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对孩子说:

“她只是个保姆。

”这样的话是极富阶级观念的,让孩子意识到她是佣人,我们雇她工作,我们就有权骂她!

这样会让孩子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尊重保姆曾为家庭所付出的努力。

试想这样的情况,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在家里犯了错,父母却怪保姆没照看好,这只会令孩子得不到适当的教导,甚至日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懂得承担责任。

如果父母在未了解事情真相前,只凭孩子的一面之词,就责备保姆,这会纵容犯错的孩子重蹈覆辙。

  禁语6“居然在阿姨面前向我撒娇?

等客人走了再罚你!

亲戚远道而来,孩子在别人面前撒娇,父母一时怒上心头,说出这样的话。

一般来说,父母为免客人和自己尴尬,不便马上责骂孩子,准备等客人走了之后再说。

可是由于父母和客人谈笑风生,把处罚的孩子的事忘得一干二净。

不过如果父母认为孩子犯错却不立即处罚,等得太久,可能连孩子也忘了处罚的事。

如果想取得惩罚孩子的效果,让孩子知错能改,就要立即处理,否则效果会大大减少。

施行奖惩,都该即时处理,才能获得效用。

幼小的孩子大都健忘,等得太久的惩罚,可能已把自己的过错忘得一干二净,另责罚的作用大大减少。

  禁语7“那个孩子叫什么名字?

我叫老师罚他!

父母接到孩子给人欺负的消息,心痛孩子,自然想保护他,为他出头。

  不过,父母要知道,孩子说出自己的情况,往往是希望先得到父母的关心,父母应该以关怀的态度教导孩子如何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立即找老师代为出头。

如果问题不是太严重,父母应该让孩子学会如何处理。

如鼓励孩子把事情告诉老师,由老师来处理。

记住:

学习如何处理问题是孩子成长必须经历的阶段。

因为小朋友间的争执时而有之,如果孩子每次遇到问题,都找父母出头,有谁还敢和他玩呢?

这样只会令孩子变得更孤立。

教育宝宝也有“戒律”的

  戒律一:

不能想起了才教育

  教育孩子一定要持之以恒,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视细节。

你看你就是带着孩子走路的人,需要给孩子示范应该怎么走,比如不能三个人并排走,两个人走时应该大人或男士靠外边。

我的一位朋友到英国时看见一位奶奶带着小孙子上公交车,小男孩先踏了上去,结果被奶奶叫了下来,奶奶要自己先走,还对小男孩说了句:

“女士优先!

”绅士教育大概就是这样的从小教起吧。

  美国著名的小学教师保罗·

克拉克写过一本《优秀是培养出来》的书,克拉克老师就特别重视对孩子的细节教育,比如吃饭时不能含着食物说话,推门时如果后面还有人,就要为他把门,比如要用善意的眼睛看人等等,总共有55条,都是孩子成长中的细节,其实这些细节也都是人生的“大端”,因为细节背后就是大端。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始终应该记取的责任,你没有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你可能就错过了成长的关键期,后面的教育就难了。

  戒律二:

不能生气了就教育

  在教育中,更重要的不是宣泄而是克制。

当孩子让我们很生气时,一定要忍一忍,先不急着发火,因为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首先冒出来的“第一念头”往往是有问题的。

有时候孩子犯的错误可能也不算什么事,只不过不合我们的意,或者时间不对正好撞在枪口上了,就像我们的一位朋友说的那样,下班回家筋疲力尽,还要做饭,却看到孩子不但不在做作业,还把玩具扔了一地,马上火就上来了。

正准备把孩子“扁”一下,就把客厅的窗帘拉开,没想到一拉开,看到外面秋天的景色,天气非常灿烂,非常美好,转念一想,天气这么好,我干嘛要生气呢?

人生这么好,我干嘛要这么生气呢?

这么一想,气就消了一半了,再拉着孩子的手,告诉他应该要怎样怎样,结果孩子去收拾玩具,她就去做饭了。

  对父母而言,所谓的克制,避免“第一念头”,说的也就是教育孩子还需要我们有更好的平衡力。

对待孩子,也许还应该把我们耳熟能详的两个成语改一改:

理直气壮、义正辞严,更多的时间都应该改为“理直气和,义正词婉”。

管教从严,讲的也是原则从严,心思从严,态度则要尽可能的诚恳、温和、耐心。

  戒律三:

不能当众教育孩子

  即使孩子做了最糟糕的事情,你要教育他也应该把孩子带回家,当众责骂、殴打,往往后果非常严重。

在一所初中,就发生过因为父亲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打了孩子一巴掌,孩子马上跑到楼顶跳楼自杀的事件,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而在生活中这样的悲剧实在不少。

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的人格尊严,要保护孩子的心灵,做不到这一点,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可言。

  我们要意识到无论对孩子的表扬与批评都是一种情感互动,父母太强势,往往导致孩子没出息,父母太粗暴,孩子往往性情同样狂躁。

就是在学校,也应该特别注意避免当众对学生进行严厉的教育,你表扬一个人,可以当众进行,甚至可以隆重地进行。

但是你要批评一个人,也要谨慎,不妨用私下的、悄悄地、温和一些的方式。

有智慧的教师不需对学生严辞斥责,有智慧的父母,时刻能够意识到教育孩子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戒律四:

不能把和孩子交谈,都变成对孩子的教育

  你和孩子交流越少,你就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越不懂得和孩子怎么交流,你肯定就越不理解孩子,那么,平时如果有机会和孩子交谈,你会和他说什么呢?

  一位读初中的孩子告诉我,爸爸妈妈平时在家里最常和我说的就是,饭吃快点,吃完赶快做作业,做完作业赶快睡觉。

作为父母,你知道孩子内心的压力与苦楚吗?

你能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吗?

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之前还好些,10岁之后,几乎就不知道怎么交流了。

一旦有了什么苦恼,有35%左右的孩子都是找同学和朋友倾诉,找父母和老师倾诉的不到10%,父母的形象逐渐从他们情感世界中淡出甚至缺席。

而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和孩子的交谈更容易变成了说教、批评与斥责,而到孩子13岁以后,孩子甚至连批评的机会也不给你了。

  戒律五:

尽量避免消极教育

  我们文化中缺乏对人真挚的赞扬和鼓励,缺乏从一件小事中体会快乐的传统,缺乏“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人生才有意义”的认识。

我们习惯“做大事”,取得“大成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喜欢批评、否定和消极暗示。

一件事情你还没尝试,有人就会提醒你肯定做不好,一件事情稍有点难度,马上想到的就是退缩,一件事情只要不合父母的心意,很可能就会遭到挖苦与讽刺。

这些情况,在家庭文化中都很严重,作为父母,改变自己就要从克制批评的欲望开始,从改变“正话反说”的习惯开始,从改变自己的“不相信、不鼓励、不期待”的习惯开始。

不是对孩子的不足、缺点、短处视而不见,而是在孩子有勇气去尝试、去改变时,助他一臂之力。

  戒律六:

尽量避免在孩子吃饭和睡觉时进行教育

  就餐时间应该是家庭的一个温馨时刻,应该是我们能够健康、美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感恩的时刻。

吃饭就是一种享受,吃饭就是一种交流,美好的交流,美好的聚会。

成年人要增加美好的聚会,减少无聊的应酬。

而美好的聚会,首先应该在家庭里面。

所以不要让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战战兢兢,最后对食物都丧失了好感。

我也看到有一些孩子,吃饭非常快,为什么很快呢?

就为了使你来不及批评他。

他吃这么快,对胃也不好,对食物的吸收也不好,更谈不上有什么餐桌的礼仪。

  而在孩子要睡觉的时候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不但无效,而且会影响孩子的睡眠。

孩子进入梦乡的时候,满脑袋都是这些批评的信息,他会做噩梦的。

我还有一个观点,实际上一个人睡好了,第二天,看世界的方式都不一样,第二天开窗户,哇,就会感觉到这个世界非常美好。

如果老是噩梦连连,三天没睡好,就满眼都是仇人了。

所以让孩子睡好了,让孩子吃好了,即使他犯了错,你也要找到一个更为恰当更为合适的时机,再进行教育。

这其实就是对孩子做善事。

  戒律七:

别用别人的孩子简单对比自己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巨大的差异,每个孩子身上都蕴藏着我们所不知道的秘密,每个孩子都有成为“这个样子”的理由。

教育孩子,你最好就针对他的“这个样子”。

莫扎特五岁就拉一手好提琴,七岁就会谱曲,那是莫扎特。

李白,我们也知道他有铁杵磨成针的故事,但是他成为大诗人还是天分最重要。

对一个孩子而言,简单的对比解决不了问题,不妨就耐心地和他说话,耐心地为他作分析,这样孩子既不会自卑,也可以减少很多对他人的妒忌和敌意。

  戒律八:

教育孩子不要“数罪并罚”

  “数罪并罚”首先说明你平时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太少,关心得太少,没有尽到做父母最起码的责任。

其次,也说明你比较“记仇”,喜欢翻旧账。

有时不是你的话没有道理,而是你的方式不对。

方式不对,教育一定没有效果。

为人父母,所有的权力都意味着责任,这样的责任逼着我们要改变。

  上面我说的“八条”,其实就是八个人文常识,你要培养正常人,你就要用正常的方法,你尽到责任了,你就不会后悔,至于孩子最后会成为“谁”,那就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沟通才是教育真正的开始

  如果整个教育的过程是0到100的话,最重要的是0到1,这个从0到1的过程就是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沟通才是教育真正的开始。

陪伴孩子,直到找到你们之间沟通的密码,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带着足够的信心和耐心,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

  父母对孩子的希望往往是“听话”。

但孩子们为什么就是不听我们的?

同一件事讲了多次他都不听,或者是错误的行为一再发生,这些让我们在沟通中失去耐心。

之所以我们常对孩子缺少耐心,是因为觉得孩子的某些行为举动毫无意义。

正是这样的假设,让我们不能真正和孩子沟通,而只是单方向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因此,沟通的前提是父母要能够从孩子角度来想,来观察、思考孩子这么做是为什么。

当你能够更加理解孩子的时候,就不会再觉得他的举动是无意义的,就能跟他很好地沟通了。

  话题一:

让马通人性还是人去通马性——让孩子来听我们,还是我们去听孩子

  短片:

MontyRoberts的驯马奇迹

  从小生活在马场的MontyRoberts认为维持了数千年的驯马方式需要改变,他认为传统的粗暴的驯马方式不仅耗时很长,同时对人与马的感情造成伤害。

他尝试用与马沟通的方式来驯服野马,把传统的一个月的时间缩短为一周,被人们誉为“马语者”。

为了进一步印证这个方法的科学性,他在62岁时决定到自然环境中找野马做实验,英国BBC全程跟踪拍摄。

MontyRoberts说驯马时最开始的接近是最重要的一步,为此他跟踪了这匹野马一天一夜,直到它对他放松了戒备,愿意靠近。

这时,MontyRoberts不时地抚摩它,安慰它,给它适应的过程,终于把马鞍放在了它的背上,驯服了这匹桀骜不逊的野马。

  讨论:

“愿意”的过程非常重要

  短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MontyRoberts驾着自己的马跟随着那匹野马,不离不弃,直到野马自己慢下来,他才试探着靠近,交流,他的每一步都没有强迫的成分,但最后他却达到了驾驭的目的。

人们说他驯的马通人性,其实是他主动去通马性。

教育孩子和驯马道理相似,就像“马语者”对待野马的耐心,我们也要跟随孩子的方向,关注他,观察他,给孩子接受的时间和空间,用他能接受的方式开始沟通。

让他解除戒备,愿意接受你的要求。

这个“愿意”的过程非常重要。

就像Monty后来所有沟通技巧的应用,都是建立在他和马最初那一天一夜的陪伴过程中。

但我们的家长有时则缺少这种耐心,只是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观念灌给孩子,却不考虑自己与孩子之间是不是已经建立了这个让孩子愿意听的信任基础。

  话题二:

蒙不住孩子的眼睛——父母之间的关系是孩子最早学会的沟通样本

  案例:

我是不是妈妈的乖宝宝?

  有一对夫妇的感情不好,本来要离婚的,却发现妻子已经怀孕了,于是就决定不离了。

孩子生下之后,夫妻都很爱她,尽量在孩子面前隐藏两个人的矛盾。

他们经常会问孩子一个问题:

“你是不是妈妈的乖宝宝?

”孩子回答是。

“你是不是爸爸的乖宝宝?

”孩子也说是。

但在孩子2岁的时候,有天爸爸又问她:

”孩子却不回答,而是拉着他的手来到妈妈身边,问妈妈:

“我是不是妈妈的乖宝宝?

”妈妈说“当然是了”,孩子这时才对爸爸说“我也是爸爸的乖宝宝。

从改善夫妻沟通开始改善亲子沟通

  孩子的爸爸非常不理解孩子为什么有这种举动,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已经觉察出爸爸妈妈之间的矛盾,她之所以不直接回答是因为怕说是爸爸的乖宝宝,就不是妈妈的乖宝宝了,因为孩子已经敏锐地发现了父母的不合。

  有的夫妇说两个人闹矛盾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以为孩子不知道,其实是错的。

孩子的敏感和领悟力往往出乎大人的预料。

所以,不是在孩子面前伪装成相爱,而是把抚养孩子的过程当作一个改善关系的好机会。

孩子是父母重新学习爱的最好的教科书,你也许不会为了爱人、父母舍弃你非常重视的东西,改变自己的个性,但为了孩子却可以改变,所以要掌握彼此愿意改变的机会,重修你们的关系,

  让孩子在幼小时潜移默化地学到爱与支持,这种精神力量比任何教育都重要。

而且父母之间的爱会让孩子的心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更有利于他把精力用于其他的心智的发展。

  话题三:

每一朵乌云都镶着金边——从孩子的撒谎中发现沟通的契机

“我答应了同学要去的”

  一天中午,扬扬告诉妈妈下午要去少年宫画画,但妈妈偶然得知那天下午少年宫根本就不开门。

晚上,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扬扬才告知实情,原来他和班上的几个男同学相约到新建成的江滨广场玩了。

于是爸爸非常生气,妈妈非常伤心。

在咨询过程中,问起撒谎的原因,扬扬说:

“我上午就答应了同学要去的。

”原来父母的要求比较严格,扬扬意识到如果直说,很可能被父母拒绝,这样他会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和信誉。

谎言背后没有错的初衷

  扬扬的错在于选择了一个错误的方法去达到合理的要求;

而爸爸的错误呢,为什么孩子有这样合理的要求却不敢直说?

是不是因为平时的要求太严格,常常粗暴简单地拒绝自己认为不合适的要求,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尊严和感受?

  其实孩子的谎言背后总有一些并没有错的初衷,父母需要用发现的眼睛给予肯定,比如说扬扬谎言的背后是一份诚信,因为他答应了同学,如果被父母拒绝而出不去会失去自己的面子和同学的信任,要从这一点的肯定打开与孩子交流的渠道。

如果父母对孩子身上的这一点积极面进行肯定,并且从自己的沟通方式中找出孩子为什么不敢说的原因,那么可以预见,以后的亲子沟通就会有所改善。

教育要从宝宝的立场出发

  只说不行,而是要借助各种方式说明白。

通常,单靠语言是不能被孩子所理解的。

父母还需要用面部表情、语调来教导孩子。

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不要碰燃气灶”,一个是语调平淡,一个是语调坚决,而且面部带有严厉的表情,那么后者的威力肯定远远大于前者。

因此,生活中,当孩子给自己制造危险或者做出无礼动作的时候,父母与其没完没了地指责他,还不如先做出既强烈又明确的态度反应,然后使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再说明道理。

因为长时间的责备只能使孩子更加不理解,更加不愿意听你的唠叨,而自己则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就越说,从而导致双方都不悦的局面。

  始终保持一致性。

 

如果孩子伸手拿小狗的食物,有的时候遭到批评,有的时候却无人问津,那么就会使他迷惑不解。

这个动作是能做还是不能做的呢?

然后他会继续尝试这样做,验证它的对错。

因此,如果父母想让孩子知道这个道理,就需要反反复复地告诉他,前后一致地要求他,那么最后孩子才能学会并懂得这个道理。

  做个好榜样。

你的孩子始终以你为他的标准。

这就意味着作为父母,你不得不一直保持良好的行为举止:

经常说“请”,“谢谢”,排队等候,公众场合抑制自己的坏脾气等,并且可以用自己的行为做事例向孩子讲明礼貌的行为是什么,如:

“看到妈妈分给爸爸几张今天的报纸了吗?

我们是在一起分享这份报纸!

  面对现实,采取措施。

因为孩子太小,有些危险行为还不可能期望他自己有能力去避免,所以父母必须做好预防措施。

比如,1岁多的孩子出于本能,都愿意把东西放进嘴里来发现它的不同。

这就需要父母把小发卡和其他有潜在危险的小东西收藏好,远离孩子,以免他拿到以后吞食下去。

由此看来,孩子的年龄有限,对他的要求和期望值都不能过高。

  有选择性地“开战”。

毋庸质疑,给孩子讲道理讲不通,说教失败的情况肯定很多。

做父母的都会知道,当自己的孩子筋疲力尽的时候,他们很容易被激怒,乱发脾气。

所以,当你的孩子很累了或者很饿的时候,你最好明白这是坚持讲究礼貌的最差时机。

如果你还坚持,就等于向孩子“宣战”了。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来决定哪些事情是重要的,应该坚决反对,哪些事情是可以放松要求,任由孩子去做的。

安全问题肯定要放在第一位,坚决不能让孩子触摸电源插座,不能让他咬人。

但是,如果一个行为不是带来危险,而是使你厌烦的,那么暂时容忍也无妨。

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孩子眼里,父母定义为不能做的那些事情恰恰被开始喜爱创新的孩子们看作奇妙的冒险。

所以,如果你下次看见孩子又把碗碟拿到自己面前,像敲鼓一样用勺乱敲的时候,你大可不必厉声呵斥。

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敲打出悦耳的声音享受一下呢?

教育宝宝不该有的态度

  

(一)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

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热点推荐:

如何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

”“数学考得怎么样?

”“都和谁一起玩儿了?

”……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 

,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

”“把电视关了!

”……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

“宝贝,没关系,不疼的。

”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

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

“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

”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

木脑瓜!

”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

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

”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 

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挫折教育不是宝宝的不当刺激

  我家孩子是个幼儿园中班宝宝,为了让他早日学会游泳,我去年送他参加游泳训练班。

但孩子去过一次后,就哭着再也不敢去了。

因为教练要训练孩子练憋气,孩子不敢尝试,教练索性把他丢到水里,结果喝了好几口水。

现在都一年过去了,只要提起游泳,孩子就直摇头。

难道就这样放弃让孩子学游泳吗?

究竟该怎么办?

  这个案例本身是关于小孩子学游泳,背后却隐含着幼小孩子的挫折教育问题。

事实上,是否学会游泳倒在其次,如何通过有效方式,给低龄幼儿适当的挫折并帮他们顺利跨过这道“槛”,恰恰是为人父母者需要格外重视的。

  一个通过9次训练终于能独立游泳的孩子开心地对爸爸说,“我会游泳了!

”爸爸却告诉他:

“以前你爷爷把我扔到池塘里,我呛几口水就会游,哪像现在的小孩子学这么长时间?

”孩子恍然大悟:

是啊,学游泳就要不怕呛水,勇敢跳下泳池,一定能学会!

父子对话告诉我们,每个学会游泳的人,都要闯过呛水换气的关口,如果被呛水吓倒,就永远无法学会游泳。

  眼下,倒不必强求孩子重回泳池,但今后千万不可就此终止学习。

呛水孩子哭了、害怕了,若到此为止,孩子所有的体验只有游泳带来的失败和恐惧,往后只能羡慕别人在水中嬉戏。

一定要帮助孩子跨过难关,坚持下去,否则孩子接收到的将全部为负性情绪与负性信息。

所以,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抗挫折教育机会,家长一方面应相信教练指导的科学与安全,一方面要鼓励孩子在战胜困难与挫折中学会坚强。

一旦最终成功学会游泳,孩子将在整个过程中积累成功经验,今后更加敢于面对各种挑战。

  在失败面前积累教训,在成功后享受快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需要挫折教育,受点儿挫折与误解不是坏事,而是孩子成长的阶梯。

但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对低龄幼小孩子挫折教育的“度”。

挫折教育是个好东西,但对年龄偏小的孩子,还是应以掌声和鼓励引导为主。

要知道,童年的不当刺激,会加深他对负性事物的印象。

这里有一个家长提供的真实案例——

  有个4岁的女孩迷上画画,参加幼儿园儿童简笔画学习,每周上一次课。

放学回家后,她都兴冲冲铺开纸笔练习,嘴里念念有词:

“长线短线就是雨”。

突然有一天,孩子说不想画画了,对家长一个劲儿说“我不会、不学”。

任凭家长好话说尽,孩子就是不去。

家长发狠强逼,最终还是不成。

此后孩子对一些新的兴趣爱好和学习内容,也表现得比较胆怯,不敢主动尝试。

  等到孩子上小学时,一次无意闲聊让家长知道了当年孩子放弃学画的原因:

学画房子时,因为她画得实在别扭,被老师耻笑,还当场撕了画,小朋友们都笑话她……虽事隔多年,但这一阴影对孩子稚嫩心灵带来的打击依然难以消除。

  幼小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家长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