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25223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docx

word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

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模式:

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

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分析语言特色

提问方式: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炼字型

提问方式: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

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模式: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

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

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

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

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

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分析句意型

提问方式:

这句诗好在哪里?

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答题模式:

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分析诗句在写景或抒情或写人方面的表达作用。

③简要说明艺术效果。

常用意象及其内含

折柳:

表示惜别怀远、赠送寄思。

折梅:

表示别离、赠送寄思。

斜阳:

表示日暮,含有某些凄惨之感。

残月:

表示不圆满,孤独忧愁的心绪。

短笛:

表示送别、思乡,寄寓思念之情。

落叶:

表示悲秋,含有悲苦之意。

牡丹:

表示富贵、大方。

荷花:

表示夏季,清雅高洁。

兰草:

表示高洁、友谊。

秋风:

表示萧条、冷落。

归雁:

表示思乡之情,游子思念故乡。

黄昏:

孤寂、悲伤、悲愁。

芳草:

①惜时,人生苦短。

②知音。

③离情。

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春天:

伤春,感叹时间易逝。

还有惜春、感春、春恨、春怨、春怀。

秋天:

萧条、肃杀、感叹身世之苦。

还有惊秋、悲秋、秋思、秋怀。

细雨、烟雾:

愁绪、郁闷。

玉门关:

征夫离绪。

浮云:

飘泊不定,喻游子。

杜鹃(子规):

①因其声凄惨,故有凄凉、哀伤之意。

②思亲之情,归家之念,乡愁乡思。

青松:

节操刚正、坚贞。

杨花、柳絮:

愁绪、烦人,飘零、离散。

浮萍:

漂泊不定。

菊花:

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隐逸。

莲花:

纯洁、脱俗、高洁。

梅花:

孤傲、脱俗、不屈。

落花:

伤春、伤别。

流水:

愁绪连绵不断。

月亮:

思乡,思人。

大海:

心胸开阔,包容一切。

长亭、灞桥:

送别的地方,喻送别。

关山月:

征夫思家,思妇怀远。

雪:

心志忠贞,品格高尚。

蝉:

品行高洁。

草木繁盛:

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霜;思乡。

梅子:

比喻少女的怀春。

丁香:

愁思,情结。

桃花:

美女的容颜。

青鸟(鱼):

表达相思。

芭蕉:

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孤雁(孤鸿、断鸿):

表达漂泊流离、孤凄忧虑的羁旅之情或孤傲、孤高和受尽迫害等情感。

羌笛、胡笳、琵琶:

古代西部的乐器,所发出的是凄切或悲壮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

水:

常常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流水又象征着韶光飞逝,永不回头。

水是爱情和友情等柔情的象征。

西楼:

仅是个象征性的概念,或指闺房,或指曾经聚会之所,或指孤独寂寞的居所,或指登高望月怀远的地点。

在诗词中,西楼多属泛指,常指伤心地,是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爱人、友人的处所。

凭栏:

意为“依靠着栏杆站着”,但在诗词中使用“凭栏”“倚栏”“凭阑”等词语,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凭吊,或表示抑郁愁苦,或表示慷慨激昂。

意境:

“意”就是指作者的主观感情,“境”是指作者所创设的生活图景,主要是由景物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生活场景融合在一起所塑造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概念:

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

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

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

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静。

节日

1、春日(含有喜庆、希望、美好之意)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

春风、青山、梅花、粉蝶、霞日、横管、春光、东风、晴云、柳絮、新燕、新莺、春色、杜鹃、花树、草芽、黄鹂、黄鸟、芭蕉、春昼、草色、杨花、浮萍、绿葵、翠柳、翠微、早燕、桂花、红树、海棠、绿锦、兰花、黄蜂、麦雨、柳花、垂柳、娇莺、芍药、蔷薇、桃花、杏花、红杏、绿波、春雨、兰溪、鹅湖、鸳鸯、桃红、飞燕、点红、戏蝶、山榴、晴翠、棠梨、春流、梨花、白鸥、芳树、白鹭、烟笼、梅杏、菜花、鞭笋、鹊声等。

2、夏日(表示青春、热烈、畅舒情怀)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

子规、蚕桑、蛙声、蜻蜓、小荷、黄梅、梅子、鸣蛙、雨蓑、枇杷、种瓜、菜花、芙蓉、莲花、荷香、荷叶、藕花、榴花、榴红、早菱、初莲、白鹭、鸣蝉、萤火、浓阴、莲叶、黑云、稻畦等。

3、秋日(多表示凄清、悲苦、乡思之意。

常用愁、孤、残、寂、冷、昏、黄等字)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

寒山、秋水、孤烟、芦花、秋夕、秋荷、残阳、桐叶、衰草、黄叶、流萤、霜晴、秋兰、露冷、霜天、鸿声、落叶、夕阳、霜气、夕岚、秋月、冷露、冷桂、寒雁、残霞、渔火、寒塘、去雁、老松、半月、霜月、婵娟、凉雁、虫吟、雁阵、月斜、塞鸿、霜叶、枫林、西风、霜华、寒星、北雁、菊黄、黄花、桔子、蟋蟀、采菊、菊花、荞麦、燕去、清秋、独鹤、昏鸦、寒山、飞霜、清笳、孤灯、林高、残雨、浅沙、荷尽、菊残、橙黄、斜阳等。

4、冬日(表示傲寒、旅景、狩猎、艰难、咏雪等)

借助常见的物象有:

冬雪、寒关、琼枝、飞花、江雪、天寒、风雪、草尽、沙雪等。

5、元日(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含有喜庆之意。

6、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热闹之意。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表示思人,团圆之意。

8、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纪念之意。

9、七夕,农历七月初七,多表达爱情。

10、寒食节、清明节,怀念、情意绵绵之意。

11、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表示登高怀乡思人。

12、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团圆之意

鉴赏术语

(一)形象方面:

生动、活泼、鲜明、优美、绚丽、明丽、雄奇、峻峭、险峻、雄伟、柔美、意象、意境、明媚、萧瑟、萧条、寂静、清冷、清幽、灿烂、凄冷、凄清、寥廓、辽阔、浩渺等。

(二)语言方面:

清新、朴素、雅致、平实、华丽、通俗、幽默、活泼、庄重、简约、简洁、精练、凝练、洗练、含蓄、明快、诙谐等。

(三)表达技巧方面(见上)

(四)思想情感:

喜悦、愉快、欢快、激动、兴奋、忧愁、悲苦、孤苦、深刻、建功立业、壮志未酬、积极、消极、旷达、洒脱、悲愤、乐观、悲观等。

1、忧国伤时

⑴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的《过华清宫》。

⑵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的《春望》。

⑶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⑷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⑴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陆游的《书愤》。

⑵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⑶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的《示儿》。

⑸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⑹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如杜甫的《兵车行》。

⑺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屈原的《涉江》。

3、思乡怀人

⑴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⑵思亲念友。

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⑶边关乡思。

如范仲淹的《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

⑷闺中怀人。

如王昌龄的《闺怨》。

4、生活杂感

⑴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⑵昔盛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的《扬州慢》。

⑶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⑷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⑸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

⑹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5、长亭送别

⑴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的《雨霖铃》。

⑵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⑶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抒情手法:

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

1、修辞方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3)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4)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7)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8)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

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9)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

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10)反复:

叠字叠词叠句:

作用不外两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

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11)排比:

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12)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2、表现手法:

 

(1)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2)间接抒情:

诗人们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3)借景抒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4)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

 

(5)乐景与哀景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6)渲染与烘托:

渲染与烘托本都是中国画中的一种技法,渲染是指国画中,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这样一种加浓形象的手法。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对同一事物,可以从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7)衬托与对比: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

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

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

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照,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用对比的方法,揭示了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的力量。

 

(8)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那些虚象和空灵的境界。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一是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二是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三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简单说,“虚”的方法,其实也就是作者想象联想的方式,从我们读过的作品来看,主要有两种:

一是遥想,二是梦境。

而眼前之景之事则为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9)动静结合:

这种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10)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11)点面结合: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往往得到指出一点,隐括全面的效果。

 

(12)细节描写:

诗歌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能获得“见微而知著”的效果。

 

(13)观察角度的变化:

描写要有层次性——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等。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14)白描工笔:

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15)以少总多、以小见大:

以少总多应具有以下特征:

 

概括性:

所表现的事物所具有的共性、必然性,能够启发读者的联想。

具体性:

指所表现的事物具有个性、偶然性,体现为感性的,能够限制读者的联想。

 

 以小见大是以局部见全体、以有限见无限,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

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表现了窗中观景的艺术趣味,通过有限联想到无限。

 

(16)诗中有画:

就是在写景诗歌中,运用工笔手法,描写出一个个画面,表现一种意境。

苏东坡称道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这评语十分中肯。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勾勒一个画面,透着一股空灵微妙的意蕴, 

(17)比兴手法: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

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

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

 

(18)铺陈: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19)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

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20)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

联想也有许多种类型,如:

相关联想、因果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相近联想。

由此可见,“相关”“因果”“相似”“对比”“相近”,就是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联想的桥梁”。

    

(21)抑扬关系: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22)似贬实褒:

对值得歌颂的对象不正面褒扬,而寓褒于贬,正话反说,用贬抑的语气来褒扬,看似贬抑实为褒扬 

(23)似褒实贬:

对应该贬抑的对象不直接贬抑,而寓贬于褒,反话正说,用褒扬的语气来贬抑,看似褒扬实为贬抑。

 

(24)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

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并更能引起读者

情感的共鸣。

2.第二人称: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

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1.顺叙:

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

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

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

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环境、场面描写:

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5.面描写、侧面描写:

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1.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

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3.借代:

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

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7.反复:

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8.对比:

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9.设问:

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布局谋篇的技巧: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

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

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六、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

如《荔枝蜜》。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②按篇章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